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地名”拼音首字 (Ba-Bang) :
ba 八 巴 吧 叭 芭 峇 拔 跋 把 罷
bai 白 百 洦 擺
ban 班 般 坂 板 半
bang 邦 榜 傍
………………………………………………………………..
“七海地名”資料Ba-Bang首字目錄
Ba 八百 八丹 八莫 八募 八昔 八薛
八都剌 八都馬 八哈塔 八吉打 八節澗 八開港 八可意
八剌剌 八羅孛 八馬壠 八蒙搭 八思尼 八厮里 八芝蘭
八百大甸 八百媳婦 八哈剌因 八節那澗
八哈書益巴 八答書益巴
巴隘 巴東 巴洞 巴澗 巴里 巴南 巴森 巴西 巴盞
巴吉弄 巴剌嶼 巴喇西 巴姥酉 巴荖圓 巴荖員 巴里山
巴連弗 巴林馮 巴碌頭 巴祿頭 巴鹿頭 巴綠嶼 巴那馬
巴乃島 巴弄吉 巴踏山 巴亞巴
巴布亞私 巴達維亞 巴大未亞 巴爾齊亞 巴漢頭山 巴辣瓦得
巴羅襪斯 巴哪大山 巴南巴西 巴喇何亞島
吧城 吧地 吧國 吧哪 吧薩 吧兒西 吧哪山
吧哩馬閣 吧哪吉知 吧哪匏滴
叭當 叭史 叭旦拏 芭荖員 峇厘
拔忽 拔賴 拔弄 拔沓 拔䫻 拔肥離 拔扈利水 拔離謌磨難
跋那 跋南 跋臘毗 跋虜沙 跋魯沙 跋祿羯呫媻 跋邏末羅耆釐山
把東 把里 把石 把實 把珎 把石港 把拏路曷 罷罷
Bai 白達 白古 白鶴 白花 白礁 (一) 白礁 (二) 白礁 (三) 白蠟
白蓮 白沙 白藤 白頭(一) 白頭(二) 白土 白嶼
白(土)表仔 白表仔 白葛達 白鶴江 白黑州 白花灣 白花園
白面國 白蒲延 白蒲邇 白沙林 白沙灣 白石口 白水洋
白塔洲 白藤江 白土山 白檛家
白松虎兒 白藤海口 白頭無來由 白鶴神廟三歧江
百花 百夷 百必港 百花園 百里經 百塔州 百塔洲
百爾西亞 百兒西亞 百爾西海 百兒西亞海
洦港 擺古 擺古江 擺古河
Ban 班愛 班隘 班卜 班斗 班喀 班納 班讓 班溢 班卒
班愛島 班達里 班焦澗 班卒兒
班愛(大)山 班支尼那 班節系禮山
般番 般尼 般鳥 坂達郎 坂獨哇
板當 板淡 板楞 板達郎 板大島 板獨哇 板葛臘
半地 半邊山 半路村 半笯嗟 半山塔 半洋嶼 半支跋
Bang 邦加 邦項 邦牙 邦都郎 邦都朗 邦哈剌 邦仔系蘭
榜加 榜葛剌 榜葛喇 榜葛蘭 榜葛剌海 榜葛蠟海
傍葛剌 傍伽喇 傍佳施欄 傍家施蘭港
………………………………………………………………………
八百 八百大甸 八百甸 八百媳婦 八百息婦 小八百
《元朝征緬錄》P.3︰八百媳婦。
《招捕總錄》P.1︰八百;P.3、8、10、14、15︰八百媳婦。
《元史》卷十七‧本紀十七‧世祖十四︰“(至元二十九年八日)詔,征八百媳婦國”;卷十九‧本紀十九‧成宗二︰“(元貞二年十二月)雲南行省臣言︰大徹里地與八百媳婦犬牙交錯……”,“(大德元年九月)甲子,八百媳婦叛,寇徹里……”;卷二十‧本紀二十‧成宗三︰“(大德四年十二月)遣……征八百媳婦”,“(五年春正月)庚戌,給征八百媳婦軍鈔”,“(二月)丁亥,立征八百媳婦萬戶府二……”,“(夏四月)調雲南軍征八百媳婦”,“(五月)丙寅,詔雲南行省自願征八百媳婦者二千人……”,“(七月)命雲南省分蒙古射士征八百媳婦”,“(八月)時征緬師還,……。又接連八百媳婦諸蠻,相率不輸稅賦……”,“(六年二月)罷征八百媳婦右丞劉深等官……”;卷二一‧本紀二一‧成宗四︰“(大德七年三月)乙巳,以征八百媳婦喪師,誅劉深……”;卷二三‧本紀二三‧武宗二︰“(至大二年十一月)雲南行省言︰八百媳婦、……作亂,……”;“(三年正月)壬寅,詔諭八百媳婦……” ,“(十一月)尚書省臣言︰……且方調兵討八百媳婦,軍力消耗……”;卷二四‧本紀二四‧仁宗一︰“(至大四年五日)癸酉,八百媳婦……寇邊”,“(皇慶元年二月己卯),八百媳婦來獻馴象二”,“(九月)戊戌,罷征八百媳婦蠻、……”;卷二五‧本紀二五‧仁宗二︰“(延祐二年十月)癸卯,八百媳婦遣使獻馴象二”;卷三O‧本紀三O‧泰定帝二︰“(泰定三年五月)甲寅,八百媳婦蠻……來朝”,“(七月)己未,八百媳婦蠻……獻馴象方物”,“(四年二月)庚寅,八百媳婦蠻……獻方物”,“(七月)戊午,謀粘路土官賽丘羅詔諭八百媳婦蠻招三斤來降”,“(九月閏月)甲午,八百媳婦蠻請官守,……”,“(致和元年五月)己巳,八百媳婦蠻……獻馴象”;卷三二‧本紀三二‧文宗一︰“(致和元年十一月)癸酉,八百媳婦國……來貢”。卷三三‧本紀三三‧文宗二︰“(天曆二年二月)八百媳婦……貢方物”;卷三五‧本紀三五‧文宗四︰“(至順二年五月)己丑,置八百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卷大一‧志十三‧地理四︰“大德中,雲南省言︰大徹里地與八百媳婦犬牙交錯……”,“孟傑略︰……泰定三年,八百息婦蠻請官守,置木安、孟傑二府於其地”;卷六三‧志十五‧地理六︰“貴州(……大德六年,雲南行省右丞劉深征八百息婦,至……)”;卷九九‧志四七‧兵二︰“(至大四年)十二月,雲南八百媳婦,大、小徹里等作耗……”;卷一三二‧列傳十九‧步魯合答︰“又從征八百媳婦國,至車厘……”,哈剌䚟︰“偕劉深征八百媳婦國;卷一三六‧列傳二三‧哈剌哈孫︰“……劉深計倡議曰︰‘……西南夷有八百媳婦國未奉正朔……’”;卷一五六‧列傳四三‧董士選︰“時丞相完澤用劉深言,出師征八百媳婦國……”;卷一六五‧列傳五二‧弘綱︰“從右丞劉深征八百媳婦國……”,鮮卑仲吉︰“子誠……領兵征爪哇,攻八百媳婦國”;卷一七四‧列傳六一‧郭貫︰“言‘……征八百媳婦國……無益於國’”;卷一八O‧列傳六七‧趙世延︰“先是,八百媳婦為邊患,右丞劉深往討之……”;卷二一O‧列傳九七‧外夷三‧緬︰“蠻賊與八百媳婦國通,其勢張甚”。
《百夷傳》P4︰八百媳婦。
《寰宇通志》卷一一一‧雲南府(1上)︰八百大甸;一一三‧緬甸(26上)︰八百、八百大甸、八百媳婦。
《大明一統志》卷八六‧雲南布政司(1下)︰八百大甸”;卷八七‧車里宣慰使司(24下)、木邦宣慰使司(35上)︰八百大甸,‧八百大甸︰八百、八百媳婦。
《越嶠書》卷二41上,十一21上,十三23下,十四19上︰八百。
《南詔野史》卷下︰八百、八百媳婦。
《廣輿圖》卷一︰八百大甸、八百媳婦;卷二︰八百媳婦。
《古今形勝之圖》︰八百媳婦、八百大甸。
《炎徼紀聞》卷四︰“猛密……自國初納欵授官,與八百、緬甸、車里、孟養諸酋競強”。
《安南圖說》‧世紀︰八百大甸(9下)。
《籌海圖篇》卷一︰八百媳婦、八百大甸。
《皇明四夷考》上卷‧雲南︰“(永樂)七年二月,敇輔總兵討賊,言晟出師失律,致賊猖獗,今聞鄧悉死而八百媳婦、老撾猶供饋者何人,……”。.10)
《殊域周咨錄》卷八‧暹羅︰“正德十年,國王遣使貢方物,進金葉表文,詔譯其字,無有識者,……。及查得近年八百大甸等處夷字失傳,……”。(P.9下);卷九‧雲南百夷︰“……近西南海上如麓川、緬甸、八百媳婦等地(其先土酋有妻八百,各領一寨故名),統謂之百夷。……今其地為府者二,曰……,宣慰司六,曰……、曰八百大甸……”。(P.12)
《荒徼通考》安南︰八百。
《圖書編》卷五八︰八百。
《四夷舘考》卷下17上︰八百、八百大甸、八百媳婦。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一‧輿地考‧雲南︰八百(6下、17上),八百大甸,八百媳婦(6下);卷二三五‧四裔考‧安南︰八百媳婦(19上)。
《西南夷風土紀》1-4、9-10︰八百。
《四夷考》卷一‧安南考(7下)︰八百
《咸賓錄》卷七‧八百(P.27上)︰八百、八百大甸、八百媳婦。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八百媳婦。
《坤輿萬國全圖》︰八百(北20度、東115度)。
《(包見捷)緬略》︰八百。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八百媳婦。
《安南圖志》‧安南考︰八百(8下)。
《四夷廣記》第一O一冊‧暹羅國︰八百大甸。
《四譯館則》卷七26上、十二2上、十三16下、十四29上、十六3上、十七3上、十八4下、二十5上︰八百。
《方輿勝略》總目、輿地總圖、卷十四︰八百媳婦;卷十四15下︰八百;卷十四15下、雲南諸國︰八百大甸。
《武備志》卷二O二(3上、5上、18下、29上);二一O︰八百大甸;二三八︰八百;二O二(5上) 、二一O、二二三︰八百媳婦。
《華夷風土記》卷四37下︰八百大甸、八百媳婦。
《馭交記》卷五66;八109、115︰八百。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七1上、一O八40上、一O九1下、一一O2上、一一二3上︰八百;一O七14上、一一O3下、一一二63下︰八百大甸;一一O3下︰八百媳婦。
《肇域志》雲南︰八百、八百大甸。
《外國竹枝詞》P.25上︰八百媳婦。
《譯史紀餘》卷四130︰八百。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4上、一一九下︰八百;一一三5上、一一九51上︰八百大甸;一一九50上、51上︰八百媳婦。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一P.5063、二P.5443︰八百大甸;卷二P.5443︰八百媳婦。
《四譯館考》卷八1上、十11上︰八百;卷八1上︰八百媳婦;卷三6上、八1上︰八百大甸
《古今圖書集成》邊三‧邊裔總部匯考三︰“《明會典》︰洪武間朝貢土官,……八百宣慰司……”;邊六‧邊裔總部匯考六︰“《大清會典》︰順治元年設四譯館,……曰八百、曰暹羅,……”;邊九四‧安南部匯考五︰《明外史‧安南傳》︰……伯雅賽走八百,……”;邊一O五‧緬國部匯考︰《元史‧緬國傳》︰……黃賊與八百媳婦國通”。
《明史》卷六‧成祖二︰“(永樂三年)十二月戊辰,沐晟討八百,降之”;卷四六‧地理七︰“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元八百等處宣慰使司)……”;卷七四‧職官三︰“提督四夷館︰……正德中,增設八百館(八百國蘭者哥進貢)”;卷一二六‧沐晟︰“永樂三年,八百大甸寇邊,……”;卷一八O‧姜洪︰“土官陶洪與八百媳婦約為亂……”;卷一九八‧汪文盛︰“文盛……乃奏言︰‘……八百、車里……多兵象,可備征調……’”;卷二四七‧劉鋌︰“當是時,車里、八百、……皆以兵助賊,賊勢益盛……”;卷三一四‧雲南土司二︰“緬……與八百國、占城接境”;卷三一五‧雲南土司三︰“洪武二十六年,八百國使人入貢,言緬近其地,以遠不能自達”,“八百,世傳部長有妻八百,各領一寨,因名八百媳婦。……永樂二年設軍民宣慰使司二,以土官刀招你為八百者乃宣慰使,其弟刀招散為八百大甸宣慰使”,“嘉靖間,為緬所倂,其酋避居景線,名小八百。自是朝貢遂不至。緬酋應裏以弟應龍居景邁城,倚為右臂焉”。(另木邦、車里傳,老撾傳);卷三二一‧外國二‧安南︰“(黎)灝……開山為三道……侵老撾……其季子怕雅賽走八百以免”。
《續通典》卷一三七‧州郡十七(八百媳婦、1952上);一四六‧州郡二十六(八百大甸、八百、1990中)。
《大清一統志》卷三八九‧檄外附見︰八百大甸(2上)、八百(2下)。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輿地七(八百媳婦、4712下;八百,4713上;八百大甸,4718下);卷二四二‧四裔六(八百國,4778下);二四三‧四裔七(八百古城,4783上)(八百,4787上)(八百媳婦,4788下)。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八九‧輿地二十一(八百媳婦,八百大甸,八百7383下)。
《滇繫》九之一‧土司系上33上、36下(八百),35上 (八百媳婦);九之二‧土司系下46上、48下(八百)、40上 (八百媳婦);十之一‧屬夷系2上、3下、6下、8上(八百),3下 (八百大甸) ,3下、20下(八百媳婦、見西洋條)。
《海錄》卷上P.5︰八百。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四九八‧檄外附見(1上)︰八百大甸;五五六‧緬甸(1上)︰八百。
《粵海關志》卷廿一4下︰八百大甸。
《清史稿》卷一一四‧職官一‧安南︰“順治元年,會同四譯分設二館……。分設……、八百、暹羅八館”;卷一一七‧職官四︰“……宣撫使司︰……古八百媳婦國地”。

