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論文”﹕
…………………………………………………………………………………………
海交史研究目錄
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 HTML 版…陳佳榮. 晉江與香江-過去、現在和未來. 海交史研究. 16. 1989Ⅱ. 傅吾康. 刺桐城和中國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海交史研究 … 陳佳榮. 宋元明清之東西南北洋. 海交史研究. 21. 1992Ⅰ. 李玉昆. 中琉關係史研究述略. 海交史研究 …
http://www.issp.sinica.edu.tw/chinese/chinasea/book/5-1.pdf
…………………………………………………………………………………………
您現在的位置:>東南網>>專題頻道>>刺桐成 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啟示..陳佳榮(香港)我起過”刺桐生”的筆名,以示自己乃福建泉州人氏。其實在孩提時,自己雖生長在泉州,卻很不瞭解泉州;後來 越離開泉州,因從…
http://www.fjsen.com/topics/2002/hsh/1/ct.htm
…………………………………………………………………………………………
東南網-福建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17 刺桐成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啟示 陳佳榮 香港南溟齋 18 加強水下考古是重現”海上絲路”昔日輝煌的必由之路 楊式挺 廣東省博物館 19 刺桐絲魂 許彩婷 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羊公巷15號 20 南音嫋嫋話琵琶、永春漆藍展新姿…
http://www.fjsen.com/topics/2002/hsh/ml.htm
…………………………………………………………………………………………
海上絲路探秘西漢南海遠航之始發點     陳佳榮
編者按 陳佳榮,男,福建泉州人。1958年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隨即分配於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大學)。80年代中期…《古代南海地名彙釋》,陳佳榮、謝方、陸峻嶺,中華書局1986年版,158、172、196、285、421、643、694、715、780、…
http://www.xuwen.gov.cn/xl/xllt/xllt219.htm
…………………………………………………………………………………………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漢徐聞港地望歷史地理新探〉
〔12〕陳序經:《東南亞古史初論》,轉見陳佳榮《西漢南海遠航之始發點》,載《廣東省博物館集刊》(1999)第240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http://www.cn.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262&secid=3291
…………………………………………………………………………………………
廣州是華南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Ⅰ) GUANGZHO…
21 海上絲路話徐聞 《嶺南文史》陳立新 2000//04 P 22-27 漢代古港徐聞興衰的歷史原因 《嶺南文史》沈榮嵩 2000//04 P 28-29 西漢南海遠航之始發點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陳佳榮 1999//P 238-243 漢代徐聞與海…
http://ilib.com.cn/A-rddl200303021.html
…………………………………………………………………………………………
回復:徐聞真是一個神秘的地方!-碧海銀沙論壇
《找回中國昨日輝煌》,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6年10月第1版。(作者:李克勤原系?廣東省博物館專家,已故) (本文輯自1999年《廣東省博物館集刊》) 西漢南海遠航之始發點 陳佳榮 編者按 陳佳榮,男,福建泉州…
http://bbs.yinsha.com/bbs.php?bid=2005062918034363&gid=61&mode=show_topic&page=44&size=20
…………………………………………………………………………………………
廣西地方誌020521合浦是中國漢代海上”絲路”始發港     鄧家倍作者簡介:鄧家倍,中山大學教授 作者單位:鄧家倍(中山大學,教育學院,廣東,廣州,510080) 參考文獻
〔15〕中國地圖冊[M].星球地圖出版社,2001.24. 〔16〕[17]陳佳榮.西漢南海遠航之始發點[A].廣東省博物館編.廣東省博物館集刊(1999)[C].廣東人民出版 社,1999.224;224.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25日 請看PDF全文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gxdfz/gxdf2002/0205/020521.htm
…………………………………………………………………………………………
合浦是中國漢代海上”絲路”始發港< <廣西地方誌 >>2002年05期  鄧家倍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gxdfz200205021
…………………………………………………………………………………………
吴松弟 : 两汉时期徐闻港的重要地位和崛起原因——从岭南的早期…
陈佳荣即持这一看法。他认为:作为西汉南海向西远航之始发点,日南障塞、徐闻、合浦三地是无可怀疑的,但广州却不是…转引自陈佳荣《西汉南海远航之始发点》。
http://wusongdi.blogsome.com/2007/03/24/p33/
…………………………………………………………………………………………
南越國史相關研究論著、論文資料索引
…………
★.陳佳榮:《西漢南海遠航之始發點》,《廣東省博物館集刊1999》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http://www.einovo.cn/ClientFile/CMS/nanyuewang/HTML/yanjiu/baohuyanjiu/tashanzhishi/71.html
