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七年(712年),睿宗傳位給太子隆基,即玄宗,次年改元為開元。玄宗在位共四十四年,前期年號曰開元(713-741年),後期稱天寶(742-756年)。這是唐朝社會經濟和國勢發展的重要時期。開元年間,因玄宗即位之初還注意政治,有所作為,故治績燦然可觀,史稱 「開元之治」。它繼承了「貞觀之冶」及「武后之治」的政績,使唐朝的國勢發展到顛峰,是為盛唐之頂點。

茲將開元年間鼎盛之世的主要政績分述如下:

     (一)任賢納諫:玄宗曾先後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678-740)等賢相。他們各有所長。如姚崇通達時變、多謀善斷,宋f璟剛直不阿、刑賞無私,張九齡老成務實、勤於政事﹐且都能直言諫諍﹑補救缺政。玄宗在執政前期也能明辨是非,勇於納諫。
     (二)澄清吏治:為革除韋后作亂時之敝政,玄宗特別注重吏治。他採用了內外官吏遷調之制,開元二年(714年)定制,選京官之有才識者外調為都督、刺史,而地方官中之佼佼者則擢為京官,以改變 「重京官,輕外任」的風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把太宗時所分的全國十道改為京畿、關內、都畿、河南、河東、河北、山南東、山南西、隴右、淮南、江南東、江南西、黔中、劍南、嶺南等十五道,令各道採訪處置使巡視各地,考察地方政績﹐使吏治得以整飭。
     (三)革新科舉:科舉制實行以來,較之過去的九品官人法自是一大進步,然亦造成官員過多之弊端。玄宗曾限制進士科及第之人數。開元四年(716年),他還在殿廷親自複試吏部新放的縣令,把其中不合格的四十餘人斥退。
     (四)改革軍事:唐初實行府兵制,並間以募兵為補充。玄宗時,改行募兵制,招募壯士充當京師宿衛(又稱騎)和鎮戍邊地。寓兵於農變成兵、農分離,因當兵成了專門職業,乃在邊鎮重地設節度使,領若干州,是為一個地區內之最高軍事長官。
     (五)崇尚節儉:玄宗即位之初,自奉甚儉,又令各地不得開採珠玉、製造錦繡,使武韋時期後宮奢靡之風為之一變。由於開源節流,國家財政日裕。
     (六)弘揚學術:玄宗注重文教,對儒士優禮有加,曾置集賢院,命臣下蒐求遺籍、整理繕寫,凡得書四萬八千多卷。復令張說等重修《唐六典》等。

由於玄宗在即位之初能勵精圖治,故開元年間經濟繁榮、倉廩充實、社會安定、國威遠揚。「是時海內富實,米斗之價錢十三。青、齊間斗纔三錢。絹一匹,錢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驛驢,行千里不持尺兵。天下歲入之物:租錢二百餘萬緡,粟千九百八十餘萬斛,庸調絹七百四十萬匹,綿百八十餘萬屯,布千三十五萬端」。故當時之詩人杜甫曾在 《憶昔》一詩中歌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說明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之發展,至此達於極盛,是為黃金時代。

唐代前期,先有太宗貞觀之治,中有則天武后之治,後有玄宗開元之治,號稱盛世。其中貞觀、開元二朝在內政等方面之冶績亦不無類似之處,茲比較說明之:

     (一)任賢納諫:太宗有房玄齡、杜如晦、魏徵、褚遂良、徐世勣、李靖等賢臣良相。玄宗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名相。且太宗和玄宗初年均勇於納諫,擇善而從。
     (二)整飭吏治:太宗親自選拔任命刺史,並記其功過,以備升貶。玄宗親自殿試和任命縣官。二人均經常遣使考察地方吏績。
     (三)更新制度:二人對政制、科舉制、兵制等各方面多有改革。如太宗行三省合議的中央政制,玄宗行京官及地方官調遷之制;太宗分全國為十道,玄宗改為十五道。
     (四)為政儉樸:太宗去奢省費,遣散部分宮女,停止各地珍貢。玄宗注意開源節流,限制後宮服飾,禁止地方開採珠玉。
     (五)提倡文教:太宗設弘文館,興國子監,集中圖籍,修撰經史。玄宗置集賢院,蒐求遺籍,重修五禮六典。

不過貞觀之治與開元之治名雖雷同﹐實則有別。前者屬於開國初期之 「治世」,後者則由治而臻於 「盛世」。貞觀之治時,李唐初興,百廢待舉,政治雖有成績﹐但離開「輝煌」尚有差距。唯唐室正處方興未艾之際,故雖迭經政變,尚能應付裕如。到了開元之治,經過長期的發展、積累,國家日趨鼎盛,進入了光芒萬丈的黃金時代。但正因國勢已走到頂峰,達於盛極而衰的邊緣,故「全盛」之下,基礎已漸腐朽,一旦遇到變亂,衰象立呈,回天乏術矣!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十七章_唐代之中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