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世界史,預示大趨勢》

曾幾何時,全人類還歡欣鼓舞地準備迎接2000年的到來,切望進入和平、安寧的新世紀,歐美等西方世界更慶幸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滿懷信心欲繼續引領世界的潮流。然而1999年北約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策源地的南斯拉夫長達78天的轟炸,預示未來廿一世紀絕不會平安來臨。果然,2001年美國遭到九一一事件的襲擊,緊接著是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黎巴嫩、也門、敘利亞等西亞、北非地區的戰爭。就在廿一世紀即將過去四分一之際,俄羅斯-烏克蘭戰事仍在持續,以色列對付巴勒斯坦-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乃至敘利亞、伊朗的衝突依舊方興未艾。

人們不禁在想:2025年已經到來,世界將走向何方?作爲一個歷史研究者,筆者不敢妄加猜測,這裏試從下列民族、宗教、社會、體制·、戰爭、文明六個方面回顧歷史,以作未來走向的觀察。另請參見南溟網所載的如下資料:
〈關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預測》:https://www.world10k.com/blog/?p=2863
〈近代“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的歷史軌跡〉:
https://www.world10k.com/blog/?p=66
〈縱論中外古今〉:https://www.world10k.com/blog/pdf/80-145.pdf

一、民族

此處所謂的“民族”乃賦以廣義之概念,包括種族、 民族、部族等等在內。如以膚色而論,世界之種族主要可分為三大類:黃色人種(蒙古人種),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黑色人種(赤道人種)。每大種之中自尚有若干類型,亦不能細述。由於長期自然、地理環境乃至歷史傳統等之影響,不同種族在體質型態、生活方式諸方面,呈現各自的特點。總的來看白種人平均經濟較爲發達、生活水平較高,黃種、黑種次之。落後者要縮短同先進者的差距,只能依靠其自身之努力,“揠苗助長”或“越俎代庖”的做法都是不適宜的。

歷史上白色人種中也存在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及先後的競爭。以歐洲大國崛起爲例,先有希臘-馬其頓人的亞歷山大帝國,後有拉丁-意大利人的羅馬帝國。當時周邊各族被統稱爲“蠻族”,但其中不同族別卻先後崛起,匈奴、哥特人等參與對羅馬的圍攻,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各族可謂輪流爭霸:北歐海盜騷擾西歐各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借掠奪拉丁美洲稱王稱霸;荷蘭人號稱“海上馬車夫”對外殖民;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英國先後擊敗西班牙、荷蘭;法蘭克·人的法國發動拿破崙戰爭,被英國聯合普、俄等擊敗;日耳曼人的德國先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但被英國聯合美、俄等而擊敗;目前斯拉夫人的俄國不甘心蘇聯瓦解、冷戰失敗而奮戰,亦欲稱雄於歐陸及世界。

除了歐洲各國外,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英國移民爲主所建的美國,在獨立後屢屢通過戰爭而發達,成為當今世界的新霸主。其獨霸天下的野心方興未艾,最近新當選候任的美國總統川普不斷發表其雄心壯志:重新控制巴拿馬運河及購買格陵蘭島,不惜用武力達到;將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州;把墨西哥灣改名美國灣。壟斷美國政壇的猶太財閥通過扶持烏克蘭的猶太人總統在東歐發動代理人戰爭,持續不斷支持猶太人的以色列國家挑動中東戰火。不過,在亞洲,近代屈辱一百多年的中華民族已重新崛起,戰後獨立的亞、非、拉丁美洲各族也不甘居於人後,正在奮進圖強。未來美-歐-俄-中及新興民族諸極,其衝突、變化、前景實值關注。倘若稱霸國家如西羅馬帝國走向式微,爭霸國家的意圖未能實現,或當離世界大同不遠矣!
·
二、宗教

在人類的諸般文化之中,宗教實為包羅萬象、引人入勝而又深奧複雜、神秘莫測的一個範疇。余在拙著《中國宗教史》曾道及宗教產生之根源:“世上一切宗教創立之目標多同為祈求人類自身之安寧:應付自然,希望平安;立足社會, 追求平等”。拙以為,歷史上既有奴隸、農民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回教等“四大宗教”,而且有工人的宗教或其指導思想,如近代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之世,諸種宗教或意識形態已在各大洲的一些地區,各自佔有其優勢:(1)佛教: 南亞、東南亞、東亞;(2)回教:西亞、北非、中亞;(3)景教:西歐、中歐、美國;(4)馬克思主義·:從前的蘇聯、東歐,以及現今的東亞。放眼全球,實不知未來之世界,竟是誰家之天下。