…………………………………………………………………………………………
發現世界的先驅-鄭和船隊   劉剛
注5 見1996年南京鄭和研究會編《走向海洋的中國人》編載的陳佳榮《鄭和航行時期的東西洋》一文和1988年《中國東南亞研究會通訊》第3、4期合刊刊載的李金明《明代”東西洋”分界考》一文。
http://big5.phoenixtv.com:82/gate/big5/1421.phoenixtv.com/evidence/evidence002.htm
…………………………………………………………………………………………
《文選》初稿編目(四稿)
檔案類型: Microsoft Word - HTML 版陳佳榮,〈鄭和航行時期的東西洋〉,《走向海洋的中國人》,(海洋出版社,1996)。 章巽,〈西元前三世紀以前我國早已發現季風並在航海中利用季風〉,《章巽文集》,(海洋出版社,1986)。) 崔在珠(韓國),〈從海運史的角度談鄭和將軍下西洋在世界史上的 …
http://zhenghe.thit.edu.tw/doc/doc1/鄭和研究論文一至四部份目錄(修改).doc
…………………………………………………………………………………………
《走向海洋的中國人》–鄭和下西洋59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該書是南京鄭和研究會編,由范金民擔任主編,時平、肖季文擔任副主編,收錄了1995年9月在南京舉行的 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30篇,原 … 鄭和航行時期的東西洋 (香港)陳佳榮. 十五世紀中葡海事歷史對比 (澳門)黃潔嫻.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比較研究 (台灣)熊建成. 鄭和下西洋”組群”結構的研究 …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zhxxy/875764.htm
…………………………………………………………………………………………
關於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幾種資料
文件格式:DOC/Microsoft Word - HTML版
孫光圻,陳鷹,〈試論鄭和牽星術中的阿拉伯天文航海因素〉,《鄭和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3). 陳佳榮,〈鄭和航行時期的東西洋〉,《走向海洋的中國人》,(海洋出版社,1996). 陳延杭,〈有關鄭和寶船和航海的幾…
http://zhenghe.thit.edu.tw/doc/doc1/¾G©M¬ã¨s½×¤å¥Ø¿ý(·s¼Wª©).doc
…………………………………………………………………………………………
釋”西洋”–鄭和下西洋深遠影響的探析 - 論文範…
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沈福偉《鄭和時代的東西洋考》,《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2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版;劉迎勝《東洋與西洋的由來》、陳佳榮《鄭和航行時期的東西洋》,《走向海洋的中國人》,海潮出版社1…
http://www.lwmf.net/lw/show.asp?id=171125
…………………………………………………………………………………………
鄭和航海的終極點–比剌及孫剌考論文,歷史學論文論文
陳佳榮、謝方、陸峻嶺:《古代南海地名彙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77頁。 [20] 同上注,第178頁。…陳佳榮:《鄭和航海時期的東西洋》,《走向海洋的中國人–鄭和下西洋5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http://www.word.org.cn/n3/lishi/200605/62921_16.html
…………………………………………………………………………………………
《鄭和·歷史與現實–首屆鄭和研究國際會議集萃》
......鄭和、王景弘與三寶壟–重讀《海島逸志》有感 ……………………陳佳榮
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5/30/content_5875776.htm
…………………………………………………………………………………………
往復論壇 - 《王景弘與鄭和下西洋》
陳佳榮:鄭和、王景弘與三寶瓏(壟) 楊新華:王景弘與汶萊”王三品” 劉新生:中外攜手譜新篇 曹木旺:王景弘籍貫考略 莊?磯:明下西洋鄭和、王景弘兩正使的卒事考 鄭自海:淺談宦官佛教信仰與王景弘葬地新觀點…
http://wangf.net/vbb/showthread.php?threadid=20832
…………………………………………………………………………………………
當中國稱霸海上第四部分第十章 最後的航行(2)
……這年秋天,另外四隻麒麟從南洋抵達中國。滿剌國國王也在200多名隨從陪同下一道前來。天氣是格外的寒冷。宣宗賜予滿剌加國諸人厚衣厚鞋,並且勸他們 在春天前先待在南京。朱瞻基並非小心過度。蘇門答臘國國王的弟弟,受不了中國冷冽的冬天,在北京度過寒冬之後,竟於春天死了。宣宗下令以應有的儀式與葬禮 加以埋葬,關於蘇門答臘國使臣的病逝,見《明宣宗實錄》,卷一○八。並派太監王景弘赴蘇門答臘國,親自對國王表達其失去弟弟的吊唁之意。然而, DictionaryofMingBiography,1365;《明英宗實錄》,卷四。譯注:查《明英宗實錄》卷四,並無關于王景弘死於海難的記 載。據《明實錄》記載,王景弘從宣德十年正月至英宗正統元年擔任南京守備,正統二年時轉至北京參與提督京營事務。此處說王景弘死于宣宗在位期間,恐有錯 誤。另外,其是否死於爪哇,亦有爭論。參見陳佳榮,〈鄭和、王景弘與三寶壟——重讀〈海島逸志〉有感〉,收于《鄭和·歷史與現實——首屆鄭和研究國際會議 集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頁323—336。
www.ycstar.com/works.jsp?ID=330944&di … 23K 2008-6-25
…………………………………………………………………………………………
澳門會議目錄及論文索引Macau Conference Portal
