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期,在中國大地上爆發了震動中外的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興起於道光、咸豐間,前後凡十五年之久,為有清一代規模最大的反清起義.也是近代新條件下的一次農民戰爭。它為中國歷史上的治亂興衰提供了一些可資研討的新經驗。

自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漢人的反清活動始終末斷,乾、嘉間曾爆發過白蓮教、天地會等所發動的民變。此後,反清秘密組織在民間有極大影響,並往往利用宗教形式,鼓吹「反清復明」。鴉片戰爭前後,鴉片輸人使白銀大量外流、銀價激增,洋貨的傾銷打擊了民間的手工業,巨額的賠款又都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因而社會更加凋敝,民生困頓不堪,使大規模的民變有一觸即發之勢。而清廷在鴉片戰爭中戰敗求和、割地賠款,不僅使其弱點大為暴露、危機益形加劇,而且引起民眾對其喪權辱國行徑之強烈不滿。於是洪秀全便利用基督教教義而創立「拜上帝會」,進一步鼓吹反清思想,著手組織起大規模的抗清鬥爭。

洪秀全(1814一1864),廣州花縣人,原為鄉村塾師,屢試不第。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他利用宣傳基督教之小冊子《勸世良言》,益以己說,創立「拜上帝會」,鼓吹反清、平等思想。旋與同鄉馮雲山(1822一1852)赴廣西,在民間進行宣傳組織工作,使拜上帝會的勢力日益壯大。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拜上帝會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聚眾起事,參加者有一萬多人。洪秀全旋自稱太平王,所部稱太平軍,並發佈了討清之檄文。1851年(咸豐元年)9月,太平軍攻克永安(今廣西蒙山),定國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為天王。又分別封楊秀清(約1820一1856)、馮雲山、蕭朝貴(約1820一1852)、韋昌輝(1823一1856)、石達開(1831一1863)為東、南、西、北、翼王。其政權規模大備。

1852年(咸豐二年)4月,太平軍在永安突破清軍重圍﹐揮戈北指,迅速下全州、柳州、益陽、岳州,攻陷武昌。復自武昌鎮順長江東下,在一個多月內連克九江、安慶而直達南京。1853年(咸豐三年)3月,太平軍一舉攻克南京,定為都城,改稱天京。至此,太平天國已席捲了南中國,與清廷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太平軍攻克南京後不久,清廷即遣向榮(1799一1856)、琦善分別於南京城外與揚州設立江南、江北大營,對之形成合圍之勢。太平天國為推翻清廷,乃於1853年5月派林鳳祥(約1794一1855)、李開芳(?一1855)率兩萬餘人北伐,同時又遣兵溯江西征。北伐軍一度抵達靜海一帶,逼近天津,後因孤軍深入而被殲。西征軍則在石達開等的統領之下.屢敗曾國藩(1811一1872)所創之「湘軍」。1856年(咸豐六年)4至6月,太平軍又先後擊潰了清廷之江北、江南大營,其軍事形勢臻於鼎盛。

作為一次大規模的民變,太平天國在許多方面都是史無前例的。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西方思潮為鬥爭旗幟和指導思想的農民戰爭,不僅力圖把基督新教教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而且在創制、改革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試驗,其組織之嚴密和綱領之完備實為空前之未有。茲將太平天國所創制度及社會改革情況略陳如下:
      1.經濟方面:1853年(咸豐三年)冬,在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就頒佈了《天朝田畝制度》,其中心內容是土地問題,也涉及政治、軍事、文化諸方面之改革。據其規定,「凡田分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好醜(田)各一半」,自基層單位「兩」以至於天京,層層設有「聖庫」,採取產品多餘歸公、統一配給的辦法。在當時戰火紛飛狀況下,天朝田畝制度所擬之分田及產品分配辦法均未曾施行,不過在太平軍所到之處,租、稅一般都有所減輕。
      2.軍事方面:創「守土鄉官制」,實行寓兵於農,兵民結合,在縣以下設立軍帥至兩司馬的各級鄉官(鄉官亦即軍官)。一般以五家為伍,置伍長;五伍為兩,設兩司馬;四兩為卒,設卒長;五卒為旅,設旅帥;五旅為師,置師帥;五師為軍,設軍帥。每個軍帥管理13,156家,每家出一人當兵,組成一軍。《太平條規》、《行軍總要》等對軍隊的作戰、行軍、紮營及紀律均有嚴格規定。
      3.政治方面:其官制,天王之下凡分十數等。由軍師輔佐天王總理軍務,軍師之下依次為丞相、檢點、指揮、侍衛、將軍、總制、監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一切官民均須遵守《十款天條》及服從命令,按官吏的賢跡或劣跡而定升、貶。
      4.文化方面:提倡「文以紀實」,用通俗文字大量印刷宣傳基督教和太平天國之書,刪、禁儒家經典,並據此改革科舉考試內容。頒行「天曆」,定以366日為一年,單月31天,雙月30天。
      5.風俗方面:提倡男女平等,分田不論男、婦,科舉設男、女科,出現女兵、女將軍和女狀元;反對買賣婚姻,「凡天下婚姻不論財」;禁止買賣奴婢、婦女纏足、吸食鴉片及納妾、賣淫等。
      6.社會方面:《天朝田畝制度》提出,「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煖也」,這實際上是中國歷代農民絕對平均思想同基督教「平等天國」理想之結合。此外,1859年 (咸豐九年),洪秀全的族弟、早期拜上帝會會員洪仁玕 (1822一1864)由香港來到天京,被封為干王。他向洪秀全獻出了《資政新篇》,主張仿效西洋,興辦工廠、礦山、鐵路、銀行、報館,把中國建為「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並和西方國家平等往來、自由通商。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相當先進的社會改革主張,惜因條件的限制,天國又過早夭折,故未能實現。

