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地名”拼音首字 (Da-Dang) :
da 荅 答 搭 達 噠 呾 靼 怛 打 大
dai 代 玳 戴
dan 單 丹 耽 躭 擔 澹 旦 呾 但 淡
dang 當 蕩
…………………………………………………………………………………………..……
“七海地名”資料Da-Dang首字目錄
Da 荅魯蠻 答哈 答剌 答陪 答那思里 答那溪嶼 搭林嶼
達里 達磨 達弄 達嚫 達親 達山 達剌希 達梨謀 達囉希
達囉啼 達利鼻荼 達麗羅川 達羅漢嶼 達羅漢礁 達羅毗荼
噠拉岸 呾呾 呾叉尸羅 呾叉始羅 靼拿 怛滿 怛没 怛叉始羅
打板 打綱 打工 打回 打歪 打網 打回回 打金山 打拉者
打喇鹿 打歪山 打歪嶼 打冷莽柯 打造船山
大甸 大佛 大伏 大港 大橫 大湖 大花 大力 大嶺 大泥 大坭 大呢
大年 大哖 大秦 大浦 大人 大山 大身 大食 大石 大寔 大灣 大宜
大嶼 大越 大真 大州
大八丹 大巴南 大寶洲 大波斯 大勃律 大補各 大東洋 大耳國
大發峒 大峰山 大奮山 大佛靈 大佛山 大佛堂 大港口 大葛蘭
大故藍 大古剌 大古喇 大龜山 大黑山 大橫山 大紅海 大黃江
大火洲 大急水 大金江 大(口)具喃 大崑崙 大剌由 大剌田 大朗洋
大浪湖 大里國 大留國 大崙山 大羅城 大帽山 大猛養 大孟艮
大莫山 大泥俺 大泥港 大浦口 大奇山 大崎山 大歧界 大日瑪
大闍婆 大士闌 大藤捧 大藤網 大烏爹 大西洋 大響山 大相逸
大小慮 大亞齊 大銀孔 大盈江 大魚港 大圓山 大緣江 大雲螺
大漲海 大爪哇 大真嶼 大周山
大安達邏 大安海口 大波巴那 大長海口 大佛靈山大乾海口
大菓子嶼 大金沙江 大崑崙山 大琅瑚山 大靈胡山 大曲女城
大蘇梅山 大汪海口 大西洋海 大西洋國 大小花面 大小藤綁
大小藤網 大小姨山 大小雲螺 大真樹港
大長沙海口 大菩南途灣 大秦婆羅門 大小覆釜山 大小射箭山
大小射箭嶼 大小蘇梅山 大小藤綁山 大小角(山)覽(山)覽山
Dai 代剌拏 代干高原 玳瑁 玳瑁山 玳瑁嶼 玳瑁港 玳瑁灣
玳瑁(土)表 玳瑁州 玳瑁洲 玳瑁頟 玳瑁額 玳瑁礁 玳瑁鴨
  戴燕
Dan 單單 單嶼 單呾
單補鎮 單馬令 單馬錫 單鷹國
單重布囉 單戎獨山 單戎母丁 單戎旁水 單戎武岩 單戎系蠟
單戎嘮梅山 單多囉迦山 單戎十馬厭 單戎絲力山 單戎世力山
單戎占萬丹
丹丹 丹重 丹棠 丹嶼
丹阿卜 丹孛郎 丹波縣 丹荖氏 丹黎抹 丹流眉 丹眉流
丹馬令 丹饒尉 丹堯尉 丹棠州
丹重布囉 丹戎武囉 丹咍海口 丹咍海門 丹定斯群島
丹戎世力山
耽羅 耽摩立底 耽摩栗底 躭蘭洲 躭沒羅洲 躭摩栗底
擔波 擔泊 擔嶼 擔袟 澹巴 旦旦 呾呾洲 但游
淡巴 淡邦 淡港 淡淨 淡邈 淡墨 淡目 淡水 淡洋 淡項
淡馬錫 淡銘嶼 淡水港 淡水江 淡水湖 淡水馬 淡水洋
淡馬錫門 淡勿蘭州府
Dang 當灣 蕩州
………………………………………………………………………………………………..
荅魯蠻
《瀛涯勝覽》蘇門答剌國:“寶船自滿剌加國向西南,好風五晝夜,先到濱海一村,名荅魯蠻,繫船,往東南十餘里可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岸洛克肖馬韋(Lhokseumawe)附近,位於Peusangan河口。)
《西洋番國志》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蘇門答剌國第十二︰“(滿剌加西南行,順風五晝夜至濱海一村,番名荅魯蠻,繫舶,又東南行十餘里至國。”
《皇明四夷考》卷上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
《武備志》卷二三六
《皇明象胥錄》卷五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

答哈
《元史》卷一六二‧列傳四九‧史弼︰“弼……,攻葛郎。至答哈城……”;‧高興︰“還至答哈城,……”;卷二百一十‧外夷三‧爪哇(參見杜馬班條)。
《島夷志略‧爪哇》藤注︰“希苓殆即《通典》及《唐書》之訶陵。《諸蕃志》之禧寧,《元史‧爪哇傳》之葛郎Kalang,即答哈Doho,今Kediri是也”。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引《元史》史弼傳、爪哇傳)

答剌
《東西洋考》卷四︰“論曰︰滿剌加……,答剌、彭亨……”。 (*即蘇門答剌)

答陪
《島夷志略》‧三島︰“……次曰答陪、曰……,無甚異產,故附此耳。”*藤田豐八案︰答陪乃Tobago之對音,《諸蕃志》流求條作談馬顏,《東西洋考》、《海國聞見錄》之紅豆嶼是也,當時航呂宋者遠望此山云……。”*中大︰在呂宋島,今地無考。

答魯蠻
《瀛涯勝覽》‧蘇門答剌國︰“寶船自滿剌加國向西南,好風五晝夜,先到濱海一村,名答魯蠻(*馮注︰Ibn Battutah行記(第四冊二二九頁)謂距蘇門答剌城四哩,濱海有海港,名Sarha,不知是否即指此村,惟吳本、張本、黃錄均作荅魯蠻,足證譯名非誤)繫船,往東南十餘里可到”。
《西洋番國志》‧蘇門答剌國︰“舡自滿剌加國向西南行,好風五晝夜先到海濱一村,番名答魯蠻泊舡,往東南行十餘里即王國。”
《皇明四夷考》卷上‧蘇門答剌︰“自滿剌加西南行,順風五晝夜至答魯蠻村,舍舟陸行十里至其國。”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那哈︰(18上)
《皇明象胥錄》卷五‧蘇門答剌︰“自滿剌加西南行,順風五晝夜至答魯蠻村,舍舟陸行十餘里至其國。”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37下
《武備志》卷二三六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八‧大食部匯考一︰(引《瀛涯勝覽》)

答那思里
《島夷志略‧淡邈》*藤注︰答那思里Thanasri(Tenasserim)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答那思里即緬甸最南部之Tenasserim,今圖作典那沙冷,古名頓遜。

答那溪嶼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答那溪嶼在新加坡附近,今地無考。

搭林嶼
《四夷廣記》爪哇回廣東條。(*即塔林嶼,見該條)

達里
《島夷志略‧撻吉那》︰“國居達里之地,即古之西域……”。*沈證︰“元世,印度北方德列為大國,其王則突厥種,旭烈兀後王屢與相攻不能勝也。此達里疑即德列,而達吉那即突厥之轉音”。*藤注︰“又西印度沙漠地方稱曰Jhar,達里疑對此音也。”

達磨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列傳一四七下‧南蠻下︰“驃……凡部落二百九十八,以名見者三十二︰曰……,曰達磨,……”。
《雲麓漫鈔》卷五153‧達磨

達弄
《諸蕃志》卷上‧南毗國,“本國運至吉囉、達弄、三佛齊……”。[*或謂在今馬來半島北部,即泰國董里(Trang)。也有的將“吉囉達弄”連讀]

達嚫 達親 達儭
《法顯傳》︰“從此( 拘睒彌)南行二百由延,有國名達嚫,曰達磨”,“達親國幽嶮,道路艱難”。
《釋迦方志》卷上︰“葱嶺以東水注東海,達儭以南水注南海……”;卷下︰“後漢獻帝建元十年,秦州刺史遣成光子,從鳥鼠山度鐵橋而入,窮於達嚫,旋歸之日,還踐前途,自出別傳”。
《初學記》卷二三‧寺第八︰“《佛游天竺本記》曰︰達親國有迦葉佛伽藍……”。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四‧打彌部匯考(引《佛國記》);邊六O‧大秦部匯考(引《佛國記》)

達山
《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五七︰正義《括地志》云︰“……恒河出其南吐師子口,經天竺入達山……”。

達梨謀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驃︰“驃……鎮城”。

達囉啼 達囉希 達剌希
《雲麓漫鈔》卷五p.153︰達囉啼
《(大德)南海志》卷七︰達剌希
《閩書》卷三九、一四六︰達囉希

達麗羅川
《大唐西域記》卷三︰“萺揭釐城東北,踰山越谷,逆上信度河,……行千餘里,至達麗羅川,即烏仗那國舊都也。”
《釋迦方志》卷上︰“烏仗那國……,王都萺揭釐城……東北踰山谷,逆上信度河,……千有餘里至達麗羅川,烏仗那舊都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16下
《法苑珠林》卷一百36下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 參見烏茶條)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八‧四裔十五‧摩揭它 (參見烏茶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三‧烏萇部匯考(引《唐書‧西域傳》、《大唐西域記》)

達羅漢嶼 達羅漢礁
《四夷廣記》福建安民鎮往滿喇咖國針路等︰達羅漢嶼︰(第一O一冊P.18);‧滿剌咖回福建五虎門針路︰達羅漢礁︰(第一O一冊P.18)。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 P.37)︰“達羅漢嶼︰有坤身近門可過。……(* 向達注︰達羅漢嶼,當即《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之羅漢嶼,往滿剌加必須經此)”。

達羅毘荼 達羅毗茶 達利鼻荼
《大唐西域記》卷十︰“珠利耶國……,從此南入林野中行千五六百里,至達羅毘荼國(南印度境)。達羅毘荼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號建志補羅”;卷十一︰“自達羅毘荼北……行二千餘里,至恭建那補羅國”。
《釋迦方志》卷下︰ “珠利耶國(南印度)……,南林野行千六百里,至達羅毘荼國(南印度境)”。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P.6︰達羅毗茶
《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三451中︰達利鼻荼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六‧師子部匯考︰ (引《大唐西域記》);邊七六‧達羅毘荼部匯考︰ (引《大唐西域記》)。

噠拉岸
《海錄》卷上丁咖囉國,“丁咖囉國一名噠拉岸”。(*指今馬來西亞的丁加奴州,或謂為葡萄牙人稱該地之名Talaganc的譯音。)

呾呾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然南海諸洲有十餘國……( 從西數之,有……、呾呾洲、……)” 。

呾叉尸羅 呾叉始羅 糺(呾)尸羅 怛叉始羅
《水經注》卷一︰“河水……又西四大塔北( 釋法顯所謂糺尸羅國,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以頭施人,故因名國,國東有投身飼餓虎處,皆起塔)”。(*查《法顯傳》原文為︰“自此東行七日,有國名竺刹尸羅。竺剎尸羅,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於此處以頭施人,故因以為名……”。足立喜六注︰“竺剎尸羅,《水經注》作呾尸羅國,《大唐西域記》作呾叉始羅國。……地在今Rawal Pindi 西北約二十英里”。
《大唐西域記》卷三︰“復還烏鐸迦漢荼城,南渡信度河,……渡河至呾叉始羅國(北印度境)。呾叉始羅國,周二千餘里……、往者役屬迦畢試國,近又附康迦濕彌羅國” 。
《釋迦方志》卷上︰“還從健馱邏國烏鐸迦城南渡信渡河,……渡河至呾叉始羅國(北印度也)”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16下(呾叉始羅)、五13下(呾叉尸羅、呾叉始羅)
《續高僧傳》卷四‧釋玄奘傳︰“還返烏仗,南至呾叉始羅國”。
《法苑珠林》卷廿九8下(呾叉始羅);九四20下︰呾叉尸羅。
《翻梵語》卷八1034中︰恒(怛)叉尸羅。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箇失蜜……其役屬五種,亦名國,所謂呾叉始羅者,地二千里,有都城”。
《文獻通考》卷三三五‧四裔十二‧箇失蜜︰“其役屬五種,亦名國,所謂呾叉始羅者,地二千里……”。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四‧呾叉始羅部匯考︰“《唐書‧箇失蜜傳》︰箇失蜜役屬名國所謂呾叉始羅者,地二千里,有都城”。(另引《大唐西域記》)

靼拿
《南海志》卷七:靼拿。[*即塔那,今印度孟買灣內塔納(Thana)]

怛滿 怛没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沙蘭東距羅利支,北呾滿,皆二十日行” ,“怛滿,或曰怛沒,東陀拔斯,南大食,皆一月行”。
《玉海》卷一五三21上︰怛滿(參見湼滿條)
[*或謂怛滿即怛没,誤。怛沒應即《西域記》中的呾蜜國,在中亞阿母河北。此處怛滿則為大食屬國,在陀拔斯(今裏海南岸)的西面,故怛滿應位今伊朗西部,即阿拉伯語Tadmur譯音,在幼發拉底(Euphrates)河西,大馬士革(Damascus)以東一百五十里。此城毁於十五世紀]。

打板
《諸蕃志》卷上‧新拖國︰“山產胡椒,粒小而重,勝於打板。” *馮承鈞注︰“打板應是爪哇島東部之Tuban,《瀛涯勝覽》作杜板者是也。” 卷上‧蘇吉丹︰“蘇吉丹……東連打板。……其地連百花園、麻東、打板、……皆闍婆之屬國也。打板國東連大闍婆,號戎牙路( 原注︰或作重迦盧)。”*馮注︰“打板,《元史‧爪哇傳》作杜並,《瀛涯勝覽》作杜板,今Tuban也。”‧卷下志物‧胡椒
《島夷志略》‧爪哇︰“……次曰……、曰三打板(*藤田豐八注︰打上衍三)……等地,無異產,故附此耳。”*藤案︰“打板,《諸蕃志》同《元史》作杜並足,殆衍足字,《星槎勝覽》作杜板,《瀛涯勝覽》云番名賭班,均Tuban之對音也。” (“杜瓶乃是打板之異字”)。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爪哇國(11上)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爪哇國(10下)
《廣輿圖》卷二
《皇明四夷考》卷上‧爪哇︰“所屬有蘇吉丹、打板、打綱、底勿諸國”。
《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其屬有蘇吉丹、打板、(打)綱、底勿諸種”。
《圖書編》卷五九
《四夷館考》卷上20上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爪哇(4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四夷廣記》‧爪哇(第101冊)
《裔乘》卷二‧爪哇(29上)
《名山藏‧王享記》三6上
《武備志》卷二三六
《皇明象胥錄》卷四‧爪哇︰“其屬蘇吉丹、丁機宜、打板、打網、底勿諸國”。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7下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5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1下
《四譯館考》卷一21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明一統志》︰其屬國有蘇吉丹、打板、打綱、底勿等國”。

打綱 打網
《諸蕃志》卷上‧蘇吉丹︰“其地連……、打綱、……皆闍婆之屬國也”,“打綱……等國,在海島中”。*馮承鈞注︰“譯注……引Schlegel說,謂打綱殆為古之Samarang” 。 *重版校注︰“打綱可能是Tarakan,n不發音,島名。” ‧卷下‧檀香( P.108、150)。
《島夷志略》‧嘯噴︰“每歲與打網國相通貿易(藤田豐八注︰打網之打,知服齋本作肯,今據丁本改)” 。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爪哇國( 11上)︰打綱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爪哇國( 10下)︰打綱
《皇明四夷考》卷上‧爪哇︰“所屬有蘇吉丹、打板、打綱,底勿諸國”。
《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其屬夷有蘇吉丹、打板、(打)綱、底勿數種”。
《廣輿圖》卷二︰打綱
《四夷館考》卷上20上︰打網
《圖書編》卷五九︰打網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爪哇( 4上)︰打綱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打綱
《名山藏‧王享記》三6上︰打綱
《四夷廣記》‧爪哇(第101冊)︰打網
《武備志》卷二三六︰打綱
《裔乘》卷二‧爪哇( 29上)︰打網
《皇明象胥錄》卷四‧爪哇︰打網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7下︰打網
《四譯館考》卷一21下︰打網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5下︰打綱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1下︰打綱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大明一統志》︰其屬國有蘇吉丹、打板、打綱、底勿等國”。

打工
《(大德)南海志》卷七︰打工

打歪 打回 打回回 打歪山 打歪嶼
《島夷志略‧淡邈》*藤注︰“案《鄭和海圖》答那思里Thanasri( Tenasserim)、八都馬(Martaban)之間有打歪,即今Javoy(Javai),淡邈殆打歪之異譯,明人概作打回者是也”。
《鄭和航海圖》打歪、打歪山、打歪嶼。*向達注︰“打歪即緬甸南部之Tavoy”,“今Tavoy(打歪)港外有二小島,當即本國之打歪山、打歪嶼”。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打回(21上)。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打回(22上)。
《廣輿圖》卷二︰打回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圖敍、圖︰打回)。
《皇明鴻猷錄》卷六︰打回
《皇明四夷考》卷下‧打回︰“打回,海外小國,數為鄰國所苦,己乃治兵器與鄰國戰,戰勝,稍得自立。永樂三年遣麻勿來朝貢”。
《圖書編》卷五九、六十︰打回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打回(13上)。
《咸賓錄》卷六︰打回(43下)。
《四夷廣記》︰打回(第一O二冊)。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24下︰打回
《裔乘》卷七‧日羅夏治︰打回(50上)、打回回(51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打回回
《名山藏‧王享記》三27上︰打回
《武備志》卷二三六︰打回;卷二三七︰打回
《華夷風土記》卷四61上︰打回
《皇明象胥錄》卷五‧打回︰“打回,海外小國,永樂三年遣使朝貢……”。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49上︰打回
《八紘譯史》卷二‧打回回(32);卷三‧打回(61)。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打回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剌泥部匯考︰(引《明外史‧剌泥傳》,見剌泥條)
《明史》卷三二六‧外國七‧剌泥︰“剌泥而外,有數國︰……曰打回。永樂中……貢”。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剌泥(文同《明史》,2012中)︰打回。
《海錄》卷上P.21 *馮注︰“烏土屬邑佗歪,《武備志航海圖》作打歪山。《明史》作打回,今Tavoy也”。