9/9/2005, 鄭和與海上絲綢之路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學術研討會= Conference on Zheng He and The Marine Silk Road — 600th Anniversary of Zheng He’s Voyage, 澳門基金會、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夕陽, 陳佳榮 …
http://library.umac.mo/e_resources/conf/ConferenceList.asp?x_Conf_id=782&z_Conf_id=%3D%2C%2C
…………………………………………………………………………………………
國學網-中國經濟史論壇
農史四刊物 論文資料目錄索引
上篇《農業考古》《中國農史》《農史研究》《古今農業》 (1980–2004)
黃淑美 伍慕儀 編
下篇《農業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 (1991–2004)
黃淑美 歐陽中一 編
“重本抑末”評析(香港)陳佳榮農業考古1991.396
http://economy.guoxue.com/nongshikanwu.htm
…………………………………………………………………………………………
漢代農民”背本趨末”的歷史考察
《丹東師專學報》1989年第1期;關玉惠:《古代重農抑商思想對當前經濟改革的借鑒意義》,《南開經濟研究》1989年第4期;黃世瑞:《中國古代重本抑末與西方重農主義的考察》,《農業考古》1990年第2期;陳佳榮:《重本抑末…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zgjjsyj/zgjj2006/0604/060416.htm
…………………………………………………………………………………………
張廣達先生已刊論著目錄
…(與陳佳榮合撰),《探討》試刊1,1980, 56-64。 唆裏迷考(與耿世民合撰),《歷史研究》1980:2,147-159。(B) 試論俄國東方學家瓦·弗·巴托爾德對蒙古史的研究及其《突厥斯坦》一書(與張錫彤先 生合撰),《民族研究通訊》198…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d01/154.html
…………………………………………………………………………………………
Copyright Acknowledgementnon-HKU Users
參考資料
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 HTML 版陳佳榮:〈我所認識的香港民族問題〉,《民族團結》,1996 年8 期,頁32-33。 173. 陳建民:〈大陸新詞語融入香港的初步調查與未來中港詞語互相融合的預. 測〉,香港中國語文學會:《一九九七年與香港中國語文研討會論文集》,(香 …
http://sunzi1.lib.hku.hk/hkuto/agreement_form.jsp
…………………………………………………………………………………………
銀湖居士的BLOG      民族國家 - 自由博客
外國人說和便有分別,英文中的名詞是「哪遜」,「哪遜」這一個字有兩種解釋:一是,一是。 這…因為中國自秦漢而後,都是一個造成一個。 外國有 … 推薦:陳佳榮近代”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的歷史軌跡- 銀… 也有的認為:是由民族構成的具主權的疆域國家,組成的民族即與國家有直接關系的國民。 http://blog.sina.com.cn/u/4b5e17aa010005mk
…………………………………………………………………………………………
民族問題在香港2007-12-13 18:19http://www.world10k.com/blog/pdf/737-744.pdf
血染華夏 |
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v_XxUdfCHGUJ:hi.baidu.com/%E6%9C%AC%E4%BA%BA%E8%A6%81%E5%8F%91%E8%A8%80+world10k.com&hl=zh-TW&ct=clnk&cd=10&gl=hk
…………………………………………………………………………………………
闽南海商的兴起与妈祖信仰的海外传播 ——兼论妈祖信仰和华人族群意识的关系
庄 国 土
……由元朝至明代,随着闽南人向海外拓展及其在中国海上贸易地位的增强,妈祖作为海上守护神的地位也更加凸显。福建海舶将祭祀妈祖作为出洋远航的仪式,大 小船舶多供奉妈祖神龛,“凡舶中来往,具昼夜香火不绝。特命一人为司香,不他事事。舶主每晓起,率众顶礼”。 以闽南海商水手为主的福建航海者不但在本地、海上祭祀妈祖,而且还将妈祖祭祀推广、阔展到其目的地。由于闽商在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从明末到18世纪中 叶,闽南海外移民的规模和数量均居东南沿海各地之首。闽南海外移民仍奉妈祖为守护神,妈祖崇拜成为海外华人社区的主要信仰。中国南北沿海、台湾和东南亚各 地所建的妈祖庙阁,多为福建商人、尤其是闽南商人和移民所推动。   (參見陈佳荣:《万里海疆崇圣妃——两宋妈祖封祀辨识》,《妈祖信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澳门,1998年,第22页。)
http://iea.cass.cn/org/hwhr/disquisition/16%E5%BA%84%E5%9B%BD%E5%9C%9F%E8%AE%BA%E6%96%87.doc
…………………………………………………………………………………………
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夷秩序的构建–兼论明朝是否向东南亚扩张问题
Zheng He’s Westward Voyages and the Chinese-Barbarian System in Southeast Asia–Was there a Chinese Expansion to Southeast Asia in the Ming Dynasty?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04期
陈尚胜 , CHEN Shang-sheng
引用的文献
日本外交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信夫清三郎   1992 / / P
中国海外交通史     《台湾:文津出版社》  陈高华   1997 / / P
旧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 / P