八丹
《島夷志略》‧高郎步︰“貿易之貨用八丹布(藤田豐八注︰丹,知服齋本作舟,今據丁本改,此書沙里八丹條云,地產八丹布)”;沙里八丹︰“地產八丹布(藤注︰丹,知服齋本作舟,今據丁本改)”。(*藤案︰此書沙里八丹所出之布曰八丹布,第三港條云田土、氣侯、風俗、男女與八丹同,則單稱八丹者即所謂沙里丹,而土塔條云居八丹之平原,則土塔實在沙里八丹之平原也。);東淡邈︰“男女椎髺,繫八丹布(藤注︰丹,知服齋本作舟,今據丁本改)”;土塔︰“居八丹之平原(藤注︰丹,知服齋本作舟,今據丁本改)”;第三港︰“田土、氣候、風俗、男女與八丹同、(藤注︰丹,知服齋本作舟,今據丁本改)”;小唄(口具)喃︰“地產……;貿易之貨用……、八丹蔀布、……之屬”。(*沙里八丹條,沈證︰“諸八舟字並當作八丹。印度稱城曰阿巴特,諸譯或作巴坦或作板特,皆對音字也。此沙里八丹即《廣圖》之蒐凌軋拍特,《陳圖》之西令萬巴耽,《魏圖》之西令牙色……之”。)

八莫 八募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緬甸︰“《五洲地理志》︰商埠之大者,……在北為八莫,為蠻得勒……。(10732上);卷三四五‧外交九︰“八募蓋即蠻募之新街,……”(10878上)。
《清史稿》卷七四‧地理二十一︰“雲南……,驛路,……西達緬甸八募”;卷一五四‧邦交二‧英吉利︰“紀澤又向英外部要求八募之地……”。(十六4543) (4544);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同治)八年,緬始開厄勒瓦諦江航略,上通八募,……”,“八募即蠻募之新街……洋圖譯音則為八募,距騰越邊外百數十里,在大金沙江上游之東,龍州江下游之北,檳榔江下游之南,向為滇、緬通商巨鎮”,“八募……其東二三十里舊有八募城……(舊八募)”。(四八14684–14686)

八昔
《元史》卷二三‧本紀二三‧武宗二︰“(至大二年九月)……等奏請遣人使海外諸國。以……使不憐八孫,薛徹兀、李唐、徐伯顏使八昔,……使占八”。

八昔
《元史》卷二三‧本紀二三‧武宗二︰“(至大二年九月)……等奏請遣人使海外諸國。以……使不憐八孫,薛徹兀、李唐、徐伯顏使八昔,……使占八”。

八薛 八蒒(薛)
《真臘風土記‧屬郡》:“屬郡九十餘,曰……,曰八薛”。
屬郡九十餘,曰……,曰八薛”。
《殊域周咨錄》卷八‧真臘︰“領部郡九十餘處,曰……,曰八蒒,……”。(P.1下)
《四夷廣記》︰(第一O二冊) ‧真臘︰八蒒。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二︰“《真臘風土記‧屬郡》:屬郡九十餘,曰……,曰八薛”。

八都馬(=八都剌?)
《島夷志略》‧八都馬︰“閙市廣陽(陽,沈本作場),山茂田多,民力齊,常足食……”。*藤田豐八案︰八都馬之名始見此書,《鄭和海圖》亦載此國,乃今Martaban昰也。此國暹羅人謂之Ma-ta-ma,緬甸古碑作Mouttama,又Nagara Kretagma表作Marutma,八都馬乃是Ma-ta-ma,Mouttama,Marutma之對音也。斐氏譯航海圖以為馬都八之倒置,誤矣。沈氏《廣證》引《新唐書‧驃國傳》,以麻地勃為馬他萬即八都馬,或然;‧蘇祿︰“貿易之貨赤金、花銀、八都刺布(藤注︰刺或是馬之偽)”;另,‧龍牙犀角︰“貿易之貨土印布、八都刺布……之屬”。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八都馬之名已見於元汪大淵之《島夷志略》,即緬甸薩爾溫江(R.Salween)入海處之Martaban,今稱馬打澫、馬達班。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龍牙犀角︰八都剌布 (16上)
《裔乘》卷五‧龍牙犀角︰八都剌布 (13上)
《圖書編》卷六十︰八都剌布

八哈塔
《元史》卷三‧憲宗一(一冊P.47註明:西域哈里發八哈塔等國)

八吉打
《元史》卷六三‧志十五‧地理六‧西北地附錄︰“八吉打”。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西北地附錄 (38上)

八節澗
《元史》卷一六二‧列傳四九‧高興︰“(至元)三十年春,浮海抵爪哇。亦黑迷失將水軍,興將步軍,會八節澗”;卷二百一十‧外夷三‧爪哇︰(參見構欄山、杜馬班等條)。
《島夷志略》‧八節那間 *藤注︰《元史‧爪哇傳》略云……。荷氏以八節澗為Kali Mas,云此河右岸距海口約九英里處今有Pachekan邑,河殆由此得名也(Growneveldt,Notes)。此書八節那間與八節澗,名極相似,或衍那字,但云其邑臨海則殆非Pachekan邑。爪哇王公稱所屬遠城曰Manchanagara,八節那間或為其對音,亦未可知,今姑闕疑;‧蒲奔 *藤注︰“所謂八節澗在今Surabaya河上,然則莆奔大海殆稱爪哇東海”。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爪哇國 (11下) 。
《殊域周咨錄》卷八‧爪哇︰(19上)“其山川曰……,曰八節澗 (乃爪哇咽喉必争地,元史弼嘗會兵於此)”。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爪哇 (4上) 。
《四夷廣記》爪哇國 (第一O一冊) 。
《咸賓錄》卷六‧爪哇 (28上) 。
《裔乘》卷二‧爪哇 (33下) 。
《東西洋考》卷四‧思吉港︰“形勝名蹟︰……,八節澗(《元史》曰︰澗,上接杜馬班王府,下通莆奔大海,乃爪哇咽喉必争之地,史弼、高興會兵其處)” *書局︰在今東爪哇泗水附近。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15下 。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14下 。
《皇明象胥錄》卷四‧爪哇︰“史弼等……征爪哇,從八節澗水陸並進……”。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P.32上) 。
《古今圖書集成》卷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引《元史‧爪哇傳》;爪哇部匯考二︰“《明一統志》爪哇國山川考︰八節澗,澗上接杜馬班王府,下通莆奔大海……”。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爪哇︰“水有八節澗,乃爪哇咽喉”。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爪哇︰“……會軍八節澗”。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十五‧爪哇 (1上) 。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六O‧噶喇巴 (1上) 。

八開港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在真臘即柬埔寨內,今地無考。

八可意
《廣輿圖》卷二: 八可意
《圖書篇》卷五十九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26上)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圖敍、圖)
《四夷廣記》(第九八冊)
《名山藏‧王享記》三29下
《華夷風土記》卷四60上
《皇明象胥錄》卷五‧順哈︰“《會典》載永樂中朝貢又有︰……八可意國……”。
《皇明鴻猷錄》卷六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明史》卷三二六‧外國七‧剌泥︰“剌泥而外,有數國,曰……,曰八可意……。永樂中嘗遣使朝貢”。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八‧剌泥部匯考(引《明外史‧剌泥傳》,參見剌泥條)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剌泥︰“其外,若……若八可意……。永樂中俱嘗朝貢”。
*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布羅奇(Broach)附近。

八剌剌
《元史》卷一三一‧列傳十八‧亦黑迷失︰ “(至元二十九年征爪哇)軍次占城,先遣郝成、劉淵諭降南巫里、速木都剌、不魯不都、八剌剌諸小國”。

八羅孛
《元史》卷一三一‧列傳十八‧亦黑迷失︰“(至元)九年,奉世祖命使海外八羅孛國。十一年,偕其國人以珍寶奉表來朝……。十二年,再使其國,與其國師以名藥來獻,貢賜甚厚”。

八馬壠
《海島逸志》卷一P.9上(見八芝蘭條)。

八蒙搭 八家搭
《殊域周咨錄》卷九‧雲南百夷︰“於是大古剌,小古剌及其鄰境諸番曰底馬撒、曰……曰八蒙搭等處,皆遣人隨中使貢方物”。

八思尼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在印度西海岸,今地無考。
(或爲巴基斯坦的帕斯尼:Pasni)

八厮里
《真臘風土紀》‧屬郡︰“屬郡九十餘,曰……、曰八厮里”。
《殊域周咨錄》卷八‧真臘︰“領部郡九十餘處,曰……、曰八厮里。(P.1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 一‧真臘部滙考二︰“《真臘風土紀》︰屬郡九十餘,曰……、曰八厮里”。

八芝蘭
《海島逸志》卷一(P.8上,見北膠浪條)“北膠浪為吧國東南之區……華人息居其中,俗呼為八芝蘭(街衢)”,“由八芝蘭以北有廟,為澤海真人祠” ,“由八芝蘭南至猫冬可三十里,冬有蔗、蔀二處,分為東西,今合為一,至魯閩三十里,……又五十里至海坡,……坡盡入林至凹務灣,館其地,當萬山深翠之中,……林可四五十里,經藤橋至日踏館,以上皆浪中統轄,其下由岸呾葛里嶺莪至三寶壠不過百里之遙。出八芝蘭由西過河,濟竹筏之渡,即磁頭禮些,有淡板公(番官)居此處,又二十里至囉呥哖,地沃土肥,夷民星聚,三寶壠之倉廩也,自哖由八馬壠至井里汶計程六百里,自汶至吧城各處禮些(鄉鎮)皆屬吧中統轄,旱路約十日可達吧城。……” 。
《噶喇巴紀略》︰入(八)芝蘭。

八哈剌因
《元經世大典地圖》︰八哈剌因(*巴林Baḥrayn?)
《元史》六三?