打金山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打金山在舊港(Palembang)西,今地無考。

打拉者
《海錄》卷上‧蘇吉丹︰“打拉者,在馬英西北,陸路相去約數十里,為英咭利所轄地,土番風俗亦與上同,土產胡椒、海參、魚翅、淡菜,內山仍屬晏多呢咖”。( P.30)*馮注︰“打拉者,今Talatcheri城,共西北有下里( Hili)城,明代載籍著錄,今廢。”

打喇鹿
《海錄》卷中︰“……到山狗王(原注︰地名),為粵人貿易耕種之所,由此登陸東南行一日,到三劃,又名打喇鹿,其山多金。” ( P.48)*馮注︰三劃,今Sambas。

打冷莾柯
《海錄》卷上︰“打冷莾柯國,在西嶺西北,順東南風約二三日可到。……沿海屬邑有地名咖補者,西洋客商皆居此。”( P.29)*馮注︰“打冷莾柯,今Travancore。屬邑名咖補,殆指Cape Comorin,清高誤以第一字為邑名,故謂其名曰咖補。”

打造船山
《順風相送》‧彭坑山形水勢之圖︰“打造船山,鐵鉆嶼對此山是大形尖長高,不當對開。……” *向達注︰在馬來半島彭亨港外,今地無考。

大甸
《殊域周咨錄》卷八‧暹羅︰“查得近年八百、大甸等處,夷字失傳,……”。 (* 參見八百條,誤為八百大甸)。
《明史》卷三百十五‧雲南土司三︰“初,卜剌浪分其地,使長子那囉塔管大甸,次子馬者速管小甸”。

大伏
《指南正法》‧暹羅往長崎日清︰“……平伽亻南貌,用子癸平大伏。夜用子癸光平烟筩”。*向注︰在暹羅港附近,今地無考。

大港
《名山藏‧王享記》三‧呂宋︰“其屬夷有大港,有南旺,有玳瑁港,有呂蓬,有磨荖央,有以寧,有屋當,有朔霧”。( P.26上)
《順風相送》太武往呂宋︰‧“……單丙二十更取筆架山,與大港口相對及紅荳嶼”; ‧泉州往彭家施闌。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大港,是東洋最先到處,彼中一大部落也。……未至港,有筆架山。南旺,在大港相連”;卷九‧東洋針路︰“筆架山︰遠望紅豆嶼,並浮甲山,進入為大港。 大港︰用辛酉針,三更取哪哦山”。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大港
《指南正法》‧泉州往那仔系蘭山形水勢︰“筆架︰取五嶼南邊東浮中風東用巽巳收入大港。辛酉取射昆米收入大港(*向注︰大港為呂宋最北一港,自中國去呂宋必先至此”。*向注︰呂宋大港當即今呂宋島最北部之阿巴里(Aparri)港。*中大︰指呂宋北部的阿帕里(Aparri)港。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大港

大橫 大橫山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大横、小横二小島俱在崑崙山附近,今地無考。《西洋朝貢典錄》卷中‧暹羅國第十︰“由漳州而往……又取崑崙之山,……過真王之嶼,……又過大横之山、小横之山,又過筆架之山。”
《四夷廣記》‧琉球國船往暹羅針路( 94冊308)、‧安南國回暹羅針路(100冊310)︰大横;‧廣東往暹羅針路等(101冊322、323)︰大横山。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大横山︰正路打水十六托……” ;‧福建往暹羅針路、回針(51-52);‧柬埔寨南港往筆架並彭亨西(81);‧柬埔寨往暹羅、回針(83)。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真嶼︰……用庚戌針,五更取大横山。大横山︰到此是暹羅界,……船在南邊見小横山。” *書局︰今柬埔寨西南部暹羅灣東部戈公島。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真糍山︰……辰戌十更取大横(*向注︰横字原本作衡,據《鄭和航海圖》及《東西洋考》,俱應是大横之誤,因為改正。又自真糍取大横針位,此作辰戌,固然錯誤,而《東西洋考》作用庚戌五更取大横山,如此取用縫針,疑亦非是。自真輿至大横應是東北向。《順風相送》假嶼山條作單戌針取大横,方向似亦不確,疑不敢定,故仍其舊)”;‧大担住暹羅針、回唐針(171)*向達注︰大横、小横,俱在暹羅港外。海舶入暹羅港,以此為望山。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大横
《東南洋海道圖》︰大横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蓋柬埔寨南面之海,一片盡屬爛泥,故名爛泥尾,下接大横山、小横山……”。
《粵海關志》卷三十26上(引《海國聞見錄》︰大横山)
《古代南洋史地叢考》P.83、89

大湖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形勝名蹟︰……大湖”。 *中大︰指呂宋之內湖(Laguna)。

大花
《海錄》卷上︰“……紀海國自萬山始,既出口,西南行過七洲洋,有七洲浮海面,故名。又行經陵水,見大花、二花、大洲各山,順東北風約四五日便過越南會安順化界”。

大力
《元史》卷十三‧本紀十三‧世祖十︰“(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癸卯,福建行省遣使人八合魯思招降南巫里、別里剌、理倫、大力等四國,各遣其相奉表以方物來貢。”
《島夷志略‧日麗》*藤注︰“大力疑日麗( Dili)之異譯”。 (另,急水灣條注︰大力Dili)

大嶺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參見箇没盧條)

大泥 大呢 大坭
《島夷志略》‧浡泥︰ *藤注︰“又案明人諸書概以浡泥為大泥Patani,何喬遠《名山藏》云其屬國曰吉蘭丹。 至茅瑞徵《象胥錄》云,今稱大泥,隸暹羅。《東西洋考》云大泥即古浡泥。均誤。明初以前未有大泥。《鄭和海圖》不之載也。又《名山藏》云明興,其國王馬合謨沙Mohamed Shah也,國侵於蘇陸Sulu,闍婆為發兵擊卻之,蘇陸侵大泥是非情事,浡泥之非大泥可知”。 ‧龍牙犀角 *藤注︰“案《梁書》有狼牙修國,……有郎迦戌國,……淩牙斯加國又作淩牙斯……淩牙蘇家……。此書龍牙犀角……,狼西加,……略當後世之大泥,即《海錄》之佛打泥Patani”。
《嶺海輿圖》P.60、65︰“大坭國,稱隸暹羅助貢國”。
《圖書編》卷五九︰大泥
《四夷館考》卷下21-22︰大泥
《坤輿萬國全圖》︰大泥(北7度,東115度)
《順風相送》‧浯嶼往大泥吉蘭丹(53)、大泥國回針;;‧柬埔寨往大泥、回針(60);‧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6);‧大泥往池汶針路(70)。
《東西洋考》卷三‧大泥︰“大泥,即古浡泥也,本闍婆屬國,今隸暹羅”;卷六‧紅毛番︰“和蘭……駕巨艦,橫行爪哇、大泥之間……”;卷九‧西洋針路︰“吉蘭丹,即大泥港口,用坤申七更,入港是大泥國。大泥國︰即古渤泥也,我朝貢道由福建入”;卷十一‧藝文考︰“大泥︰《宋入貢表》( 渤泥國王)……”。*書局︰即北大年。本書大泥與北加里曼丹之古浡泥國相混,誤。
《皇明象胥錄》卷四‧浡泥︰“今稱大泥,隸暹羅”;卷五‧和蘭︰“紅夷……時駕大舶横行爪哇、大泥間……”。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24︰大泥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大泥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大泥
《四譯館考》卷三8上︰大泥
《指南正法》‧咬口留吧往暹羅針(173);‧大泥回長崎日清(188);‧太武往大泥針路(190);‧大泥回浯嶼(191);‧太武往彭亨(193)。*向達注︰大泥又作太呢(《海錄》)、大哖(《聞見錄》),亦作北大年,俱為Pantani對音。為泰國一州。北去即孫姑那,亦作术卡。*中大︰大泥係今泰國南部的北大年(Pattani)一帶,有的往往與浡泥相混。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大呢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四‧浡泥部匯考一(引《明外史‧浡泥傳》)
《明史》卷二六四‧南居益︰“紅毛夷者,……由大泥、咬口留吧二國通閩商”;卷三二五‧和蘭︰“萬曆中,福建商人發給引往販大泥、呂宋及咬口留吧者,和蘭人就諸國轉販,……”(參見渤泥條)。
《南洋事宜論》502上︰大泥
《大清一統志》卷二三六之二‧荷蘭(1上)︰大泥;之三‧暹羅“東連大呢” (1上);四二四之十六‧浡泥(1上)︰大泥(≠浡泥)
《清朝通典》卷九八‧邊防二‧宋腒朥︰ “旁有……大呢諸國。……大呢一名大年,在西南海中,東北與六崑接”。( 2738上)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和蘭( 大泥)(4740上)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四裔五‧暹羅(4763上)、宋腒朥(4764上)︰“大呢一名大年”。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一‧荷蘭(1上)︰大泥;五五二‧暹羅(1上)︰大泥;五五七‧宋腒朥“大呢一名大年” (1上);五六O‧浡泥(11下)︰大泥?
《粵海關志》卷廿一6下,廿二1上︰大泥

大哖 大年 大宜
《日本一鑑窮河話海》卷六‧流逋︰“……許一、許二、許三、許四等潛從大宜滿剌加等國誘引佛郎機國夷人。”
《東南洋海道圖》︰大哖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由暹羅沿山海而南,為斜仔、大坤、大哖、丁噶奴、彭亨,……均受於暹羅國所轄” ,“大哖、吉連丹、丁噶奴、彭亨諸國沿山相續,俱由小真嶼向西分往,水程均一百五六十更不等”。
《海上紀略》P.163下︰ “林道乾……復之大年(國名,在暹羅西南),攻得之,今大年王是其裔也。”
《清朝通典》卷九八‧邊防二( 參見大呢條)︰大年
《清朝文獻通考》卷五五七‧宋腒朥“大坭一名大年”(1上)
《海島逸志》卷三2下(見檳榔嶼條)︰大年,12上(大哖羽緞嗶吱)。
《粵海關志》卷三十22下︰大年

大浦 大浦口
《水經注》卷三十六( P.66下)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林邑︰“(屈璆《道里記》又云,林邑大浦口有五銅柱焉)”。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林邑國(屈璆《道里記》云……)︰大浦口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環王︰“真南大浦,有五銅柱”。
《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林邑︰“(屈璆《道里記》又云,林邑大浦口有五銅柱焉。)”。
《嶺外代答》卷十(古蹟門)‧銅柱︰“又占不勞之地,南有大浦,有五銅柱山”。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林邑︰“(屈璆《道里記》又云,林邑大浦口有五銅柱焉。)”
《交阯總志》卷二︰大浦口(引《林邑記》)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5下)︰(引《林邑記》)︰大浦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6上)(引《林邑記》)︰大浦
《越嶠書》卷一20上(引《林邑記》)︰大浦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16上)︰大浦
《四夷廣記》‧占城國(第一百冊)︰大浦
《嶠南瑣記》卷上30︰大浦
《馭交記》卷一︰大浦口
《天下郡書利病書》卷一O六9上,一一九23下︰大浦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1下︰大浦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六‧林邑部匯考一(引《唐書‧南蠻傳》);邊一O二‧馬留人部匯考一(引《唐書‧南蠻傳》)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4上)(引《林邑記》)︰大浦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9上)(引《林邑記》)︰大浦
《越南古代史》508–509

大秦
《後漢書》卷八六‧南蠻西南夷列傳:“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卷八八‧西域傳:“大秦一名犂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自阿蠻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賓南行渡河,又西南至于羅國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另見《後漢書》卷一一八。
《洞冥記》
《三國志》卷三O注引《魏略.西戎傳》
《晉書》卷九七
《宋書》卷九七
《梁書》卷五四
《魏書》卷一0二
《那先比丘經》
《洛陽伽藍記》卷三、四
《南史》卷七八
《藝文類聚》卷八五‧布部
《酉陽雜俎》卷一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南方草木狀》卷中、下
《太平廣記》卷八二
《舊唐書》卷一九八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
《文獻通考》卷三三九
《諸蕃志》卷上
《本草綱目》卷八、一O、一一、一四。
(*按:大秦,又稱海西、黎軒、犂鞬、犂靬﹑犂軒。或謂泛指古代羅馬帝國;或指古代東羅馬帝國,包括今地中海東岸土耳其、敘利亞至埃及一帶;一說專指埃及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一說專指敘利亞。)

大人(國)
《廣輿圖》卷二︰大人
《皇輿考》卷十二︰大人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大人
《圖書編》卷五九︰大人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大人
《武備志》卷二二三︰大人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大人

大山
《山堂群書考索》卷六一11下︰大山

大身
《廣輿圖》卷二︰大身
《皇輿考》卷十二︰大身
《圖書編》卷六十︰大身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大身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大身
《武備志》卷二二三︰尖身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大身