綜觀人類許多宗教的發展史,或以宗教為旗幟的政治史,一幕幕血腥的記錄不禁映入眼簾:公元之初,羅馬皇帝把基督教徒驅入角鬥場,令其與兇猛的獅子搏鬥;公元10-13世紀,西歐天主教教會和國家向西亞、北非發動了綿延200年的八次“十字軍東征”;1453年,信仰伊斯蘭教的奧圖曼土耳其人,攻陷東正教的中心─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1493年地理大探險後,葡、西、荷、英、法等國殖民者一手持著刀劍,一手舉起十字架,向非、美、亞洲步步進侵,釀成滅絕印第安人、販賣黑奴等歷史上最恐怖的血腥事件,等等。上述國家、民族、種族等方面的恐怖主義事件,有一個突出的因素,即發動者往往標榜自身信仰的宗教旗幟,而其宗教多屬獨一無二、唯我獨尊、排斥一切、有我無他的一神教。

亞洲的西、南部是世界眾多宗教的發源地,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拜火教、摩尼教、婆羅門教、佛教。但在這些地區,尤其是諸種一神教誕生的西亞,千百年來一直存在綿延不斷的宗教衝突與戰爭,迄今猶未見有稍息的端倪。與此同時,另一歷史現象卻堪當引起人們的注意:在亞洲東部,宗教衝突與戰爭比較少見,或不那麼劇烈。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其故鄉,曾長年累月發生嚴重矛盾,以致“聖戰”的口號不斷迴盪在西亞的上空;而當它們離開本土而向東播遷,那種暴力衝突的“火藥味”就逐漸減弱,不僅彼此之間,就是與中國等地的道教、佛教,也常能“和平共處”而相安無事。號稱“古代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或者還可加上號稱“現代世界宗教展覽館”的香港,以其相容、寬大的胸襟,向世人表明:愛好各族和平、尊重宗教信仰是一種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今,國際緊張局勢並未消除,而國家無論大小、富窮、強弱,都應該奉行與他國、他族、他教“和平共處”的政策。吾人尚不敢預言,未來世界各族是否會有統一的宗教,但泉州—香港的模式,應可預期並實現。

三、社會

關於人類所經歷的社會形態,現在一般都認為人類曾度過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年的原始公有社會,及至數千年前隨著文明時代的到來,才逐漸進入私有制的社會。中國古代把前者稱為“大同”之世,將後者謂之曰“小康”之世。西方各國亦出現類似“烏托邦”、“太陽城”以及社會主義的理論。對於人類經歷及未來走向的社會,馬克思主義曾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為社會主義社會)的論述。筆者在《中國宗教史》曾云,“從歷史上看,既有奴隸的宗教,也有農民的宗教或工人的宗教,其出發點都是建立一種‘平等王國’或‘共產社會’。雖然這種理想並未實現,但人類是否注定無法達到真正的平等,目前尚難斷言。吾人曾見過‘有力闖蕩天下’(靠狩獵維生)、‘有權橫行天下’(以農業為本)、‘有錢旅遊天下’(依工商運轉)等幾種社會形態, 也許過了很久很久之後,人世間終於出現‘有才名聞天下’(憑科技推進)乃至‘有理走遍天下’(按正義判斷)等社會的奇跡。這豈非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馬克思們早就應許大眾之諾言?屆時‘善哉’、‘南無阿彌陀佛’(Namas Amitabha)、‘阿門’(Amen)、‘色蘭’ (Salam)、‘英特納雄耐爾’(Internationale)之聲或將響徹雲霄!”