八節那間 八節那澗
《島夷志略》‧八節那間︰“其邑臨海(其字,知服齋本作甘,今依丁本改)嶺方木瘦田地瘠,宜種粟麥……”。*藤田豐八案︰《元史》爪哇傳略云,史弼帥水軍自杜並足Tuban由戎牙路港口Garggala至八節澗,高興帥馬步軍自杜並足陸行……由戎牙路於麻喏巴歇Majapait浮梁前進,赴八節澗期會。又云澗上接杜馬班Tumapel王府、下通莆奔大海,乃爪哇咽喉必争之地。荷氏以八節澗為Kali Mas。云此河右岸距海口約九英里之處今有Pachekan邑,河殆由此得名也(Groeneveldt,Notes)。此書八節澗名極相似,或衍那字,但云其邑臨海,則殆非Pachekan邑。爪哇王公稱所屬遠城曰Manchanagara,八節那澗或為Manchanagara之對音,亦未可知,今姑闕疑;‧文老古︰“貿易之貨用……巫侖、八節那澗布……”;‧高郎步:“男女撮髻,繫八郎那間布梢(郎,乃節之偽)”。

八哈書益巴 八答哈書益巴
《廣輿圖》卷二︰八哈書益巴
《皇輿考》卷十二︰八哈書益巴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八哈書益巴
《圖書編》卷五九︰八哈書益巴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八哈書益巴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八答書益巴
《武備志》卷二二三︰八哈雲益巴

巴隘
《島夷志略》‧放拜︰“居巴隘亂石之間”。*藤田豐八案︰巴隘未知對何音。

巴東
《清史稿》卷一一九‧職官六︰“領事:……泗水、巴東各一人,隸和使”, “(宣統)三年,置爪哇總領事,泗水、巴東領事”;卷一五九‧邦交‧和蘭︰巴東 (見茫咖薩條)

巴洞
《雲麓漫鈔》卷五P.152:巴洞

巴澗
《真臘風土記》‧屬郡︰“屬郡九十餘,曰……、曰巴澗”;‧鹽醋醬麵︰“醝物國中無禁,自真蒲、巴澗(伯希和注︰按,艾莫湼君以其地為叔井Soc-trang、北柳Bac-lieu等地)濱海等處,率皆燒……”。
《殊域周咨錄》卷五‧真臘︰“領部郡九十餘處,曰……,曰巴澗”。(P1下)
《四夷廣記》‧真臘(第一O一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滙考二︰“《真臘風土記》‧鹽醋醬麵︰醝物國中無禁,自真蒲、巴澗濱海等處率皆燒山……”;‧屬郡︰“屬郡九十,曰……、曰巴澗……”。

巴里
《坤輿全圖》︰巴里(即印尼之巴厘島)

巴南
《島夷志略》‧大烏爹︰“國近巴南之地”。 (另參見巴南巴西條)

巴森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緬甸︰“《五洲地理志》︰商埠之大者,在南為仰光,為巴森……”。

巴西
《名山藏‧王享記》三‧滿剌加︰“(佛郎機將)……率其屬疎世利等千餘人破巴西國,入寇新會縣”。
《皇明象胥錄》卷五‧佛郎機︰“嘉靖二年,佛郎機人別都盧等擁眾千餘,破巴西國,遂宼廣東新會縣……”。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31上
《明史》卷二OO‧張嵿︰“佛郎機人別都盧剽劫滿剌加諸國,復率其屬疎世利等擁五舟破巴西國,遂入宼新會”;卷三二五‧外國六‧佛郎機︰“其將別都盧……復率其屬疎世利……擊破巴西國。……自滅滿剌加、巴西、呂宋三國,海外諸蕃無敢與抗者”。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四裔一‧佛郎機︰“自滅滿剌加、巴西、呂宋三國,海外諸番無敢與抗者”。
《粵海關志》卷二十六2下

巴盞
《坤輿全圖》︰巴盞(今馬魯古的巴漳島)

巴吉弄
《諸蕃志》卷上‧三嶼︰“三嶼乃麻逸之屬,曰加麻延、巴姥酉、巴吉弄等,……總謂之三嶼”。*馮承鈞注︰“譯注︰巴吉弄似為Busuanga”,《島夷志略》三島條有巴弄吉,與此巴吉弄未詳孰是”。*中大︰據考在今布桑加(Busuanga)島。
《島夷志略‧三島》藤注︰“案《諸蕃志》曰……。希氏以加麻延、巴姥酉、巴吉弄為今斐里賓列島西南邊之Calamian,Palawan,Busanga(Hirth and Piockhill,Chao-jukwa 162)。但名相似者獨巴姥酉Palawan而已,呂宋本嶼西南角Sierra de Mariveles 舊名Camaya,殆是加麻延。《諸蕃志》巴吉弄,此書作巴弄吉,則Balanga之對音,而吉弄二字倒置也。至巴姥酉雖酷似《東西洋考》之巴姥圓Palawan,然呂宋本嶼南端亦有Balanyan,則巴姥酉殆是Balayan之對音。要之,三嶼謂呂宋本嶼之西南一帶,在斐里賓列島中可謂倚東北隅矣。此書三島殆是三嶼,云在大崎山之東,實不在東而在南,當時航海至此地,概向東南,故致誤耳”。

巴剌嶼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蘇門答剌國第十二︰“《由滿剌加而往……,至雙嶼……單嶼……至阿魯國之港……淡洋……大魚之港,又五更至巴剌之嶼,又五更至急水之灣,……又五更至國”。(P4下)

巴喇西
《野記》卷四(2下)︰“正德辛未歲,巴喇西國遣使臣沙他白入貢,言其國在南海甚遠,始領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風飄至西瀾海面,舶壞惟存一腳艇,又在洋飄風八日至得吉零國,住十一箇月,又往地名秘得,住八箇月,乃遵陸行二十六日至暹羅國,以情白王,王賜日給,又與婦女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廣。其所貢木匣六枚,內金葉表文,祖母綠一塊,珊瑚樹四株,玻瓈瓶四把,玻瓈琖四箇及瑪瑙珠、胡里丹”。(此當最早之紀載)。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巴喇西(3上下。《明史》文同此)
《四夷廣記》‧巴喇西(第102冊)
《裔乘》‧巴喇西(47)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六‧巴喇西部滙考(《明外史‧巴喇西傳》)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外國六‧巴喇西︰“巴喇西,去中國絕遠。正德六年遣使臣沙地白入貢,言其國在南海,始奉王命來朝,舟行四年半,遭風飄至西瀾海,……又飄流八日,至得吉零國,居一年。至秘得,居八月。乃遵陸行,閱二十六日抵暹羅”。
《明會要》卷七十八‧外蕃二‧巴喇西︰“巴喇西在南海,去中國絕遠。正德六年,遣使臣來朝,進金葉表,貢祖母綠、珊瑚樹等物。帝嘉其遠來,賜宴有加”。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巴喇西︰“在南海,去中國絕遠……”。(2002中)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巴喇西︰“其國在南海,去中國絕遠……”。(4750中)

巴姥酉
《諸蕃志》卷上‧三嶼︰“三嶼乃麻逸之屬,曰加麻延、巴姥酉、巴吉弄等……總謂之三嶼”。 *馮承鈞注︰“譯注︰巴姥酉疑是Palawan,……又據Laufer《中國菲律賓之交通》251頁注一,以Busuanga東之Penon de Coron比附巴姥酉。——《東西洋考》東洋針路有巴荖圓,應是Palawan之對者,本條巴姥酉疑有訛誤 ”。*中大︰指巴拉望島。*詳見巴吉弄條︰《島夷志略》藤田豐八校注文字。

巴荖圓 巴荖員
《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東洋針路︰“七峰山,(用單丁五更,取巴荖圓),巴荖圓(用丁未五更,取羅蔔山)”。
《指南正法》‧往汶來山形水勢︰“三牙山︰丁未五更取巴荖員(向達注︰即Palawa對音)。巴荖員︰丁未五更平沙岐頭尾”。*向達注︰巴荖員,亦即芭荖員。*中大︰巴荖圓亦作巴姥員,泛指巴拉望島,或指其中的普林塞薩(Puerto Princesa)島。*書局︰今菲律賓巴拉望島。

巴里山
《順風相送》*向達注︰距加里曼丹之文郎馬辰不遠,今地無考。

巴連弗(邑)
《法顯傳》︰“……度河南下一由延,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巴連弗邑是阿育王所治”。*足立喜六《法顯傳考證》P.193–195︰“摩竭提國為恒河南之最大國,……。巴連弗邑係其首都,又名拘蘇摩補羅城(Kusumapura)、香花宮城、波吒釐子城(Pataliputra)及華氏城。今之Patna也……” (參見罽饒夷條)。
《水經注》卷一︰“(法顯……,起二塔渡河南一由巡(延),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即是阿育王所治之城……)”,“(法顯從此東南行還巴連佛邑……)”。
《大唐西域記》卷八︰“摩揭陀國……,競伽河南有故城,……號拘蘇摩補羅城……更名波吒釐子城(舊曰巴連弗邑,譌也)”。
《釋迦方志》卷下︰“(摩揭陀國……,故城在王舍城山北,……號拘蘇摩補羅城,……更因波吒釐樹名波吒釐子城,古名巴連弗者,訛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9下︰熙漣弗邑
《法苑珠林》卷四三17全
《一切經音義》卷十二380中,七十769下
《翻梵語》卷八1039下︰巴蓮弗邑
《翻譯名義集》卷七31上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五‧摩竭提部匯考(引《佛國記》)

巴林馮
《諸蕃志》卷上‧三佛齊國︰“其屬國”。(P.13)*馮承鈞注︰“巴林馮,今Palemabang,《瀛涯勝覽》作浡淋邦,《島夷志略》作舊港”。
《島夷志略‧三佛齊》藤注︰“《星槎勝覽》、《瀛涯勝覽》諸書皆以三佛齊為舊港之古名。但此書有三佛齊,又有舊港,則舊港固非三佛齊。而依此書舊港條所說,殆謂浡淋邦Palimbang,《諸蕃志》作巴林馮,為三佛齊屬國之一者是也”。(另參見舊港條、三佛齊條注)

巴碌頭 巴祿頭 巴鹿頭 巴綠嶼
《島夷志略》急水灣條 *藤注︰“案《鄭和海圖》云……,然則急水灣與巴碌頭略在一處。此書云灣居石碌嶼之下,石殆巴之譌,巴綠嶼即為巴碌頭,則急水灣殆在巴碌頭下,圖卻以急水灣置巴碌頭西之陸上者,誤矣。《東西洋考》針路條云,巴祿頭單亥及乾戌五更取急水灣,用辛酉針五更取啞齊Achin,殆以急水灣為金剛岬Diamond Point,誤更甚。巴綠、巴碌、巴祿並是Perlak之對音,保羅作Ferlac者是。 又案《元史》……法里郎、法里剌、別里剌、法而剌並是Ferlac或Perlak之對,即巴綠、巴碌、巴祿之異譯,其與阿魯Aru、乾伯Kampat、南巫里Lambri、理倫Lida、大力Dili、毯陽Tamiyang等連稱可推知也。此等諸國皆在今Sumatra東岸,……”。
《鄭和航海圖》︰“蘇門答剌開船,用丑艮及乙辰針,五更船平急水灣,巴碌頭……”。*向達注︰據圖,巴碌頭在亞路(Aru)北,蘇門答臘(Samudra)南,或謂即Perlak。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P.31):“巴碌頭︰十四托水,邊有九州山是也(向達注︰巴碌頭及急水灣相去不遠,急水灣在巴碌頭西北。巴碌頭或謂即Perlak,今謂霹靂)”。*向達注︰巴碌頭一作巴鹿頭,在蘇門答臘島北,距亞路(Aru)北十五更。疑即Perlak;‧磨六甲往阿齊︰(P.75)“乾戌十五更取巴鹿頭”;‧回針︰(P.76)“辰巽沿山五更,又五更取巴鹿頭”。
《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西洋針路︰“亞路,用壬亥及乾亥針,若離山,用乾戌針十五更取巴碌頭。巴碌頭︰其旁為九州山……。單亥及乾戌,五更取急水灣”。*書局︰今蘇門答臘島北部丹戎巴耒,馬六甲海峽西南岸。

巴那馬
《坤輿全圖》︰巴那馬 北7度、東128度 (在呂宋島南)

巴乃島
《坤輿全圖》︰巴乃島(今菲律賓的班乃島)

巴弄吉
《島夷志略》‧三島︰“……次曰答陪,曰海贍,曰巴弄吉,……,無甚異產,故附此耳”。*藤田豐八案︰“《諸蕃志》巴吉弄,此書作巴弄吉,則Balanga之對音,而吉弄兩字倒置也”。(注文詳見巴吉弄條)

巴踏山(門)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琉球仔生開津嶼,……辰巽取藤宗……。有山名夷播草,有番住播武開,……。東有筆架,東高見紅荳嶼,見謝崑米嶼。謝崑米嶼有二個相排,又名播武瀾仔,南是巴踏山門,流水甚急。……又額頭東去,隨昆身兼巴踏有厝一針一巡昆身,過三次柳樹,有五更,船是猪朥港。” *向達注︰巴踏山門在呂宋島,今地無考。*中大︰巴踏山指呂宋島北部的帕塔(Pata)。

巴亞巴
《坤輿全圖》︰巴亞巴(南10度 西128度 在爪哇與帝汶之間)

巴布亞私
《坤輿萬國全圖》︰巴布亞私(在馬路古帶,蘇拉威西與新幾內亞之間,或即今巴布亞?)南5度,東142度。

巴達維亞 巴大未亞
《坤輿全圖》︰巴大未亞(今雅加達)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四O‧外交四︰“……而於巴達維亞、泗水、把東等處為商務重要之區”。(10819上)

巴爾齊亞
《坤輿萬國全圖》︰巴爾齊亞(北30度,東77度。當即百兒西亞)

巴漢頭山
《順風相送》‧杉木回浯嶼︰“單亥取蘇祿出門過洋。乾亥五更單亥離巴漢頭山。十更單子取里銀山”。 *向達注︰蘇祿海(Sulu Sea)中一山,今地無考。*中大︰在蘇祿海至仁牙因港航道間,今地無考。

