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路易斯‧亨利‧摩爾根(1818~1881):
“(文明期)這一時期從標音字母發明和文字記錄的創作開始。石刻象形文字與此對等。”
(《古代社會:從蒙昧、野蠻到文明》,1877年出版)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
“(野蠻時代高級階段)從鐵礦石的冶煉開始,並由於拼音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出版)

中外古文字的發明使用或考古發現
[2022年8月6日編]

約10000-9000年前:彭頭山刻符(湖南常德彭頭山遺址,發現9500-8100年前的刻符,如算上其原始階段,學者推斷人類已有萬年的文字史)
約8600年前:賈湖契刻符號(1975年發現的河南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共16個龜甲上契刻的符號)
約8000年前:大地灣刻符(1978至1984年發掘於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東側的大地灣遺址,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大量早期彩陶製品以繪有變體魚紋和鳥紋相結合的花紋為主,上有10多種刻劃符號,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被視爲中國原始文字的起源)
約8000年前:老彜文(卷帙浩繁的彝族歷史文獻有《爨文叢刻》、《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創世志》、《尼蘇奪節》、《勒俄特依》、《阿詩瑪》等。貴州省六枝特區攔龍橋碑記約鐫於南宋末年,是較早的老彝文留存,或謂丁公陶文亦屬古彝文系統。另可用古彝文破解大地灣刻符、半坡陶符、姜寨刻符、馬家窯刻符、齊家坪刻符及三星堆文物符號。《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分八卷收錄了87,000多個彝字)
約7000年前:雙墩刻畫符號(1986年發現於安徽蚌埠市雙墩遺址,内含600多件刻畫符號,刻畫在陶碗的圈足內,或碗的腹部或其他器物的不同部位,有狩獵、捕魚、網鳥、養蠶、種植等)
約7000年前:柳林溪刻符(1998年在湖北省秭歸柳林溪遺址發掘)
約6000年前: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又稱蘇美爾文字,1618-1765年間被發現及破解,源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間的美索不達米亞之蘇美爾人遺址,刻在泥板及石片上,有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字)
約6000年前:良渚刻畫符號(1936年以來在浙江良渚文化遺址陸續發現,《良渚文化刻畫符號》一書中收錄陶器、石器、玉器上的符號共656個。其中2013年出土浙江省平湖莊橋墳遺址刻符距今5000多年)
約6000年前:半坡陶符(1954年發現的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半坡村,屬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先後出土陶器或陶片上刻畫的符號113件、27種)
約6000年前:姜寨刻符(1972-1979年發掘的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姜寨遺址,包含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和龍山文化的客省莊二期類型等五期不同的文化遺存。先後出土帶刻符的完整陶器及殘片127件、38種)
約5800年前:大汶口陶文(1957年發現於山東省莒縣大汶口遺址,刻有陶文的大口尊上有圖像和圖像文字共12個)
約5300年前:馬家窯刻符(1974年在青海樂都柳灣馬家窯文化的墓址,發現隨葬陶壺的腹部或底部有塗畫的符號,每件器物一個,共50種符號)
約5200年前: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文在公元5世紀後原已消亡,1799年法軍遠征埃及,在港口城市羅塞塔發現石碑,1820年重新破解。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刻有同一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聖書體、世俗體、希臘文。聖書體是正式書寫體系,由表音字母、表意文字共同構成,擁有1000多個單獨的文字圖形,後成現代所有字母系統的來源。世俗體又分草書的僧侶體和簡化的大眾體,是埃及的紙莎草文書)
約5000年前:青墩刻符(1973年發現於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南莫鎮青墩村,有麋鹿角上留下的數字刻符)
約5000年前:丁公陶文(1992年發現於山東省鄒平縣丁公遺址,為晚期龍山文化,直列五行共11個字)
約4600年前: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873年在哈拉巴遺址繪畫上發現印章,後繼續發現4000餘刻有同類印文的物件。1970年代出版的印度河文字彙編,收錄大約3700枚印章與417個圖案的不同符號,銘文平均由5個符號組成,最長的則由17個符號組成)
約4500年前:陶寺朱文(1984年發現於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一片扁壺殘片周圍塗有紅色,朱書兩個文字,其中之一為“文”,另一個字有“堯”“易”“命”“邑”等多種解釋)
約4500年前:楊家灣刻符(1958年開始發掘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鎮楊家灣遺址,有陶器刻符)
約4500年前:石家河刻符(1956 年湖北天門市石家河三房灣出土,為紅陶鈴刻劃符號)
約4400年前:高郵陶文(1993年發現的江蘇省高郵龍虯莊遺址,陶器內壁共兩行字,左行4字,右行4個酷似動物的圖形的象形)
約4000年前:齊家刻文(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
約4000年前:三星堆符號及印文(1986-2022年在四川廣漢西北月亮灣鴨子河南岸三星堆陸續發現1-8號遺物坑,距今約4800-2600年的夏商時期,内有若干刻符及龍形印章,用老彜文可對應破解)
約3500年前:殷墟甲骨文(1899年發現的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已出土卜辭超過154600塊,單字共發現約4500個)
約3500年前:腓尼基字母(腓尼基人使用,在西亞、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如黎巴嫩、迦太基考古遺址發現腓尼基銘文。其字母源於埃及聖書體,為現在的希伯來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等所繼承發展)
約3400年前:希臘文(1900年起在克里特島克諾索斯王宮遺址發現刻有A、B兩種不同形式的線形文字的泥版殘片,被命名為米諾斯語。古希臘文源自腓尼基字母,原有26個字母,後逐漸演變並確定為24個,包括7個母音和17個輔音)
約3300年前:鐘鼎文字(又稱商周金文,如西周毛公鼎銘文共32行500字)
約3000年前:希伯來文(早已流散失落,1900年代末起猶太人還原恢復)
約3000年前:阿拉伯文前身阿拉米語(阿拉米文屬閃米特
文字一支,印度和波斯都一度以之為官方語言,其前身是腓尼基文字乃至原始
西奈文字。公元元前後開始式微,七世紀隨阿拉伯帝國崛起而發展為阿拉伯
文)
約2800年前:拉丁文(源自腓尼基字母及希臘文,包括羅馬帝國時期使用的古典拉丁語及2-6世紀民眾使用的通俗拉丁語。由後者又衍生出法語、意大利語、撒丁語、加泰羅尼亞語等中部羅曼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西部羅曼語;十五世紀後又發展到整個拉丁美洲)
約2500年前:瑪雅文字(中部美洲瑪雅文明,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危地馬拉的聖巴特羅遺蹟,屬於由音節文字字形組合成的意音文字,但非源自埃及的聖書體)
約1570年前:古英語字母(原始英語誕生於日耳曼族的盎格魯語、撒克遜語等,後經發展又流行在英國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包括今美利堅語)
約1100年前:斯拉夫字母(又稱西里爾字母,流行於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保加利亞及原蘇聯、南斯拉夫部分成員國)
約500年前:德語字母(德語是印歐語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門,一般追溯到1517年推行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對拉丁文《武加大聖經》的翻譯。大多數德語詞彙源於其日耳曼語族的祖先語言,如古高地德語、中古高地德語等,一些詞彙來自拉丁語及古希臘語,還有部分來自法語和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