元史     《北京:中华书局》     1976 / / P
中国与东南亚(1402-1424)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王赓武   1986 / / P
明史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 / P
明太宗实录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8 / / P
瀛涯胜览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冯承钧   1955 / / P
西洋朝贡典录     《北京:中华书局》  谢方   1982 / / P
先秦政治思想史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泽华   1984 / / P
四书五经     《北京:中国书店》  宋元人   1984 / / P
中国传统文化与郑和下西洋     《文史哲》  陈尚胜   2005 / / 03 P 71-77
四书五经     《北京:中国书店》  宋元人   1984 / / P
中国文化新论·根源篇: 永恒的巨流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邢义田   1983 / / P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济南:齐鲁书社》  郑鹤声   1983 / / P
星槎胜览     《北京:中华书局》  冯承钧   1954 / / P
汉书     《北京:中华书局》  班固   1962 / / P
明通鉴     《北京:中华书局》  夏燮   1959 / / P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济南:齐鲁书社》  郑鹤声   1980 / / P
明代海外贸易简论     《济南:齐鲁书社》  张维华   1986 / / P
西园闻见录     《杭州古旧书店据》  张萱   1938 / / P
郑和下西洋与南洋华侨     《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范金民   1993 / / P
瀛环志略     《清光绪二十四年新化三味书室刻本》  徐继畲   / / P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济南:齐鲁书社》  郑鹤声   1989 / / P
东西洋考     《北京:中华书局》  张燮   2000 / / P
廿二史札记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王树民   1984 / / P
论郑和下西洋与东西方交往及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稳定     《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芦苇   1993 / / P 64-72
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贸易圈     《北京:海潮出版社》  芦苇   1996 / / P 237-250
论郑和下西洋     《北京:海洋出版社》  郑一钧   1985 / / P
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华侨     《南洋问题研究》  林金枝   1985 / / P 75-85
浅谈费信及其< 星槎胜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翁国珍   1986 / / 02 P 93-98
”东洋”与”西洋”的由来      刘迎胜   / / P 120-135
郑和航行时期的东西洋      陈佳荣   / / P 120-135
明太宗实录 卷17 “永乐元年二月甲寅”条         / / P 304
明太宗实录 卷24 “永乐元年十月辛亥”条         / / P 435
明太宗实录 卷34 “永乐二年九月壬寅”条         / / P 598
明太宗实录 卷一三一         / / P
天朝礼治体系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枝连   1995 / / P
明太宗实录 卷一一三 “永乐九年二月癸巳”条         / / P 1438
明太宗实录 卷一三一 “永乐十年八月辛酉”条         / / P 1617
http://vip.ilib.cn/A-sddxxb-shkx200504011.html
…………………………………………………………………………………………
國立中央大學虎井:一個澎湖離島社里發展之研究(1715-1950)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香港學者陳佳榮則引「宋史」中之奏摺,論證「東洋」之名於北宋即有,. 見氏著,〈 宋元明清之東西南北洋〉《海交史研究》,1992 年第一期,頁9-15。 …
0-thesis.lib.ncu.edu.tw.lib1.npue.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86125008&filename=86125008.pdf
…………………………………………………………………………………………
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國——昆明絲綢之路學術會議綜述

耿 昇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    发布日期 :2003-5-2 14:47:49
