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篡權、立宋是通過「陳橋兵變」實現的。趙匡胤係河北涿郡人,年青時投身於郭威的軍中,及郭威建立後周,乃提升其為東西班行首,成禁衛軍軍官。後屢隨周世宗柴榮 (921一959)南征北戰,功勳卓著,於顯德六年(959)被任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同年,周世宗死,子恭帝沖齡即位,由符太后臨朝,又是一個孤兒寡婦的局面。趙匡胤任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兼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是年冬,鎮(今河北正定)、
定(今河北定縣)二州奏契丹與北漢合勢入寇,次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受詔將宿衛諸軍禦之。初三,兵次陳橋驛,軍心浮動,將士議立趙匡胤為天子,告之其弟匡義及謀士趙普。初四天方黎明,匡義、趙普入帳中向胤稟白,眾兵把事先準備的黃袍加諸其身,拜於庭下而三呼萬歲,擁其為天子。於是趙匡胤乃引兵返回開封,迫恭帝禪位,奉其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因趙匡胤所領的歸德軍駐在宋州,所以建國號曰宋(即北宋,公元960年一1127年),定都於開封(即汴京、東京)。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據史書記載分析,陳橋兵變乃趙氏一手所導的篡權活劇,實為匡胤同其弟匡義、趙普合謀策劃。如邊報契丹人等入寇之事大概是假造的情報,因匡胤一做皇帝竟無須再出征,遼兵即「自行遁去」,且《遼史》並無是年南寇之記錄。此外,京師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再加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皆可說明「陳橋兵變」為趙匡胤所發動.「黃袍加身」係事先之預謀。

宋太祖即位後,首先平定後周將領之反抗。建隆元年(960年)六月,太祖親自擊滅了昭義節度使(治潞州,今山西長治)李筠之勢力。年底,復平定了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反抗。接著,宋太祖乃著手進行統一全國之大業。當時中國南北之割據政權尚有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國,太祖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即「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至於和契丹接境之北漢,則姑存之以為屏藩。乾德元年(963),宋遣慕容延釗、李處耘等襲江陵,荊南主高繼沖投降。乾德三年(965年),命王全斌(908一976)等平蜀,後蜀主孟昶(919一965)奉表出降。開寶四年(971年)宋兵攻至廣州,降其主劉鋹(943一980)。江南之南唐原已臣服於宋,後太祖諭其主李煜(937一978)入朝,煜稱疾辭,宋乃於開寶八年(975年)派曹彬(931一999)南伐,煜降,被封為「違命侯」。

趙匡胤久隨後周世宗四處征戰,以戰功而封殿前都點檢,手握中央禁軍大權,又兼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防守京畿重地。他結納諸將,籌謀策劃,故取後周之孤兒寡婦而代之易如反掌。而後周世宗在位時文治武功均著,曾先後打敗北漢、後蜀、南唐及契丹,從而為北宋之統一全國奠下基礎,使宋太祖能利用後周較強之國力,滅亡了各自割據、實力較弱的南方諸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十九章_北宋之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