大食 “大食”國 大寔 大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玄照法師︰“(言多氏者,即大食國也)”。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又從南天北月兩月,至西天,……見今被大寔來侵,半國已損”,“又從此吒國西行一月,至新頭故羅國,……見今大寔侵,半國損也”,“又從此犯引國北行廿日,至吐火羅王住城,名為縛(厂)互耶,見今大寔兵馬,在彼鎮押……” ,“又從吐火羅國西行一日,至波斯國,此王先管大寔,大寔是波斯王放駝戶,於後叛,便煞彼王,自立為王,然今此國,郤被大寔所吞” ,“又從波斯國北行十日,入山至大寔國,彼王住不(不住)本國,見向小拂臨住也……”。*藤田豐八注︰“羅君札記云,(穴)是乃寔之別字,即《唐書》之大食”。 “大寔,《寄歸傳》作多氏(Tazi),乃波斯人稱亞剌伯(Arab)人之名”。
《唐大和上東征傳》P.74-75︰大石
《經行記》︰“拂菻國……勝兵約有百萬,常與大食相禦”,“有大食法、大秦法……”, “(波斯)自被大食滅……”,“大食一名亞俱羅” , “末祿……從此至西海以來,大食、波斯參雜居止……”,“苫國在大食西界……” (筆注本P.16、21、24、45、61-2)。
《通典》卷一九一‧邊防七‧西戎總序︰“神龍以後,黑衣大食強盛,漸併諸國,至於西海”;卷一九三‧邊防九‧波斯︰“杜環記云︰自被大食滅至天寶末已百餘年矣”,‧大食︰“大唐永徽中遣使朝貢,云其國在波斯西,……(杜環《經行記》云,一名亞俱羅,……)。”
《白孔六帖》卷八‧錦︰“孔大食有重錦……”;卷二四‧拜揖︰“孔見王無拜(西域大食……)”;卷四一‧不拾遺︰“孔齎金一囊(訶陵國女子為王,……道不事遺,大食君聞之……)”;卷五三‧攻守︰“孔裴行儉(……為大食安撫使)”;卷五六‧降︰“孔七十二國降附(……於是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歸附)”;卷九七‧象︰“孔楚越之間(……大食國多白象……)”‧師子︰“孔停獻(姚璹。大食使者獻師子,璹曰︰……)”;卷九九‧木︰“孔大生花如人首(……大食西南二千里山谷間有木……)”;卷一百‧瓜︰“孔尋支瓜(大食國有……)”。
《酉陽雜俎》卷十78;十六132
《酉陽雜俎續集》卷十251
《北戶錄》卷一11︰大食
《舊唐書》卷四‧本紀四‧高宗上︰“(永徽二年)八月乙丑,大食國始遣使朝獻”,“(六年)六月,大食國遣使朝貢”;卷十‧本紀十‧肅宗︰“(至德二載九月)丁亥,元帥廣平王統……、大食之眾二十萬,東向討賊”,(乾元元年九月)癸巳,廣州奏大食國、波斯國兵眾攻城……”;卷十一‧本紀十一‧代宗︰“(大曆七年)……、大食、……貢”;卷十三‧本紀十三‧德宗下︰“(貞元七年)黑衣大食遣使朝貢”;卷二三‧志三‧禮儀三︰“(開元十三年)……大食、謝䫻、五天十姓,……咸在位”;卷一九八‧列傳一四八‧西戎︰“乾元元年,波斯與大食同寇廣州”,“大食國,本在波斯之西。……”。
《唐會要》卷九八‧曹國︰黑衣大食;卷九九‧石國、拂菻國、烏萇國;卷一百‧波斯國、天竺國、大食國、雜錄。
《五代會要》卷三十‧占城國︰“其衣服制度,大略與大食國同”。
《太平廣記》卷四O二‧水珠︰“胡人曰︰吾大食國人也……(引《紀聞》)”;四三五‧馬︰“大食國出解人語馬……(引《酉陽雜俎》)”;四四一‧雜說︰“誰西方狒菻、大食國即多白象” (出《嶺表錄異》);四八一‧大食國︰(出《酉陽雜俎》);四八二‧撥拔力國︰“大食頻討襲之”(出《酉陽雜俎》)。
《太平御覽》卷七九五‧波斯(引《北史》);卷七九五‧大食(引《唐書》、杜環《經行記》);卷八九O‧象︰“《嶺表錄異》曰,……唯西方佛林、大食多白象”。
《太平寰宇記》卷一八三‧天竺國、烏萇國;卷一八四‧大秦國(引《經行記》)卷一八五‧波斯國‧石國‧大食國;卷二OO‧故事。
《冊府元龜》卷九五六︰“大食國,大波斯之別種也”(P.11247下);九五八(11273上);卷九六O‧外臣部‧土風二︰“大食國在南海中,……俱紛地那山在國之南,國西隣於大海。……占城國,其衣服、制度大略與大食國同”(11292下);九六六(11365上);九七O(11401上、11403全、11404上);九七一(11405下、11406上、11407全、11408下、11411下、11412全、11413下、11414全);九七二(11415全、11416全);九七三(11433下);九七四(11445上);九七五(11452下、11457上、11458下);九七六(11463上);九九五(11686下、11687上);九九九(11722全、11723全),一OOO(11733下):大食。卷九O七‧大石。
《武經總要》卷廿一16上
《華夷圖》
《新唐書》卷五‧本紀五‧玄宗︰“( 天寶十載)七月,高仙芝及大食戰於恒暹斯城,敗績”;卷六‧本紀六‧肅宗︰“(乾元元年九月)癸巳,大食、波斯寇廣州”;卷四三下‧志三三下‧地理七下︰“又西一日行,至烏剌國,乃大食國之弗利剌河……”;卷一三五‧列傳六十‧高仙芝:“(天寶六載)……於是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卷一四一‧列傳六六‧鄧景山:“……神功兵至揚州,大掠居人,發冢墓,大食、波斯賈胡死者數千人。”;卷二一五下‧列傳一四O下‧突厥下︰“儀鳳中,……即詔(裴)行儉冊送波斯王子,並安撫大食。” ;卷二一七上‧列傳一四二上‧回鶻上︰“乾元元年,回紇使者……與黑衣大食酋閣之等俱朝,……。” ;卷二二一上‧列傳一四六上‧西域上︰“開元時……南天竺……乞師討大食、吐蕃”,“大食與烏萇東鄙接”;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 天寶)十一載曹王……與安王請擊黑衣大食”,“米……永徽時為大食所破”,“仙芝……遂平其國( 小勃律)。於是佛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恐,咸歸附”,“俱蜜……其王那羅延頗言為大食暴賦” ,“又有陀拔斯單昔者……波斯滅,不肯臣大食……為黑衣大食所滅” ,“大食……本波斯地……”;卷二二二下‧列傳一四七下‧南蠻下︰“訶陵……。大食聞而畏之,不敢加兵”;卷二二四上‧列傳一四九上‧叛臣上‧僕固懷恩︰“時……南蠻、大食等兵亦踵至” 。
《新五代史》卷七四‧四夷附錄三︰“占城……。其人,俗與大食同” 。
《萍洲可談》卷二19︰大食
《歷代地理指掌圖》
《吳船錄》︰大石
《嶺外代答》卷二‧海外諸蕃國︰“麻離拔國為大食諸國之都會” ,“東大食海渡之而西則大食諸國。”‧三佛齊國︰“東自闍婆諸國,西自大食、故臨諸國,無不由其境而入中國者。‧故臨國︰“與大食國相邇……”;卷三‧大秦國︰“大食蕃商所萃之地也。”‧大食諸國︰“大食者,諸國之總名也,有國千餘,所知名者特數國耳,……”‧木蘭皮國︰“大食國西有巨海,……”‧西天諸國︰“其地之西有東大食海,越之而西則大食諸國也。”‧航海外夷︰“諸蕃國之富盛多寶貨者,莫如大食國”;卷六‧木蘭舟︰“又大食國更越西海,至木蘭皮國,則其舟又加大矣”;卷七‧蕃枙子︰“出大食國。”‧龍涎︰“大食西海多龍枕石……”。
《清波別志》卷中14下
《雲麓漫鈔》卷五152。
《諸蕃志》卷上‧闍婆國︰“南至海三日程,泛海五日至大食國。” (*馮承鈞注︰“昔之大食國,皆指阿剌壁人所建國,然遠在印度洋西,非泛海五日可達。此作南泛海五日至大食國,非方位、日程有誤,即指南海中之一大食國。案新嘉坡,爪哇浯名Tumasil,《島夷志略》龍牙門條作單馬錫,殆從此名一訛而為大食,然其地在爪哇北而不在南也。”)‧賓瞳龍國︰“雍熙四年同大食國來貢方物”。(* 馮注︰大食蓋指Abbasides朝哈里發所建國)‧蒲甘國︰“景德元年遣使同三佛齊、大食國來貢。”‧三佛齊國︰“土地所產……皆大食諸蕃所產。”‧闍婆國(見前)‧胡茶辣國︰“每歲轉運就大食國貨賣。”‧南尼華羅國︰“大食番至其國,則坐之門外……”‧大秦國︰“大食番商所萃之地也。”‧大食國︰“大食在泉之西北,去泉州最遠,番舶艱於直達,自泉發船四十餘日至藍里博易住冬,次年再發,順風六十餘日方至其國。……” (* 馮注︰“譯注︰大食乃中國載籍中阿剌壁人(Arabs)之通稱,在本書中則以名回教諸國,蓋西亞著作家之Tazi或Tay也。中國載籍之最古譯名曰多氏,見義淨《西域求法高僧傳‧玄照傳》。《通典》一九三、《舊唐書》一九八、《新唐書》二二一下並有傳。《舊唐書》云‘……其姓大食氏……’,《新唐書》云‘……自言王大食氏’,殆誤以波斯語Tazi名稱作王氏或王號也。據《多桑蒙古史》第一冊二一七頁注,波斯語、回鶻語並作Tazi,阿美尼亞語、突厥語、蒙古語作Tadjik或Tazik,西利亞語作Tayi,似不盡可恃。”)‧麻嘉國︰“大食諸國皆至瞻禮。”‧層拔國︰“每歲胡茶辣國及大食邊海等處發船販易。”‧勿拔國︰“有陸道可到大食。”‧記施國︰“在海嶼中望見大食,半日可到。”‧白達國︰“係大食諸國之一都會,半日可到。”‧木蘭皮國︰“大食國西有巨海,……”‧海上雜國︰“崑崙層期國……西有海島,多野人,……轉賣與大食國為奴”;卷下‧乳香、沒藥、血碣、金顏香、蘇合香油、嗇薇水、沉香、丁香、琉璃、真珠、象牙、腽肭臍、龍涎(* 皆指阿拉伯一帶)。
《宋會要》第一九七冊‧蕃夷四︰“(拂菻)又東至西大石及于闐王所居新福州……”(7723上)‧大食︰7720上、7726下、7728下、7744上、7745上、7747下、7757下、7758上、7759上;第一九九冊‧蕃夷七(大食︰7840全、7842上、7843上、7845上、7846-7848全、7849下、7850全、7854-7855全、7856上、7857下、7858下、7859-7860全、7861上、7862下、7863下、7864下、7865上、7868下)。
《事林廣記》前集卷五‧方國類︰大食弼琶囉國、大食勿拔國、大食勿斯離國、黙伽國、大食國。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大食居波斯之西”;卷一九六‧四夷三‧大秦︰“杜還(環)《經行記》云︰大秦……常與大食國相通……”‧波斯︰“杜還記云︰自被大食滅,至天寶末已百餘年矣。” ‧大食︰“永徽中,遣使貢獻,云其國在波斯之西,……。”
《安南志略》卷十二1下︰大食
《宋史》卷二‧本紀二‧太祖二︰“(開寶元年十二月)乙丑,大食遣使獻方物”;卷三‧本紀三‧太祖三︰“(開寶六年三月乙亥)大食國遣使來獻” , “(七年十一月)壬寅,大食國遣使獻方物”,“(八年三月)壬寅,大食國遣使來朝獻”,“(九年四月)丙寅,大食國王珂黎拂遣使蒲希密來獻方物”;卷四‧本紀四‧太宗一︰“(太平興國二年)夏四月辛卯,大食國遣使來貢”;卷五‧本紀五‧太宗二︰“(淳化五年四月辛卯)大食國王遣使來貢”,“(至道三年二月)壬戌,大食、賓同隴國並來貢”;卷六‧本紀六‧真宗一︰“(咸平二年六月)庚辰,大食國遣使來貢。……是歲,……、大食國來貢” ,“(三年)、大食國、……來貢” ;卷七‧本紀七‧真宗二︰“(咸平六年)……、大食國來貢” ,“(景德元年)、……大食……來貢” , “(四年)、……大食……來貢” , “(大中祥符元年)……、大食國、……來賀封禪” ;卷八‧本紀八‧真宗三︰“(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壬戌,……大食國……來貢” ,“(六月丙寅)詔授交甘等州、大食……奉使官” ,“(天禧元年六月)乙酉,免大食國蕃客稅之半……。(三年)五月丁巳,大食國來貢”, “(嘉祐五年)大食國來貢”;卷十五‧本紀十五‧神宗二︰“(熙寧六年七月)丙午,大食國陀婆離來貢”;卷十六‧本紀十六‧神宗三︰“(元豐七年四月)辛未,大食國來貢”;卷十七‧本紀十七‧哲宗一︰“(元豐八年)高麗、大食入貢” ,“(元祐三年十一月)丁卯,大食麻囉拔國入貢” ,“(四年)……大食麻囉拔國入貢”;卷十八‧本紀十八‧哲宗二︰“(紹聖三年)……、大食、……入貢”;卷二一‧本紀二一‧徽宗三︰“(政和六年)……、大食、……入貢”;卷一一三‧志六六‧禮十六︰“真宗景德元年正月十四日,賜大食、三佛齊、蒲端諸國進奉使緡錢,令觀燈宴飲”;卷一一九‧志七二‧禮二二︰“諸國朝貢。……又有……、大食、……,或比間數歲入貢”;卷一八五‧志一三八‧食貨下七︰“( 紹興六年)……大食蕃客囉辛販乳香直三十萬緡……”;卷一八六‧志一三九‧食貨下八︰“凡大食、……諸蕃並通貿易” ,“……大食諸國商亦丐通入他州及京東販易……” ,“建炎四年三月,宣撫使張浚奏,大食國遣人進珠玉寶貝”;卷二O四‧志一五七‧藝文三︰“《諸蕃進貢令式》十六卷︰……大食一,……”;卷三三二‧列傳九一‧游師雄︰“自復洮州之後,于闐、大食、佛菻、邈黎諸國皆懼,悉遣使入貢”;卷四七八‧列傳二三七‧世家一‧李煜︰“(開寶四年)又以占城、闍婆、大食國所送禮物來上……”;卷四八五‧列傳二四四‧外國一‧夏國上︰“宋祖受命……,西若…、大食……等國……屢勤館人”;卷四八八‧列傳二四七‧外國四‧交阯︰“(景德)二年上元節,賜明提錢,令與占城、大食使觀燈宴飲”;卷四八九‧列傳二四八‧外國五‧闍婆︰“南至海三日,汎海五日至大食國。”‧占城: “占城……其風俗衣服與大食國相類” ,“王……著大食錦或川法錦大衫……” ,“乾道三年……掠大食國方物遣人來貢”;卷四九O‧列傳二四九‧外國六︰“(婆羅門僧)永世自云︰本國名利得,國王姓牙羅五得,……其國東行經六月至大食國,又二月至西州,又三月至夏州……” ,“知秦州游師雄言︰‘于闐、大食、拂菻等國頁奉…… ’” ,“雍熙元年四月,王延德等還,敍其行程來獻,云︰……高昌……西南距大食、波斯……” ,“大食國本波斯之別種……” ,“層檀……人語音如大食” ,“龜茲……西至大食國行六十日” ,“拂菻……東自西大食及于闐、回紇、青唐,乃抵中國”。
《遼史》卷二‧本紀二‧太祖下︰“( 天贊三年)九月……癸亥,大食國來貢”;卷十六‧本紀十六‧聖宗七︰“( 開泰九年十月)壬寅,大食國遣使進象及方物,為子冊割請婚”, “( 太平元年三月)大食國國王復遣使請封,封王子班郎君胡思里女可老為公主,嫁之”;卷三十‧本紀三十‧天祚皇帝四︰“(保大三年)明年二月甲午,……遣書回鶻王畢勒哥曰︰……今我將西至大食,假道爾國……”;卷三六‧志六‧兵衛志下︰“屬國軍︰……大食”;卷四六‧志十六‧百官志二︰“……大食國王府”;卷七十‧表八‧屬國表︰“天贊三年九月︰大食國來貢” ,“統和二十四年六月︰沙州燉煌王……進大食馬” ,“開泰九年十月,大食國王遣使為其子冊哥請婚,進象及方物” ,“太平元年,大食國王復遣使請婚,以王子班郎君胡思里女可老封公主,嫁之”。
《文昌雜錄》卷一2、9;四38
《證類本草》卷三38下;四21下︰“金屑︰《海藥》云,按《廣州記》云,出大食國,彼方出金最多……” ;十六10上。
《香譜》卷下P.26 (引《天香傳》)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闍婆。‧訶陵︰“……道不事(拾)遺,大食君聞之,齎金一囊置其郊,……”‧占城︰“福建市舶司言,大食國人烏師點等訴,占城入貢,即所奪本國物……”,“其衣俗衣服與大食國相類。”‧三佛齊︰“紹興七,年,有司議三佛齊國敕告綾紙竝欲用黃色,餘依所賜大食國例,從之。”‧蒲甘︰“……欲如大食、交阯諸國禮。‧層檀︰“人語音如大食”;卷三三六‧四裔十三‧西域總序︰“神龍以後,黑衣大食強盛,漸併諸國。”‧車師前後王︰“王延德使還,敍其行程來上云︰……高昌……西南距大食、波斯”‧龜茲︰“其國西至大食國六十日行”;卷三三七‧四裔十四‧于闐︰“知秦州游師雄言,于闐、大食、拂菻等國貢奉般次‧至……”;卷三三八‧四裔十五‧曹國︰“……請擊黑衣大食。”‧天竺︰“乞師討大食……”,“《吳船錄》曰︰‘……等,入伊吳、高昌、焉耆、于闐、疏勒、大食諸國…… ’”‧摩揭陀︰“其王……遣使者獻,……璽書優答大食與烏萇……”;卷三三九‧四裔十六‧石國︰“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邏斯城……。”‧大食︰“永徽中遣使朝貢,云其國在波斯之西,……”‧拂菻︰“東自西大食及……乃抵中國”‧波斯……。
《島夷志略》‧天竺︰“居大食之東,……”‧層搖羅︰“國居大食之西南崖。”‧異聞類聚︰“次曰大食國,山樹花開如人首不解語……,見於《酉陽雜俎》矣”。(*藤注︰“《太平廣記》四百八十一大食國注云,出《酉陽雜俎》。《事林廣記》同。)
《異域志》卷上‧木蘭皮國、大食弼琶羅國、大食勿拔國、大食勿斯離國;卷下‧麻離拔國、坡臨國、大食國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13下、29上、48下、79下
《交阯總志》卷二︰大食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爪哇國(11上,指蘇門答剌)、三佛齊(15下,同左)。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爪哇國(10下)、拂菻國(14上)。
《越嶠書》卷四20下,七4下
《嶺海輿圖》P.64
《廣輿圖》卷二
《古今形勝之圖》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地圖)
《籌海圖篇》卷七、十三(見南洋條)︰大食
《鄭開陽雜著‧海運圖說》P.4下
《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其里至東古女人國︰為三佛齊國,南古大食國,北占城國,達於京師”;卷九‧蘇門答剌︰“蘇門答臘國,古大食國也”;卷十一‧拂菻( P.1上)、默德那( P.6上)[*指阿拉伯]。
《圖書編》卷五九、六十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一11上;五21上;八15上、35下;九4上︰大食
《嶺海續聞》P.23上
《(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爪哇(4上,指蘇門答剌);二三七‧拂菻(27下)、大食(31上)。
《本草綱目》卷五556下(《方國志》);八593上 (李珣《海藥》轉引《廣州記》)、614上、618上;九650上;十一707上;三十四1371下、1374上、1375下;三十五1409下、1410下;五十1724下;五一1765下。
《咸賓錄》卷三‧蘇門答剌(25上);四‧哈烈(11下);七‧占城(14下)、爪哇(25上)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大食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三才圖會‧人物》卷十二︰大食弼琶羅國、大食勿斯離國、大食勿拔國
《四夷廣記》‧榜葛剌國、拂菻國(第98冊),爪哇國(101冊)、(102冊)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15上;五13下
《裔乘》卷二‧爪哇(29上);三‧哈烈(29下)、天竺(36上);七‧蘇門答剌(1上)、佛菻(10上)
《東西洋考》卷ei三‧下港︰“上元間,國人推女子為王,……,大食君聞之,齎金……”;卷四‧啞齊︰“其先為大食國……” ,“形勝名蹟︰俱紛摩地那山(大食王牧處……)”,“物產︰龍涎香(《遊宦記聞》云,出大食國海旁……)。 無名異(《本草集解》曰︰出大食國……”;卷九‧西洋針路︰“啞齊國︰即蘇文答剌也,其先名大食,……”;卷十一‧藝文考︰“啞齊︰《上宋太宗表》( 大食舶主蒲希密)……”;卷十二‧逸事考︰引《舊唐書》、《方國志》、《廣東通志》(“以上啞齊”)……。*書局︰指今中東阿剌伯國家。《閩書》卷三九、一四六
《名山藏‧王享記》三6上、13上
《武備志》卷二一七(見南洋條),二二三︰大食
《華夷風土紀》卷四55下
《皇明世法錄》卷八一34下;八二37下
《夷俗考》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四61上;一一九27上、35下、47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5上、57下︰大石(即大食);一一二31下、32下;一一三1下。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外國竹枝詞》P.20下
《八紘荒史》卷二‧蘇門答剌(25);三‧哈烈(49)、爪哇(56)︰大食
《譯史記餘》卷三72
《古今圖書集成》邊五六‧條支部滙考︰唐“《唐書‧西域傳》︰乾元初,(波斯)從大食襲廣州……( 另參見肅宗本紀)”;邊六O‧大秦部滙考︰明“《明一統志》︰拂菻國……東自大食及于闐、回紇乃抵中國”;邊七八‧大食部滙考一︰唐“《唐書‧西域傳》︰大食,本波斯地,……”,《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十載七月,……。“《冊府元龜》︰(唐)高宗永隆二年五月,永淳元年五月獻,中宗嗣聖二十年三月,睿宗景雲年二年十二月,元宗開元初、四年七月、十二年三月、十三年三月、十八年九月、二十一年十二月,天寶三載七月、四載五月、六載五月、十一載十二月、十二載三月、四月、十三載四月、十五載七月……,肅宗寶應元年五月戊申、十二月,代宗大曆四年、七年十二月、九年七月……。《唐書‧肅宗本紀》︰乾元元年九月癸巳……。 《舊唐書‧肅宗本紀》︰……。《舊唐書‧德宗本紀》︰貞元七年正月……”;邊七八‧大食部匯考一︰ 宋《宋史‧大食傳》︰大食國,本波斯之別種……。 《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元年冬十二月、六年春三月、七年冬十一月、八年春三月、九年夏四月……。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二年夏四月,淳化五年三月,至道三年二月……。真宗本紀︰咸平二年六月、三年、六年,景德元年、四年,大中祥符元年、四年二月,天禧三年五月丁巳……。神宗本紀︰熙寧六年秋七月……。 明“按《廣東通志》︰蘇門答剌,古大食國也……”。大食部匯考二︰ “《明一統志‧大食國土產考》︰……。圖考︰大食弼琶羅國、大食勿拔國、大食勿斯離國”。大食部藝文︰“陳黯《華心》︰大中初年 ,大梁連帥范陽公得大食國人李彥昇薦於闕下……”。大食部紀事︰“《述異記》︰大食王國在西海中…… ”。《唐書‧姚璹傳》……。《續博物志》︰……大食國進龍腦油……;‧邊八六‧天方部匯考︰“《三才圖會》︰……因大食國祖師蒲羅吽自幼有異狀…… ”;‧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明一統志》︰爪哇……南抵古大食國,北抵占城國…… ”“《廣東通志》︰爪哇……南至海三日,汎海五日至大食國…… ”。
《明史》卷三二五‧外國六‧蘇門答剌︰“或言即漢條枝,唐波斯、大食二國地”。
《皇清職貢圖》卷一77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上);四二四之十‧蘇門答剌(1上);四二四之十五‧爪哇(1上)。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層檀(2002中)、蘇門答剌(2005上);一四九‧邊防三‧大食、拂菻、波斯(2009上中)。
《續通志》卷六三七‧四夷傳三‧拂菻、高昌(6733下)、康居(6734下),波(6735下),大食、層檀(6736上中);六三八‧四夷傳四‧占城(6737中)。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蘇門答剌(4743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2上);五五九‧啞齊(1上);五六O‧噶喇巴(1上)。
《粵海關志》卷二12上;三2下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二三‧輿地十九‧廣東省,10639上).
《清史稿》卷五二五‧藩部八‧西藏︰“西鄰大食”。

