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實施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對革除唐末以來的藩鎮跋扈、地方割據、武人專政有一定的作用,由於厲行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軍、政、財、法等權,唐末以來地方坐大、尾大不掉之局勢得以扼止,五代國祚短促、篡試頻生的狀況不再出現,北宋得以享國近一百七十年之久。當時之史學家對此均有所總結,如司馬光(1019一1086)的《凍水紀聞》曰,北宋因將 「禁軍聚之京師,以備宿衛,厚其賜糧,居常躬自按閱訓練,皆一以當百。諸鎮皆自知兵力精銳非京師之敵,莫敢有異心者。由我太祖能強榦弱枝、制治於末亂故也」。范祖禹亦云「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此所以百三十餘年無兵變也」。由於宋初推行重文輕武,提倡文人政治,也促使文教大興。當時宋室對儒臣文士優禮有加,書院興起,學者輩出,經學、史學、文學、科學技術等均甚發達。有宋一代,出現了一系列大部頭的著作,加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始編的大型類書、叢書《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及全國總地志《太平寰宇記》,真宗時編纂的類書《冊府元龜》等等。

但是宋代之推行強榦弱枝、重文輕武,卻也造成極為嚴重的惡果,即造成有宋一代積貧積弱的局面。下面略舉其弊病:

     (一)政出多門,效率低下:由於相權低落,臺諫權重,致政出多門,互相掣肘,官吏因循保守,冗官充斥於朝,行政效率低下。史稱「今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因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以救民困者,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
     (二)冗費增多,財政拮据:為牽制地方,宋室加設了許多官職,使官僚機構龐大。「故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不與朝政;侍郎、給事不領省職;左右諫議無言責,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執記事之筆;……至於僕射、尚書、丞、郎、郎中、員外,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七八。秘書、殿中二省,名存實廢,惟內侍所掌,猶彷彿故事。九寺、五監,尤為空官」,另太祖認為「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故大舉招募禁軍,無退役制度,雖年老也供養終生。而更戍頻繁更使軍費支出浩大。冗官、冗兵、冗祿大大消耗公帑,加以皇室的奢靡、對外戰敗而納幣求和,遂致宋初財政拮据,國用日竭。
     (三)頭重尾輕,地方凋敝:宋初之中央集權雖有助消除軍事割據,然矯枉過正,造成地方之過度贏弱。地方官吏事事聽命於中央,施政不能自主,稅收又盡數歸於中央,故地方貧弱、無從建設。一旦有事很難應變。南宋之朱熹(1130一1200)對此曾有如下評議:「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四)國力積弱,邊患深重:宋初實行重文輕武,用文官指揮軍隊,「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內外相維,上下相制,等級相軋」,加上兵多而弱、缺乏訓練,禁兵調度頻繁,地方廂兵贏弱,使有宋一代國力積弱,武功不振,無力抵禦外患。北宋與遼、西夏、金等強鄰交戰,迭遭失敗,終至滅亡。後來南宋亦偏安一隅,屢敗於金,終於為蒙元所滅。此實乃其強榦弱枝、重文輕武國策之最大流弊。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十九章_北宋之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