巴辣瓦得
《坤輿萬國全圖》︰巴辣瓦得(在印度中部。北20度,東95度)。

巴羅襪斯
《坤輿萬國全圖》巴羅襪斯(在印度之東岸)︰“巴羅襪斯即古儋人,以目長為竭”。(北15度 東97度)
《輿地全圖》巴羅襪斯(在印度之東岸)

巴哪大山
《東西洋考》卷四‧思吉港︰“保老岸山︰……舶人呼為巴哪大山”;卷九‧舟師考‧西洋針路︰“保老岸山︰山與吉里問相對,俗訛呼巴哪大山。”。
*書局︰又稱保老岸山,在印尼東爪哇西北部沿海。

巴南巴西
《島夷志略》‧巴南巴西︰“國居大響山之南,環居數十里,……產細棉布,舶人以錫易之”。(參見巴南條)*藤田豐八案︰“亞爾畢路尼《印度志》南印度諸國中有Vanavase,在海岸(Alberuni,India,I,P.301),巴南巴西殆此對音。Ptolemy作Banauasei,後世稱Banawasi者是也(Gulien,Memoires Sur les Contrees occidentales,III.401.Cunningham,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552)。《西南海夷圖》干支不南Kanchipura(Conjaveram)之南沙里(譌作沙黑Soli-pattanam)之北有韈南,沈氏云即此巴南。以方位考之非也。巴南巴西實在印度西岸,《海夷圖》韈南殆巴南巴西。大烏爹謂Udeypur,則巴南巴西之在印度西岸,即為今Vanawasi略可無疑”。*沈證︰“《西南海夷總圖》︰烏爹西南沙里普的之東有韈南,即此巴南。”

巴喇何亞島
《坤輿全圖》︰巴喇何亞島(即菲律賓的巴拉望島)。

吧國 吧城 吧地
《海島逸志》卷一1下(即噶喇吧之省稱)︰吧國;卷二1上、三1上︰吧國;卷三︰“呂宋在吧地東數千里……”,另4上︰吧城(見爪亞條);卷四2下︰吧城,9上︰吧國;卷五5上︰吧國;卷六1上︰吧國。
《噶喇巴紀略》︰吧城

吧薩
《海錄》卷中︰“吧薩國,一名南吧哇,在咕噠東南沿海順風約日餘可到,地不產金,中華人居此者唯以耕種為生,所轄地有名松柏港者,產沙藤極佳,亦有荷蘭鎮守”。*馮注︰“南吧哇,今Mampawah,在山狗王之南”;卷中︰“崑甸國,在吧薩東南,沿海順風約日餘可到”。

吧兒西
《西洋番國志》‧榜葛剌(P.38)︰“國語名榜葛俚,自成一家語。說吧兒西話者亦有之”。*向注︰“印度稱源出波斯而信火祆教之印度人為Parsi,此一輩人所操之語言亦稱Parsi語,即吧兒西話也”。
《瀛涯勝覽》:吧兒西
《海錄》卷上P.27馮注︰“惟當時經商於印度者,多吧兒西(Parsi)人,波斯火祆教徒之東遷者也。《瀛涯勝覽》榜葛剌條云,國語皆從榜葛里(Bangali),自成一家語言,說吧兒西語者亦有之。具見吧兒西人之勢力”。

吧哪山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萬丹出嶼外,用乙卯,單卯、甲卯,沿茭綠巴、茭荖圓頭、遮里問、吧哪大山及胡椒山,對開是吉里問山……”;‧萬丹往馬神︰“用乙卯、單卯十更取吧那大山開,是吉里問山”;‧大泥往池汶針路︰(P.70)“單午三十更取吉里問山,在頭前正手邊對依吧哪大山”;‧浯嶼往杜蠻、饒潼︰(P.71)“吧哪即吉里問山對籠”;*向達注︰吧哪大山,爪哇北面海中與吉里問山(Karimon Djava)相對之一山,疑即今Bawean島。

吧哩馬閣
《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西洋針路︰“又從吉寧馬礁(往文郎馬郎分路,用丙巳及巽巳,五更取吧哩馬閣),吧哩馬閣(即白水洋,……單卯五更取三密港)”。*書局︰在今印尼加里曼丹島西南部。

吧哪吉知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過是啞森,前有一石頭白,過是吧那吉知,過是大圭……”。*向達注︰吧那去(吉)知,在吉里地悶島(帝汶島)上,今地無考。

吧哪匏滴
《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欲收南山之門,從居邦面前對南山門,出見一白石頭是吧哪匏滴,過是脩脩”。*向達注︰在吉里地悶島(帝汶島)上,今地無考。

叭當
《海錄》卷中︰“叭當國,在蘇蘇東南,水路順風亦二百可到,疆域、風俗、土產均與上略同”。(P.41)*馮注︰叭當,今Padang。

叭史
《海錄》卷上︰“孟買,……土番名叭史,顏色稍白,性極淳良,家多饒裕”。(P.33)*馮注︰“叭史疑為Parsi之對音,《瀛涯勝覽》榜葛剌條作吧兒西,乃波斯之火祆教徒,東遷至印度者,非孟買土著,特其地商業操自此輩手,故清高誤以其為土番”。

叭旦拏
《海錄》卷上︰“鴉片有二種,一為幺班,……一名叭茅咕喇,……,出於明呀喇屬邑,地名叭旦拏”。(P.25)*馮注︰叭旦拏,今Patna,古華氏城。

芭荖員
《順風相送》‧呂宋往文萊︰“丁未五更取三牙七峰山。單丁五更取芭荖員(向達注︰芭荖員今作巴撈溫,即Palawan)”。*向達注︰芭荖員,一作巴荖員,今作巴撈溫,即菲律賓之Palawan島。

峇釐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四O‧外交四︰“於泗水設立正領事一員,管轄本島及……,馬渡拉、峇釐、龍月並其附近小島”

拔忽
《島夷志略》‧馬八兒嶼︰“次曰拔忽(藤田豐八注︰丁本作勿拔拔)、曰,……,皆屬此國之節制焉”。 *藤田豐八案︰拔忽以下國名未考。

拔賴
《魏書》卷一百二‧西域(參見天竺條)
《北史》卷九十七‧西域(參見天竺條)
《太平御覽》卷七九二‧天竺(引《北史》)
《冊府元龜》卷九六O‧土風二:“南天竺國……東有拔賴城”。(P.11301上)

拔弄
《諸蕃志》卷上‧占城國:“舊州、烏麗、日麗、越里、微芮、賓瞳龍、烏馬、拔弄、容蒲羅甘兀亮、寶毗齊,皆其屬國也”。[*或謂又作巴洞,在越南平治天省東北部的巴洞(Ba Don)一帶。一說烏馬拔弄或烏馬拔,即阿木喇補,在廣南等地區。也有的認為弄容應為一地名,或即思容(Tu Dung)之誤,在平治天省東南部的思賢(Tu Hien)海口一帶。]

拔沓
《諸蕃志》卷上‧三佛齊國︰“其屬國。”(P.13)*馮承鈞注︰“拔沓,疑指蘇門答剌島中之Battak部落,《島夷志略》作花面,《瀛涯勝覽》作那孤兒”。

拔䫻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參見佛逝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滙考二(引《唐書‧地理志》)

拔肥離
《大德南海志》卷七:拔肥離(或即撥拔力?)

拔扈利水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六十三︰“大夏……其東南有身毒國(……正義)《括地志》云,阿耨達山亦名建未達山,亦名崑崙山,水出,一名拔扈利水,一名恒伽河,即經稱河者也”。
《水經注》卷一(參見枝扈黎條)

拔離謌磨難
《新唐書》卷四三下‧志三三下‧地理七下︰“自三蘭國……設國……沒巽國……拔離謌磨難……烏剌國”。
《古今圖書集成》邊二‧邊裔總部滙考二︰“《唐書‧地理志》……從沒來國至烏剌國,皆緣海東岸行,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國,其西最南謂之三蘭國,自三蘭國……設國……薩伊瞿和竭國……沒巽國,又西北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拔離謌磨難國,又一百行,至烏剌國,與東岸路合”。

跋那
《法顯傳》︰“住此(羅夷國)夏坐,坐訖,南下行十日到跋那國”。《法顯傳考證》P.112–113︰*足立喜六︰跋那國為《大唐西域記》之伐剌拏國,今之Harana(Harnai)是也。……”。
《古今國書集成》邊六三‧跋那部匯考(引《佛國記》)

跋南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序︰“孤漂銅柱之前,跨千江而遣命(跋南國有千江口也)”。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南至占波,即是臨邑。……西南一月,至跋南國,舊云扶南”。
《一切經音義》卷八一832中︰“(跋南國)今扶南國異名也”。

跋臘毗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三十四西方學法︰“……經三二年,多在那爛陀寺(中天也),或居跋臘毗國(西天也),斯兩處者……”。

跋虜沙 跋魯沙
《大唐西域記》卷二︰“商莫迦菩薩被害(處)東南行二百餘里,至跋虜沙城”。
《釋迦方志》卷上︰“……商莫迦菩薩(此云睒也)被王射處,又東南約二百里,至跋魯沙城”。
《古今圖書集成》邊六三‧犍陀衛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跋祿羯呫媻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摩訶剌侘國……,自此西行千餘里,渡耐秣陀河,至跋祿羯呫媻國(南印度境)”。
《釋迦方志》卷下︰“摩訶剌侘國(南印度)……,自此西行千餘里,渡耐秣陀河,至跋祿羯呫婆國(南印度)”。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11全
《一切經音義》卷八亖845中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六‧跋祿羯呫婆部匯考(引《大唐西域記》)
《海錄》卷上︰“淡項在蘇辣北,……”(P.34)*馮注︰“淡項對音未詳,蘇辣北之大港,僅有Broach可以當之,其地即《大唐西域記》之跋祿羯呫婆國”。

跋邏末羅耆釐山
《大唐西域記》卷十︰“憍薩羅……國西南三百餘里,至跋邏末羅耆釐山(唐言黑峯)”。
《釋迦方志》卷下︰“憍薩羅國(中印度)……,又西南三百餘里,有跋邏末羅耆釐山(云黑蜂也)”。

把東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把東(《廣輿圖》卷二等作把里)
《海島逸志》卷三‧高奢(3下)、無來由(4下,見該條)、P10上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四O︰外交四(參見巴達維亞條,10819上)

把里
《廣輿圖》卷二︰把里
《圖書編》卷五九︰把里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把里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十二︰把里
《皇輿考》卷十二︰把里
《武備志》卷二二三︰把里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作把東

把實 把石港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把石港
《東南洋海道圖》︰把石
《海島逸志》(地圖);卷三4下(見無來由條),7下‧把實︰“在馬辰之東,風土略同馬辰”;卷四3上;卷四8下。

把珎
《坤輿萬國全圖》︰把珎(北4度,東109度,在蘇門答剌島北端)

把拏路曷
《坤輿萬國全圖》︰把拏路曷(爪哇島東部 南90度,東119度)

罷罷
《噶喇巴紀略拾遺》:罷罷

白達 白葛達 黑葛達
《嶺外代答》卷三‧大食諸國︰“有白達國,係大食諸國之京師也……。” (P.3上)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白達、……,皆其屬國也”。*馮注︰白達是Bagdad,本書有專條;‧白達國︰“白達國,係大食諸國之一都會,自麻囉拔國約陸行一百三十餘程,過五十餘州乃到。……”*馮注︰白達今Bagdad,《唐書地理志》引賈耽《皇華四達記》作縛達,《西使記》作報達,《元朝秘史》作巴黑塔愓,《元史‧憲宗本紀》作八哈塔,又《西北地附錄》作八吉打,黑衣大食之都城也。¬¬¬¬¬¬―《嶺外代答》卷三大食諸國條云……。;‧弼斯囉國︰“聼白達節制”;‧勿斯里國︰“屬白達國節制”。
《事林廣記》前集‧卷五‧方國類︰“勿斯里國︰屬白達國節制”。
《(大德)南海志》卷七︰白達
《異域志》卷下‧白達國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白葛達國(20下)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白葛達國(21下)
《皇明四夷考》卷下‧白葛達︰“白葛達,海中小國……”。
《廣輿圖》卷二︰白葛達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白葛達(12下)
《三才圖會‧人物》卷十二︰白達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白葛達
《咸賓錄》卷三‧蘇門答剌(29上)︰白達
《裔乘》卷七‧蘇門答剌(9上)︰白達;卷七‧白葛達(44上)
《圖書編》卷六十︰白葛達
《名山藏‧王享記》三29下︰白葛達
《四夷廣記》第一O二冊︰白葛達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17上︰白達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地圖)︰白葛達
《華夷風土記》四61下︰白葛達
《皇明鴻猷錄》卷六︰白葛達
《皇明世法錄》卷八一39下︰白葛達
《皇明象胥錄》邊七‧黑葛達︰“黑葛達國,小而貧……宣德中嘗遣使十人朝貢。 又有白葛達,在西海中,小國土瘠,亦尚佛。宣德七年,國王遣使朝貢。”。
《武備志》卷二三六、二三七︰白葛達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白葛達
《八紘譯史》卷二‧蘇門答剌(P.26)︰白達;卷二‧黑白葛達(P.28)︰白葛達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七‧西方未詳諸國總部匯考一︰“《三才圖會》︰白達國,其國王弗霞麻勿之子孫,諸國用兵不敢侵犯……”;邊一O六‧白葛達部匯考︰“《明外史‧白葛達傳》︰白葛達,宣德元年遣其臣……入貢”,“《明會典》︰黑葛達國,宣德間使臣十一人、三日下程一次……”;邊一O七‧南方未詳諸國部匯考︰“《三才圖會》︰勿斯里國,國屬白達節制……”。
《明史》卷九‧宣宗︰“(宣德元年)白葛達入貢。”;卷三二六‧外國七︰“白葛達,宣德元年遣其臣和者里一思入貢。……又有黑葛達,亦以宣德時來貢。……”。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白葛達(2012中)