200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有關絲綢之路的學術討論異常火爆,這股大潮由雲南開始,波及到了湛江、寧波和廣州等港口城市,使2001年成了令人矚目的“絲 綢之路”年。2001年是中國中外關係學會成立20周年,也是學會第5屆會員代表大會召開,並且是學會理事會換屆改選的年份。10月28日至11月2日,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聯合雲南省社科院、廣東省社科院、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中心、雲南大學西南邊疆民族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由雲南省社科院具體承辦,在雲南 省昆明市召開“西南、西北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來自全國各地的120余名學者參加了會議,共提供論文百餘篇。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利用這一 機會,經充分協商和無記名投票,産生了代表全中國一國四地(大陸和港澳臺)學者組成的第5屆理事會。這次學術討論會是全國首次將研究西南、西北和海上三條 絲綢之路的學者,聚集在一起,進行多學科和多視角的比較研究,被學者們戲稱爲“炒三絲”。這次學術討論會的論文基本上分4大部分。其一是有關絲綢之路的綜 合研究以及分西南、西北、海上3條絲路的專題研究。會議基本上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之後各條絲路研究的成果。
在絲綢之路綜合研究一類論文中,有不少篇論文就史學界爭論的老問題,提出了新見解。針對絲綢之路的斷代及內涵,山東大學吳士英認爲,傳統上認爲絲路專指從 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及新疆而通向中亞、西亞、地中海沿岸的商路的定義,應該是不正確的。絲綢之路應爲中國古代溝通中外誨上和陸上以絲綢貿易爲標誌的通商 路線。絲路不止一條,應爲每條絲路確定一個具體而科學的名詞。暨南大學王元林認爲,地理環境對3條絲路影響很大。3條絲路本身就是由於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 環境造成的,當然也與人文地理環境有關。海上絲路取代陸路,也正是這種環境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耿昇在《法國學者對絲綢之路的研究》一文 中認爲,絲綢之路本來是由德國學者李希托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國內學術界譯爲李希霍芬是錯誤的,根據名同主人的原則,應按德語發音翻譯)提出,即在他死後才出版的5卷本 巨著《中國親程旅行記》(1877—1912年)中,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在近半個世紀期間一直沈寂無聞,國內外老一輩治中西交通史的學者從未 採用過該詞。甚至就連伯希和在那本權威學者的權威著作《交廣印度兩道考》中也未曾使用該詞。20世紀上半葉法國的大漢學家以及中國的陳垣、向達、張星烺 等,也只採用“中西交通史”、“南洋交通史”或“海交史”一類的提法。二戰之後,西方出現了一時的經濟繁榮,與東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驟增,該詞才逐漸變得時 髦起來了。中國學者大量使用該詞應該是文革之後的事了,而且來勢洶湧,近乎於一帖萬能膏藥。李希托芬對“絲綢之路”有確指,即從長安出發,經西域、古印 度、阿拉伯一波斯世界而一直到達希臘一羅馬社會的這條交通大道。“海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等,都是晚期的衍生詞,它們雖有實 用性,但科學性不足。更何況許多條絲綢之路,確實像有的學者戲稱的那樣是“一絲不挂”。這些名詞有些也可以權宜用之,但不可無限拉大其內涵和外延。雲南大 學姚繼德認爲,“絲綢之路”中的“絲綢”一詞,已不再是中外商業交流史上的商品“絲綢”之狹義,而是一個文化象徵符號。所以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域外交流 的一個“交通網絡”,它共包括商業、文化與民族遷徙交融這三大功能。它共由西北和西南兩個陸地網路、陸海相銜的東北網路與海洋網路4大塊組成。絲路始於先 秦,下限爲明代。其交通工具包括駝隊、馬幫和舟楫。絲路研究可成爲東方學中的一門新顯學——絲路學。將絲綢之路外延擴大的典型例證,是香港學者陳佳榮先生 的論文《海陸空之外的新絲綢之路——網路》。還有的學者將海上絲路的下限時間定爲廣交會,將西北絲路的下限定爲歐亞大陸橋——從連雲港經中亞與歐羅巴相銜 的鐵路,將西南絲路的下限定爲中國與南亞之間多條當代公路。敦煌研究院的馬德認爲,將歷史上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從事經濟、文化交流的道路,只稱爲“絲綢之 路”是遠遠不能說明問題的。絲綢僅僅是經濟貿易中的一種商品,代表不了經濟、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交流。更何況有些通商大道上連一片絲綢也未出現過。從學術事 業發展的角度來說,觀念更新至爲重要。“絲綢之路”曾激勵過人,但也束縛了人。陶醉不能代替科學。這一切都反映了學術界目前在絲路的上至下限、內涵外延問 題上的看法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距基本統一的觀點尚很遙遠,但這不妨礙目前的學術研究。
在西北絲路組共有20餘篇論文。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李明偉的論文是《北方絲綢之路與西北民族凝聚》。他認爲我國西北民族的發展與絲路影響關係密切。古代絲路 是作爲人類文明的—一種文化系統,而不能被誤解爲一條商路。絲路作爲西北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特定形式,作爲各民族交流的文化系統,它對各民族的形成發展起 過不可逆轉的作用。先進的漢族文化推動西北民族共同融入中華文明,其方式是歐亞大陸的國際貿易與“文化潛移”,茶馬、絹馬互市與“和親一聘賜貿易”。西北 絲路造成了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共同體和多元文明,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內地的先進社會體制和生産力始終起著主導作用。貴州師大藍琪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 歐亞大陸中部的交通狀況》中認爲,在漢武帝時代,嚴格意義上的絲路開通之前,歐洲大陸中部就有了一些固定的道路。其間一系列的“山鏈”將歐亞大陸分成兩部 分。她對這兩部分之間的古代交通作了具體闡述。南開大學張國剛與吳莉葦論述了唐代粟特人與東羅馬金幣的關係。自1914年在新疆和田山出土一枚東羅馬皇帝 查士丁尼一世(518–527年)的金幣以來,現已共發現40餘枚,大都是墓葬品。除6至7枚未能斷代之外,其餘均爲6世紀中葉至8世紀的。它們形成了西 北絲路上一幕幕動人的畫面。其中有6枚金幣被斷定爲出土於粟特人的墓葬中。這些唐代金幣集中於751年的怛羅斯戰役之前,也正是粟特人活躍於西北絲路上的 時代。