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649-683)。高宗執位初期,尤其是永徽間(650-655),大體承襲太宗以來的繁榮局面,故史稱「永徽之治,比隆貞觀」。但他在永徽末立武則天為后,並將朝政委諸其手,結果導致武后擅權專政、武周代唐革命等事件之出現,遂開初唐之世女人干政迭生的混亂局面。

武則天(624-705)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其父在隋朝時做過木材商和低級軍官,後從李淵,官至工部尚書,封應國公,並先後任過唐之揚州都督府長史、利州都督和荊州都督。武在十四歲時就被唐太宗選入宮中為才人,賜名武媚。太宗死時,被迫入感業寺當尼姑。高宗上臺後,重新宣她入宮,封為昭儀。在再度入宮後,武昭儀初竭力奉迎正宮王皇后,旋又大力加以排擠構陷。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廢王皇后,改立武昭儀為后。當時大臣褚遂良(596-659)曾反對此事,諫曰:「皇后無他過,不可廢。陛下必欲立后者,請更擇貴姓。(武)昭儀舊事先帝,身接帷笫,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高宗雖「羞默」,仍照行不變。不久,王皇后即遭殺害,而反對立武氏為后的元老重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也被貶逐而死。

武氏一當上皇后,即參預朝政,特別是顯慶五年(660年)後,高宗經常有病,「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政務多委武后代決,凡百官奏事均由其處置。上元元年(674午),高宗稱天皇,武后則稱天后。當時朝野上下並尊高宗、武后為「二聖」,實則武后已權傾人主,政無大小均歸其所決。

武后原有四子,初立長子李弘為太子,弘死(一說為武后所酖),改立次子李賢(653-684),旋廢,再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死,太子顯立,是為中宗,尊天后武氏為太后。過了兩個月,太后廢掉中宗,改立四子李旦為帝﹐即睿宗,而由武太后臨朝稱制,全權在握。

武后專政引起一些唐朝大臣和宗室的不滿,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684)等大臣以匡復中宗為辭,在揚州起兵,並由駱賓王(約640-?)寫了著名的討武檄文,末謂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但這次討武行動僅三個月即失敗。到了垂拱四年(688午),唐宗室諸王又在博州(今山東聊城)、豫州(今河南汝南)等地發動變亂。但是這些反武起事都被迅速地平定。於是武后乃對唐之宗室、貴族大加鎮壓,「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

自高宗而歷中宗、睿宗,武后實際執掌朝政已達三十多年,因權位牢固、羽與豐滿,乃有改朝革命之圖舉。天授元年(690年)秋九月,武后迫睿宗和群臣上表請改國號,更唐為周(史稱武周),自登帝位,稱聖神皇帝(690-705),以洛陽為都,稱神京。就這樣,武則天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

武則天之稱帝,或謔稱為「荒唐」,認為她 「荒天下之大唐」或「荒大唐之天下」;或謂之曰「武周革命」,即 「革大唐之命」,實行「天命之變革」。當是時,則天女皇確也有不少「革命」之舉,例如:改正朔,建子為歲首;易服色,色尚金;降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改東都為神都;以武氏故鄉并州為北都;於神都建武氏七廟,而改唐太廟為享德廟;改官制,以尚書省為文昌臺或中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等;改造文字,以 「照」為「」等。至於武則天本人的尊號,亦不斷增上,如「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等等。其年號除臨朝聽政時的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外,在武周建立的十五年內,就先後換了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曆、久視、大足、長安等十三種,幾乎一年一種,可見則天皇帝好大喜功之心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十六章_武周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