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耀九教授《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講義》(2023年5月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
目 录

第一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初次建立
(公元前221—前207年)
第一节 秦的统一
一、秦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
二、促成统一的诸因素
三、秦的统一
四、统一的意义
五、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二节 秦和越人、匈奴人的关系
一、防止匈奴族侵犯的措施
二、对南方的发展
第二章 秦帝国的崩溃和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公元前207—前202年)
第一节 农民战争前阶级矛盾的发展
一、始皇时期的繁重徭役与人民的反抗意识
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第二节 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
一、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二、起义军的失败
三、项羽、刘邦的兴起与对秦的决战
四、秦的覆亡
五、楚汉相争
六、刘邦与项羽成败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西汉初期的经济和政治
(公元前206—前141年)
第一节 恢复生产的政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汉初社会经济的凋敝
二、恢复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
三、农业经济恢复的成效
第二节 西汉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再建
一、汉承秦制和萧何改律
二、兵制与徭役
三、中央政权对王国的斗争
第四章 汉武帝时的西汉帝国
(公元前100—前87年)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一、农业技术的发明与水利建设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第二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继续削弱王国力量
二、拔选官员制度的变更
三、对地方势力的打击
四、削弱丞相权力与加强控制地方
第三节 汉武帝的对外开拓
一、汉武帝初年的国力
二、汉初匈奴对中国的侵犯
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
四、张骞通西域与对西域的战争
五、征闽越、东瓯和南越
六、开拓西南夷
七、招降朝鲜与乌桓
八、武帝对外开拓的意义
第四节 武帝时期的财经政策与农民问题
一、对外战争的惊人耗费
二、卖官鬻爵与赎罪
三、整顿货币
四、盐铁酒的官卖
五、算缗与告缗
六、均输与平准
七、关东农民起义与轮台诏
第五章 西汉后期的阶级矛盾和王莽改制与新莽末年农民起义
(公元前86—公元25年)
第一节 阶级矛盾从相对缓和到尖锐化的发展
一、帝国统治的稳定
二、匈奴贵族的内讧和呼韩邪单于的内迁
三、日趋腐败的政治
四、严重的土地问题
五、人民暴动
第二节 王莽夺取政权及其变法内容
一、灾异五行说对汉政权的动摇
二、王莽代汉
三、王莽变法的内容
第三节 王莽变法失败和农民起义
一、王莽新制失败的原因
二、王莽对外的挑衅
三、农民起义
四、新莽的灭亡
五、短促的刘玄政权
六、刘秀的壮大
七、赤眉军的失败
八、农民起义军失败的原因
第六章 东汉政权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关系
(公元25—170年)
第一节 群雄割据的削平与巩固政权的措施
一、刘秀削平群雄的战争
二、恢复社会生产的政策
三、加强中央皇权
第二节 东汉前期的社会经济
一、水利的兴修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二、手工业
三、商 业
四、豪强大族的强大与土地兼并
第三节 东汉的对外关系
一、对匈奴的战争
二、班超通西域
三、东汉在南方和东方的发展
四、羌族反汉的战争
第七章 外戚宦官的更迭执政与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
(公元89—184年)
第一节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一、外戚宦官对皇权的争夺
二、外戚宦官对人民的压榨
三、士人集团与宦官的斗争
第二节 王朝末日与黄巾大起义
一、统治阶级的糜烂及其所形成的灾害
二、道教的形成与农民战争的结合
三、黄巾大起义
四、军阀割据的形成
第八章 两汉的文化
第一节 经今古文学
一、经今古文学的产生
二、经今古文之争
第二节 儒家独尊之形成, 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思想斗争
一、儒学独尊之形成
二、谶 纬
三、王充的«论衡»
第三节 科学技术
一、天文学
二、造纸术
三、医药学
第四节 史学和文学
一、司马迁和«史记»
二、班固的«汉书»与荀悦的«汉纪»
三、汉赋与乐府
第九章 三国分立
(185—280年)
第一节 三国分立局面的形成
一、董卓之乱
二、州郡牧守豪强武装的割据与混战
三、曹操势力的成长与官渡之战
四、南方割据势力与曹操的对抗
五、刘备入蜀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第二节 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一、魏对北方经济的恢复
二、魏的田租和户调
三、曹操对大族的政策
四、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制度的产生
五、孙吴的复客制与世袭领兵制
六、吴的平定山越与屯田制
七、诸葛亮治蜀与对西南的经营
八、三国的商业与手工业
第三节 三国分立局面的结束
一、曹魏政权潜移于司马氏
二、蜀魏的灭亡
三、东吴的衰亡
第十章 西晋的暂时统一及其崩溃
(280—316年)
第一节 西晋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
一、屯田制的破坏与占田制度的产生
二、户调田赋与贵族官僚的经济特权
三、九品中正官人制度的发展和士族操纵政权
第二节 西晋政治的腐败与宗室混战
一、贵族官僚的奢侈腐化
二、造成王室内讧的祸根
三、八王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第三节 西晋的崩溃
一、汉魏以来西北匈奴等族的内徙
二、边境部族反抗西晋政府的原因
三、元康、永嘉年间的大流徙
四、流民入蜀和巴氐建国
五、荆湘流民的暴动
六、豫州人民的暴动
七、匈奴屠各族的建国与西晋灭亡
第十一章 晋的南迁和北方各族诸王国
(317—439年)
第一节 西晋灭亡后的南北形势和淝水之战
一、北方大族在江南建立政权
二、南北大族的矛盾
三、王敦、苏峻之乱
四、晋室南迁后北方的汉族政权
五、后赵的建立及其灭亡
六、鲜卑慕容氏的汉化及其衰落
七、祖逖、桓温的北伐
八、前秦占领北方全部
九、决定南北对峙局面的淝水之战
第二节 淝水战后的东晋和北方诸王国
一、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与阶级矛盾的发展
二、孙恩、卢循大起义
三、刘裕执政北伐与代晋
四、北方各族统治集团的割据