粟特人的金幣是爲從事交易使用的,他們將金幣作硬通貨使用。粟特人實際上於6世紀之後控制了絲綢之路,甚至連粟特語也成爲這條路上的公用語。這些羅 馬銀幣是粟特人活躍於西北絲路上的證據。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萬明的論文是《試論明代海陸絲綢之路的變遷》。她從葡萄牙耶酥會士鄂本篤來華談起,談到了海 陸絲路於16世紀的大變遷。她認爲明代海上絲路完全超越和取代了陸路交往,成了明代中外交往的主要渠道。中西交通以海路爲主渠道的歷史性轉變發生在明代。 這是由於陸路出現了自然條件差、盜匪搶劫而使路途危險以及沿途伊斯蘭教的問題。西南民院的龔蔭提供的論文是《東漢西域“三絕三通”述略》。他論述了東漢時 期,西北絲路,也就是中央與西域3次“絕而複通”的過程,分別發生在王莽新政之後,西域于39年間完全被匈奴控制,到西元74年,漢明帝派竇固、耿秉等收 復。西元75年,匈奴乘明帝崩和章帝初立,複奪西域,西元77年,東漢與西域聯繫再絕。西元94年班超討伐西域,東漢再通西域。西元102年,班超告老回 洛陽,任尚繼任西域都護,引起西域諸國怨恨,至西元107年,匈奴再次統治西域,直至班勇恢復爲止。由此而看到了西北絲路與東漢時代的興衰。江蘇徐州師大 張文德,通過明朝中亞帖木兒王朝的來華使臣的身份、來華次數及在明朝受到的待遇、使臣夾攜中國人等事件,來闡述明代的絲綢之路,特別是明王朝與波斯的交往 史。內蒙古社科院盧明輝與藏學中心李燁伉儷的聯袂論文,介紹了17世紀的“草原絲綢之路”,通過恰克圖口岸而論述中俄貿易。他們認爲恰克圖中俄貿易不僅溝 通了亞歐兩大洲的經濟文化交流,而且對於促進中國邊疆從草原社會的遊獵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起了積極作用。寧夏社科院的李範文先生論述了絲綢之路上消失的西 夏王國於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由於西夏是中國歷史上惟一個未曾修國史的小王朝,故近期整理出版的出土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補史價值。
西南絲路組也提供了20余篇文章,以雲南學者的論文爲主。其內容涉及到了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關係史、茶馬古道、滇緬印古道、貝幣之路、滇藏通道、中印 陸海交通、青藏高原國際通道等豐富多彩的內容。雲南大學方鐵的《古代中國至老撾、泰國和柬埔寨的陸路交通》一文,對於中國從漢晉到明清各個階段與老、泰、 柬三國的交通路線作了考證,敍述了中國與這3個友好鄰邦之間的陸道交往。漢晉時雲南保山人,大致都取入緬甸沿伊洛瓦底江南下(博山南道)和從滇江/順元江 南下越南北部(交州道)諸道。唐代新開從雲南臨滄達伊洛瓦底江中游,再南下中南半島的“青木音山路”;由雲南景東南下西雙版納而到達中南半島的“貢象之 路”;大理國則繼承了南詔舊道。元代新開經雲南建水、元江、普洱和小橄欖壩至景洪,再達泰國與老撾北部之道。元朝于1285年在廣西南寧經河內到達越南中 部一線設驛站。從此,中南半島諸國與中國內地交通,從經雲南而改走越南與中國廣西北上之路。雲南社科院申旭的論文是《滇藏通道論略》。歷史上的滇藏通道主 要有5條。(1)從雲南思茅、西雙版納等地南下緬甸,再轉經印度和尼泊爾到西藏,這是滇茶外銷的主要通道。(2)由雲南普洱經大理、德欽等地至西藏的“德 欽道”。(3)由雲南經四川人藏。(4)由雲南經陝西,再經唐蕃古道人藏。(5)由雲南經高黎貢而人緬,再渡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人藏的“察隅道”。其中 (2)與(3)便是茶馬古道。作者分別從考古學、民族學和歷史學的角度對幾條通道作了概述,從而提出了完整的“茶馬古道”概念。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安才旦 根據漢文、藏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史籍,論述了穿越青藏高原的4條國際通道:海上絲路、罽賓道、緬甸道、蜀身毒道以及出入該地區的其他幾條支幹線。雲南大 學林文勳研究了“貝幣之路”及其在雲南邊疆史研究中的意義。作者認爲,西南絲綢之路的大宗商品並非是絲綢,南亞和東南亞的海貝大量流人雲南,不僅歷史長和 數量大,而且長期作貨幣使用,對雲南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深刻。所以,雲南通南亞和東南亞之路,稱爲“貝幣之路”比“南方絲綢之路”更接近於歷史事實,也更 爲科學和準確一些。由此而看到雲南歷史發展很早就是一個開放系統,應修正那種將雲南視爲一個封閉社會的傳統觀念。雲南大學的呂昭義研究了滇緬印古道。他認 爲這條古道最早將印度文化傳播至中國,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這條古道輸入的異域文化打破了中國文化在秦以後的“大一統”局面,牽動了魏晉南北 朝多元文化的發展走向;它使唐朝吸收了古印度、東南亞文化以及南詔文化,促使了唐文化的繁榮;這條古道傳人的異域文化,推動了雲南與西南各民族文化的發展 和繁榮,豐富了中華各民族的文化。雲南社科院王清華的論文是《西南絲綢之路與中印文化交流》。他認爲西南絲綢之路是中國最早的對外交通路線,比西北絲路還 早兩個多世紀。它在西元前4世紀時便將中印兩國聯繫起來了,後來由於中國經濟中心的轉移,西南絲路才逐漸衰落,從而造成了西南社會的封閉性。雲南社科院的 郭大烈研究了茶馬古道與滇西北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他認爲納西族馬幫是茶馬古道上的主力軍,麗江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碼頭,永寧摩梭人地區因滇藏貿易才得 以發展,拉薩存在著“麗江藏密”,甚至在印度也有麗江商號與商客。雲南省金融研究所的孫仲文研究了隋唐時期的南方絲綢之路與商貿貨幣。作者認爲中國貨幣在 隋唐時期的南方絲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經此路出口的多爲生活必需品,進口的多爲工藝品和奢侈品。南方絲路的商品流通期比北方絲路要短得多,中國貨幣在 這條路上扮演了國際硬通貨的角色。他認爲西南絲路應包括“蜀身毒道”、“安南通天竺道”和“滇老暹古道”。雲南大學古永繼研究了明代的滇桂地區與東南亞國 家的關係。他通過西南絲路,而研究了明王朝與緬甸、老撾、八百媳婦國(泰國北部)和安南的關係。