大灣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本圖大灣有二。一為占城靈山南(C.Varella)附近之大灣、小灣。
《越南歷代疆域》361

大嶼
《海語》卷上‧暹羅:“入暹羅港,水中長洲隱隆如壩然。……其地沮洳無城郭,王居據大嶼”。(*在今泰國大城府(Ayuthaya),因其地處湄南河中,故名)

大越
《夢溪筆談》卷廿五(27)︰ “嘉祐六年,德政死,子日尊立,……國號大越” 。
《嶺外代答》卷二‧安南國︰ “德政死,子日尊立,自稱大越國”。
《宋史》卷四八八‧列傳二四七‧外國四‧交阯︰“( 熙寧二年)日尊自帝其國,……國號大越”。
《島夷志略》‧交阯︰ “古交州之地,今為安南大越國”。 *藤注︰(唐……安南都護府)但安南名國始於宋時,……《宋史》又云日尊自帝其國……國號大越,是封號安南而自稱大越也,元時亦然……。此書安南大越國乃兼封號與自稱而言也。”
《元史》卷二O九‧列傳九六‧外夷二︰ “日烜僭稱大越國主……”。
《交阯總志》卷三
《平定交南錄》
《越嶠書》卷一2下;四24上;六9上;七12上;十二30上 。
《安南傳》卷二35
《廣輿圖》卷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13上)
《安南圖說》‧安南考(4下)、世紀(8下)
《皇明四夷考》卷上‧安南︰ “……簡定稱上皇,立陳季擴為大越皇帝”。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 “日烜僭稱大越皇帝”。
《荒檄通考》‧安南
《圖書編》卷五九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15下)
《咸賓錄》卷六‧安南(8上)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四夷廣記》‧安南(第99冊)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5上
《東西洋考》卷一
《裔乘》卷二‧安南(7上)
《皇明象胥錄》卷三‧安南︰“熙寧二年,日尊……自帝其國,號大越”。
《馭交記》卷二,五,九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27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3下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海外紀事》卷一1上;二3上;三1下;四4上 ;六3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一‧安南部匯考二︰“《宋史‧交阯傳》︰……日尊自帝其國……國號大越”;邊九二‧安南部匯考三︰“《元史‧安南傳》︰……日烜僭稱大越國主……”;邊九三‧安南部匯考四︰“《明外史‧安南傳》︰……,《平定交南錄》︰……”;邊九五‧安南部紀事︰“《夢溪筆談》︰……”。
《明史》卷三二一‧外國二‧安南︰ “( 簡)定乃僭大號,紀元興慶,國曰大越”。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安南( 6738中)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安南(4746上)
《越南歷代疆域》361

大真
《坤輿萬國全圖》:大真(北2度,東110度)。*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疑指亞齊(Aceh)。

大州 大洲
《元史》卷二百一十‧外夷三‧占城( 參見占城條、鴉候山條)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占城國︰“鴉候山,在占城國大州西北”(9下)
《咸賓錄》卷六‧占城國(15上)
《四夷廣記》‧占城國(第100冊)
《裔乘》卷二‧占城(17下)
《東西洋考》卷二︰大州( P.25)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1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一(引《元史‧占城傳》) ;‧占城部匯考二︰“《明一統志‧占城國山川考》︰“鴉候山,在占城國大州西北”( 9下)。
《海錄》卷上︰大洲(參見大花條)

大八丹
《島夷志略》‧大八丹(*藤注︰丹,知服齋本作舟,今據丁本改)︰“國居西洋之後,名雀婆嶺,相望數百里……”。*藤案︰“印渡沿海稱八丹Fatan Patan者頗多,所謂大八丹不知今何地。此書云國居西洋之後,又云地產棉布、波羅蜜,殆在印度西北岸也”。*沈證︰“《地理備考》曰瓜爾國二名,古宜加瓦爾,在印度之西,其都城曰巴羅達,《圖志圖》作色羅他,《厰圖》作巴羅答,即此八丹地矣。云大八丹者,對沙里八丹而言,云居西洋之後,知在印度西方。此書語例以印度東岸為前,西崖為後,緣舟行先至東岸名之。《元史》稱馬八兒國為俱蘭後障,即此義也” 。

大巴南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大巴南,白礁出水外十八托。” *向達注︰當在古里港外,今地無考。

大寶洲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僧伽羅國……,國西浮海數千里至大寶洲,無人居止”。
《釋迦方志》卷下︰“僧伽羅……,那羅稽羅洲,……洲西浮海又數千里有大寶洲”。

大波斯
《冊府元龜》卷九五六︰“大食國,大波斯之別種也” ( P.11247下)。

大勃律 大孚(力)律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又迦葉彌羅國東北,隔山十五日程,即是大孚(力)律國、楊同國、娑播慈國。”*藤田豐八注:羅君札記云,孚(力)律乃勃律之別字。
《新唐書》卷一三五‧列傳六十‧高仙芝︰“仙芝……謂小勃律王曰︰‘ 不闚若城,吾假道趨大勃律耳’ ”;卷一五三‧列傳七八‧段秀實︰“後從封常清討大勃律,次賀薩勞城……”;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大勃律,或曰布露。直吐蕃西,與小勃律接,西鄰北天竺、烏萇。……”。
《太平寰宇記》卷一八六‧吐火羅國︰大勃律
《冊府元龜》卷九八六( P.11576上)、九九九( P.11724上)︰大勃律
《玉海》卷一五三24下,一五四18下
《文獻通考》卷三三五‧四裔十二‧大勃律︰……。
《圖書編》卷六十︰大勃律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5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八‧大勃律部匯考︰“《隋書‧西域傳》︰大勃律或曰布露,直吐蕃西,與小勃律接,西鄰北天竺烏萇地……”。
《續通志》卷六三七‧四夷傳三‧大勃律( 6735上)

大補各
《坤輿全圖》︰大補各(* 當今棉蘭老島上之哥達巴都)

大東洋
《( 大德)南海志》卷七︰“闍婆管大東洋……”;“單重布囉管大東洋……”。

大耳國
《蠻書》卷十‧南蠻疆界接連諸蕃夷國名第十︰“小婆羅門國與驃國及彌臣國接界,在永昌北七十四日程。……與大耳國往來。”*向達案︰大耳國不知所在。
《太平御覽》卷七八九‧小婆羅門國(引《南夷志》)
《征緬紀略》P.237上︰大耳國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 “緬書云︰……、大耳國及……拜書……”。

大發峒
《宋史》卷四百八十八‧外國四‧交阯(參見諒州條)
《文獻通考》卷三三O‧四裔七‧交阯︰“( 景祐)三年,其甲峒及諒州、門州、蘇茂州、廣源州、大發峒、丹波縣等蠻,冦邕州之思陵州,……”。
《越嶠書》卷四22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一‧安南部匯考(引《宋史‧交阯傳》)

大峰山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暹羅國第十︰“由漳州而往,……又過筆架之山,又過竹嶼,由大峰之山而入港”。

大奮山
《島夷志略》‧千里馬︰“北與大奮山截界……”。

大佛靈
《海語》卷下:大佛靈。(*即大佛靈山,詳該條)

大佛山 大佛
《島夷志略》‧高郎步︰“大佛山之下,灣環中縱横,皆鹵股石……”;‧大佛山︰“大佛山界子(于?)迓里、高郎步之間(*藤田豐八注︰子,沈本作于,殆于之偽也。高郎步此書小唄喃條作高浪阜),至順庚午冬十月有二日,因卸帆於山下……”。*藤案︰“以文巴丟多紀行有Kaly及Calenbow(Voyages Dibn Batoutah, IV, 185),即此書之迓里及高郎步,今Galle及Colombo是也。《鄭和海圖》別羅里Belligam之北禮金務Negombo之南有高郎務,乃高郎步之異譯,大佛山界于迓里、高郎步,則殆謂Adam’s Peak,《瀛涯勝覽》所謂有一大山侵雲高聳……是也,但此書云卸帆於山下,其港疑謂今Caltur也。 ”*沈注︰“……山亦在錫蘭西岸矣,或疑《魏圖》方向不可憑,大佛山即亞旦峰”。
《四夷廣記》廣州往爪哇針路︰大佛山(第101冊)
《順風相送》福建往爪蛙針路︰“外羅山……羊嶼……大佛山……東西董。” (*應指大佛靈山,參該條 )。
《指南相送》咬(口)留吧往台灣日清︰“外羅……新州港口……平大佛下……羅灣頭”。(*應指大佛靈山,參該條 )
《海錄》卷上︰“……以上數國,閩粵人多來往貿易者,內港船往各國,俱經外羅山南行,順風約一日過煙筒、大佛山,又日餘經龍柰口,過崑崙海,日餘見崑崙山,至此然後分途而行”。( P.14)(*應指大佛靈山,參該條 )

大佛堂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大佛堂︰四十托水,對開有老古石……(*向注︰大佛堂即《瀛涯勝覽》、《西洋番國志》之佛堂山,今名Dondra Head,在錫蘭島之南端)。” ‧阿齊往羅里、回針。 *向注︰即錫蘭南端之Dondra Head。

大港口
《順風相送》太武往呂宋條:大港口。(*即大港,詳該條)

大葛蘭
《島夷志略‧小(口)具喃》*藤注︰“所謂(口)具喃者,乃Kaulam之對音,即此書之古里佛,……。又案《星槎勝覽》大葛蘭條略襲此書之文,而義卻晦,天一閣本載在後集,且作大(口)具喃,因已有小葛蘭故改為大耳”。(按:古里Colicut 古里佛、葛蘭、(口)具喃 Kaulam,或稱大葛蘭、大(口)具喃、小(口)具喃、小葛蘭、梵答剌亦納、番答里納Fandaraina,或Fandaraina-Kaulam)
《星槎勝覽》後集‧大(口)具喃國(紀錄匯編本: 國名作大葛蘭)
《四夷廣記》第一O二冊
《皇明象胥錄》卷五‧小葛蘭︰“又有大葛蘭,與都欄礁相近……。”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42下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52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
《外國竹枝詞》P.14下
《八紘譯史》卷二‧大小葛蘭(28)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六‧小葛蘭部匯考(《明外史‧小葛蘭傳》);邊九九‧狼牙修部匯考:“《廣東通志》︰……柯枝接大、小葛蘭二國,……”。
《明史》卷三O四‧宦官一‧鄭和︰“所歷……、大葛蘭、小葛蘭、……凡三十餘國”;卷三二六‧外國七‧大葛蘭︰“又有大葛蘭,波濤湍悍,舟不可泊,故商人罕至。風俗、物產 ,多類小葛蘭。”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小葛蘭‧大葛蘭( 2005中)
《粵海關志》卷二29下

大故藍 大(口)具喃 大(口)具南
《(大德)南海志》卷七︰大故藍國
《星槎勝覽》後集‧大(口)具喃國:“地與都欄礁相近……。”(*馮注︰四卷本及《明史》作大葛蘭,此條盡本《島夷志略》小(口)具喃條,疑當時無此國,抑大小(口)具喃皆指一地。藤田豐八《島夷志略》校注以小(口)具喃當《元史》食貨志市舶條之梵答剌亦納Fandaraina,殊未知梵答剌亦納亦作Pandarani,《島夷志略》別有專條,譯名作班達里也。);
《咸賓錄》卷六‧大(口)具喃(42上)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23上︰大(口)具喃
《圖書編》卷六十︰大(口)具喃
《裔乘》卷二‧大(口)具喃(49上)
《八紘譯史》卷三‧大(口)具喃( P.60)

大古剌 大古喇
《大明一統志》卷八六‧雲南布政司(1下)︰大古剌;八七‧木邦︰“南至束(大?)克(古?)剌蠻界”(35上,參見連克剌蠻),‧大古剌軍民宣慰使司(37下)
《廣輿圖》卷一︰大古剌
《殊域周咨錄》卷九‧雲南百夷︰“(永樂四年)遣中使楊瑄……賫詔往諭百夷諸生部落,於是大古剌、小古剌及其鄰境……等處皆遣人隨中使貢方物。”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一‧雲南︰“大古剌軍民宣慰使司︰古南宋、本朝所定南甸宣撫司,其地也,正德中始置。”(13上)
《方輿勝略》卷十四‧雲南輿圖︰大古喇
《西南夷風土記》P.1、2︰大古喇
《坤輿萬國全圖》︰大古剌( 北25度,東108度)
《華夷風土記》卷四37上︰大古剌
《(包見捷)緬略》︰大古喇
《武備志》卷二O二5上︰大古剌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七4上、一一二63下︰大古剌;一一O 3下、一一二3上︰大古喇
《肇域志》雲南︰大古剌宣慰司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三5上(大古剌);一一九52上(大古喇)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二5443︰大古剌
《明史》卷四六‧地理七︰“大古剌軍民宣慰使司︰在孟養西南,亦曰擺古,濱南海,與暹羅鄰。” “底馬撒軍民宣慰使司︰在大古剌東南。”;卷三百十五‧雲南土司三(參見慈悲國條)︰大古喇
《續通典》卷一四六‧州郡二十六︰“大古剌軍民宣慰使司……。”( 1991上)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輿地七︰“大古剌軍民宣慰使司……。”(4719上);卷二四三‧四裔七︰引《明史》土司傳︰大吉喇(4789上)
《大清一統志》卷三八九‧徼外附見(2全)︰大古喇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四九八‧徼外附見(1下)︰大古喇
《緬事述略》P.232上︰大古喇
《滇繫》十之一‧屬夷系3下︰大古剌

大龜山
《順風相送》‧福建往爪蛙針路︰“……用單巳針四更船使過東蛇龍山,北邊有三個小嶼內有大山,一個是大龜山,東南大山是銅鼓山。”*福建至爪哇途中一小嶼,在越南華列拉呷以南,今地無考。

大黑山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從那爛陀東行五百驛,皆名東裔,乃至盡窮,有大黑山,計當土蕃南畔,傳云是蜀川西南,行可一月餘便達斯嶺,次此南畔逼近海涯,有室利察呾羅國,次東南有郎迦戌國……)”。

大橫山
《西洋朝貢錄典》卷中‧暹羅國,“(崑崙山)又七更過真王之嶼,嶼之水十有七托。又過大橫之山、小橫之山,又過筆架之山”。(*詳大橫條)
《順風相送》福建往暹羅針路條
《四夷廣記》
《東西洋考》卷九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
《粵海關志》卷三0。

大紅海
《譯史紀餘》卷一P.26︰大紅海 (* 即西紅海?)

