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與維新運動均係清中葉以後朝廷內部發起的學習西方之重大事件,然二者在若干方面也頗有差異,茲就其異同處比較說明如下。

     (一)推行動機:兩次運動均有圖強富國、維護清廷統治的一面。唯洋務運動重在對付民變﹐全力鞏固清之統治,不思對政冶作甚麼改革;而戊戌變法則想仿效日本明治維新.施行全面之政治改革,但仍保留清室之統治。
     (二)改革重點:兩次運動均留意學習西方,發展經濟實業和科學技術。但洋務連動只局限於學習歐美之科技,興辦各種實業,尤其是軍事工業,於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則毫無所涉;維新運動則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主,希圖實行君主立憲,並以此來帶動經濟、軍事及文化教育等等方面之改革。
     (三)失敗原因:
     1.相同點:二者均遭守舊勢力之阻撓與反對,慈禧為首之后黨雖末直接反對洋務運動,但其挪用海軍軍費、阻撓實業之舉辦也使洋務運動不易奏效,至於戊戌變法則純為頑固派所鎮壓而告敗;二者均想維持清廷之統治,皆因吏治之腐敗而不果;二者均盲目依靠洋人,洋務連動因全盤媚外而反為所乘,維新派對英、日等亦存有幻想。
     2.不同點:洋務運動之主持者多為滿清的所謂「中興名臣」.位高望重,故西太后等對之也不能不加以敷衍,其失敗在於只學西方之皮毛,捨本而逐末,因而逐漸走向破產;維新運動的倡導者則官職卑微,缺乏權勢,難以大力推行變法,加以其目標在改革政治體制,威脅到大官僚貴族的切身利益,遂遭鎮壓而告失敗。

總的來說,戊戌變法是比洋務運動更全面、更有綱領、有遠見的一場圖強革新運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確實為中國的未來而編織了一幅美好的藍圖,如能順利地實現變法、改革,中國也許可走上同日本明治維新相仿的道路,重新崛起於世界的東方,使全球為之刮目。然而維新終於失敗﹐並且失敗得相當慘,連其最高首領即維新皇帝光緒都成了守舊派階下囚,一關十年直至鬱鬱而終。誠然,歐美各國在近代的改革中,也都經歷了不平坦的歷程,不過百日維新的失敗說明中國專制制度的傳統濃厚得驚人,這與中國民智之蒙昧、官僚統治之腐朽,則有極密切的關係。原來光緒皇帝擔心左右多守舊大臣難以盡去,但康有為卻說:「請皇上不必去舊衙門,但增新衙門;不必黜革舊臣,但漸擢用新臣;新臣不必加以大官,但委以差事令有實權辦事。舊大臣原本無事可辦,可一任其舊,令其尊榮享受,而無失職之懼,自然不會怨謗掣肘」。看來,康有為是太過書生氣了,他沒有認識到「吏治敗壞」的真正意思,因為自古至今,舉凡腐朽的頑固派不僅「佔著茅坑不拉屎」,而且瞧不慣一切新生的事物,對別人的成就總是充滿妒忌、怨恨,必欲扼殺之而後快。北宋的王安石輸了﹐晚清的康有為也被擊敗了,今後還不知要經過何種失敗,中國才能真正走向自由、民主和進步、繁榮!

維新運動之失敗還有一個重大的教訓,即信人用人極為不當。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乃栽於大權術家袁世凱的手裏。當光緒密召袁氏進京時,他曾誠惶誠恐地表示「絕對忠於皇上」,後譚嗣同向他出示皇帝密詔,袁一面慷慨激昂聲稱「誅榮祿如殺一狗耳」,一面立即趕赴天津向榮祿告密。由於袁世凱的陰險出賣,使西太后加緊發動政變,乃造成維新失敗,譚嗣同等「六君子」拋頭灑血、飲恨黃泉。

譚嗣同等「六君子」的就義,是戊戌百日維新最後最悲壯的一幕。譚嗣同拒絕日本人的勸告,不肯逃亡,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死前在獄中還有題壁詩一首,而為時人傳誦,詩云「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欲橫刀仰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此種民族正氣與維新精神一起,成了中華歷史上最可寶貴的財富,永值後世子孫學習。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廿四章_近代之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