白古
《西南夷風土記》︰“孟密、準(擺?)古、緬甸、普幹、普坎、得亞、洞吾、等温、白古、馬高、江頭,皆古城也,惟擺古乃莾酋新築”。(P.7)
《征緬紀略》P.233上、237。
《緬甸瑣記》P.252上。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緬甸︰ “《紀事本未》:……緬於乾隆十八年,國內大亂,酋長蔴哈祖為白古人撒翁所敗……。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白古部酋撒翁起兵攻緬,……”,“緬書云︰…… 、白古國、……”。

白鶴 白鶴江 白鶴神廟三歧江
《元史》卷一四九‧列傳三六‧忙古帶︰“從諸王阿台征交趾,至白鶴江與交阯偽昭文王戰”。
《交阯總志》卷一︰“白鶴江在三帶州,上有洮江、沱江、宣江三水合流於此,下通瀘江。”;卷二︰白鶴,白鶴江
《安南棄守本末》P.16上︰白鶴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安南‧白鶴江(3下)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安南︰白鶴江(4上)
《廣輿圖》卷二︰白鶴浦三歧江、白鶴神廟三歧江
《安南圖說》‧安南國圖、天朝至安南遣略(31上)︰白鶴縣、白鶴神廟三歧江
《圖書編》卷五九︰白鶴浦三歧江、白鶴神廟三歧江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白鶴江(17下),白鶴神廟三歧江(P.32下)
《皇明四夷考》卷上‧安南︰“晟兵至白鶴江,賊拒守富良江”。(P.7)
《殊域周咨錄》卷五‧安南︰“沐晟亦率雲南兵至白鶴,……”。(P.9上)
《越嶠書》卷一13下、十二26下︰白鶴縣、白鶴神廟三歧江,白鶴三歧江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白鶴浦三歧江
《名山藏‧王享記》二7下︰白鶴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白鶴神廟三歧江
《安南圖志》‧安南圖、平交圖說(28下)︰白鶴神廟三歧江
《裔乘》卷二‧安南(6下)︰白鶴江
《四夷考》卷一‧安南考(6下)︰白鶴江
《四夷廣記》‧安南︰白鶴縣、白鶴神廟三歧江(第九九冊)
《皇明鴻猷錄》卷九︰白鶴
《皇明象胥錄》卷三‧安南︰“……亦率雲南兵至白鶴江來會”。
《武備志》卷二二三︰白鶴三歧江;二三八︰白鶴江,白鶴三歧江,白鶴神廟三歧江。
《馭交記》卷四︰白鶴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形勝名蹟︰ 富良江︰……上接三帶州白鶴江……”。*書局︰今越南河內以南紅河下游一段。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4下(白鶴神廟三歧江)、26上(白鶴江)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白鶴三歧、白鶴廟三歧
《明史》卷六‧成祖二︰“(永樂四年十月)庚子,沐晟率師會於白鶴”;卷一五四‧張輔︰“四年十月……,晟軍亦自雲南至,營於白鶴”;卷一五五‧朱榮︰“永樂四年從新城侯張輔征交阯,破雞陵關,會沐晟於白鶴”;卷三二一‧外國二‧安南︰“……輔由芹站西取他道至北江府新福縣,諜晟、彬軍亦自雲南至白鶴,乃遣驃騎將軍朱榮往會之”。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白鶴江(3上),白鶴神廟三歧江(2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白鶴江(14上),白鶴神廟三歧江(11下)
《越南歷代疆域》P.352

白花 白花灣
《(大德)南海志》卷七︰白花灣
《異域志》卷下‧白花國
《四夷廣記》第九三冊︰白花
《武備志》卷二二三︰白花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 P.14上︰白花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九‧南方諸國總部匯考︰“《廣東通志》‧外志︰……謹按明皇祖訓,安南……、……、彭亨、白花、三佛齊、渤泥諸國,俱許朝貢……”。

白礁 (一)
《島夷志略‧龍牙門》*藤注︰見東西竺條。
《鄭和航海圖》P.44*向達注︰本圖白礁有三。此是南海崑崙山附近之白礁。

白礁(二) 白礁嶼
《島夷志略‧龍牙門》*藤注︰“《鄭和海圖》……龍牙門用甲卯針五更取白礁Pedra Branca”。
《鄭和航海圖》P.48-49:“針五更船取白礁,白礁過用癸丑及單癸針五更船平東竹山外過”。*向注︰此是新加坡海峽中之白礁,亦作白石口,即Pedra Branca。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p.37):“白礁︰正近港打水三五托,……。又礁與港平對換一邊船對白礁進,或礁在帆鋪邊(向注︰白礁西名Pedra Blanca,在新加坡東,為進新加坡港所必經之地)”;‧歌︰(P.47)“……羅漢二嶼有一淺,白礁過了龍牙門”;‧廣東往磨六甲針︰(P.55)“……遠看見將軍帽內及火燒山。丁未針十五更船取白礁。北及南鞍並羅漢嶼。白礁在帆鋪邊過船。用單酉針五更船取龍牙門”;‧滿喇咖回廣東針路︰(P.56)“甲卯針五更船取白礁過北邊行船,打水十五托正路,防北邊羅漢嶼,有礁打水六七托正路,要防礁淺,方出門離白礁遠”;‧暹羅往大泥、彭亨、磿六甲︰(P.61)“……丙午七更取羅漢嶼,有淺仔細,淺上打水八九托,往來須尋白礁為準”;‧磿六甲回暹羅︰(P.62)“……用乙辰五更取羅漢嶼,嶼邊有白礁,門中可過”。
《指南正法》‧浯嶼往麻六甲針路(P.192):“用丁未十更取白礁及馬鞍山並羅漢嶼,沿白礁外邊過。用單酉五更取龍牙門”;‧麻六甲回浯嶼針路(P.192)︰“……又防北邊羅漢嶼北有礁,打水十七八托,正路打水出門須防白礁嶼”。*向注︰本書白礁有二。此是滿剌加海峽南口龍牙門北之白礁(Pedra Branca)。礁石呈白色,故名。
《東西洋考》卷九‧西洋針路︰“東西竺……柔佛國……羅漢嶼︰有淺宜防,往來尋白礁為準,往滿剌加,從北邊過船,用庚酉五更入龍牙門”。
《四夷廣記》‧跤趾回暹羅針路等、福建安民鎮住滿剌加國針路等

白礁 (三)
《鄭和航海圖》︰*向注︰此為古里港外之白礁,亦見《順風相送》書內。
《順風相送》‧古里往忽魯謨斯︰(P.78)“……單亥五更取白礁”;‧古里往阿丹、回針︰(P.80)“……單亥五更取白礁外過”,“巽巳五更取白礁”;‧古里往祖法兒、回針︰(P.80-81)“單亥五更取白礁外過”,“巽巳五更取白礁”。*向注︰此指印度西海岸之古里(Calicut)港外之白礁。

白蠟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九‧外交三︰“如附近新加坡各島,曰……,曰石蘭莪,曰白蠟……”。(10801下)(另,10804上)

白蓮
《諸蕃志》卷上‧大食國︰“……、白蓮……皆其屬國也”。*馮注︰“白蓮是波斯灣中之Bahrein島(據譯注) ”(巴林?)

白沙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白沙在蘇門答臘島西,今地無考。

白藤 白藤江 白藤江口 白藤海口 小白藤海口
《宋史》卷四‧本紀四‧太宗一︰“(太平興國六年三月)壬戌,交州行營破賊於白藤江口,獲戰艦二百艘,知邕州侯仁寶死之……”;卷四百八十八‧外國四‧交阯︰“太平興國……六年春,又破賊於白藤江口”。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七冊‧蕃夷四︰“……賊萬人留於白藤江東口”。
《文獻通考》卷三三O‧四裔七‧交趾︰“又破賊於白藤江口”,“(宋鎬)由海口入大海冒涉風濤,頗歷危險,經半月至白藤徑入海汊,乘潮而行,……”,。“石湖范氏《桂海虞衡志》曰︰……自(太平)寨正南行,至桄榔、花步,渡富良、白藤兩江,四程可至。……”。
《元史》卷一六六‧列傳五三‧樊楫︰“楫與烏馬兒將舟師還,為賊邀遮白藤江”。
《群書集事淵海》卷四七74下:白藤江
《越嶠書》卷一14上:白藤海口;卷四16上(引《宋史‧宋鎬傳》):白藤江;卷七3下︰白藤江
《廣輿圖》卷二︰白藤海口
《安南圖說》‧天朝至安南道路(32上)︰白藤海口
《安南志略》卷三10;四4下、9下;十一︰白藤江
《圖書編》卷五九︰白藤江,白藤海口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安南(33上)︰白藤海口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白藤海口
《交阯總志》卷一至三︰白藤江。卷一︰“白藤江在安和縣,上接都哩江,與峽江合流入海”。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白藤海口
《安南圖志》‧安南考5下︰白藤江;‧安南圖、平交圖說(29上)︰白藤海口
《荒徼通考》‧安南︰白藤江
《四夷廣記》‧安南(第九九冊):白藤海口
《馭交記》卷二︰白藤江
《皇明象胥錄》卷三‧安南︰“太平興國五年秋詔發兵分道入討,……明年春,破賊白藤江”。
《東西洋考》卷一‧交阯︰“《宋史》曰︰……(宋)鎬具奏曰︰……由海口入大海冒涉風濤,半月至白藤江徑入海汊,……”;卷七‧藝文考︰“《為丁璿上宋太宗表》(黎桓)︰“《宋史》曰︰……六年春,又破賊於白藤江,……”。*書局︰在今越南紅河下游東部入海一段。
《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八︰白藤海口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六12下;卷一一八9上︰(安和縣之小白藤海口);卷一一八26下︰白藤江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24下︰白藤海口;卷一一二27下︰白藤江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白藤海口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安南(2下)︰白藤海口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越南(12上)︰白藤海口
《清史稿》卷五二七‧屬國二‧越南︰“法人遂建館河內,並於白藤海口設關收稅(四八14647)”。

白頭(一)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扶南︰“貞觀中,又獻白頭國二人於洛陽,其國在扶南之西,在參半之西南,男女生皆素首,身又凝白,居山洞之中,四面岩嶮,故人莫至,與參半國相連。”
《太平御覽》卷七八六‧四夷部七‧白頭國︰“《唐書》曰︰貞觀中,扶南來獻白頭國二人於洛陽,云其國在扶南之西,……與參半國相接。”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扶南國︰“貞觀中又獻白頭國一人於洛陽……”。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外臣部‧國邑一︰“白頭國在扶南之西,在參半之西南。”(P.11259下)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白頭者,直扶南西,…… 與參半國接。”
《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扶南︰“貞觀中,又獻白頭國二人於洛陽,云白頭國在扶南之西,參半之西南,……與參半國相接。”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一‧四裔八‧扶南︰“貞觀中,又獻白頭國二人於洛陽,其國在扶南之西,在參半之西南……。”
《咸賓錄》卷六‧真臘國(21上)
《四夷廣記》‧占城國(第100冊)
《方輿勝略‧外夷》卷五11下
《裔乘》卷二‧真臘(25下)
《八纮譯史》卷三‧真臘(P.55)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扶南部匯考(引《唐書‧扶南傳》)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真臘(6737下)

白頭(二)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噶喇吧,甲諸島番埔頭之盛,……中國、大西洋、小西洋、白頭、烏鬼、無來由島香罄珍寶物食無所不至”; ‧小西洋記︰“從麻剌甲、暹羅,繞西沿山而至於白頭番國,人即西域之狀,綣鬚環耳,衣西洋布,大領小袖,纒腰裹白頭,故以白頭呼之。國有二︰東為小白頭︰西為包社大白頭。二國北接三馬爾丹,即噶爾丹之本國也……。小白頭東鄰民呀國,民呀人黑,穿著皆白,類似白頭”。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印度︰“其人多黑面青唇,以白布纒頭,故粵東盛呼之為白頭國云(此係回俗)”。
《海錄》卷上︰“自明呀喇至此,西洋人謂之哥什嗒,我總稱為小西洋,土人多以白布纏頭,所謂白頭鬼也” (P.35)
《粵海關志》卷三十28下(引《海國聞見錄》)