大黃江 黃江
《安南志略》卷一大黃江、大黃江路
《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六( 安南郡縣附錄︰“……大黃江路。烘路。快路。國威州,在羅城南。此以下州,多接雲南、廣西界,雖名州,其實洞也:古州,在北江。仙州,古龍編。富良。司農,一云楊舍。定邊,一云明媚。通農。羅順,一云來神。梁舍,一云梁個。平源。光州,一云明蘇。渭龍,一云乙舍。通黃,即平林場。武寧。此以下縣,接雲南、廣西界,雖名縣,其實洞也:萬載。丘溫。新立。恍縣。紙縣。歷縣。闌橋。烏延。古勇。供縣。窟縣。上坡。門縣。”
《交阯總志》卷一、二︰大黃江。 卷一︰“大黃江在里仁府,上接瀘江,下通奉化府膠水江”。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3下)︰大黃江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4上)︰大黃江
《越嶠書》卷一5下(大黃江路)、16上(大黃江);五6上(大黃江)。
《安南圖說》‧疆域(P.15上︰大黃江)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27下)︰大黃江路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形勝名蹟︰ 富良江︰……上接三帶州白鶴江,經城東下通利仁縣大黃江以達於海”。 *書局︰今越南紅河下游,在太平省與南河省間。
《明史》卷二百二十一‧外國二‧安南︰“輔……由黃江、阿江、大安海口至福成江,轉入神投海口……”。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大黃江(3上),大黃江路(4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大黃江(14上),大黃江路(17下)
《越南歷代疆域》361

大火洲
《太平御覽》卷七八六:“《外國傳》曰:……扶南之東漲海中有大火洲”。(*即火州,詳該條)

大急水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火山︰……用辰巽針二更取大急水。大急水︰一名雙牌,水深流急,出門用乙辰針,三更至髻嶼。”( *在今印尼小巽他群島中海峽,今地不詳。)

大金江
《征緬紀略》,“或曰元伐緬由阿禾、阿昔二江以進,今其跡不可考矣,意為大金江無疑”。(*應即大金沙江)

大崑崙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驃︰“繇坤朗至褖羽,有大崑崙王國,王名思利泊婆難多珊那,川原大於彌臣。”
《圖書編》卷五九︰大崑崙山
《四夷館考》卷下21-22︰大崑崙山
往日本針(174)、 暹羅往長崎日清(181).*向達注︰大崑崙即指崑崙山。
《四夷廣記》廣東往暹羅針路等︰大崑崙山(第101冊)
《指南正法》‧對座圖︰“大崑崙南勢額尾共崑崙仔為卯酉對座”( 132);‧ 暹羅
《四譯館考》卷三‧暹羅(8下)︰大崑崙山
《海上紀略》P.163下︰ “大崑崙(山名,在東京正南三十里,與暹羅海港相近)”。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大崑崙
《東南洋海道圖》︰大崑崙
《海國聞見錄》‧崑崙︰“七州洋之南,大小二山,屹立澎拜`,呼為大崑崙、小崑崙……。”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驃(引文《新唐書》)(6748中)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四裔五‧暹羅︰“自廣東香山……出七洲洋,十晝夜抵安南海次,中有一山名外羅,八晝夜抵占城海次,十二晝夜抵大崑崙山,……大真樹港。” (7463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二‧暹羅(4上)︰大崑崙山
《粵海關志》卷廿一6下︰大崑崙山

大剌田 大剌由 木剌曰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木剌曰國,大剌由
《武備志》卷二二三︰木剌由,大剌田

大朗洋
《島夷志略》‧第三港︰“古號為淵,今名新港,……去此港八十餘里,洋名大朗,蚌珠海內為最富”。

大浪湖
《元史》卷一二九‧列傳十六‧唆都︰“占城迎戰,……唆都……又敗之於大浪湖”;卷一三一‧列傳十八‧亦黑迷失︰“……唆都征占城……。亦黑迷失言於鎮南王,請屯兵大浪湖,觀釁而後動”。

大里國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大里國(《廣輿圖》卷二等作木里國)

大留國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九冊︰西南蕃大留國(八7853下)
《玉海》卷一五三37上︰大留
《宋史》卷十一‧本紀十一‧仁宗三︰“( 皇祐元年)是歲,大留國來貢”。

大崙山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夷兵大起攻菜園,死傷無數,次日聚大崙山,揭竿應敵。” “形勝名蹟︰……大崙山(華人與呂宋相攻時,屯聚於此)。” *中大︰即馬尼拉南面近郊的聖巴勃羅(San Pablo)山。
《皇明象胥錄》卷五‧呂宋︰“……華人群聚大崙山……”。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34上(南海一帶之大崙山)?
《外國竹枝詞》P.11下︰大崙山( 呂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五‧呂宋部匯考(《明外史‧呂宋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外國四‧呂宋︰“……華人群走菜園。酋發兵攻,眾無兵仗,死無算,奔大崙山”。
《粵海關志》卷廿八11上︰“由小西洋而歸大西洋則須過大崙山,賈舶難行……”。 (*此大崙山又作大浪山,係指好望角)

大羅城 大羅城路
《安南志略》卷一︰大羅城路;卷九︰大羅城。
《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六︰“大羅城路,漢交阯郡。唐置安南都護府。宋時郡人李公蘊立國於此。及陳氏立,以其屬地置龍興、天長、長安府。龍興府,本多岡郷,陳氏有國,置龍興府。天長府,本華閭洞,丁部領所生之地,五代末部領立國於此。”
《交阯總志》卷一、二︰大羅城。卷一︰“大羅城,在交州府城外,唐張伯儀所築,高駢破南詔後,遂廣之。內經一千九百八十二丈,故址猶存。”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5下)︰大羅城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5下)︰大羅城
《越嶠書》卷一5下(大羅城路)、10下(大羅城);四4上(大羅城)
《安南圖說》‧古蹟25下(大羅城)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大羅城路( 27上),大羅城( 29上)。
《四夷廣記》‧安南(100冊)︰大羅城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大羅城︰在交州城外,漢交阯郡、唐安南都護府皆在此……”。 *書局︰在今越南河內附近。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41下︰大羅城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5下︰大羅城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大羅城(3上),大羅城路(4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大羅城(15上),大羅城路(17下)
《越南歷代疆域》361

大帽山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形勝名蹟,大帽山(在王宮後)”。*書局︰在今泰國,今地不詳。 *(按: 當在大城王國的首府大城,今大城府)

大猛養
《清朝通典》卷九八‧邊防二‧整欠︰“整欠居九龍江邊外,距普耳府約千餘里,所屬大猛養等十數寨,統大頭目十六,……”。( 2738下)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六‧四裔四‧整欠︰“所屬大猛養等十數
寨,……”。(7459上)
《征緬紀略》P.234上︰大猛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六‧整欠(1上)︰大猛養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四︰“( 乾隆)三十一年夏四月辛丑,楊應琚奏大猛養頭人內附”;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 三十一年正月)猛臘參將哈國興已平大猛養”。

大孟艮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54下︰“孟艮御夷府……《滇程附錄》云,自干崖之火岡渡金沙江,又百里入小孟艮,渡小孟艮江,入大孟艮云”。(*在今緬甸東部的景棟(Keng Tong)一帶)

大莫山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大莫、小莫據圖應在今緬甸毛淡棉與仰光(Rangoon)之間,今地無考。

大泥俺
《坤輿萬國全圖》︰大泥俺(蘇門答剌島北部:北1度 東111度)

大泥港
《順風相送》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條{“(孫姑那港口)丙巳七更取六坤下池,沿昆峷使西邊巡山入大泥港,中路有淺不可進,記之。大泥港口沿山使七更,船取吉蘭丹港口”。(*或又作昆下池港、道乾港,在今泰國的北大年(Patani)州,即北大年河口的北大年)
《東西洋考》卷九:“吉蘭丹﹝即大泥港口。用坤申,七更,入港是大泥國﹞”。(按:此在馬來西亞的吉蘭丹(Kelantan)州,指吉蘭丹河下游的哥打把魯(Kota Bahru))。《海錄》卷上:“太呢……山頂產金處名阿羅帥,由淡水港至此須陸行十餘日,由咭(口)蘭丹港入,則三四日可至,故中華人到此淘金者,船多泊咭(口)蘭丹港門,以其易於往來也”,“由咭(口)蘭丹埔頭入內河,南行二日許,西有小川通太呢﹑阿羅帥”。哥打巴魯被稱為大泥港口或起因於此。)

大浦口
《通典》卷一八八:“屈璆《道里記》又云,林邑大浦口有五銅柱焉”。[*在越南廣南-峴港省的北部,當指大占(Dai Chiem)海口),另見《林邑記》]
《水經注》卷三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
《通志》卷一九八
《嶺外代答》卷一0
《文獻通考》三三一
《交阯總志》卷二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
《大明一統志》卷九0
《越嶠書》卷一
《皇輿考》卷一二
《四夷廣記》
《嶠南瑣記》卷上
《馭交記》卷一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0六、一一九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

大奇山 大崎山
《島夷志略》‧三島︰“居大奇山之東嶼分鼎崎……”。
《星槎勝覽》後集‧琉球國︰“一山曰大崎”。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琉球國第九︰“其鼎崎大崎之山之東,曰三島之國”。
《四夷廣記》琉球國︰大崎山( 第94冊)

大岐界
《晉書》卷九十七‧四夷‧南蠻︰(參見林邑條)
《冊府元龜》卷一千( P.11731下)︰大歧界
《通志》卷一九八‧四夷五‧林邑︰“ 乃攻大歧界、小歧界、……”。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85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1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六‧林邑部匯考一(引《晉書‧林邑傳》)

大日瑪
《坤輿全圖》︰大日瑪(*當菲律賓之巴西蘭島)

大闍婆
《諸蕃志》卷上‧蘇吉丹︰“打板國,東連大闍婆,號戎牙路( 原注︰或作重迦盧)”。
《事林廣記》卷五‧方國類‧大闍婆國︰“名重迦盧,離莆家龍風帆八百乃至,……”。
《島夷志略》‧重迦羅 *藤注︰“《諸蕃志》蘇吉丹條云……,記大闍婆即戎牙路也。……戎牙路固非打板之號,用以示大闍婆即戎牙路之方位耳。……戎牙路、重迦盧、重迦羅之為Langgala可決也” 。
《異域志》卷上‧大闍婆
《三才圖會‧人物》卷十二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45下‧滿剌加︰“又名大闍婆” 。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滿剌加︰“又與闍婆相近,一名大闍婆,後稱重迦羅” ( 32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六‧滿剌加部匯考︰“《廣東通志》︰……其國城接闍婆,故又名大闍婆,今稱重迦羅,東有吉里地悶”;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二︰“《三才圖會》︰大闍婆國又名莆家龍,風帆人日可到……”。

大士蘭
《鄭和航海圖》︰ *向達注︰據圖,大士蘭、小士蘭在南海中崑崙山南,為一群小島,今地無考。

大藤捧 大藤網
《指南正法》‧三岳貎山︰( P.161)“中邦里銀, 大藤捧, 小藤捧”。*向注︰藤捧又作藤網,在菲律賓呂宋島,今地無考。;‧東洋山形水勢(大、小藤網)*中大︰在呂宋島西部的三描禮士省,今地無考。( P.238、244)

大烏爹
《島夷志略》‧大烏爹︰“國近巴南之地,界西洋之中峰……”。*藤田豐八注︰“大烏爹殆謂Udeypur( Udeyapur),烏爹乃Udya之對音也。此地產各種寶石,且產銅鐵鉛錫,以造兵械,久名強兵( Retter Asien, IV,872-883),皆與此書所言合。又案,《通典》云烏篤國在中天竺南,一名烏仗那……。烏伏那之伏,殆仗之譌,即《西域記》之鄔闍衍那Ujayana,《宋史》天竺傳之烏然泥國是也。此書大烏爹或謂即烏篤亦未可知也。” *沈曾植廣證︰“此中印度之烏德國。《地理全志》云,俗尚寇掠,素稱盜藪。其風俗蓋至今不變也。《宋史‧天竺條》……所謂烏填( 頃)囊國即此烏爹也。”

大西洋 大西洋海 大西洋國
《海語》卷中‧酴醿露︰“酴醿,海國所產為盛。出大西洋國者,花如中州之牡丹。蠻中遇天氣淒寒,零露疑結,着他草木乃冰,澌木稼殊無香韵,惟酴醿花上琼瑤晶瑩,芬芳襲人,若甘露焉。夷女以澤體髮,藏香經月不滅,國人貯以鉛瓶,行販他國。暹羅尤特愛國,競買略不論直。隨舶至廣,價亦騰貴,大抵用資香奩之飾耳。五代時與猛火油俱充貢,謂薔薇水云”。(* 薔薇水可參見《辭海》、《本草綱目》、《諸蕃志》,酴醿可見《辭海》)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九5下︰大西洋國(酴醿露)
《嶺海異聞》P.12上︰大西洋國
《職方外紀》卷一P.14,三96,四106,五130、139︰大西洋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六‧福建︰“郭造卿《防閩山寇議》︰……蓋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東洋,大西洋則暹羅、柬埔諸國,其國產蘇木、胡椒、犀角、象牙諸貨物,是皆中國所需,而東洋則呂宋,其夷佛郎機也,……”。
《坤輿全圖》︰大西洋
《坤輿圖說》卷上9︰大西洋;下82 : 大西洋海
《譯史紀餘》卷一P.4︰大西洋海
《海上紀略》164上︰大西洋
《東南洋海道圖》︰“( 呂宋)每年貿易銀數拾四萬兩,係大西洋載來”。
《南洋事宜論》502上︰大西洋
《明史》卷二一‧神宗二︰“( 萬曆)二十八年,大西洋利瑪竇進方物”;卷三一‧曆一︰“先是,大西洋人利瑪竇進貢方物,而迪峨、三拔及龍華民、鄧玉函、湯若望等先後至。……”;卷三二五‧外國六‧佛郎機︰“其時,大西洋人來中國,亦居此澳”;卷三二六‧外國七‧忽魯謨斯︰“其國居西海之極,自東南諸蠻邦及大西洋商舶、西域賈人,皆來貿易。”‧拂菻︰“萬曆時,大西洋人至京師,言天主耶穌生於如德亞、即古大秦國也。”‧意大利亞︰“利馬竇……以其方物進獻,自稱大西洋人。禮部言︰《會典》止有西洋瑣里國無大西洋,其真偽不可知……”。
《皇清職貢圖》卷一32︰(大西洋國)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 2007上)( 2012下)︰大西洋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四裔一‧佛郎機(4737中)︰大西洋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八七‧輿地十九‧廣東省(7371上)︰大西洋;卷二九八‧四裔六‧意大里亞(7468中)︰大西洋。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三之四‧西洋(1上)︰大西洋
《海錄》卷上26,中41,下63、75( 大西洋、大西洋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二‧西洋(1上);五五六‧英咭唎︰大西洋、大西洋國(2下)
《粵海關志》卷十七30下( 大西洋);二十22上( 大西洋國);廿一21上、廿二18上、廿四1上、廿六10下、廿七1上、廿八11上、三十16上( 大西洋)。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二‧四裔二‧日本(10713上)︰大西洋;三三四‧四裔四‧日斯巴尼亞(10741上)︰大西洋;三三五‧四裔五‧法蘭西(10755上)︰大西洋;三三九‧外交三(10809上)、三四九‧外交十三(10917下)、三五七‧外交二十一(11009上下)︰大西洋。
《清史稿》卷一二五‧食貨六︰“……尋與美、日、大西洋各國均定此約……”;卷一四九‧交通一︰“……電線貫太平洋、大西洋而來”;卷一五三‧邦交一‧俄羅斯︰“界近大西洋者,崇天主教”;卷一五八‧邦交六‧日本·︰“一詢澳門是否中國管轄,抑由大西洋主張?”;卷一五九‧邦交七‧丹墨︰“……擬仿照大西洋成案…”;卷一六O‧邦交八‧葡萄牙︰“大西洋國均允遵照……”;卷二八四‧何逸勉“……大、小西洋各國”;卷三七一‧怡良︰“大西洋自前明寄居澳門,相沿已久”。

大相逸
《指南正法》‧往網巾礁荖萬荖膏︰“大相逸,此山即腳桶嶼千仔致大山(*向注︰大相逸,原本作天相逸,與上小相逸對校,天應是大字之誤,因為改正)。”*向注︰在網巾礁荖(今棉蘭荖)至萬荖膏(今摩鹿加)途中,今地無考。*中大︰指印尼的桑吉(Sangihe)群島。

大小慮
《廣輿圖》卷二︰大小慮
《皇輿考》卷十二︰大小慮
《圖書編》卷六十︰大小慮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大小慮。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大小慮
《武備志》卷二二三︰大小慮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大小慮

大亞齊
《海錄》卷中︰“大亞齊國在錫哩西北,疆域稍大,由紅毛淺外海西北行日餘即到,由國都向西北陸行五六日、水路順風一二日則至山盡處,俱屬大亞齊,風俗與無來由各國同。海東北岸為沙喇我國,山盡處則與新埠斜對”。( P.38)*馮注︰“滿者伯夷國被滅後,諸屬國分立,蘇門答剌北部今Achin一帶有亞齊國,國勢似較強。據Journal of Strai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no 31 pp.123-130載此國國王Iskandar Muda致英國國王書,列舉屬國三十,除蘇門答剌外,馬來半島彭亨等國亦隸亞齊,書後題回曆一O二四年,當西曆一六一五年,國王自稱曰亞齊(Aceh)蘇木答剌(Sumutra)國王。則《明史》謂蘇門答剌後改為啞齊,不盡出於附會也。此國首見《島夷志略》重迦羅條,譯名作亞崎。”

大銀孔
《蠻書》卷六‧雲南城鎮第六︰“銀生城在撲賧之南,……東南有……又東南又大銀孔”。*向達案︰大銀孔,沈曾植在其《蠻書校本跋》中以為即東西漾貢,其言曰︰“此書(按指《蠻書》)以三大水分畫緬境。蘭滄江流為一部,其西岸為驃地,東岸當是河蠻。又東即車里十三版納,《後漢書》所謂撣國者,唐世或為獨錦蠻。書中於此,殊不詳晰。麗水即今怒江為一部,其東岸為驃地,西岸之西北則撲子蠻望苴子外喻部落。次為茫蠻,次南驃地,極南至於兜彌伽柵、彌臣,怒江入海之口,東西漾貢,即此書之大銀孔也。西岸曰巴桑,或譯巴新,即此書之彌臣也。彌諾江流或一部,即今圖邁立開河。東岸為驃,西岸彌諾,即圖蒙尼瓦”云云。所謂東西漾貢,即仰光之異譯。沈氏此處所云頗多可議之處,如以撣族為即獨錦蠻,即其一端,茲姑不論。其以大銀孔為即漾貢,即跋中之麗水即怒江一部立說謬誤,不足為據。一曰方位全非也。大銀孔《蠻書》此處所紀方位,都屬直南、正南、東、南以及東南。銀生在龍尾城南,位於東經一百度以東,由此南行或東南行,豈能至位於東經九十六度十五分左右之仰光?此其一。二曰地名多誤也。《蠻書》之麗水指伊洛瓦底江而言,漾貢或仰光在伊洛瓦底江入孟加拉灣處。怒江在《蠻書》中另為一江。在麗水即伊洛瓦底江之東,二水雖俱流入孟加拉灣,而不可混為一談。怒江一名薩爾温江,其入海處之城市名毛淡棉,即《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驃國傳所著三十二部落中之摩地勃。張冠李戴,混淆不清,此其二。故沈氏以大銀孔為即東西漾貢即仰光之說蓋不足為據也。法國費瑯在其所撰之《南海中之波斯》一文中( 文見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續編》頁91至109),主張《蠻書》之大銀孔應在今暹羅灣中。費氏此文在考證《蠻書》此處所云之波斯,故於大銀孔問題,未加闡述。然其所提出之暹羅灣,似較沈說為合理也

