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對外關係與歷代王朝有一極大不同,即隨著西方資本主義之發展,中國面對的已不是過去北方的遊牧民族,也不再是四方接境的弱小鄰國,而是文明發展水平已超過中國的歐美各國。清代前期,是中國與歐洲各國接觸漸趨頻繁、交涉與爭端逐漸增多的時期,但雙方均是主權國家,處於平等的地位,不像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清代後期,中國對外國列強已處於不平等的屈辱地位。

由於中國與俄國有邊界的問題,故清代前期兩國之間的爭端與交涉頗為頻繁。自十六世紀以來,俄羅斯帝國便逐步向東擴張,至清初已侵入黑龍江流域,先後在中國東北邊地強建尼布楚(原蘇聯的涅爾琴斯克Nerchinsk)、雅克薩(今漠河東、呼瑪西北,黑龍江北岸)二城,中、俄之間的戰爭屢起。康熙二十四午(1685年),清廷派兵擊敗俄軍,攻陷雅克薩城,毀城而歸。未幾,俄軍又重佔該地,建築土城。第二年,清廷再次出兵包圍了雅克薩。當時﹐俄皇彼得一世(Peter I,1682-1725)剛親政,因地位不穩急思締和,清廷為對付準噶爾部亦不願多啟戰端。雙方遂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尼布楚簽訂條約。條約內容如下:(1)確定東段邊界:雙方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嶺、河以北屬俄,以南屬清;(2)毀去雅克薩城:規定毀去雅克薩城,原居俄人盡撤;(3)禁止雙方越界:兩國之獵戶人等,不許越界。另隨時交換兩國之逃犯; (4)百姓互通貿易:兩國之居民,如持有旅行證件,可往來貿易。中俄《尼布楚條約》是兩國之間簽訂的第一個條約,雙方代表在平等的條件下根據各自政府的指示展開談判,並達成彼此均可接受之協議。條約最主要之成果,乃劃定中俄兩國東段之邊界,故條約訂立後一段時間內,邊界地區相安無事。

到了雍正間,由於喀爾喀蒙古內附清朝,中俄兩國的中段邊界糾紛又起,雙方貿易、引渡逃犯等問題時生。雍正四年(1726年),俄國派遣使者來京,雙方進行劃界、貿易等談判。翌年,遂在恰克圖簽訂新約。條約內容如下:(1)確定中段邊界:以恰克圖為分界點,由此東至額爾古納河、西至沙畢納依嶺為分界線,線以北歸俄,其南屬清;(2)相互引渡逃犯:雙方均不得隱匿彼此之逃犯,查拏後須送交對方之邊吏;(3)兩國通商貿易:以恰克圖為互市之地。俄商得三年一至北京貿易,人數限二百人;(4)許俄建立教堂:准許俄人在京建立(東正教)教堂及造屋居住。清代前期的中俄交涉關係大略如此。

至於清代與西歐國家的關係,則應溯源至明代後期。自地理大發現之後,西方各國的傳教士、商人和殖民者即紛至沓來。殖民勢力的東來以西班牙、葡萄牙人最早,隨後是荷蘭人。他們除通商外,往往佔沿海地區為據點,如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人之佔澳門、天啟四年(1624年)荷人之佔臺灣(後被鄭成功所逐)。清初,英國、法國乃至美國漸取西、葡、荷而代之,其商舶不斷抵華,力圖打通同中國的貿易關係。早在明崇禎十年(1637年),英國商船已來到廣州海岸。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英舶「防禦號」抵達廣州,五十四年(1715年),美國在廣州設立了商館,英商船則經常往來於廣州、澳門和上海、寧波之間。法國的商船 「安菲德里蒂號」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抵華,是為兩國正式貿易之始,到了雍正六年(1728年),法國也在廣州設立了商館。美國對華通商較遲,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國皇后號」由紐約抵廣州,是為第一艘抵華的美國船。到了十九世紀初,美國每年抵華之商船已達三四十艘。

在清初前來通商的西方各國中,以英國最為可畏。英國自工業革命以後,經濟發展神速,極力在全球伸張勢力,地大物博人眾之中國遂成其擴展海外市場的重要對象。乾隆年間,英國之東印度公司正式與中國通商,對華貿易已凌駕於各國之上。英國人不僅圖謀奪取澳門,且望進一步打開中國關閉的大門。早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英國政府已遣使來華,希望能為英印之土產及製造品尋找出路,但使者中途病殘而未能抵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又派遣以馬嘎爾尼(George Lord Macartney,1737一1806)為首的使團前來中國,他們於是年9月25日乘軍艦 「獅子號」由英國之樸茨茅斯(Portsmouth)啟航,隨帶價值一萬三千餘鎊之禮品,次年7月25日到達大沽。使團先赴天津、北京,旋至熱河承德之避暑山莊謁見乾隆帝並向其拜壽。馬嘎爾尼向清廷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在京設商館,准許英船在寧波、舟山、天津登岸,在舟山一帶劃地任英人存貨、居住,英人可自由往來、居住於廣州,減免貨物稅及額外加徵,准許西方教士在各省開堂傳教。但這些要求均遭嚴詞拒絕,乾隆帝給英皇之諭旨謂 「所請多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此事尤不便准行」。同時又下諭 「若將來船至浙江、天津,欲求上岸交易,守土文武必不令其停留,立時驅逐,勿謂言之不豫」。

鑑於馬嘎爾尼之行的徒勞無功,英國復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派遣以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Lord Amherst,1773-1857)為首的使團前來中國。使團於該年2月5日乘英國皇家海軍軍艦 「阿爾塞特號」啟程,同年7月28日抵大沽口外。阿美士德所提仍昔日馬嘎爾尼同樣之要求,但清廷著其覲見皇帝時一定要行三跪九叩首之禮,嘉慶帝並諭令「務將貢使等禮節調習嫻熟,方可令其入覲」。而東印度公司卻堅持「不能同意行韃靼禮節」,因此使團根本未見到皇帝,即被遣送回國。

在幾次遣使來華交涉失敗之後,英國乃繼續派遣商船在中國沿海從事走私活動。但由於清廷的閉關自守政策,加上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之抵制,英國輸華之棉、毛紡織品無法暢銷,於是英商遂以大量鴉片輸入中國。骯髒的鴉片貿易使英商對華貿易由入超一變而為出超,同時它卻在經濟、政治、社會諸方面給中國帶來災難性的惡果。鑑於 「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故清廷乃有禁煙之舉,並終於釀成1840年中英之間的鴉片戰爭。從此清朝進入後半期,史家則往往以此作為中國近代史之肇端。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廿三章_清初之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