第十二章 军事集团迭相更代的南朝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420—589年)
第一节 宋、齐、梁、陈四朝的更迭与南北战争
一、元嘉之治
二、宋魏交兵
三、宋、齐、梁的更迭和侯景之乱
四、淮南、江陵沦陷, 陈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阶级关系
一、江南耕地的开辟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东晋南朝的商业
四、大族的掠夺土地
五、佃客、部曲、隐户和奴隶
六、国家赋役对农民、手工业者的压迫
七、南朝的农民暴动
第三节 东晋南朝的社会政治制度
一、三省分立制的产生
二、门阀制度的极盛
三、寒人典机要与世族的衰落
第十三章 北方诸王朝内迁各族和汉族的融合
(386—581年)
第一节 拓跋鲜卑族的进入封建社会与北魏前期的政治
一、鲜卑族的兴起
二、北魏的建立及其进入封建社会
三、拓跋族联合汉族大地主统治北方的开端
四、盖吴等领导的各族人民反魏斗争
第二节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均田制产生前的社会情况
二、三长制与均田制
三、施行均田制的意义
四、拓跋族的汉化
五、改革制度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北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
一、北魏末政治的腐败
二、北方边境的军事组织和府户所受的压迫
三、莫折念生领导的起义
四、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六镇起义
五、鲜于脩礼、杜洛周、葛荣领导的起义
第四节 北魏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兴灭
一、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并立
二、北齐的河清改制
三、北周的建国与宇文邕的统一工作
第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一节 哲学与宗教
一、魏晋之际玄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鲍敬言的无君论
三、玄学与清谈的关系
四、佛教的流行
五、佛学输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六、道教的传播与佛、道的斗争
七、素朴唯物论者范缜的«神灭论»
第二节 史学、文学、艺术
一、史 学
二、文 学
三、艺 术
第三节 科学与技术
一、医 学
二、机械与数学
三、农 学
附录一 中国上古中古史课外读物
附录二 中国上古中古史表
附录三 门阀制度史料(一) (273—275年)
附录四 门阀制度史料(二) (330—333年)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讲义》 出 版 说 明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罗耀九先生, 生于1925年8月3日, 卒于2022年3月11日, 江西吉安人。1941年9月至1944年7月, 在吉安中学、吉安国立十三中学学习。1944年9月至1948年7月, 在南昌大学(原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系读书。1948年9月至1950年12月, 任厦门大学中国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1年1月至1952年1月, 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馆实习研究员。1952年2月, 调入厦门大学历史学系任教, 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0年3月任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1991年6月荣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福建省历史学会厦门分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 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副会长, 厦门吴真人研究会会长。罗耀九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是史学界资深的近代思想史研究专家, 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任教期间, 曾主讲中国古代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专题等课程, 培养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生, 开设有严复思想研究、章太炎思想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目录学、史学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有关洋务运动、历史人物等研究领域的学术观点, 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家之言, 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有深入探索, 特别是严复、孙中山、章太炎的研究, 受到学术界重视与好评。先后在«历史研究» «学术月刊» «厦门大学学报»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学术报刊发表论文九十余篇, 出版«中国近代救国思想简述» «史林索途» «百年抗争史略» «中国法制思想的近代化» «严复年谱新编» «吴真人研究» «吴真人与道教文化»等著作, 编写讲义、教材六种, 主编«明实录中有关东南亚史料分类辑编» «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友好关系史» «中国历代名君名臣辞典», 并擅长诗词艺术创作, 有«平沙留痕»﹙诗词集﹚刊行。现存«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讲义»油印本, 厦门大学历史系1957年印行, 作为中国上古中古史课程的教材使用, 展现了厦门大学历史系教师早年亲身编写通史讲义的学术风范。薛鹏志欣然承担校勘整理, 考订注释, 修订出版。油印本共268页, 扉页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讲义”, 页眉为“中国上古中古史”, 未有目录, 内容实际分为两个部分: 秦汉时期原作 第十一章至第十八章, 附录中国上古中古史课外读物13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原作 第一章至第六章, 附录3种, 因此加以合并处理。在本书的整理和出版过程中, 得到王日根教授、郑剑顺教授、黄顺力教授、周建昌先生以及厦门大学出版社薛鹏志主任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特别是得到孙谦先生的鼎力支持, 终于促成面世。本书的出版, 实现了 先父的遗愿, 告慰了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谨此一并敬致衷心的感谢! 罗凡范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