海上絲路組陣容龐大,論文最多,約有40多篇論文。在海上絲路研究領域中,葡萄牙與澳門的關係爲近幾年來的熱門課題。葡萄牙學者羅劄洛 (RuiZourido)在《葡萄牙對海上絲路的短暫控制,澳門一馬尼拉,16—17世紀》的論文中認爲,葡萄牙一度控制海上絲路,是由於海上絲路中的主 要商品——絲綢和瓷器來自中國,白銀大量流人中國。這一切對於葡萄牙人至關緊要。澳門一馬尼拉航線是將印度洋與太平洋上的兩個主要港口連接起來的商業網 絡,澳門是衆多對華貿易集團爭奪的焦點。作者探討了葡萄牙在海上絲路中的出現對中國産生的影響,白銀在澳門一馬尼拉海上絲路航線中扮演的角色,葡萄牙是否 改變了海上絲路中絲綢的比例等問題。澳門學者吳志良與金國平提交的論文是《葡人入據澳門的歷史淵源新探》。作者闡述了龍誕香在葡人人據澳門中的決定性作 用。他們徵引了葡人戈列高裏奧·岡薩雷斯(Gregorio Gonzalez)1573年11月的書簡,此書簡要忠實地記錄了葡人入居澳門的歷史軌迹。在澳門早期歷史中,龍誕香與汪柏這一物一人始終貫穿其中。龍誕 香是葡人入據澳門的護身法寶,自鳴鍾爲叩開中國國門的敲門磚,佛郎機銃則是制神器。朱明允許葡人人據澳門的決定因素是尋找龍誕香,其次才爲政治、軍事原 因。暨南大學張廷茂在們513—1512年葡萄牙人在華貿易及其性質》中認爲,葡人早期的幾次來華,都是按當時的慣例從事貿易的,中國官員對其商品“抽 分”,允許他們與當地人貿易。直至1521年3至4月間,情況才發生變化。吳廷舉所立之番夷進貢交易法遭否決,商人在華貿易方告結束,暨南大學陳文源在探 討清中期澳門額船的論文中,闡述了澳門貿易額船由盛到衰,由自主貿易到租賃貿易的轉變。1725年,雍正同意將澳門現有的大小洋船25只作爲定額,不許添 置。清政府實行嚴格的登記註冊制度,制訂嚴密的船鈔徵收制度,完善額船的修造申報。隨著澳門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額船特權逐步淡化。1849年,亞馬留總督 遷走清政府駐澳海關官員,額船章程自動失效。廣東省《華夏》雜誌社餘思偉提交的論文是有關明朝澳門對外貿易的區域與經營方式。他以數位統計爲據,論述了澳 門一果阿一歐洲、澳門一長崎、澳門一馬尼拉一阿卡普爾科(墨西哥)一拉美、澳門一東南亞海域諸島嶼幾條航線。他認爲從1578年葡商被批准進廣州城起,至 1631年止,歷時53年,是澳門葡商發展海外貿易的輝煌時期。廣東社科院的陸曉敏在《葡人入粵貿易與明代海上絲綢之路》中,認爲汪柏與索薩“議和”爲 1554年,葡人到達已成爲舶口的澳門經商爲1555年,1554年是葡商被允許在粵行商的時間。自葡人入粵後,明代絲路的變化之一是航路擴展,出現了澳 門一果阿一里斯本和澳門一馬尼拉一墨西哥航線,其變化之後中國喪失了主導地位。廣東社科院鄧開頌認爲,16至17世紀的澳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聯結點。澳門 外貿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對外貿易體制,催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澳門在海上絲路中的歷史作用和地位,相當於陸上絲綢之路上的敦煌。廈門大 學李金明在們548—1549年葡萄牙人在浙閩沿海的通商衝突》中認爲,明朝官軍於1548年在浙閩沿海與葡人發生衝突後,産生了兩種結果:一是葡人從此 將走私重點從浙閩沿海重新轉移到廣東沿海的浪白澳,以至於後來在澳門建立居留地;二是明政府自此便罷江浙巡撫而不設,海禁大弛,海寇猖獗,導致“嘉端倭 患”。澳門《文化雜誌》主編黃曉峰介紹了該雜誌自1987年4月創辦以來,所刊登的有關澳門與海上絲路文章的狀況。
在中外海路貿易方面,也有幾篇代表作。北京社科院吳建雍在《清前期中西海路絲綢貿易》中,根據詳盡的資料統計,認爲中國清前期的外銷絲織品,主要來自浙 江、江南和廣東等地。在中英通商初期,絲織品始終爲大宗貨物。自1819年起,西方進口的中國絲織品基本上爲英美兩國政府所壟斷,美國成了最大買主,最多 (1825年)占95%,最少(1829年)占67%,在1821—1832年間,英國年均進口絲綢54853匹,最多達93000匹;美國年均進口 339 130匹,最多達619614匹。西方年均進口量爲397 241匹,最多達653 326匹。這就相當於18世紀最多年份的5至8倍。香港新亞研究所李木妙的論文《海上絲路與環球貿易》,主要論述中國16至18世紀的海外貿易的案例。他 認爲中國陸路絲路始於西周,海上絲路始於春秋,遠遠早于張騫“鑿空”西域之說。本文起自1513年葡人喬治·阿爾瓦瑞斯(Jorgo Alraras)自馬六甲啓航來華起,終於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凡280年。中國海外貿易於其間共分5個階段:1513—1556年爲朝貢貿易衰 落階段,1557—1643年爲民間自由貿易發展階段,1644—1683年爲實施海禁期間的貿易發展階段,1684—1756年爲沿海多口限制貿易發展 階段,1757—1793年爲廣州一口通商的貿易發展階段。中國人民大學的  韋慶遠對清初的禁海和遷界問題作了研究。康熙年間的禁海與遷界,北從天津起,南到瓊州止,共涉及6省,對海上絲路不會不具有負面影響。但在此期間中國仍與 海外保持貿易關係,澳門與歐洲、東南亞、日本仍保持海上貿易以及科技文化交流。英國在廈門和金門設商館,與臺灣及附近島嶼保持海上貿易。鄭氏政權在臺灣組 織自己的貿易機構和船隊,這是維持其政權經費的重要財源。清朝收復臺灣島後,才於1684年開放海禁,允許通洋貿易。廣東社科院葉顯恩的論文是《全球商業 擴張時代的中國海商:1750—1840年》。作者認爲18世紀是一個競爭趨於激烈的時代,也是由公司壟斷走向自由貿易商人的時代。這既是中國海商的機 遇,也是挑戰。16至17世紀,葡萄牙人以澳門爲據點,西班牙人盤踞在馬尼拉這個據點,荷蘭以巴達維亞和臺灣爲據點在東亞水域從事貿易。英國東印度公司成 立於1600年,於1634年首次派船來廣州;法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64年,丹麥亞洲公司成立於1731年,瑞典於J731年成立東印度公司。直到 19世紀中葉,英國一直占東亞水域商業擴張的鼇頭。中國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海貿易後,到1757年,廣州對外貿易便比世紀初增長5倍。 1780年之後,中西貿易的主要對手是英國,其商品先以茶棉貿易爲主,後來又變成茶葉與鴉片貿易。英國商人以鴉片、西班牙銀元和紡織品,來換取中國的茶 葉、絲綢和食糖。當時在東亞水域內也有大批華商。他們除占航運噸位和貿易總值的優勢外,文化和語言上的聯繫也有利於東南亞的華人。廣州十三行便是華商的商 業網絡。
