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香港已過四分之一世紀﹐竟日在圖書﹑網絡﹑出版界討生活﹐經常接觸到海內外各種文稿﹐深感漢語的生命力極強(敝人與同窗莊澤義的《中國語文表解大全》序言已略道之)﹐但也發現其“環境”被“污染”的危機。

漢語的危機之一﹐是受新舶來語翻譯的“污染”。許多詞語的翻譯﹐完全不顧漢語本身的文法和習慣。如常見的“文化的中國”﹐而不說“中國的文化”﹔以此類推﹐便出現“政治的中國”﹑“經濟的中國”﹑“軍事的中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英文的 “post-” 結構﹐演成了“後毛澤東時代”﹑“後鄧小平時代”﹑“後文革時代”。另一類是混淆了詞性的功用﹐如“一種政策出台了”﹐被變成“出台了一種政策”﹔“***到訪”﹐變為“***到訪香港”。

過去﹐內地常有“慶祝國慶”一類﹐而被人詬病。或謂“國慶”者﹐“舉國歡慶” 也﹐故後來常改“歡度國慶節”﹐或逕稱“國慶”。不過﹐地方有些單位不明改動的所以﹐凡節日都只標“五一”或“八一”兩字﹐又成新的問題。

在香港﹐常直接用外來音譯詞入書﹐如“的士”﹑“巴士”﹐倘若約定俗成﹑民眾皆知﹐亦無可厚非。唯內地及港﹑澳﹑台用詞常異﹐旅行者往往不明所以。例如﹐北京的“面的”指“小巴”或“出租麵包車”﹐即出租小型公共汽車﹔香港的“桑拿”﹐北京或作“洗浴中心”﹐台北或作“三溫暖”﹔電子郵件﹐北京曾譯作“伊妹兒”﹐大型廣告遍街而令人遐想。

有一個詞語﹐香港教育界幾無人不曉﹐即“學會學習”﹐此乃政府部門的號召。鄙意此語頗值商榷﹐首先是不符合“語文美”﹐兩個“學”字重床疊屋﹔其次﹐學習本身已含“學會……”之意﹐不會才要學﹐學習階段本身就是人生初級經歷。孔夫子謂“學而時習之”﹐學習甚麼呢﹖無非知識﹑理論﹑方法。“學會學習” 如指要求學會“學習方法”或學會“如何學習”﹐看來詞語重複兼偏重片面。作為當局﹐凡提口號均須十分小心﹐如前階段號召“在愉快中學習”﹐後來又作修正﹐蓋學習須花苦功﹐哪能輕鬆愉快﹖﹗有志者﹑有興趣者才能以苦為樂。另如“想做就去做” 的流行語﹐後來也改成“應做就去做”﹐皆為防止片面﹑免生事故也。

(作於2007年6月2日)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即興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