大盈江
《大明一統志》卷八七‧南甸宣撫司︰“( 大盈江)源自騰衝,流入至司境過鎮,西入緬甸”。( 39下)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八44上;卷一一O 9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52下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二5439
《四譯館考》卷五4下
《滇繫》十之一‧屬夷系9下
《清史稿》卷九(2322、2331、2332);卷七四‧地理二一(參見阿瓦條)

大魚港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蘇門答剌第十二︰“由滿剌加而往……至阿魯國之港,又十更至淡洋,又五更至大魚之港,又五更至巴剌之嶼,又五更至急水之灣……又五更至國。”

大圓山
《交阯總志》卷一︰“大圓山,在新安縣,突起大海中,形同圓嶠”。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大圓山,在新安府新安縣,突起大海中,形同園嶠,……”。( 3上)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3下)
《越嶠書》卷一14下
《殊域周咨錄》卷六(25下)
《東西洋考》卷一9上 *書局︰“在今越南廣寧省東部海中”。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7下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3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3下)

大緣江
《隋書》卷五三‧列傳十八‧劉方︰“……進至大緣江,賊據險為柵,又擊破之”。
《北史》卷七三‧列傳六一‧劉方︰“於是濟區栗,進至大緣江,,所擊皆破”。
《安南志略》卷四8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六‧林邑部匯考一︰“《隋書‧劉方傳》︰……進至大緣江,……”。

大雲螺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髻嶼︰用乙卯十更,取大雲螺、小雲螺。 大小雲螺︰又乙卯針六更,單卯針七更取蘇律山”。 *書局︰今印尼小巽他群島中島嶼,今地不詳。

大漲海
《梁書》卷五十四‧列傳四十八‧諸夷‧海南:“又傳扶南東界即大漲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諸薄國,國東有馬五洲。復東行漲海千餘里,至自然大洲。其上有樹生火中,洲左近人剝取其皮,紡績作布,極得數尺以為手巾,與焦麻無異而色微青黑;若小垢洿,則投火中,復更精潔。或作燈炷,用之不知盡。”
《南史》 卷七十八‧列傳六十八 ‧夷貊上 ‧海南諸國:“又傳扶南東界即大漲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諸薄國,國 東有馬五洲。復東行漲海千餘里,至自然大洲,”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78下(引《南史》):大漲海

大真嶼 大真樹港
《圖書編》卷五九︰大真樹港
《四夷館考》卷下21-22︰大真樹港
《四譯館考》卷三5下︰大真樹港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厦門至暹羅,水程過七州洋,見外羅山,向南見玳瑁洲、鴨洲,見崑崙,偏西見大真嶼、小真嶼,轉西北取筆架山,向北至暹羅港口竹嶼一百八十八更”。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四裔五‧暹羅︰“自廣東香山縣……出七洲洋十晝夜抵安南海次,中有一山名外羅,八晝夜抵占城海次,十二晝夜抵大崑崙,又用東北風轉舟向未及申三分,五晝夜可抵大真樹港,五晝夜可抵暹羅港,” ( 7463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二‧暹羅︰大真樹港(4上)
《粵海關志》卷廿一6下︰大真樹港;卷三十25下︰大真嶼(引《海國聞見錄》)

大爪哇
《坤輿萬國全圖》︰大爪哇(當今爪哇島)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大爪哇
《職方外紀》卷一‧爪哇︰“爪哇大小有二,俱在蘇門答剌東南。 離赤道南十度,海島各自有主”。 (31)
《坤輿圖說》卷下‧爪哇(77)︰大爪哇︰“爪哇大小有二,俱在蘇門答剌東南”。
《(殿版)坤輿全圖》︰大爪哇

大周山
《殊域周咨錄》卷七‧占城︰“( 正統)六年……( 吳惠等)是冬十二月廿三日發東莞,次日過烏猪洋,又次日過七州洋,瞭見銅鼓山,次日至獨猪山,瞭見大周山,次日至交趾界”。
《四夷廣記》正統六年吳惠由廣東至占城水程( 一百冊)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1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9下

大安達羅
《大唐西域記》卷十︰(參見馱那羯傑迦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六︰馱那羯傑迦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大安海口
《安南棄守本未》P.29上︰大灣縣之 太安海口。
《平定安南錄》
《越嶠書》卷六8上,十10上︰大安海口
《馭交記》卷五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8下(在大灣縣︰大安海口)
《明史》卷一五四‧劉儁︰“(永樂)六年冬,(沐)晟與簡定戰生厥江,敗績,僬行至大安海口,……自經死” ;卷三二一‧外國二‧安南︰“(張)輔由黃江、阿江、大安海口至福成江,轉入神投海口,……十餘日抵清化” 。
《越南歷代疆域》360

大波巴那
《坤輿萬國全圖》︰大波巴那(蘇門答剌島旁注曰︰“此島古名大波巴那,周圍共四千里,有七王君之”。

大長海口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安南︰“海,在(交州)東南,自廣東欽州而西南,歷烏雷山以至南境之大長海口,其可入之支港以數十計” 。(*或即 天長海口?)

大佛靈山
《海語》卷上風俗‧暹羅︰“直東筦之南亭門放洋,……至占城舊港經大佛靈山,其上烽墩則交趾屬也”;‧卷下畏途‧崐(山)屯山︰“山在大佛靈南”;‧卷下畏途‧分水︰“……由外羅歷大佛靈以至崐(山)屯山……” 。
《四夷廣記》‧占城(100冊)︰大佛靈山、大佛山;‧廣東東莞縣至暹羅針路等(101冊)︰大佛靈山、大佛山
《嶺海異聞》p.16下︰大佛靈山、大佛山([見崐(山)屯條]

大乾海口
《廣輿圖》卷二︰大乾海口
《安南圖說》安南國圖︰大乾海口
《圖書編》卷五九︰大乾海口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大乾海口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大乾海口
《安南圖志》安南圖︰大乾海口
《武備志》卷二二三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大乾海口

大菓子嶼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 第一o一冊)

大金沙江
《明史》卷四六:“(緬甸)北有大金沙江,其上流即大盈江也,源出青石山,自孟養境內流經司北江頭城下,下流注於南海”。(*指今緬甸的伊洛瓦底(Irrawaddy)江)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0八
《清續文獻通考》卷三四五
《清史稿》卷五二八。(*參大金江條)

大琅瑚山
《四夷廣記》暹羅往交趾針路(第一o一冊)︰大琅瑚山

大靈胡山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大靈胡山在交趾境,與欽州隔北崙河相運,今地無考。

大曲女城
《吳船錄》卷上p.13

大蘇梅山
《順風相送》‧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用丙午五更取塘山,……對門蘇梅山在帆鋪邊,……。丙午五更取小蘇梅山,……用丙午針五更取大蘇梅山” 。*向達注︰大蘇梅山或蘇梅山在馬來半島東岸六坤港外,今地無考。
《四夷廣記》崑崙往暹羅、滿剌加等針路( 第一O一冊)

大汪海口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八14下︰大汪海口( 在安謨縣)
《安南棄守本未》校補p.25下︰安漠縣之(安)漠海口、小民海口、大汪海口。

大小花面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花面國一作那姑兒( Nakur),即今Battak,在蘇門答臘島北端,其西為黎代( Litai)與南巫里( Lambri)。

大小藤綁 大小藤網
《指南正法》‧三岳貎山︰( P.161)“中邦里銀, 大藤捧, 小藤捧”。(參見藤綁山條)

大小姨山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大小姨山當在巽他海峽(Sunda Strait)東北近爪哇處,今地無考。

大長沙海口
《廣輿圖》卷二
《圖書編》卷五九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安南圖志》安南圖(順化與廣南之間)
《武備志》卷二二三

大菩南途灣
《四夷廣記》暹羅往東邊路(第101冊)︰大菩南途灣

大秦婆羅門
《蠻書》卷十(參見婆羅門條)
《新唐書》卷四三下‧志三三下‧地理七下︰“諸葛亮城,……彌城……麗水城……安西城,乃西渡彌諾江水,千里至大秦婆羅門國,又西渡大嶺,三百里至東天竺北界箇沒盧國” 。

大小覆釜山
《海上紀略》p.165下︰大小覆釜山(見砂馬磯條)

大小射箭山 大小射箭嶼
《順風相送》瞞喇咖往舊港回針:大小射箭山 。(*在今馬來半島西南岸,或指Benang山和Ophir山)
《指南正法》浯嶼往麻六甲針路條:大小射箭嶼。(參大小射箭山)

大小角(山)覽(山)覽山
《四夷廣記》‧琉球國船往暹羅針位(第99冊)︰大小角(山)覽(山)覽山;‧交阯回暹羅針位(第101冊)︰大小角(山)覽(山)覽山

代剌拏
《釋迦方志》卷上︰“……印度川南境(禾)苗那呬羅山,王城東南二千餘里,至西印度代剌拏國,方合北道,南趣佛國”。

代干高原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印度︰ “全國分五大部,曰……,曰南方代干高原……”。( 10737上)

玳瑁
《廣輿圖》卷二:玳瑁
《皇輿考》卷十二
《圖書編》卷六十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武備志》卷二二三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玳瑁山 玳瑁嶼
《鄭和航海圖》︰玳瑁山.*向達注︰據圖,玳瑁山在交趾與占城之間,今地無考。
《鄭和航海圖》︰玳瑁嶼。*向達注︰據圖,玳瑁嶼在馬來半島東岸孫姑那港外猫鼠嶼東,今地無考。
《四夷廣記》崑崙往暹羅、滿剌加針位︰玳瑁嶼(101冊)︰崑崙丁午十更平佛嶼,單丙10更大小蘇梅山,單午15更平玳瑁嶼,坤申行,用丙午十更平孫姑那。

玳瑁港 玳瑁灣 玳瑁(土)表
《順風相送》‧浯嶼往麻里呂︰“……射崑美山。沿山使三更取白土山並萬安旦港口及玳瑁港,討蘇安。” ‧泉州往彭家施闌︰“……蘇安港,沿山使是玳瑁港,過東是傍家施蘭港。”*向達注︰在今呂宋之品亞詩蘭港。*中大︰玳瑁港、灣,指呂宋島西岸的仁牙因(Lingayan)港、灣。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玳瑁港,地勢轉入,故稱玳瑁灣,而表山環其外,……灣名玳瑁,然玳瑁非其所出”;卷九‧東洋針路︰“玳瑁港,東是傍佳施欄,用壬子針四更及癸丑五更取表山。”
《名山藏‧王享記》二26上︰玳瑁港(見大港條)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四嶼開在布樓前東邊見午律大山,巳針入玳瑁,辛酉過(土)表,玳瑁(土)表在房仔系蘭生耒,……”

玳瑁州 玳瑁洲 玳瑁額 玳瑁頟 玳瑁礁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玳瑁洲在靈山( Cape Varella)南,東西董附近,今地無考。
《海語》卷上風俗‧暹羅︰“……至占城舊港,經大佛靈山……,又未針至崐(山)屯山,又坤未針至玳瑁洲、玳瑁頟及於龜山,酉針入暹羅港”。
《四夷廣記》‧廣東東莞縣至暹羅針路、‧暹羅回廣東針路︰玳瑁洲( 101冊);‧廣東往暹羅針路、‧福建安民鎮往滿剌咖國針路︰玳瑁州( 101冊);‧廣東往暹羅針路、‧滿剌咖回福建五虎門針路︰玳瑁礁;‧廣東東莞縣至暹羅針路︰玳瑁額。
《順風相送》“靈山大佛……赤坎山……船籠過鴨,恐犯玳瑁州”( P.34-35)。‧福建往暹羅針路、回針︰“……用坤未五更,船頭赤坎山及鶴頂山。洋中有玳瑁州……”。( P.51)‧太武往彭坊針路︰“……赤坎。身開,恐犯玳瑁州;籠,恐犯玳瑁礁及玳瑁鴨”( P.54)。‧廣東往磨六甲針︰玳瑁洲、玳瑁礁( P.55)。‧羅灣頭往六甲針( P.63) *以上指靈山南之玳瑁州( 洲)。‧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六坤港口,打水九托。崑莘外有一嶼,名玳瑁州。”( P61)‧磨六甲回暹羅( P.62)*以上爲另一玳瑁州,當即《鄭和航海圖》中之玳瑁嶼,在孫姑那附近。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鶴頂山,打水二十五托,洋中有玳瑁洲,宜防,若往柬埔寨,由此分路……”“又從玳瑁洲,用丁未針,三更取東西董”。 *書局︰今越南沿海(東南)島嶼,今地不詳。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羅灣頭︰打水念五托,內有小嶼,外有玳瑁洲……玳瑁州︰舡身在外邊……玳瑁鴨︰生連玳瑁州,……”。( P.118–119)‧暹羅往長崎日清、‧長崎往咬(口)留吧日清。*向達注︰此指占城港羅灣頭外一州,各處俱有玳瑁州,如何取義,不得而知。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厦門至暹羅,水程過七洲洋,見外羅山,向南見玳瑁洲、鴨洲,見崑崙……”。
《粵海關志》卷三十25下︰玳瑁洲 (引《海國聞見錄》)

玳瑁鴨
《四夷廣記》‧廣東往暹羅針路、‧暹羅回廣東針路、‧福建安民鎮往滿(口)剌咖國針位︰玳瑁鴨( 101冊);
《順風相送》‧太武往彭坊針路︰“……羅灣頭。用坤未針五更船取赤坎。身開,恐犯玳瑁州;籠,恐犯玳瑁礁及玳瑁鴨”。
《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玳瑁鴨︰生連玳瑁州……”。

戴燕
《海錄》卷中︰“戴燕國,在崑甸東南,由崑甸南河向東南溯洄而上,約七八日至雙文肚,即戴燕所轄地,又行數日至國都。乾隆末國王暴亂,粵人吳元盛因民之不悅,刺而殺之,國人奉以為主,華夷皆取決焉,元盛死,子幼,妻襲其位,至今猶存”。( P.50)*馮注︰“戴燕,今Tayan,在崑甸河北。……戴燕對岸之Meliau,疑為《明史》之猫里務”。

單單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單單︰“單單,在振州東南,多羅磨之西……”。(參見丹丹條)
《冊府元龜》卷九七O‧外臣部‧朝貢三︰ “乾封元年七月,單單國、訶陵國各遣使獻方物”。(P.11402上)
《玉海》卷一五三23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九‧阿丹部匯考(引《唐書‧南蠻傳‧單單》)
《續通考》卷一四八‧邊防二‧單單︰“與名蔑相近,亦有州縣、其王近行車,遠乘象,唐高宗乾封、總章時來獻方物”。(2002中)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單單在振州東南,多羅磨之西,……”。(6751中)

單嶼
《鄭和航海圖》︰”……船平綿花淺用辰巽取雞圯骨嶼,用丹辰及辰乙針三更船平綿花淺,用乙辰及丹辰五更船取單嶼”。*向達注︰單嶼、雙嶼俱在馬來半島西岸吉達港外,單嶼即今Pulau Berhala,雙嶼即今The Brothers。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蘇門答剌國第十二︰“由滿剌咖而往……,至雙嶼。又西更過單嶼之左,又五更至阿魯國之港…… ”。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單嶼︰內十六托水,外四十托水。”‧磨六甲往阿齊、回針;‧瞞喇咖往舊港、回針。*向達注︰據《鄭和航海圖》,單嶼在蘇門答臘亞路東微偏南五更。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雙嶼︰……用乾戌並辛戌,四取取單嶼。 單嶼︰……用辛戌針十更認亞路 ”。 *書局︰在今馬六甲海峽蘇門答臘島西北岸,今地不詳。

單呾
《清朝通典》卷九八‧邊防二‧柔佛︰“屬國有丁機奴、單呾、彭亨。……單呾在西南海中,距厦門水程一百三十更,風俗、物產與柔佛同”。(2739下)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四裔五‧柔佛(文與上略同)(7464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七‧柔佛“其屬有單呾國”。(1下)

單補鎮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參見環王條)

單馬令
《諸蕃志》卷上‧三佛齊國︰“其屬國”。*馮承鈞注︰“單馬令,《島夷志略》作丹馬令,得亦為作丹馬令,得亦為《宋史》四八九之丹眉流,梵名Tambralinga ,今Ligor也。” ‧卷上‧單馬令國︰“單馬令國,地主呼為相公,……以所得金銀器,糾集日囉亭等國類聚獻入三佛齊國。”*馮承鈞注︰“單馬令,梵名Tambralinga之對音也,《島夷志略》作丹馬令,謂地與沙里、佛來安為鄰國,沙里未詳,佛來安本書作佛囉安,則此國亦在馬來半島中。據1925年11月13日Coedes致巴黎亞洲協會報告書,主張單馬令即是昔之Nagara Sridharmaraja,今之Ligor城。惟伯希和曾主張《宋史》之丹眉流,亦在同一區域(參看本書登流眉條注一)則亦得謂丹眉流為單馬令之同名異譯矣。”
《事林廣記》卷五方國類‧單馬令︰“唐舡自真臘風帆十晝夜方到,其國無主,有地主,宋朝慶元二年進金三埕、金傘一柄”。
《島夷志略‧丹馬令》*藤注︰“高楠氏以單馬令為Tana Malayu之對音,須氏Schlegel亦云在Sumatra島上(Toung Pao, 2d.Ser,II,130),非也。伯氏云,彭坑川之大支有Jembeling之名( Pelliot, B.E.F.O.IV.328)蘗氏以為馬來東岸之Jemiling,若Jambeling 即今Kwantan 地方之古名(Gerini, J.R.A.S.1904,498),並無確據 ” 。
《(大德)南海志》卷七
《異域志》卷下‧單馬令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三佛齊國( 14上、15上)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三佛齊國( 14下)
《廣輿圖》卷二
《皇明四夷考》卷上‧三佛齊︰“其屬有單馬令、淩牙斯、蓬豐……諸國”,“烏楠木(單馬令國出……)” 。
《殊域周咨錄》卷八‧三佛齊︰“又有旁近屬國曰單馬令、淩牙斯、蓬豐……諸種”。
《圖書編》卷五九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三佛齊( 6下)
《四夷廣記》‧三佛齊國(102冊)
《裔乘》卷二‧三佛齊(38上)
《東西洋考》卷三‧舊港︰ “物產︰……烏楠木(《一統志》曰,單馬令國出,樹似椶櫚,可為器用)”。*書局︰在今馬來西亞彭亨州北部淡麥嶺河一帶。
《閩書》卷三九、一四六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9上
《武備志》卷二三六
《華夷風土記》卷四54上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8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下
《八紘譯史》卷三‧三佛齊(57)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八‧三佛齊部匯考一︰“按《廣東通志》︰……其屬國單馬令、淩牙斯、蓬豐、登牙儂、細蘭等國。”“按《明一統志》︰……其屬國有單馬令、淩牙斯、蓬豐、登牙儂、細蘭等國。” “《明一統志‧三佛齊土產考》烏楠木︰單馬令國出…… ”;邊一O七‧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一︰“《三才圖會》︰單馬令國,廣州發舶,自真臘國起風帆十晝夜可到…… ”。