白土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白土在蘇門答臘島西北,南巫里之西,今地無考。

白嶼
《順風相送》‧暹羅往馬軍回針︰“陀羅山……七峰山……三牙嶼……庚酉三更見白嶼在帆鋪邊,入門是蘿蔔山。單午及丁午十更取五嶼,取聖山。……” (P.84)。
《東西洋考》卷四‧思吉港︰“白嶼︰即饒洞港口”。 *書局︰今爪哇島饒洞附近。
《噶喇巴紀略》
《海島逸志》卷三10上(見噶喇吧條)

白(土)表仔 白表仔
《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白(土)表仔生開船,有老石礁,駕須防之”;‧雙口針路︰“……丙午及單丙十更取艮 白(土)表仔生開洋,仔細須防之。丙巳十更取雙口港雞嶼口”;‧雙口至宿霧山形水勢︰“馬蘇末 白表仔(原注︰對門市武祿)竹篙嶼”;‧浯嶼往雙口針︰“單丙五更取里銀大山,二港相連。開有白表仔生在洋口,當可防。……開二三更過白表仔,用丙巳五更取頭巾礁”。*向達注︰白(土)表仔,當在菲律賓宿霧附近,今地無考。*中大︰指宿霧島東北角的班塔延(Bantayan)島。

白黑州
《安南棄守本末》:“(黎季犛)又攻佔板達郎、白黑等四州”。
《交阯總志》卷三。
《馭交記》卷四。
(又作黑白州,在越南中南部,今地不詳。或謂應作白、黑州。)

白花園
《諸蕃志》卷下‧胡椒︰“胡椒出……、白花園、……,”。(參見百花園條)

白面國
《廣輿圖》卷二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圖書編》卷五九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
《皇輿考》卷十二
《武備志》卷二二三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白蒲延 白蒲邇
《諸蕃志》卷上‧麻逸國︰“其屬也”。 *馮承鈞注︰“譯注引B.Laufer《中國菲律賓之交通》251至252頁,以為白蒲延(Babuyan)遠在呂宋(Luzon)之北”。*中大︰故地在今巴布延(Babuyan)群島。
《雲麓漫鈔》卷五︰白蒲邇
《閩書》卷三九、一四六︰白蒲延

白沙林
《坤輿全圖》︰白沙林(在阿曼)

白沙灣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白沙灣在占城港口之北,今地無考。

白石口
《海錄》卷上︰“由邦項東南行約日餘,復轉西入白石口,順東南風約日餘則到舊柔佛”。(P.14)*馮注︰白石口應指新嘉坡峽(Singapore Strait);卷中:
“柔佛國在舊柔佛對海,……由白石口南行約半日即到”。(P.37);卷下︰“由小西洋復來中國,則東南行,經亞齊東北,麻六甲西南,入白石口,轉茶盤而來。遇北風,則由白石口東南行至細利窪入小港……”。(P.76)
《南洋蠡測》:“塘之西為白石口,附近有一埠,四面皆山,一峽通進”。

白水洋
《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西洋針路︰“吧哩馬閣︰即白水洋……”。

白塔洲
《清一統志》卷四二四;白塔洲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九:白塔洲。(即百塔洲之訛,見該條)

白土山
《順風相送》‧浯嶼往麻里呂︰“丙巳取射崑美山。沿山使三更取白土山並萬安旦港口及玳瑁港,討蘇安”;‧泉州往彭家施闌︰“辛酉七更取射崑美,若見紅荳嶼如不收入大港,當用丙午沿山使一二更取哪哦山尾見白土山,沿山使好風,使一日一夜收三嶼密雁港口”。*向達注︰在呂宋島,今地無考。*中大︰白土山指呂宋島西北岸(布爾戈Burgos以西)的巴達(Badoc)。
《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東洋針路︰“哪哦山:再過為白土山,用辛酉針,十更取密雁”。*書局︰今呂宋島西北岸巴達。

白檛家
《殊域周咨錄》卷九‧雲南百夷︰“初其地上設五宣慰司,及孟定、南甸、芒市三府,後白檛家生夷酋備方物入貢,置老檛宣慰四司”。 (P.15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52上

白松虎兒
《皇明四夷考》卷下‧白松虎兒︰“白松虎兒舊名速麻里兒國,……”。
《咸賓錄》卷四‧白松虎兒 15上
《圖書編》卷六十
《裔乘》卷三‧白松虎兒 41上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24下
《皇明世法錄》卷八一43上
《皇明象胥錄》卷七‧白松虎兒︰“白松虎兒,舊名速麻里兒……”。
《武備志》卷二三五
《八紘譯史》卷三‧白松虎兒 (P.50)
《外國竹枝詞》P.21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八七‧白松虎兒部滙考︰“《明外史‧白松虎兒傳》︰白松虎兒,舊名速麻里兒……”;“《明會典》︰白松虎兒,永樂間使臣十六人每日下程一次……”。
《明史》卷三三二‧西域四‧白松虎兒︰“白松虎兒,舊名速麻里兒。……永樂中嘗入貢”。
《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白松虎兒 (2010下)

白頭無來由
《海國聞見錄》南洋記︰“柬埔寨……番係白頭無來由……”。

百花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百花國(20下)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百花國(21下)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彭亨國第八︰“論曰︰……,同居海中者有浡泥國,有三佛齊國,有百花國”。(P.17下)
《廣輿圖》卷二
《皇明鴻猷錄》卷六︰百花
《皇明四夷考》卷上(P.2);卷下‧百花︰“百花在海中,依山為國,國中多奇花嘉樹,民俗饒富,尚釋教。洪武十一年,國王剌丁剌者望沙亦遣八智亞壇奉金葉表朝貢。產紅猴、龜筒、玳瑁、孔雀、倒掛鳥、胡椒”。
《殊域周咨錄》卷九‧佛郎機︰“嘉靖中巡撫都御史林富上疏曰︰……,謹按皇明祖訓,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剌、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浡泥諸國,俱許朝貢……”。(P.10上)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圖敍、圖)
《圖書編》卷五八、五九、六十
《東夷圖說》P.21上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百花(12全)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咸賓錄》卷六‧百花︰“古注輦國”(36上)
《裔乘》卷七‧百花(20上)
《名山藏‧王享記》卷一1上;三2下、9上:“百花,古注輦國”;五50上。*據《諸蕃志》譯注及《瀛涯勝覽》譯注意見,百花即西Java 的Pajajaran。
《古今形勝之圖》︰百花
《華夷風土記》卷四59下︰百花
《四夷廣記》(第一O二冊)
《方輿勝覽‧外夷》卷五16上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21下
《皇明象胥錄》卷首︰“祖訓不征諸夷︰……百花……”;卷四‧百花︰“百花國居海中,依山為國……。或云即《宋史》注輦國,本役屬三佛齊……”。
《武備志》卷二三六、二三七︰百花
《明實錄》︰朝貢,洪武十一年十二月丁未(太祖一二一︰1964)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下︰百花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
《外國竹枝詞》P.5下。
《古今圖書集成》邊三‧邊裔總部匯考三︰“《圖書編》︰百花,居海中……”;邊十二‧邊裔總部紀事︰《圖書編》︰國朝諸彝朝貢方物……,百花以赤猴”;邊九八‧三佛齊部匯考︰(引《明外史‧三佛齊傳》、參見占城條);邊一O五‧百花部匯考︰《明外史》百花傳︰……。《明會典》︰百花國,洪武十一年賜王及使者……。《明一統志》︰百花國,前代無考,本朝洪武十一年,國王……亦遣……來朝……。
《明史》卷二‧太祖二︰“(洪武)十一年,……百花入貢”;卷三二四‧外國五︰“(洪武)三十年,……帝曰︰’洪武初,諸蕃貢使不絕。邇者……百花……等三十國,……’”;卷三百二十五‧外國六‧百花︰“百花,居西南海中。……國中氣侯恒燠,無霜雪,多奇花異卉,故名百花”。
《明會要》卷七十八‧外蕃二‧百花︰
“百花,居西南海中,國中多奇花異卉,故名百花。洪武十一年,王……貢方物”。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三‧百花

百夷
《明史》卷三一四‧雲南土司二:“帝遣行人李思聰等使緬國及百夷。……歸述其山川、人物、風俗、道路之譯,為《百夷傳記》以進”。

百必港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據圖,百必港在舊港之北,疑百必當作占必,即詹卑,今作占碑,即Djambi。

百花園
《諸蕃志》卷上‧蘇吉丹︰“其地連百花園、……皆闍婆之屬國也”。*馮承鈞注︰“譯注引Crawfurd《印度群島史》(第二編279頁)謂爪哇島十二世紀至十五世紀間有Doho,Brambanan,Madang-kamolan,Jangola,Singhasari,Pajajaran,Mojopahit諸大國,遂以百花園當Pajajaran”。*重版校注︰“百花園即Pasoeroean,在東爪哇,華僑稱若望”;卷下‧胡椒︰“胡椒出……、白花園、……”。

百里經
《指南正法》‧泉州往邦仔系蘭山形水勢條:“沙馬歧頭門:乙辰十一更是紅荳嶼,東是昆身,南是百里經”。(*在今菲律賓的呂宋島北岸外,或即巴坦(Batan)島。)

百塔州 (洲)
《島夷志略》‧真臘︰“……之外,名百塔州,作為金屠百座,……”。*藤注︰又案《風土記》云……王宮Angkor-thom之外有石塔石屋,即此書所謂百塔州。
《星槎勝覽》後集‧真臘國︰“……殿宇三十餘所,凡歲時一會,……名曰百塔洲”。
《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真臘國第二︰“……歲時列……於前,名曰百塔之會”。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9下︰百塔州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33下︰百塔洲
《外國竹枝詞》P.4上︰百塔洲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真臘(引《明史‧真臘傳》︰百塔洲)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十四‧真臘(1上)︰白塔洲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九‧柬埔寨(1下)︰白塔洲

百爾西亞 百兒西亞 百爾西海 百兒西亞海
《職方外紀》卷首《萬國全圖》、卷一地圖、卷一‧亞細亞總說(11)︰百兒西亞;卷一‧百爾西亞︰“印度河之西有大國,曰百爾西亞……。百爾西亞之初為罷鼻落爾亞,幅員甚廣,……後其國為百爾西亞所併遂稱今名”。(19-21),‧度爾格(21)︰百爾西亞;卷二地圖︰百兒西亞;卷三地圖︰百兒西亞;卷五地圖︰百兒西亞。
《坤輿圖說》卷下‧亞細亞洲︰百兒西亞(65);卷下‧百兒西亞(71)
《坤輿全圖》百兒西亞、百兒西亞海(波斯灣)
《八紘譯史》卷二‧百爾西亞︰“百爾西亞,在印度河之西,地多震,氣候極熱,人須坐臥水中方解,又無淡水,水從海外載至,他居三大洲之中,商賈多聚此地,海內珍奇難致之物,往輒取之如寄”。
《譯史紀餘》卷一P5︰百兒西海(指波斯海)、卷五130

洦港
《指南正法》‧長崎往咬口留吧日清︰“……初七日至下午在牛退琴北勢,用未及丙午丁,用辰巽已一更寄椗在洦港口開(向達注︰洦港不見他書)”。*向注︰洦港在蘇門答臘以東彭家山(Banka)附近,今地無考。

擺古
《南詔野史》下卷
《西南夷風土記》序,P1-2、5-7、9(參見白古)
《(包見捷)緬略》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O八40下;卷一一O20下;卷一一一18上;卷一一二5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P52上
《明史》卷四六‧地理七︰“大古剌軍民宣慰使司︰在孟養西南,亦曰擺古,濱南海,與暹羅鄰”;卷三一五‧雲南土司三‧車里︰“嘉慶十一年,緬酋莾應裏據擺古,蠶食諸蠻”。
《續通典》卷一四六‧州郡二十六︰“大古剌軍民宣慰使司︰在孟養西南,亦曰擺古……”。(1991上)
《續文獻通典》卷二四三‧四裔七‧車里︰“時緬酋莾應裏據擺古,……”。(4788下)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三‧四裔三‧緬甸︰“咸豐三年,英人取古剌,乃名前後所得緬地為英吉利緬甸,置三大部曰擺古,曰阿剌干,曰……”。(10734上)
《滇繫》十之一‧屬夷系20上︰“(貢道)上路︰……矓川十日至猛密,二日至寶井,又十日至緬甸,又十日至洞吾,又十日至擺古,莾酋居之,即古喇宣慰司。擺古,夷語也。”;十之二‧屬夷系17下︰“緬人有數種,曰老緬,曰得楞子,曰阿瓦,如猛別、雍會、普澣、洞吾、擺古皆其類。……其首色黑,類哈喇,擺古最遠而強。”
《清史稿》卷五二八‧屬國三‧緬甸︰“(英)進攻擺古河口之悉林工場……”,“(咸豐三年)緬英再開戰,南方嚴城要地盡入於英,前所交還擺古部亦為英擾……。同治元年始定約,……稱‘英領緬甸’,即擺古……也。”