歷史上每一社會均有其佔主導地位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的階級力量。中國古代常將不同經濟地位或不同職業的各界,稱為工、農、兵、學、商。從人類經濟的發展來看,這五界在歷史上的某個階段均起過或將起到主導作用。拙著〈縱論中外古今〉曾列有下表:

狩獵社會:有力闖蕩天下(弱肉強食) 強權 兵
農業社會:有權橫行天下(強權政治) 強權 農
工商社會:有錢旅遊天下(金錢鑽營) 智慧 工商
科技社會:有才名聞天下(科學至上) 智慧 學
正義社會:有理走遍天下(自由博愛) 公理 民

目前人類尚未超越資本主義乃至其最高階段帝國主義(金融資本主義)時代,但科技社會已見端倪:當金錢泛濫成災、財富遍地橫流時,人類會不會過渡到以“士子”為中心的科技社會,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讀書人雖一向自視清高,然從來都像皮上毛一樣,依附於武人、國王、地主、工廠主或商人,充當“文丐”。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今日之世界越來越需要發揮智慧的力量,而科學家的作用亦越來越受到重視。試想,在一次航天的飛行試驗中,千萬工作人員屏息以待總設計師、工程師的命令,一秒之差即足決定事業之成敗。科技界如是,而未來的世界呢? 目前許多國家“民粹主義”(極端平民主義或極端民族主義)興起,科技巨頭竟可把當權總統摒棄於社交網絡之外,美國的馬斯克成了“影子總統”,“佔領華爾街”運動或將再起!

四、體制

此處所謂體制,所指主要為政治體制,即國家政權對於民眾之統治,包括國家元首產生的辦法。自從私有制產生迄今,東、西方各國已經歷數千年的各種類型的治理,其方式也各各不同。拙著〈縱論中外古今〉曾列出人類政治之模式大致沿下列順序運作或更替:

一人家天下 家天下 天下為私
數人爭天下 家天下 天下為私
一黨治天下 黨天下 天下為私
二黨爭天下 黨天下 天下為私
人人管天下 公天下 天下為公

在中外各國歷史上,都長期存在天下為帝王一人及其家族私有的時期,即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擁有至高無上之極權,他死後由兒子或兄弟繼位。如果帝王沖齡即位,則由太后垂簾聽政或由親王、大臣攝政。倘若這一家人的統治腐敗透頂,社會病入膏肓、民不聊生,則有異姓起而取代之,於是形成了諸朝興替之綿長歷程。這種“家天下”比起原始共產社會來,無疑是個進步,但經過數千年之實驗,也漸漸顯出“天下為私”的不公正之本質,於是逐步為另一種“黨天下”(如羅隆基、儲安平等所云)替代。近代以來,共和政治逐漸戰勝帝王專制。然名為共和,卻非由民眾全體來治國平天下,而是由以政黨形式出現的一群人,取代以家庭形式出現的一家人來進行統治,亦即由 “家天下”過渡到“黨天下”的格局。然同為“黨天下”,東、西方行之也不盡相同。一些民主國家仍行君主立憲制。至於總統或總理的產生,也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的不同方式。美國採取選舉人制,許多國家則通過一人一票來抉擇。現代商業·流行·一句話:“顧客永遠正確”,相信未來“選民永遠正確”也會成爲一切政治家的座右銘。

五、戰爭

人類自形成以來,即不斷經歷各種性質、類型的戰爭,有對自然界(包括其他動物)的搏鬥,也有人與人之間的自相殘殺。雖然人類號稱“萬物之靈”,但其同類相殘的“獸性”一直是與生俱來的。說是“獸性”還算是客氣,其實有些方面比禽獸還不如,因為“虎毒不食兒”,而人類歷史上父子相殘、兄弟仇殺的例子則比比皆是。更有進者,人類比動物更勝一籌,即善於發明各式各樣的工具和武器來自相殘殺,從手握最簡單的石器,到採用最先進的原子彈及各 式導彈。這證明達爾文的“弱肉強食”、“生存競爭”仍是放之動物界而皆準之真理,自詡為“高級動物”的人類亦莫能外。