單馬錫
《島夷志略》‧暹︰“近年以七十餘艘來侵單馬錫,攻打城池,一月不下”。*藤田豐八注︰單馬錫Tamasak ( Tamasik)乃新嘉埠之舊名(Bastian, Reisen Im Indischen Archi,Pal,9. Gerini,J.K.A.S., 1905,500-11)‧龍牙門︰“門以 單馬錫番兩山相交”。*藤案︰此書單馬錫為新嘉埠之古名。‧喃(口)巫哩︰“俗尚劫掠,亞於於牛單錫也(藤注︰牛殆馬之誤,與單倒置,此書龍牙門條有單馬錫)”。
《海錄》卷上P.15馮注︰“舊柔佛,今新嘉坡( Singapore)島,爪哇語名Tumasik,梵語名Simhapura,此言獅子城,大食人從梵語作Singafura,此今名所自出也。中國載籍首先著錄者為單馬錫,見《島夷志略》龍牙門( Linga)條,與爪哇語名對音合,似為新嘉坡之古稱。此島近年出土之一二O一年碑,寫其名作Tamsak,可以證已。《武備志‧航海圖》作淡馬錫,具見明初此名尚存。”

單鷹國
《海錄》:單鷹國[*又作帶輦。即丹麥(Denmark)]

單重布囉
《(大德)南海志》卷七︰單重布囉

單戎獨山
《順風相送》‧苧盤往文萊︰“林那喏山,……乙卯二十五更見東邊有大山,即是東西蛇羅山,番名叫單戎獨山,並有小嶼”。*向注︰東西蛇羅山番名單戎獨山,今地無考。

單戎母丁
《順風相送》‧馬神往高兜令銀(參見單戎旁水條)

單戎旁水
《順風相送》‧馬神往高兜令銀︰“四更見芒芒港口,……。用單酉四更取單戎旁水,一更見單戎母丁生甚長”。*向達注︰今地無考。

單戎武岩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
“……丙午更半取單戎武岩”。*向注︰今地無考。

單戎系蠟 單戎世力山 單絨絲立山
《順風相送》‧苧盤往文萊︰單戎絲立山(見單戎嘮梅山條)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龜嶼︰……用單巳三更取單戎世力山。 單戎世力山︰……又辰巽、收美啞柔 ”。*書局︰即丹戎世力山,在今印尼加里曼丹島南部,今地不詳。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單戎系蠟
《東南洋海道圖》︰單戎系蠟

單戎嘮梅山
《順風相送》‧苧盤往女萊、回針︰單戎嘮梅山、單(口)戎嘮梅山:“……東西蛇羅山,番名叫單戎獨山,……用單寅二十更取單戎嘮梅山,番名叫單戎絲立山”。*向注︰今地無考。

單多囉迦山
《一切經音義》卷卅三528上:《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龜嶼︰……用單巳三更取單戎世力山。 單戎世力山︰……又辰巽、收美啞柔 ”。*書局︰即丹戎世力山,在今印尼加里曼丹島南部,今地不詳。

單戎十馬厭
《順風相送》‧阿齊回萬丹︰“……匏呂你沙……。沿崑崙在北邊大山,單巳二更、巽巳三更取單戎十馬厭”。*向達注︰今地無考。

單戎占萬丹
《順風相送》‧萬丹往馬神︰“貓着萬里淺,……用單巳三更取單戎占萬丹”。
‧馬神往高兜令銀。*向注︰今地無考。

丹丹
《梁書》卷三‧本紀三‧武帝下︰“(中大通三年六月)丹丹國遣使獻方物” ,“(大同元年二月)辛丑,高麗國、丹丹國……獻方物”;卷五十四‧諸夷‧海南︰“丹丹國,中大通二年,其王遣使奉表曰……”。
《陳書》卷五‧本紀五‧宣帝︰“(太建三年五月)辛亥,……丹丹……獻方物” ,“(太建十三年)冬十月……壬寅,丹丹國遣使獻方物”;卷六‧本紀六‧後主︰“(至德三年)冬十月己丑,丹丹國遣使獻方物”。
《隋書》卷八十二南蠻‧婆利
《南史》卷七‧梁本紀中七︰(大同元年二月)辛丑,高麗、丹丹國並遣使朝貢”;卷十‧陳本紀下十︰“(太建三年)五月辛亥,……丹丹……等國並遣使朝貢”,“(太建十三年)冬十月壬寅,丹丹國遣使朝貢” ,“(至德三年)冬十月乙丑,丹丹國遣使朝貢”;卷七十八‧夷貊上‧海南諸國︰“丹丹國,中大通三年,其王遣使奉表送……等物”。
《北史》卷九十五‧婆利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婆利;‧丹丹︰“丹丹國,隋時聞焉,在多羅磨國西北,振州東南(振州,今延德郡珠崖同島山上),……。”
《舊唐書》卷四十一‧地理四:“丹丹國,振州東南之一洲,舟行十日至。” (另參見婆利條); 卷一九七‧列傳四七‧南蠻
《太平廣記》卷八一‧梁四公︰“太同中,盤盤國、丹丹國、……遣使獻方物” (引《梁四公記》)。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四夷部九‧丹丹國:“《梁書》曰︰丹丹國,中大通二年,其王遣使奉表……,大同元年復遣使……”,“《隋書》曰︰丹丹國,在多羅磨羅國西北,振州東南……”。
《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九‧萬安州︰“丹丹國,振州東南舟行十日至”;一七六‧婆利國︰“自交阯浮海,南過赤土、丹丹國、乃至其國”;一七七‧丹丹國︰“丹丹國,隋時聞焉,在多羅摩羅國西北,當振州之東南(振州今為崖州)”。‧金利毘逝國︰“行經丹丹國、摩訶新國、……乃至廣州”。
《冊府元龜》卷九五六( P11243下);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 P.11260上):“丹丹,在多羅磨羅國西北,振州東西(南?)……。”卷九六八‧外臣部‧朝貢一( P.11385全):“(中大通)三年六月,丹丹國遣使奉表……” ,
“大同元年三月,丹丹國遣使獻金銀瑠璃寶、香藥等物”;卷九六九‧外臣部‧朝貢二( P.11387全):“(宣帝太建)三年五月……、十月,丹丹國並遣使獻方物” ,“(太建)十三年十月,丹丹國遣使獻方物” ,“(後主至德)三年十月,丹丹國……遣使獻方物”。
《華夷圖》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參見婆利條)
《香譜》卷上‧闢寒香︰“《述異記》曰︰丹丹國所出,漢武帝時入貢”。( 15)
《歷代地理指掌圖》
《通志》卷四一‧都邑略︰“丹丹在羅摩羅國西北,振州東南” ,“婆利,……自交阯浮海南過赤土、丹丹乃至其國”;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丹丹︰“丹丹,隋時聞焉,在羅摩磨國西北,振州東南……。” (另參見婆利條)
《山堂群書考索》卷六一11下
《輿地紀勝》卷一二六‧萬安軍︰“《寰宇記》云,振州東南舟行十日至”(3下)。
《玉海》卷一五二34上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丹丹︰“丹丹在多羅磨羅西北,振州東南(振州,唐延德郡,朱厓同在島山)”。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22上
《廣輿圖》卷二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圖)
《圖書編》卷五九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丹丹國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武備志》卷二二三:阿丹(應爲丹丹)
《皇明象胥錄》卷五‧阿丹︰“古南荒有丹丹國,疑即此”。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46上
《天下郡書利病書》卷一二O 5下
《八紘荒史》P.29-30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32上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梁武帝時,婆利、丹丹、毗騫始通”;邊九九‧婆利部匯考︰(引《隋書‧婆利傳》、《唐書‧南蠻傳‧婆利》),‧阿丹部匯考︰“《梁書‧丹丹傳》……。 《通典》……。《梁書‧武帝本紀》︰大同元年二月……。 《明外史‧阿丹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外國七‧阿丹︰“阿丹,在古里之西……。前世梁、隋、唐時,並有丹丹國,或言即其地。”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阿丹︰“唐永徽年間有丹丹國貢方物,即其地”。(2011下)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婆利︰“自交州泛海,歷赤土、丹丹諸國乃至”(6737中)。

丹重
《島夷志略》‧重迦羅︰“次曰諸番,相去約數日水程,曰……、曰丹重、……”。 *藤田豐八案︰丹重,《諸蕃志》作丹重布羅Tanjung-Pura,殆謂Borneo之南岸。
《瀛涯勝覽》後集‧重迦羅︰“其處山約去數日水程,曰孫陀羅,曰琵琶拖,曰丹重……(*馮注︰《島夷地略》云,次曰諸番,相去約數日水程,曰孫拖、曰琵琶、曰丹重、曰員嶠、曰彭里。《諸蕃志》蘇吉丹條注云,賊國,丹重布囉、琶離、孫他,故論是也。是編轉錄《島夷志略》之文應有訛誤,孫陀羅應作孫陀,即《諸蕃志》之孫他或或新拖,Sunda之對音也,丹重應是丹重布囉之省稱,昔爪哇語稱Borneo島曰Tanjung Pura應指此地。彭里、琶離、皆Bali之同名異譯,《諸蕃志》蘇吉丹條一作麻籬,餘末詳)”。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爪哇國第三︰“其與爪哇相接者曰重迦羅,……其山下水程有五,一曰……,三曰丹重”。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重迦羅(7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四夷廣記》‧重迦羅(101冊)
《裔乘》‧重迦羅(55上)
《八紘譯史》卷三‧重迦羅(62)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八‧四裔二‧爪哇︰“有與爪哇相接者為重迦羅,……又去數程,曰孫陀羅、琵琶拖、曰丹重,曰圓嶠,曰彭里,……”。( 4742中)

丹棠
《新唐書》卷四三下‧志三三下‧地理七下︰“安南……峰州,……忠城州,……多利州……朱貴州,又四百里至丹棠州,皆生獠也”。(參見甘棠州)

丹嶼
《廣輿圖》卷二︰丹嶼
《皇輿考》卷十二︰丹嶼
《圖書編》卷五九︰丹嶼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丹嶼
《武備志》卷二二三︰丹嶼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丹嶼

丹阿卜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班都拉以眾六萬攻仰光及克曼廷村寨,不克。還至丹阿卜,掘地營而守,……”。
《緬甸史》下576

丹孛郎
《廣輿圖》卷二︰丹孛郎
《皇輿考》卷十二︰丹孛郎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丹孛郎
《圖書編》卷六十︰丹孛郎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丹孛郎
《武備考》卷二二三︰丹孛郎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丹孛郎

丹波縣
《宋史》卷四百八十八‧外國四‧交阯︰(參見諒州條)
《文獻通考》卷三三O‧四商七‧交阯︰“( 景祐)三年,其甲峒及諒州、門州、蘇茂州、廣源州、大發峒、丹波縣等蠻寇邕州之……”。
《越嶠書》卷四22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一‧安南部匯考二(引《宋史‧交阯傳》)

丹蓍氏 丹荖氏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暹羅︰丹荖氏(2下。參見烏肚條)
《清史稿》卷三三二‧郭世勲︰“暹羅國王鄭華咨︰‘ ……舊有丹蓍氏、麻叨、塗坯三城,仍被(烏圖)佔據 …… ’”;卷五二八‧屬國三‧暹羅︰“鄭華咨稱︰‘ ……舊有丹荖氏、麻叨、塗懷三城,仍被(烏肚)佔據 …… ’”。

丹黎抹
《海島逸志》卷三:丹黎抹。(*或指今印度尼西亞的丹尼巴(Tanimbar)群島。)

丹眉流 丹流眉
《文昌雜錄》卷一2︰丹流眉
《歷代地理指掌圖》︰丹流眉(正文)(地圖作丹蒲、眉蒲,應為丹流眉、蒲端之誤)
《玉海》卷一五三36下、一五四30下︰丹流眉
《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七冊‧蕃夷四︰丹流眉(八7728下);第一百九十九冊‧蕃夷七︰“(咸平四年)七月三日,丹流眉國主多須機遣使打古馬、副使打臘、判官劄皮泥來貢”。(八7846下、7849下)
《宋史》卷二O四‧表一五七‧藝文三︰“《諸蕃進貢令式》十六卷︰……丹眉流一……”;卷四百八十九‧外國五︰“丹眉流國,東至占臘五十程,南至羅越水路十五程,西至西天三十五程,北至程良六十程,東北至羅斛二十五程,東南至闍婆四十五程,西南至程若十五程,西北至洛華二十五程,東北至廣州一百三十五程。……咸平四年,國王多須機遣使……來貢”。
《山堂群書考索》卷六一11下︰丹眉流
《群書集事渊海》卷四七34下、72上︰丹眉流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州眉流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20下︰丹流眉
《咸賓錄》卷六‧答兒密︰“古名丹眉流”(37下)
《裔乘》卷二‧答兒密︰丹眉流(46上)
《天下郡書利病書》卷一二O 1下︰丹眉流
《八紘譯史》卷三‧答兒密︰“古丹眉流國也”(59)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5下︰丹眉流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四‧丹眉流部匯考:“《宋史‧真宗本紀》︰咸平四
年閏月,丹眉流國來貢”。 (另引《宋史‧丹眉流傳》)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丹眉流︰“丹眉流在廣州西南……”。( 2000中)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又有丹眉流國(未趙汝适《諸蕃志》作登流眉),在廣州西南……”。( 6738上)。
《粵海關志》卷二12上︰丹流眉

丹馬令
《島夷志略》‧丹馬令︰“地與沙里佛來安為鄰國”。*藤田豐八案︰《嶺外代答》三佛齊國條云,其屬有佛羅安國,國主自三佛齊選……。《諸蕃志》三佛齊屬國有單馬令、凌牙斯加、佛囉安……歲貢三佛齊,其隣蓬豐、登牙儂、吉蘭丹類此。蓬豐、登牙儂、吉蘭丹乃此書之彭坑Pahang、吉蘭丹Kelantang、丁家廬Tringganu,云單馬令、凌牙斯加、佛羅安者乃此書之丹馬令、龍牙犀角Lan Kasuka、佛來安,而佛囉安與蓬豐等三國為隣,丹馬令亦與佛來安為隣,且與凌牙斯加陸路可通,則丹馬令之在馬來半島上殆可無疑。《事林廣記》單馬令條云,唐船自真臘風帆十晝夜可到,其國無王,有地主,宋朝慶元二年進金三埕、金傘一柄。高楠氏以單馬令為Tana Malayu之對音,須氏亦云在Sumarta島上( Toung Pao, 2d. Ser,II,130),非也。伯氏云,彭坑川之大支有Jembeling之名(Pelliot,B.E.F.O.IV.328),蘗氏以為馬來東岸之Jemiling若Jambeling即今Kwantan地方之古名(Gerini, J.R.A.S.1905,498),並無確據。沈氏《廣證》云《西南海夷總圖》暹與丹孛郎同一區,丹孛郎即丹馬令,但不言丹孛郎為今何地,而與暹同一區,則其在馬來半島上可決也。

丹饒尉 丹堯尉 丹館尉
《廣輿圖》卷二︰丹饒尉
《皇輿考》卷十二︰丹館尉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丹僥尉
《圖書編》卷六十︰丹饒尉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丹饒尉
《武備志》卷二二三︰丹堯尉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丹饒尉

丹戎武囉 丹重布囉
《諸蕃志》卷上‧蘇吉丹︰ “其地連……、丹戎武囉、……皆闍婆之屬國也” , “番官勇猛,與東邊賊國為姻……( 原注︰賊國,丹重布囉、琶離、孫他、故論是也)。……、丹戎武囉、……等國,在海島中”。 (參見丹重條)*馮承鈞注︰“丹戎武囉本條附注亦作丹重布囉,馬來語Tanjongpura之譯音也,蓋爪哇人以名渤泥島之稱”,“丹重布囉,本條作丹戎武囉,乃Tanjongpura之對音,爪哇語渤泥島之稱” ; 卷下志物‧椰心簟︰“椰心簟出丹戎武囉,……”。
丹咍海口
《安南棄守本未》補P.41下︰(演州)“新安縣之脫門海口”;P.42上︰“(永樂十五年)九月丙寅,設交阯乂安府廣積庫,衙儀縣丹咍海門巡檢司
《交阯總志》卷二P.124︰演州丹咍海口。
《越嶠書》卷十13下︰日南州丹哈海口。
《越南歷代疆域》363

丹定斯群島
《清朝文獻通考》卷三三九‧外交三︰ “凡附近新嘉坡者,曰麻六甲,曰檳楖嶼,曰丹定斯群島,曰威利司雷省,曰科科司群島,此皆英國屬土” 。( 10804上)

丹戎世力山
《東西洋考》卷四‧文郎馬神︰ “形勝名蹟︰……丹戎世力山”。(參見單戎世力山)