擺古江 擺古河
《西南夷風土記》:“擺古江中,莽應理僭用金葉龍舟五十艘,……”。(*即緬甸的勃固(Pegu)河,參擺古條。)
《清史稿》卷五二八:擺古河。

班愛 班愛島 班愛(大)山
《海國聞見錄》東南洋記︰“呂宋……利仔叐之東南,隔海對峙有五島︰班愛、惡黨、宿務、猫務煙、網巾礁腦。……呂宋至班愛十更。”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班愛
《東南洋海道圖》︰班愛山
《指南正法》‧宿霧回雙口︰“……市武祿 對開班愛大山 腳桶嶼……。”*向達注︰班愛大山,即今菲律賓之班乃島(Panay)。*中大︰是班乃島的異譯。
《清朝通典》卷九八‧邊防二‧ 呂宋︰“隔海對峙有五島,曰班愛,曰堊黨,……。”
《清朝文獻通考》卷二九七‧四裔五‧ 呂宋︰“隔海對峙有五島,曰班愛,曰惡黨,……。”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五‧ 呂宋︰班愛島(2下)
《粵海關志》卷二十四3上,三十17下︰班愛島

班隘 難溢
《名山藏‧王享記》三30下︰班隘
《皇明象胥錄》卷五‧呂宋︰“又有班隘者,即蚊罩山,山頭火光不斷,亦名大山,奇險不可到,人多扁頭赤身。”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34下︰班隘
《東西洋考》卷五‧沙瑤吶跸跸‧班隘︰“又有班隘者,即蚊罩山,山甚奇,往往有仙人出沒,……。”*中大︰指阿波火山(Apo),在棉蘭老島東南部,達沃(Davao)市以西。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九三25下(作 難溢)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九56上(作 班隘)

班卜 扮卜
《元史》卷七(一143)︰扮卜;卷二七‧本紀二七‧英宗一︰“(至治元年三月)壬午,遣呪師朵兒只往牙濟、班卜二國取佛經。”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8上(見竺乾條)︰班卜

班斗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邊防四‧邊斗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邊斗(引《隋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邊斗國︰“(邊斗國一云班斗,……。”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P.11259下)︰班斗
《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四夷五‧邊斗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邊斗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都昆部匯考(引《通典》)

班喀
《清史稿》卷二五九‧邦交七‧和蘭︰“(光緒)二十七年,呂海寰以和屬南洋各島虐待華民,乃上言︰’……忽英文報紙載有班喀地方,華人在錫礦各厰作工,突遇水患,飢寒潮濕,病死相仍 。……’。”

班納
《坤輿全圖》︰班納 (在呂宋南部)

班讓
《順風相送》‧加里仔蠻回萬丹︰“……單卯四更取師公大山,巡山行入班讓進港。”*向達注︰班讓,即今印度尼西亞西爪哇萬丹港名。

班溢
《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東洋針路︰“又從漢澤山︰用丙午針,二十更取交溢,一名班溢。”*中大︰班溢是交溢之誤。

班卒 班卒兒
《島夷志略》‧班卒︰“地勢連龍牙門後山,若纏若起,凹峰而盤結,故民環居焉。……”。*藤田豐八案︰《鄭和海圖》有班卒,在Sumatra西南岸,略當今Barus,即阿剌伯人及中世諸書之Pansur,Fansur是也。《諸蕃志》云腦子出勃泥國,又出賓窣國,班卒乃賓窣之異譯也。此書云地勢連龍牙門後山,又不言地產腦子,是可異也。龍牙門此書有專條。
《鄭和航海圖》︰班卒。*向達注︰據圖,班卒在亞路(Aru)之南,今地無考。
《廣輿圖》卷二︰班卒
《皇輿考》卷十二‧四夷(地圖)︰班卒
《圖書編》卷五九︰班卒《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班卒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二‧班卒
《武備志》卷二二三︰班卒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班卒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七‧爪哇部匯考一(引《明外史‧爪哇傳》)
《明史》卷三二四‧外國五‧爪哇︰“時朝使所携卒有遭風飄至班卒兒國者,爪哇人……用金贖遷,歸之王所”。
[編者按:
*蘇門答臘西岸︰《梁書》卷五四:婆律;《酉陽雜俎》卷十八:婆利;《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 :婆魯師;《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郎婆露斯;《諸蕃志》賓窣;《南海志》賓撮;《航海圖》班卒;《廣輿圖》班卒(東南海夷圖);《明實錄》番速兒。
*蘇門答臘島東岸或馬來半島南部︰《島夷志略》班卒;《南海志》便塾;《寰宇通志》卷一一八‧古里班卒(文抄《島夷志》); 《明史》三二四‧爪哇傳︰班卒兒: 1、蘇門東岸的Panchor(今蘭散島);2、柔佛河東岸的Panchor;3、麻坡河上的Panchor ]

班達里
《島夷志略》‧班達里︰“地與鬼屈波思國為鄰……。地產甸子……。”*藤田豐八案︰此國與鬼屈婆思均不見他書。陶宗儀《輟耕錄》卷七回回石頭條舉甸子三種,日你捨卜的(即回回甸子文理細),曰乞里馬泥(即河西甸子文理麄),曰荊州石(即襄陽甸子色變)。布氏以為Turquois 云你捨卜殆為Nishapur之對音,乞里馬泥殆為Kirman之對者,此等地方產Turquois保羅及拔保薩Borbosa等已傳之,但此書所說班達里土地人風毫不相似,未知其謂何地也。*沈證︰“印度東南有法蘭西屬地曰地治理,疑即班達里。《地理全志》本地治理地產珊瑚……,此所稱諸物產亦相近。”

班焦澗
《噶喇巴紀略》:班焦澗

班支尼那
《島夷志略》‧須文那︰“國中班支尼那接境(藤田豐八注︰中,疑與之譌)……。”*藤案︰班支尼那亦未明。

班節系禮山
《東西洋考》卷四‧文郎馬神︰“形勝名蹟︰……班節系禮山。”*書局︰今加里曼丹島南部,今地不詳。

般番
《異域志》卷下‧般番國︰“按《唐史》,其國有二十四州,與狼牙接界,交州海行四十日可到”。

般尼
《宋會要輯稿》第一九九冊(八7749上)︰(西天)般尼國

般鳥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三八‧外交二︰“……容待般鳥各島一律訪查之後……”,“擬續請經費再往般鳥、西貢、海防、暹邏各處查看,……”,“般鳥一島,地方濶,距中華洋面不遠,至暹邏、西貢、海防等處南洋近地華民極多……”。

坂獨哇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榜葛剌國第十六︰“由蘇門答剌而往……善風二十日至浙地之港……,至鎖納兒之港……又行二十站及坂獨哇而至其國。”

板當 板淡
《坤輿萬國全圖》︰板淡(爪哇島西部 南80度,東113度)
《坤輿全圖》︰板當(爪哇與蘇門答剌之間)

板楞
《西南夷風土記》︰“緬甸所得地方,曰板楞,野生嘉樂。” (P.4)

板達郎 坂達郎
《交阯總志》卷三P.220︰“又攻占城板達郎、白黑等州,盡掠其人民畜孽,,罪十四也。”
《安南棄守本末》P.14下︰板達郎
《平定安南錄》P.3︰坂達郎
《越嶠書》卷十4上︰“占城國王占巴的賴,國新遭喪,興兵攻其舊州、格烈等地,罪十三;又攻板達郎、黑白等州,掠其人民,罪十四。”
《馭交記》卷四52︰板達郎
《古今圖書集成》邊九三‧安南部匯考四(引丘濬《平定安南錄》,見占城條)︰板達郎

板大島
《坤輿全圖》︰板大島(印尼之班達島)

板獨哇
《島夷志略‧朋加剌》藤注︰“……板獨哇,則其為Bardwan(Vardhamana)略無可疑,凡印度產米以此為冠。”
《星槎勝覽》前集‧榜葛剌國︰“……至其國海口,有港曰察地港,……港口起程十六站至鎖納兒江,……再行二十站,至板(馮承鈞注︰原誤吸,景本誤圾,從朱本改)獨哇(馮注︰板獨哇即Panduah),是酋長之居處。” (參見榜葛剌條)
《殊域周咨錄》卷十一‧榜葛剌︰“……自察地港口起程十六站至瑣納兒江,……二十站至板獨哇,是酋長之居處。”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七‧榜葛剌︰板獨哇(26下)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
《圖書編》卷六十
《四夷廣記》‧榜葛剌國(第九八冊)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板獨哇(1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板獨哇(4下)

板葛臘
《四夷廣記》︰榜葛臘(第102冊)

半地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驃︰半地,“驃……屬國。”
《續通志》卷六四O‧四夷傳六‧驃︰“凡屬國十八,曰……,曰半地,曰……。”

半邊山
《東西洋考》卷五‧呂宋︰“形勝名蹟,……半邊山(望之半缺,故名)。”*書局︰在呂宋島,今地不詳。

半路村
《真臘風土記》‧總敍︰“又自查南換小舟,順水可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可扺其地曰干傍,取城五十里)”。 *伯希和注(參見查南條)
《島夷志略‧真臘》藤注︰“半路村Babor”。
《東西洋考》卷三‧柬埔寨︰“佛(《風土記》曰,自查南換小舟,順水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書局︰在今柬埔寨沿洞里薩河至洞里薩湖之間,今地無考。
《四夷廣記》‧真臘(第一O二冊)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一‧真臘部匯考二︰“《真臘風土記》總敍︰……又自查南換小舟,順水可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可抵其地”。

半笯嗟 半笯奴嗟
《大唐西域記》卷三︰“……從此西南……行七百餘里,至半笯嗟國(北印度境)。半笯蹉國,周二千餘里,……”。
《釋迦方志》卷上︰“迦溼彌羅國……,從此西南越山行七百餘里,至半笯蹉國(北印度,屬罽賓)”。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19下︰半笯奴嗟
《一切經音義》卷七七809上,八二839下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列傳一四六下‧西域下︰“箇失蜜……西南行險七百里得半笯嗟,地二千里。”
《文獻通考》卷三三五‧四裔十二‧箇失蜜︰“西南行險七百里得半笯嗟,地二千里”。
《古今圖書集成》邊七四‧半笯蹉部匯考︰“《唐書‧箇失蜜傳》:箇失蜜西南行險七百里,得半笯嗟,地二千里(另引《大唐西域記》)”。

半山塔
《元史》卷二百一十‧外夷三‧占城︰“行省……調兵一千屯半山塔。”
《東西洋考》卷二‧占城︰“半山塔(元行省嘗屯兵於此)。”*書局︰今越南中部,今地不詳。
《四夷廣記》占城國(第一百冊)

半洋嶼
《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蘇文噠喇 南巫里洋 洋中有口年嶼 ,泥淺 ,平半洋嶼。”; ‧新村爪蛙至瞞喇咖山形水勢之圖︰“吉里悶……半洋嶼……麻里東山……”。 *此半洋嶼當即平「(半)洋嶼」。

半支跋 半支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下︰“千支……亦曰半支跋。”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多摩國(引《唐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多摩長國“東與婆鳳,西與多隆,南與半支跋(華言五山也),北與訶陵等國接。”
《冊府元龜》卷九五七(P.11260上)︰半支跋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二‧四裔九‧多摩長︰“多摩長國居於海島,……南與半支跋(華言五山也)……接。”(另見羊支跋條)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二‧多摩萇部匯考︰“《通典》︰多摩萇國……南與半支跋(《唐書》作千支弗),華言五山也……接。”;‧千支弗部匯考︰“《唐書‧南蠻傳》︰千支在西南海中,本南天竺屬國,亦曰半支跋,若唐言五山也,北距多摩萇。”
《續通志》卷六三八‧四夷傳四‧真臘︰“瞻博……顯慶中,與婆岸、千支、跋若、摩臘四國並遣使入朝。千支,在西南海中,本南天竺屬國,亦曰半支。跋若,北距多摩萇。又有哥羅舍分、修羅分、甘畢三國,……” (6737下)

邦加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四O‧外交四︰“又於蘇門答臘之把東地方設立正領事一員,管轄本島全境及邦加並附近各小島” 。