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綜合論述,也有幾篇代表作。復旦大學的陳潮在略論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原因》中認爲,其一是陸路絲路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政治經濟和交通技 術上的困難,阻礙其自身的發展,被海路取代在所難免;其二是海路彌補了陸路的弱點,中國又有海路的得天獨厚之優勢;其三是唐宋之際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日臻發 展完善。總之,海上絲路是在古代特定政治經濟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雲南社科院馬勇在《東南亞與海上絲綢之路》中認爲,對於海上絲路的發展及影響,過去側重於 從中國的角度去探討,很少從其他地區,特別是從東南亞的角度去認識。東南亞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對海上絲路的暢通與繁榮起了重要作用,東南亞是海上絲路貿易 的主要經營者,東南亞國家的物質産品是海上絲路貿易的主要商品,東南亞國家是東西方商品的重要消費市場。海上絲路對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生活和生産、政治和文 化生活都具有影響。中山大學司徒尚紀論述了海上絲路與我國南海傳統疆域的形成。中山大學黃啓臣論述了中國科舉制通過海上絲路而對西方國家文官制度的影響。 浙江省社科院陳學文論述了明成祖開放政策與渤泥國王“體魄托葬中國”,敍述了這段中、渤友好佳話。
對於早期北方和南方海上絲路,論文也頗多。山東師大朱亞非在《論古代北方海上絲綢之路》中認爲,在中國北方沿海還曾形成過另一條海上絲路,即自山東半島和 遼東半島到日本和朝鮮的海上通道,也就是“北方海上絲綢之路”。在漢代由陸路自長安遠銷中亞與歐洲的絲綢中,便有一部分産自山東。北方海上絲路的源頭在山 東,它亦被稱爲“東海絲綢之路”,它的形成甚至早於漢代通西域的絲路,而是開始於先秦,並且是由於民間百姓大規模向海外遷徙促成的。它從山東琅砑(膠 南)、芝罘(煙臺)和蓬萊一帶出發,沿山東海岸北行,流過長山列島,駛入遼東半島,再沿朝鮮西海岸南下,渡過對馬海峽而進入日本九州。北方海上絲路除具有 地理和經濟優勢之外,還具有山東沿海居民的開放意識等有利條件。中國社科院歷史所馬一虹在《9世紀渤海與日本關係——東亞貿易圈中的渤海對日貿易》中,認 爲古代存在著一條東亞海上絲綢之路。從9世紀30年代起,以浙東地區爲中心,興起了以輸出陶瓷爲主的海上貿易浪潮,唐朝與新羅商人編織起了東亞海上貿易 網。到了唐後期,渤海也加入了這一帶有國際色彩的貿易活動中。並將其貿易延伸到日本九州地區。渤海商人打著“大唐商人”的旗號在該地區活動。遼寧大學劉志 東在《唐羅海上絲路的民間貿易》中認爲,唐代對外交通有7條主要通道,其中有兩條是唐羅往來的道路: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唐後 期與新羅中央集權的衰落,使官方貿易減少和民間貿易驟增。新羅商人從事海上貿易者甚多,形成了操縱兩國貿易的大商人集團。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商人與新羅的民 間貿易也十分活躍。唐羅海上絲路貿易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新羅商人入唐經商十分活躍,這是由於唐朝的經濟繁榮、一系列優惠政策和貿易保護措施造成的。四川 師大的王川在《唐代南海貿易與市舶宦官》中指出,市舶宦官是中國古代管理東南沿海地區海外貿易宦官的稱謂,在明代又被稱爲“市舶太監”。唐代的南海貿易, 是盛衰起伏相間,市舶宦官們于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唐代廣州市舶宦官掌握著嶺南市舶貿易大權。宋代宦官仍有南遣及市物南海之傳統,但宋代市舶內侍對南海貿 易之影響,較唐代已大爲減弱。廣州市社科院的章深提交的論文是《宋初市舶司“不以爲利”辨——兼論宋朝海外貿易收入的變化趨勢》中,對南宋人陳傅良所說 “市舶雖始置司,而不以爲利”作了考辨。她認爲在開寶四年至淳化二年間,宋朝海外貿易收入與外貿規模相比,收入最高年份在太平興國二年至淳化二年(977 —991年),利潤最高年份在淳化二年之後。宋朝後期的外貿收入與外貿規模相比,則呈下降之勢。南宋時,官市舶貨減幅更大。但這並不表明朝廷不再關心外貿 收入。由於官市是官管貿易,是低效率的商業活動。所以這種趨勢只能表明朝廷越來越注重外  貿經營利潤的實際增長。廣東省社科院的趙立人在《宋元時期廣州與泉州海外貿易研究》中,研究了廣州與泉州這兩大世界名港的盛衰消失。北宋崇寧時期 (1102—1106年)初,三路(廣東、福建、兩浙)各置提舉市舶司,三方惟廣最盛。但在宣和年間已有所改變。南宋後期,廣州的繁榮,堪至與北宋之汴京 相媲美,廣州仍爲全國海外貿易中心。在元代,廣、泉二州在遭到戰火嚴重損壞之後,又得到迅速恢復。廣州和泉州這兩個中國海外貿易中心並存。中央民族大學尚 衍斌在《元代舶商與海外交通》中認爲,有元一代,海外交通貿易的範圍、規模及影響力,均超越前代。元代舶商興起,一方面與元朝統治者對海外交往採取的積極 態度分不開,採納了允許海外各國舶商來華自由貿易的基本國策;另一方面是中國自宋代以來,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都有顯著進步。元代舶商分佈於全國主要海外交 通港口,它先後於泉州、上海、澉浦(海鹽)、溫州、杭州、慶元(寧波)設市舶司。到13世紀末,最終確定爲慶元、泉州和廣州三地,此外還有昆山州的劉家 港、福州的長樂和廣東潮州也很著名。元滅南宋後,立即開放海貿,市舶爲一項巨大的財政收入。元朝對所有舶船貨均“抽分”。除了自行造船出海的商人與“番 商”之外,元朝政府還實行過“官本船”。當時與元朝建立關係的國家和地區達140多個以上。元朝進口貨主要有珍寶(象牙、犀角、珍珠、珊瑚)和香料(沈 香、迷香、檀香)。元朝外銷産品主要有絲綢、瓷器、香料和藥材。一般是以物易物,但也用金銀、統鈔和銅錢交易。
總之,這次大型專題學術討論會,使多學科的人員躋躋一堂。它突破了過去對三條絲路單獨研究的壁壘與舊例,帶來一股新風,最早吹響了全年絲綢研究高潮的號角。(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http://www.nwsni.edu.cn/2myxb/content.asp?id=130
…………………………………………………………………………………………
http://club.xilu.com/wave99/replyview-950484-28564.html?PHPSESSID=a576915eab25d19ee34df17fabf5353d  ﹕
[台灣文獻叢刊‧第119種] 《諸蕃志》等三種
附﹕東西洋考釋(以南溟子為筆名﹐刊於《東南亞研究會通訊》1981年第2期)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_出版卷_
〈書刊網絡引用一覽〉_二  著作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