耽羅
《冊府元龜》卷九七O‧外臣部‧朝貢三︰( P.11402上)“龍朔元年八月,多蔑國王摩如失利,多福國王難修強宜說、耽羅國王儒李都羅等,並遣使來朝多貢方物,三國皆林邑之南邊海小國也”。

dan耽摩栗底 耽摩立底 躭摩立底
《大唐西域記》卷十︰“自三摩呾吒國西行九百餘里至耽摩栗底國(東 印度境),……濱近海陲”。
《釋迦方志》卷下︰“又從三摩呾吒國西行九百餘里,至耽摩栗底國(東印度境)”。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3下︰耽摩栗底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大乘燈禪師、慧輪法師︰“那爛陀……東向耽摩立底國有六七十驛,即是海口,昇舶歸唐之處”。卷下‧道琳法師、玄逵律師︰耽摩立底。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净初至東印度耽摩立底國……”;卷二︰“初至耽摩立底國……”;卷四︰“……東歸,鼓帆南海,從耽摩栗底國,已達室利佛誓”。“……咸亨二年十一月,附舶廣州,舉帆南海,緣歷諸國扼錫西天,至咸亨四年二月八日,方達耽摩立底國,即東印度之海口也”。
《一切經音義》卷八一835上(耽摩立底);卷八三845中(耽摩栗底)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五‧躭摩栗底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海錄》卷中P.40溤注︰“(義)淨記……從羯荼北行十日餘,至裸人國,更半月許望西北行,遂達耽摩立底。本條云海道向西北行約旬日可到,又北行旬日即到明呀喇海口,互相印證,若合符節,蓋耽摩立底(Tamluk)即在明呀啦(Bengal)海口Hugli江中也。”

躭蘭洲
《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四夷部八‧躭蘭洲︰“康泰《扶南土俗》曰︰諸薄之西北有躭蘭之洲,出鐵”; 卷八一三‧鐵︰“《南方草木狀》曰︰鐵出躭蘭洲,裨夷莊舡載鐵至扶南賣之”。
《天下郡書利病書》卷一二O5下︰躭蘭洲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 康)泰立紀傳,謂之《扶南土俗》,曰……、曰躭蘭洲……”;邊一O八‧南方未詳諸國總部匯考二︰“《扶南土俗》︰諸薄之西北有躭蘭之洲,出鐵”。

躭沒羅洲
《一切經音義》卷七六804中︰“梵語也”( 未注釋文)︰耽没羅洲

擔波
《異域志》卷下‧擔波國︰“天氣常熱,地無霜雪,出獅子,與回回無異” 。

擔泊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列傳一四七下‧南蠻下︰“驃……凡部落二百九十八,以名見者三十二︰曰……,曰擔泊……” 。

擔嶼
《鄭和航海圖》︰擔嶼。*向達注︰據圖,擔嶼在今巽他海峽東口,今地無考。

擔袟
《水經注》卷一︰“(康泰《扶南傳》曰︰……發拘利口入大灣中,正西北入,可一年餘,得天竺江口,名恒水,江口有國,號擔袟,屬天竺,遣黃門字興為擔袟王)” 。

澹巴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澹巴︰“澹巴,在西南海中,明太祖洪武十年,其王遣使上表貢方物……”(2002上,參見淡巴條)。
旦旦
《唐會要》卷一00:“金利毗迦,在京師西南四萬餘里,行經旦旦國、訶陵國……,乃至廣州”。(*即丹丹,見該條。)

呾呾洲
《南海寄歸内法傳》卷一:“然南海諸洲有十餘國,……〔從西數之,有婆魯師洲,末羅游洲即今尸利佛逝國是,莫訶信洲,訶陵洲,呾呾洲,盆盆洲,婆里洲,掘倫洲,佛逝補羅洲,阿善洲,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錄〕”。(*即丹丹,見該條。)
但游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多蔑(參見俱游條)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名蔑︰“名蔑……西但游” 。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名蔑︰“東接真陀桓,西但遊……” 。(6751中)

淡巴 淡邦
《廣輿圖》卷二︰淡巴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圖)︰淡巴
《皇明鴻猷錄》卷六︰淡巴
《皇明四夷考》卷下‧淡巴︰“淡巴在西南海中。洪武十年,國王遣人來貢,賜之金幣。……”
《圖書編》卷五九︰淡邦;卷六十︰淡巴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淡巴(13上)
《咸賓錄》卷六‧淡巴(38上)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淡巴
《四夷廣記》( 102冊)︰淡巴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20下︰淡巴
《裔乘》卷七‧淡巴(32上)
《名山藏‧王享記》三15下︰“淡巴,古狼牙修國”︰五51上 。
《武備志》卷二三六,二三七︰淡巴
《皇明象胥錄》卷首︰“祖訓不征諸夷……”。(參見占城條);卷五‧淡巴︰“淡巴國在西南海中,或曰即古狼牙修國,非也”。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47上︰淡巴
《華夷風土記》卷四59下︰淡邦
《外國竹枝詞》P.15上︰淡巴
《八紘譯史》卷二‧淡巴︰“古狼牙修國也”。(27)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淡巴
《明實錄》朝貢︰洪武十年七月(太祖一一三︰1871)。
《古今圖書集成》邊十二‧邊裔總部紀事︰“《圖書編》:國朝諸彝所貢,……淡巴以苾布”;邊一O五‧淡巴部匯考︰“《明會典》︰淡巴國,洪武十年賜國王……。《明外史‧淡巴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外國六‧淡巴︰ “淡巴,亦西南海中國” 。
《明會要》卷七十八‧外蕃二‧淡巴︰“淡巴在西南海中。洪武十年,王佛喝思羅遣使上表,貢方物。……”

淡港(淡水港)
《島夷志略》‧都督岸︰“自海腰平原津通淡港,……” 。(參見都督岸條注文) *藤田豐八注︰所謂淡港殆是Kuching,此地淫雨酷熱,亦與此書所言合。‧舊港︰“自淡港入彭家門,民以竹代舟……” 。 *藤案︰淡港殆謂Musi河口,彭家門謂Banka峽。‧東沖古剌︰“(山)截(山)辟豐林,下臨淡港,外墷為之限界,……” 。
《瀛涯勝覽》‧舊港國︰“諸處船來,先至淡港(* 馮承鈞注︰應指浡琳邦河)入彭家門裏” 。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三佛齊國第四︰“由爪哇新村而往……又五更至舊港,其淡港朝夕鹹,二港之兩涯是多磚塔” 。
《圖書編》卷五九‧爪哇︰淡水港(20下)
《四夷館考》卷上‧爪哇︰淡水港(20下)
《四夷廣記》‧爪哇︰淡港(101冊):‧三佛齊︰淡港(102冊)
《裔乘》卷二‧爪哇︰淡水港( 31上)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爪哇(16上)︰淡水港
《武備志》卷二三六‧爪哇(16上)︰淡水港
《四譯館考》卷一‧爪哇︰淡水港(22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八‧三佛齊部匯考一(引《瀛涯勝覽》)
《海錄》卷上︰“太呢國在宋卡東南,…… 海艘所舶處謂之淡水港,其山多金,山頂產金處名阿羅帥,由淡水港至此,須陸行十餘日,由咭(口)蘭丹港口入則三四日可至” 。( P.7)

淡净
《島夷志略》東西竺:“ 田瘠不宜耕種,歲仰淡淨米穀足食”。[*按:《星槎》東西竺中“淡淨”作“淡洋”,或謂淡洋離東西竺較遠,應以淡淨為正,其故地在今馬來亞東岸興樓(Endau)附近的本珍(Pontian,一作Dochong)河流域,或指河口的海杜昌(Duchong Laut)、陸杜昌(Duchong Darat)等島。參淡洋條。]

淡邈
《島夷志略》‧淡邈︰“小港去海口數里,山如鐵筆,迤邐如長蛇,民傍緣而居……” *藤田豐八案︰《鄭和海圖》答那思里Thanasri(Tenasserim)、八都馬Martaban之間有打歪,即今Javoy(Javai),淡邈殆打歪之異譯,明人概作打回者是也。‧須文那︰“地產絲布胡椒,亞於希苓、淡邈” 。

淡墨 淡目
《(大德)南海志》卷七︰淡墨
《順風相送》‧順塔往遮里問、淡目(*向注︰淡目Demak屬龜突府Koedoes,今仍舊稱);‧回針。*向達注︰淡目,在印度尼西亞中爪哇三寶壠(Samarang)東北之龜突府(Koedoes),華僑猶稱淡目,今圖作德馬,即Demak。

淡水 淡水洋(淡洋)
《真臘風土記》‧總敍︰“……又自查南換小舟,順水可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伯希和注︰“按此淡洋顯為今之Toule-sap,即歐洲人所稱之大湖,土人所謂之淡水洋是也已。此淡洋並非《星槎勝覽》中之淡洋。後一淡洋經Groeneveldt考訂為蘇門答剌東北之Tamiang者也,然漢人對於淡洋一名似有混解;《星槎勝覽》未言有一淡洋國。而以其地距蘇門答剌三日程,並列於滿剌加、彭亨(Pahang)之後,蘇門答剌之前,當然非柬埔寨之任何江湖;惟航行南海之閹人,雖未逕識柬埔寨,應已聞之,所以根據《星槎勝覽》、《瀛涯勝覽》、《鍼位編》所撰《西洋朝貢典錄》記述淡洋之事,幾與《星槎勝覽》所記皆同,而將其地位置於占城與柬埔寨之間。連同其增刪之文,意不能使人思其地在蘇門答剌也” ;‧魚龍︰“……此皆淡水洋中所來者”;‧耕種︰“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絕無。自四月至九月,每日下雨,午後方下,淡水洋中水痕高可七八丈,巨樹盡沒,僅留一杪耳”。
《四夷館考》卷下21-22︰“……抵暹羅港,入港遠二百里即淡水,又五日抵暹羅城”。
《《圖書編》卷五九︰淡水(文同《四夷館考》);卷六十︰淡洋
《四夷廣記》‧東西竺︰“借諸邦淡洋米穀以食” (102冊);‧真臘︰淡洋;“草魚出淡水洋”(102冊)
《東西洋考》卷三‧柬埔寨︰“淡水洋︰《風土記》曰︰四月至九月,每日午後下雨,洋中水痕高七八丈……” 。*書局︰即柬埔寨洞里薩湖。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40上︰“或曰淡洋與阿魯山接”。
《外國竹枝詞》P.13上‧淡洋︰“與阿魯山接”。
《八紘譯史》卷三‧淡洋︰“與滿剌迦相近” (63)
《四譯館考》卷三‧暹羅︰淡水(文同《四夷館考》)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四裔五‧暹羅︰“……抵暹羅港,入港二百即淡水洋,又五日抵暹羅城”( 7463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二‧暹羅( 同上文。4上)。
《粵海關志》卷廿一6下︰淡水(文同《四夷館考》)

淡洋
《島夷志略》‧東西竺︰“田瘠不宜耕種,歲仰淡洋米穀足食。”‧淡洋︰“港口通官場百有餘里,洋其外海也,內有大溪之水,源二千餘里,奔流沖合於海,其海面一流之水清淡,舶人經過往往乏水,則必由此汲之,故名淡洋……” 。*藤田豐八案︰“《瀛涯勝覽》啞魯國條云,自滿剌加開船好風行四晝夜可到,有淡水港一條入港到此國……云云,與此書所言略同,則淡洋似謂啞魯Aru,即《鄭和海圖》作亞路者是也。但《星槎勝覽》則有阿魯國又有淡洋,阿魯國條云其國與九州山Sembilan相望,自滿剌加順風三晝夜可去,淡洋條云其處與阿魯山地連接,去滿剌加三日程(以下所言略同此書),阿魯與淡洋異地。《元史》有阿魯又有毯陽,毯陽乃淡洋之異譯。此地大溪名曰Tamiyang,所謂淡洋取義於其水之淡,兼對其音也。明初此國與亞魯合,故《瀛涯》獨有亞魯而無淡洋,《星槎勝覽》守山閣本以亞魯國列於前集,淡洋收於後集,序云前集者親監日識之所至也,後集者採輯傳譯之所實也,然則淡洋殆出自採輯非所親歷者也”。*沈證︰《瀛涯》(亞魯國)、《典錄》(亞魯國)“二書之淡水港即此淡洋也”。
《星槎勝覽》後集‧淡洋(Tamiang)︰“其處與阿魯山相連,去滿剌迦三日之程……”。
《殊域周咨錄》卷八‧真臘︰“(《真臘風土紀》言……抵其屬郡曰查南,又換小舟順水可十餘日,過佛村渡淡洋,則抵其地矣)”。(《島夷志略‧真臘》藤注︰淡洋Janle-sap淡水湖之義)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占城國第一︰“又有東西竺之山,……土不宜穀,資於淡洋”;卷中‧蘇門答剌國第十二︰“……至阿魯國之港,又十更至淡洋,又五更至大魚之港……”。
《皇明象胥錄》卷五‧阿魯︰“或曰淡洋與阿魯山接。山圍繞有港通大溪,千里奔流出海,味甘淡,舟人往人汲之,名淡洋……東西竺歲仰食焉”。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二︰“《真臘風土記‧總敍》︰又自查南……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可抵其地”。

淡項
《海錄》卷上︰“淡項(原注︰讀平聲)在蘇辣北,水路約日餘可到,為西洋所轄,土產同孟買。唧肚國在淡項北,疆域稍大,由淡項水路順風約二日可到” 。( P34-35)*馮注︰“淡項對音未詳,蘇辣(Surat)北之大港,僅有Broach可以當之,其地即《大唐西域記》之跋祿羯呫婆國,然清高所言之方向多不可恃,如西嶺今錫蘭也,謂在笨支里(Pondicherry)少北,則此淡項之方位或亦有誤。案後條之唧肚似除Kathiawar半島莫屬,清高謂在淡項北,殆清高航行時不辨方位,誤西北行作北行,則此淡項或亦在Kathiawar半島中。考賈耽通海夷道有提䫻國,即半島南岸之Diu港,今尚屬葡萄牙,與清高言為西洋所轄之語合,則淡項似即此Diu也” 。

淡馬錫(門)
《鄭和航海圖》︰*向注︰即新加坡。新加坡古代稱為Tumasik,此其對音。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 37)“淡馬錫門︰打水三十托,夜不可行船(*向注︰淡馬錫,《島夷志略》龍牙門條作單馬錫,即新加坡古名Tumasik之對音)”。‧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 P.61);‧磨六甲回暹羅( P.62)*向注︰淡馬錫門,又作淡馬錫(《鄭和航海圖》)、單馬錫(《志略》),即新加坡,古名Tumasik對音。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龍牙門︰……又過淡馬錫門,用庚酉及辛戌針,三更取吉里問山”《海錄》卷上P.15*馮注(參見單馬錫條)

淡銘嶼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淡銘嶼︰開過二十三托水,去是甘盃大莫尾” *向注︰淡銘嶼在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啞路(Aru)附近,疑即《志略》、《星槎》之淡洋。

淡水港
《島夷志略‧淡洋》*沈證︰《瀛涯》、《典錄》二書之淡水港即此淡洋也。
《瀛涯勝覽》‧啞魯國︰“其國有港名淡水港一條,入港到國” 。
《西洋番國志》‧舊港國︰“諸處舡來,先淡水港入彭家門(* 向達注︰汪大淵《島夷志略》及《瀛涯勝覽》之舊港條俱作自淡港入彭家門。淡港、淡水港應即一地。藤田豐八謂為Musi河口,馮承鈞謂指浡淋邦河。彭家門即Banka島與蘇門答臘間的海峽,故應先入彭家門,後至淡港,此沿舊說)” ‧啞魯國︰“有淡水港,先入港然後到國” 。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阿魯國第十一︰“其國在滿剌加西南可八百里(善風四晝夜程,由淡水港入國)” 。
《皇明四夷考》卷上‧爪哇︰“新村……,又南水行可半日至淡水港,乘小艇行二十餘里至蘇魯馬益” 。
《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新村……又南水行可半日至淡水港,乘小艇行二十餘里至蘇魯馬” 。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爪哇︰“新村……又南水行可半日至淡水港” 。(5上);‧阿魯︰“自滿剌加開船,好風行四晝夜可到,有淡水港一條,入港到國” 。(17下)
《順風相送》‧暹羅往馬軍、回針︰……;‧苧盤往文萊、回針︰……。*向注︰此指印度尼西亞加里丹附近之淡水港,今地無考。
《東西洋考》卷三‧下港︰“形勝名蹟︰……淡水港(去蘇魯馬益二十里)” *書局︰在今印尼東爪哇蘇臘巴亞即泗水附近。 卷九‧東洋針路︰“密雁港︰南是淡水港……” 。*書局︰在今呂宋島西北岸維甘港南。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六‧阿魯部匯考(引《瀛涯勝覽》)︰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十五‧爪哇(1上。文同上爪哇)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六O‧噶喇巴(2下,同上)

淡水江
《諸蕃志》卷上‧南毗國︰“國有淡水江,乃諸流湊匯之處,江極廣袤,旁有山突兀……”;卷下‧猫兒睛︰“猫兒睛……出南毗國,國有江曰淡水江,諸流迤匯,深山碎石為暴雨淜流,悉萃於此” 。
《島夷志略‧明家羅》*藤注︰“案《諸蕃志》南毗國條云,……。所謂淡水江殆在錫蘭( Chao-Ju Kwa, P.90)。……《諸蕃志》淡水江殆謂Kala Ganga,即黑水江,其江口有Caltura城” 。

淡水湖
《殊域周咨錄》卷八‧真臘︰“又由占城過淡水湖、菩提薩州歷魯般寺而至真臘” 。
《四夷廣記》‧真臘( 102冊)
《皇明象胥錄》卷曰‧真臘︰“……自廣州發舶,由海道歷占城,經淡水湖、菩提薩州……” 。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1上(真臘)

淡水馬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淡水馬︰對開石城礁,外是正路可行” 。*向注︰在錫蘭附近海上,今地無考。

淡勿蘭州府
《順風相送》‧浯嶼取諸葛担籃。*向注︰淡勿蘭州府,在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今地無考。

當灣
《坤輿全國》︰當灣(*在呂宋島的最南端)

蕩州
《隋書》卷三一‧志二六‧地理下︰ “比景郡︰大業元年平林邑,置蕩州,尋改為郡……”。
《文獻通考》卷三二三(見景州條)
《越南歷代疆域》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