邦項
《海錄》卷上︰“邦項(原注︰讀平聲),在丁咖囉南,古志多作彭亨,以謝清高所述音近邦項,故改從此二字,其餘亦多類此。由丁咖囉陸路約二日可到”。*馮注︰“邦項,今Pahang地,《諸蕃志》三佛齊條作蓬豐,屬三佛齊國。《島嶼志略》作彭坑,《武備志‧航海圖》作彭坑,《明史》作彭亨。明代始隸爪哇之滿者伯夷,繼為滿剌加所征服,一六九九年後國主並出滿剌加、柔佛之Bendahara朝,一八八八年英借華人某被殺於Pekan城,遂歸英保護。國王居Pekan城,而都會則在Kuala Lipis”。

邦牙
《元史》卷三十九︰“(至元四年十二月)戊戌,立邦牙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並總管府。先是,世祖既定緬地,以其處雲南極邊,就立其酋長為帥,令三年一入貢,至是來貢,故立官府”。
《寰宇通志》卷一一三‧緬甸(26上):邦牙
《大明一統志》卷八七‧緬甸(36上):邦牙
《南詔野史》下卷
《廣輿圖》卷一︰邦牙城
《四夷館考》卷下14下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一‧雲南(17上);二三六‧緬(1下)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O 6上
《外國竹枝詞》P3上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九50下
《四譯館考》卷六1上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五‧輿地七︰“緬甸軍民宣慰使司︰本緬中地,有江頭、太公、馬來、安正國、蒲甘緬王五城。元於蒲甘緬王城置邦牙宣慰司,後廢。洪武二十七年置緬中宣慰司,永樂元年改名” 。
《滇繫》十之一‧屬夷系5下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六‧緬甸(1上)

邦都郎 邦都朗
《殊域周咨錄》卷七︰邦都郎
《名山藏‧王享記》卷三︰邦都郎
《皇明象胥錄》卷四‧占城︰“……撥還故土,自邦都郎至占臘地界五處……”。
《皇明世法錄》卷八二6下︰邦都郎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邦都郎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邦都郎
《古今圖書集成》邊一O三‧占城部匯考一︰“《明外史》占城傳︰……賊人畏懼天威,遣人訪覓臣兄,還以故地,然自邦都郎至占臘止五處,……”。 (參見赤坎邦都郎條)
《明史》卷三二四‧外國五‧占城︰“(成化)十七年,古來遣使朝貢,言 :‘安南……還以故地。然自邦都郎至占臘止五處…… ’”(參見赤坎邦都郎條)
《續文獻通考》卷二三九‧四裔三‧占城︰邦都朗(文字與《明史》大同)

邦哈剌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一九下︰“……洪武初,海外諸番與中國往來使臣不絕,商賈便之,近者安南、占城……、蘇門答剌、西洋、邦哈剌等凡三十國”。
《明實錄》洪武三十年八月丙午(二十七日)︰邦哈剌(見《禮部志稿》卷九十二‧朝考備考)。

邦仔系蘭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邦仔系蘭
《東南洋海道圖》︰邦仔系蘭
《指南正法》‧泉州往邦仔系蘭山形水勢 *向達注︰《明史》作馮嘉施蘭,本書作彭家施蘭、傍家施蘭、房仔系蘭、邦仔系蘭,今作品亞詩蘭,即呂宋西北之Pangasinan。*中大:邦仔絲蘭亦作邦仔系蘭,均指班絲蘭省(Pangasinan)。

榜加
《坤輿全圖》︰榜加(印尼之邦加島)

榜葛剌 榜葛喇 榜葛蘭
《鄭和航海圖》︰*向達注︰榜葛剌即印度之Bengal,一作Bangala,今譯孟加拉。
《瀛涯勝覽》‧榜葛剌國(Bengal)︰“自蘇門答剌國開船,取帽山並翠藍島,投西北上,好風行二十日,先到浙地港,泊船,用小船入港,五百餘里到地名鎖納兒港登岸,向西南行三十五站,到其國……”。
《西洋番國志》‧榜葛剌國︰“榜葛剌國(向達注︰即印度東部之Bengal,今作孟加拉),自蘇門答剌國開舡,取帽山並翠藍島,投西北上行,好風行二十日先到浙地港泊舡,易小舡入港,行五百里,到地名鎖納兒港。自此登岸又西南行三十五站,始到榜葛剌國。(向達注︰《星槎勝覽》榜葛剌國條紀酋長居處曰板獨哇,即Parduah對音,亦即此處之榜葛剌國)……”。
《星槎勝覽》前集‧榜葛剌國(Bangala,Bengal)︰“其處曰西(馮承鈞注︰應從《明史》卷三二六榜葛剌傳作東)印度之地,西通金剛寶座,曰紹納福兒……。至其國海口,有港名察地港……,港口起程十六站至鎖納兒江,……再行二十站,至板獨哇,是酋長之居處。……”
《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榜葛剌國(18下)
《大明一統志》卷九十‧榜葛剌國(19上)
《西洋朝貢典錄》卷中‧榜葛剌國第十六︰“其國在翠藍嶼西北可七千里,一曰東印度之國,地方千里,由蘇門答剌而往……”。另溜山國第十四(P7上)
《嶺海輿圖》P61︰榜葛剌
《廣輿圖》卷二︰榜葛剌
《古今形勝之圖》︰榜葛剌
《皇輿考》圖敍、地圖;卷十二‧四夷︰榜葛剌
《皇明鴻猷錄》卷六︰榜葛剌
《皇明四夷考》卷下‧榜葛剌︰“西天有五印度國,榜葛剌者東印度也。……自蘇門答剌海行過翠藍島至淛地港,更小舟行五百里至鎖納兒港,登陸行三十五里至其國……”。
《殊域周咨錄》卷十一‧榜葛剌︰“榜葛剌,本古忻都州府,即西天竺也。天竺有印度國五,此東印度國,或云此西印度國,釋迦得道之所也。海口有察地港……”。 另卷九(6下)、十(1下)
《圖書編》卷六十︰榜葛剌、榜葛蘭
《四夷館考》卷下16下︰榜葛蘭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卷二6上;十29上、43上︰榜葛剌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三六‧西南夷別錄︰榜葛剌(15下);卷二三七‧西洋古里(25上)、榜葛剌(26下)。
《咸賓錄》卷三‧天竺︰小葛蘭(16下);卷六‧小口具喃︰榜葛剌(42上)
《四夷考經國雄略》卷一︰榜葛剌;卷二︰榜葛剌
《名山藏‧王享記》三17下(見古力里士條)、22上;五52上︰榜葛剌
《坤輿萬國全圖》︰榜葛剌(北23度,東109度)
《三才圖會‧地理》卷十三︰榜葛剌
《方輿勝略‧外夷》卷三10下︰榜葛蘭
《裔乘》卷二‧小口具喃(50上)︰榜葛剌;卷三‧天竺(32上)、榜葛剌(46上)︰榜葛剌
《職方外紀》卷首(萬國全圖);卷一地圖;卷五地圖︰榜葛剌。
《華夷風土紀》卷四63下︰榜葛剌
《四夷廣記》‧榜葛剌國(第九八冊)
《武備志》卷二二三;卷二三六、二三七︰榜葛剌
《皇明象胥錄》卷五‧小葛蘭︰“土瘠,仰榜葛刺國米為食”; 卷七‧榜葛剌︰“自蘇門答剌順風二十晝夜至榜葛剌,在海西南……”。
《皇明世法錄》卷八一38上,八二42上︰榜葛剌
《明實錄》︰朝貢︰永樂六年九月辛酉(太宗八三︰1112),七年二月丙子(八八︰1168),十月乙丑(九七︰1285),八年十二月戊申(一一︰1420),九年六月庚戌(一一六︰1480),十年六月乙亥(一二九︰1603),十二年九月丁丑(一五五︰1787),正統三年十月壬子(英宗四七︰0905),四年三月戊午(五三︰1018)。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二O(2上)︰榜葛剌
《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五58上︰榜葛剌;卷一百5下︰榜葛剌
《讀史方輿紀要‧輿圖要覽》卷四︰榜葛剌
《外國竹枝詞》P.16上︰榜葛剌
《八紘譯史》卷二‧天竺︰榜葛蘭(17)、榜葛剌(19);卷三‧小口具南‧榜葛剌(61)
《四譯舘考》卷七1下︰榜葛蘭
《古今圖書集成》邊十二‧邊裔總部紀事︰“《圖書編》︰國朝諸彝所貢方物,……榜葛剌以琉璃、紫膠”;邊五八‧天竺部匯考︰“《明外史‧榜葛剌傳》︰……。《明會典》︰榜葛剌國,西天有五印度國,榜葛剌即東印度……。《明一統志》︰榜葛剌國,本古忻都州府,西天有五印度國,此東印度也……。按《島夷志》︰歲以耕殖為業……。‧天竺部紀事(引《瀛涯勝覽》);邊八六‧小葛蘭部匯考(引《明外史‧小葛蘭傳》);‧沼納撲兒部滙考︰“《明會典》沼納樸兒國在印度之中,即古佛國,永樂十八年,其國王亦不剌金數侵榜葛剌國,遣使齎勅諭之。” (另引《明外史‧沼納樸兒傳》);邊一O六‧溜山國匯考(引《瀛涯勝覽》)。
《明史》卷六‧成祖二︰“(永樂年)榜葛剌入貢” ,“(七年)榜葛剌入貢者再” ,“(八年)榜葛剌入貢” ,“(九年)榜葛剌入貢” ,“(十年)榜葛剌入貢”;卷七‧成祖三︰“(十二年)榜葛剌貢麒麟 ,“(十九年)榜葛剌入貢”,“(二十一年)榜葛剌入貢”;卷九‧宣宗︰“(宣德四年)榜葛剌入貢”;卷十‧英宗前紀︰“(正統三年)榜葛剌貢麒麟”,“(四年)榜葛剌入貢”;卷一五一‧呂震︰“永樂時……,榜葛剌國、麻林國進麒麟,震請賀”;卷三O四‧鄭和︰“和……所歷……榜葛剌……,凡三十餘國”;侯顯︰“(永樂)十三年七月,帝欲通榜葛剌諸國,復命顯率舟師以行,其國即東印度之地,去中國絕遠。……”;卷三二六‧外國七‧榜葛剌、小葛蘭︰“榜葛剌,即漢身毒國,東漢曰天竺,其後中天竺貢於梁,南天竺貢於魏。唐亦分五天竺,又名五印度。宋仍名天竺。榜葛剌即東印度也。自蘇門答剌風二十晝夜可至”, “小葛蘭……仰給榜葛剌”。
《明會要》卷七十八‧外蕃二‧小葛蘭︰“收穫少,仰給榜葛剌”。
《大清一統志》卷四二四之六‧榜葛剌(1上)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八‧榜葛剌(1上)
《續通典》卷一四八‧邊防二‧小葛蘭、大葛蘭:榜葛剌;一四九‧邊防三‧榜葛喇。
《海錄》卷上P.25*馮注︰“朋呀喇,《島夷志略》作朋加剌,《瀛涯勝覽》、《星槎勝覽》、《武備志‧航海圖》均作榜葛剌。《明史》有傳。《海國聞見錄》作網礁臘,一作民呀,今Bangala(Bengal)地”。
《粵海關志》卷四29下︰榜葛剌
《榜葛剌と沼納樸兒と底里》(山本達郎)︰宋《諸蕃志》鵬茄囉;元《島夷志略》朋加剌︰《明實錄》洪武三十年八月丙午(二十七日)之邦哈剌(見《禮部志稿》卷九二‧朝考備考);《明實錄》永樂六年九月辛酉(十六日)及《殊域周咨錄》卷十一之榜葛剌。

榜葛剌海 榜葛蠟海
《坤輿萬國全圖》榜葛剌海
《職方外紀》卷首(萬國全圖),卷一地圖,卷五南輿地圖(P.144)︰榜葛剌海;卷五P.130︰榜葛蠟海。
《譯史紀餘》卷一P.5︰榜葛蠟海。

傍伽喇 傍葛剌
《順風相送》‧阿齊往傍加喇︰“單亥五更見瀼列當頭來,水六七托,尋摖地港口入門,是傍伽喇矣”。*向達注︰即今印度之孟加拉(Bengal,Bangala)。
《皇明象胥錄》卷五‧小葛蘭(見榜葛剌條)︰傍葛剌

傍佳施欄 傍家施蘭港
《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東洋針路︰“玳瑁港︰東是傍佳施欄,用壬子針四更及癸丑五更,取表山”。
《順風相送》‧泉州往彭家施闌(向達注︰《明史》作馮嘉施蘭,即Pangasinan對音,地在呂宋以北,即今菲律賓北部)︰“……單午取麻里荖斷嶼,丁午五更取蘇安港,沿山使是玳瑁港,過東是傍家施蘭港(向注︰傍家施蘭亦即彭家施蘭)”。*向注︰即呂宋島之品亞詩蘭(Pangasinan)。*中大︰傍佳施欄,即馮嘉施蘭,指班絲蘭省。傍家施蘭港指仁牙因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