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乃至整個中國古代之對外交通史上,最值得大書特書的首推張騫之通西域。

張騫(?一前114),西漢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建元中為郎,後兩次奉漢武帝之派出使西域,官至大行,並曾封博望侯。西域一名見於《漢書.西域傳》,係漢代及其後對於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北)以西地區之總稱。其含義又有兩種:狹義專指蔥嶺(今帕米爾高原與喀喇崑崙山)以東而言;廣義則幾凡由此向西所能達到之地區,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北非以及歐洲都在內。

中國同西方國家在漢代以前肯定已經有了民間的接觸。但因缺乏正式的官方關係,又無可靠的史籍記載,故對西域之情況不甚了了。漢武帝之所以遣使交通西域,最初之目的乃是為了對付匈奴。

匈奴係中國古代北方之遊牧民族,也是北邊最主要的禍患。戰國時它活動於燕、趙、秦以北地區,各國均築長城以禦之。秦朝建立後,一面修築萬里長城,一面派兵北伐之。秦漢之際,匈奴單于冒頓統一了各部,勢力擴及大漠南北,並不斷南下侵擾。西漢初年自高祖至景帝(前188一前141),對匈奴均取和親之政策。到了武帝時,隨著國勢之增長,乃一反先祖之策略,轉守為攻,主動出擊。但匈奴是個強敵,頗難對付,它不僅佔據了大漠南、北,而且控制著西域諸國。武帝從審問匈奴降者得知,匈奴曾破大月氏,迫其西遁,故大月氏「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其時 「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

由上可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日的,完全是為了聯合大月氏,以共擊匈奴。地的第二次出使西域,主要也還是為了對付匈奴,即連結烏孫等國以 「斷匈奴右臂」。不過由於第一次出使,對西域有了初步瞭解,武帝再度派遣張騫,已經有了打通西向道路的打算,既可發展對外貿易,又可宣揚漢之國威。當時 「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所謂「重裝富賈,周流天下,道無不通,故交易之道行」,這客觀上推動了西漢朝廷之向外開拓,以打通域外市場之商路。同時,正如《史記.大宛列傳》所云,「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這正是漢武帝向外宣揚國威的具體說明。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二編  兩漢西域、南海交通孔道之開闢_第一章  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