張騫奉派出使西域前後共有兩次。第一次從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元朔三年(前126年),長達十三年。第二次從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至元鼎二年(前115年),計四年。茲將其經過分述於下。

第一次出使(公元前139年一前126年)

西漢武帝即位後不久,為聯合大月氏以共擊匈奴,即招募能穿過匈奴勢力範圍而通達大月氏的使者。張騫於建元二年(前139年)以郎官而應募,旋率百餘人出發西行,但一出隴西(治今甘肅臨洮南)進入匈奴地界,即被匈奴人所拘。匈奴 「留騫十餘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張騫被匈奴幽囚十年有餘,後乘看守鬆懈而脫逃,向西走了數十日到了大宛(原蘇聯的費爾干納Farghana一帶)。大宛國王早聞漢之富饒,很想與漢通使,張騫向其說明來意,大宛王即欣然派專人引導張騫至康居(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送他到大月氏。

這時大月氏迭經西遷,已佔有大夏(Bactria)的故地,居於今阿姆河(Amu R.)一帶。原來的大月氏王雖被匈奴所殺,但其子繼立後,眼見土地肥饒、天下安樂,不禁志滿意得,況漢朝距離遙遠,故已無向匈奴復仇之心。張騫在大月氏、大夏等國居留了一年多,未能達到締盟之目的,終不得要領而返。在歸國途中,他改走南山(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的途徑 ,欲從羌人住區返回,結果再度為匈奴所獲。但這次只關了一年多,恰逢匈奴發生內亂,張騫得以逃出,於元朔三年(前126年)返歸長安覆命,被朝廷拜為太中大夫。

據《史記大宛列傳》云,「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張騫對漢武帝敘述的其親臨之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以及傳聞的烏孫(在今伊犁河與伊塞克湖一帶)、奄蔡(今鹹海至裡海一帶j、身毒(India)、安息(Parthia)等國的情況,都詳載於 《大宛傳》之中。

第二次出使(公元前119年一前115年)

張騫首次西行歸來後,曾於元朔六年(前123年)以校尉而隨衛青(?一前106)征伐匈奴,因知水草之處建樹大功,遂封 「博望侯」。次年復勸武帝並奉派探尋由西南夷通身毒、大夏之途徑,未果。元狩二年(前121年),騫再次從征匈奴,失利,被廢為庶人,過了兩年才重被起用。

西漢在張騫回國的前一年(前127年),即已展開了對匈奴的第一次大戰。前121年,霍去病(前140一前117)率兵大敗匈奴,收復了河西地區。漢朝先在這裡設立了武威、酒泉郡,後又增設張掖、敦煌二郡,這就是著名的 「河西走廊」﹐是為通西域的必經要道。元狩四年(前119竿),漢將衛青、霍去病發動第三次對匈奴之大戰,逐匈奴於漠北, 「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上庭」。

隨著河西走廊的佔領和對匈奴的勝利,武帝乃將通西域提到日程上來,曾召張騫數問西域的情形,騫提出連結烏孫的建議並獲天子首肯。元狩四年,張騫被拜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賚金幣帛直數千鉅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使使,遣之他旁國」,這一次道無阻隔,很快就到了烏孫。

這時烏孫正發生內亂,老王無心他顧,況烏孫朝野素來畏服匈奴,離之又近,不敢與漢朝結盟。不過烏孫國王答應與漢通使。張騫一面派遣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一面由烏孫遣使數十人陪同歸國。

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返回長安,被拜為大行,列於九卿。隨來的烏孫使者 「見漢人眾富厚,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一年多以後,張騫逝世,但他所遣通大夏等國之副使,多由所到國使者陪同陸續來朝,中國同西域各國之交通從此開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二編  兩漢西域、南海交通孔道之開闢_第一章  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