試觀古往今來,那些聲名赫赫、曇花一現的大帝國,都是對内獨裁、對外擴張緊密結合的。諸如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 前550─前330)、亞歷山大帝國(Alexander’s Empire, 前336-前323)、羅馬帝國(Roman Empire, 前27-公元476)、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公元395-1453)、阿拉伯帝國(Arab Empire, 622-1258)、查理曼帝國(Charlemagne’s Empire, 800-843)、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962-1806)、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 1206-1480?)、奧托曼帝國(Ottoman Empire, 1290-1922)、帖木兒帝國(Timur’s Empire, 1370-1405)、莫臥兒帝國(Mogul Empire, 1526- 1857)、沙皇俄國(Czarist Russia, 1547-1917)、拿破侖帝國(Napoleon’s 108 Empire, 1804-1815)、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 1867-1918)、德意志帝國(Second Reich, 1871-1919)和第三帝國(Third Reich, 1933- 1945),以及中國歷史上的秦、漢、唐、宋、元、明、清等帝國,等等。因此,征服戰爭就隨之不斷。眾所周知,近代文明最發達的歐洲,恰好是歷史上最大的三場戰爭(拿破侖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之屠場。

到了新的二十一世紀即將過去四分之一,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更加出現於世人眼前。東、南歐,西亞、北非,以及東亞,都可能成為大戰的策源地。兩次大戰已經證明,其根源並非不同宗教的差異、意識形態的對立,乃至不同文明的衝突,大戰深深植根於若干新起大國與舊有霸主經濟利益的衝突和不平衡發展;當然,其導火綫的局部戰爭,也可能牽涉到“民族國家”的發展矛盾,一些民族及其語文被歧視的地區起而進行反抗。筆者認爲,除非俄羅斯、中國等新崛起的大國不受歧視和壓制地自主發展,否則新的世界大戰實難以避免;只有亞、非、拉美的“南方”發展中國家一併發達起來,則距離世界大同不遠方可預期。

六、文明

漢語“文明”一詞本含有文化昌明、發達之意,但在世界史中,通常把Civilization譯成文明。此語源自拉丁文Civis,原意為公民或居住城鎮者,後引申為人類創造文字、建立城鎮後所達到的比較進步的文化。關於文明的定義雖然見仁見智,唯論及人類數千年前之步入文明時代,能夠成為“文明民族”或
“文明國家”的首要標誌﹐是文字的發明﹐最早大約距今6000年前。同時﹐歷史學家又綜合世界各地的情況﹐提出一些進入文明階段的參考標準或特徵﹐例如﹕已經建立市鎮;從事商業貿易;建立政權、實行法治;具有宗教信仰;學會金屬冶煉。

根據上述標準,世界歷史上的早期文明中心主要有亞、非兩洲的新月沃土、埃及、印度、中國,以及歐洲的希臘、羅馬。其中東方的文明較為古老,由於它們發源於兩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尼羅河、印度河與黃河等流域,故被稱為 “河川文明”,後發展為“大陸文明”。而希臘、羅馬則是西方文明之淵藪,由於它們瀕臨地中海,缺乏源遠流長的大河,因而被稱為“內海文明”,後乃發展為“大洋文明”。據記載,世界原創型文明古國有:1.中國(黃河、長江、粵江、遼河、浙江);2.巴基斯坦(印度河);3.印度(印度河、恆河);4.埃及(尼羅河);5.伊拉克(兩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6.伊朗(古波斯);7.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8.希臘(克里特-米諾斯、邁錫尼,雅典、斯巴達,馬其頓);9.意大利(羅馬,“蠻族”);10. 黎巴嫩—敘利亞(閃—-腓尼基);11. 突尼斯(腓尼基—迦太基);12. 蘇丹(努比亞);13. 埃塞俄比亞(阿克蘇姆);14. 墨西哥(阿茲特克,瑪雅);15. 秘魯—玻利維亞 (印加);16. 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猶太)。

時至今日,西方的文明程度優勝於東方,而原來文明發展越早的國家現在反而越落後。或謂“河川文明” 屬於農業文化,利於耕稼,但孤立、保守;“內海文明”屬於商業文化,便於貿易,且開放、進取。此說究竟是否東、西方文明此消彼長之主因,而“大陸文明”與“大洋文明”在未來孰先孰後、孰優孰劣,均頗發人深省。目前,人類經過數次工業革命(蒸汽、電氣、電子、人工智能),現代文明迅速發展,面臨從地球向月球、火星的探索。如能避免戰爭,通力合作,則未來進展可以預期會有神速之進步!

(2025年1月10日於香江南溟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