太平天國在興起後,迅速席捲了大半個中國,縱橫數千里。然而正當反清鬥爭節節勝利之際,太平天國內部卻發生了諸王爭奪權位之鬥爭。原來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早已先後陣亡,東王楊秀清權傾天朝、居功自傲,為天王洪秀全所忌。1856年9月,北王韋昌輝受天王密令,殺楊秀清並其部屬兩萬餘人。翼王石達開返京制止,旋因韋昌輝圖謀加害而外逃。天王尋殺韋昌輝,召石達開回朝輔政。但洪秀全經楊、韋之亂,對於石達開亦疑忌重重,多方挾制之。石達開於1857年(咸豐七年)6月率十萬精兵出走,西向赴雲、貴、川等省,後於1863年(同治二年)在大渡河邊敗亡。

領導集團之內訌大大削弱太平天國之實力.使其從勝利進攻轉入被動防禦之局面。時清軍營壘的力量已逐步增強,江南、江北等兩個大營重建,曾國藩之湘軍亦步步進逼天京。太平天國在後期,主要靠年輕將領忠王李秀成(1823一1864)和英王陳玉成(1837一1862)率眾奮戰、力挽危局,方能繼續與敵周旋。1862年(同治元年),陳玉成被俘壯烈就義。曾國藩之湘軍、李鴻章之淮軍聯合英、美、法等外人所組成的洋槍隊 (又稱「常勝軍」),共同鎮壓太平軍。1864年(同治三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遂告覆亡。李秀成於突圍時被俘,在向曾國藩寫下親供後旋被殺。

太平天國是有清一代規模最鉅之一次民變,它和清廷進行了十五年的武裝對峙,其勢力遍及大半個中國,大大搖撼了滿清統治的根基。但是這一場歷時十五載的農民運動,終究歸於失敗,其原因大略如下:
     (一)不善鞏固後方基地:太平軍起事後聲勢雖甚浩大,前後縱橫十餘省,但卻往往以流竄方式攻城掠地,每下一地未能善加治理使根據地鞏固,故大兵一過該地很快又落敵手,致天京一再被圍,得而復失之地又須不斷規復。
     (二)定都之後末圖進取:從金田起義以至定都天京,太平軍發展神速,清兵則狼狽逃竄。但定都以後,洪秀全滿足於「劃江為界」的南北對峙,未能乘勢直搗北京,使清廷獲得喘息之機而捲土重來。雖有林鳳祥等的北伐之舉,終因孤軍深入以致全軍覆沒。
     (三)領導集團爭權奪利:正當勝利局勢有待發展、大局未定之際,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卻滋長起驕奢之風,為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楊、韋之亂,洪秀全對功臣的猜忌,石達開的出走,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抗清力量。
     (四)未能廣結反清勢力:在太平天國抗清的同時,全國各地民眾和民間會社紛紛起而應之,如天地會系統的反清鬥爭在長江以南到處爆發,白蓮教系統的鬥爭遍及大江南北,捻軍則活動於皖北、蘇北、豫東南、魯西南一帶。劉麗川(1820一1855)領導的小刀會起義,一度佔領上海及附近各縣。但太平天國並未主動設法同他們聯繫,以致勢孤而敗。
     (五)中外敵手聯合鎮壓:太平軍方興,清廷因原有的八旗、綠營兵不堪一擊,遂許各地官紳自辦鄉勇團練。曾國藩以保衛鄉土和儒教為號召,創立湘軍,長期與太平軍對抗。後來湘軍勢力逐漸增強,與李鴻章另組之淮軍均為清廷倚重之主力。此外,歐美列強為維護其在華之權益,亦與清廷聯手對付太平天國。湘軍、淮軍和洋人組織的「常勝軍」之聯合進攻,也是促使太平天國迅速敗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廿四章_近代之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