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一百多年分裂混亂的政治局面,北朝自是開始。早在東晉和五胡各國並存對立的時期,北魏就已出現,但末被列入「十六國」之內。北魏是由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338年,該部首領什翼犍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建立了代國,後於376年被前秦苻堅所滅。淝水戰後,前秦在北方之統治土崩瓦解,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371-409)乘機在386年恢復了代國,稱代王,仍都於盛樂。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公元386年-534年)。

395年,後燕派大軍進攻北魏,拓跋珪大敗之,並乘勝南下,奪得中山、鄴等重鎮,逐漸成為北方最強大之勢力。天興元年(398年),拓跋珪遷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並開始稱帝,是為北魏道武帝(386-409)。道武帝死後,子明元帝(409-423)派大軍進攻南方的宋,佔領了青州、兗州和豫州的一些地區,把勢力伸張到黃河以南。始光元年(424年),拓跋燾即位,是為太武帝(423-452),他先後向北方其他政權發動進攻。勝光四年(431年),夏被北魏所屬之吐谷渾滅亡。此後,北魏復於太延二年(436年)滅亡北燕,於太延五年(439年)滅亡北涼。北方長期分裂割據之局面至是結束,而復歸於統一。

北魏在孝文帝期間(471-499年),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大力推行了改革。孝文帝首先從吏治入手,整飭紀綱,嚴明賞罰,如頒行俸祿制,「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他曾「遣使者巡行天下,糾守宰之不法,坐贓死者四十餘人」。在經濟方面,孝文帝於太和九年(485年)頒佈了均田令,規定男子十五歲以上受露田(末種樹的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婦女受露田二十畝,分露田時加倍或加兩倍授給,以備休耕,年滿七十還官。奴婢受田方法與普通農夫一樣。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的荒地大量地得到開墾,農業生產恢復與發展,耕作技術也大有提高。此外,孝文帝又推行了漢化改革,把首都由平城南遷至洛陽(詳見下述),使其統治時期成了北魏的一個盛世。

孝文帝死後,北魏逐漸走向衰落,並發生了空前的內亂,其中影響較大的是 「六鎮之變」。原來在道武帝時,為了抵禦柔然之患、屏蔽首都平城,曾於北方邊境設置六個兵鎮,派重兵長期屯戍。這六鎮是:沃野(在今內蒙古五原東南),懷朔(在今內蒙古固陽西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今河北尚義縣西),懷荒(今河北張北縣)。六鎮之鎮將都是鮮卑貴族,官兵也多係鮮卑人或胡化之漢人。最初北魏對其頗為重視,六鎮長官升遷較快。但自都城南遷之後,中央待之漸薄,引起六鎮官兵對遷都、漢化改革乃至北魏皇朝之強烈不滿。正光四年(523年),柔然入寇懷荒鎮,鎮民以請糧不遂,殺掉鎮將于景而反。既而沃野鎮民匈奴人破六韓拔陵(﹖-525)也殺了鎮將,得到附近地區之廣泛響應。一時間六鎮皆捲入反魏的變亂之中。六鎮變亂雖然在孝昌元年(525年)被鎮壓下去,但關隴、河北等地反魏鬥爭又繼續了一段時間。

在各地變亂的打擊之下,北魏統治岌岌可危,其內部又發生了一系列的政變。當六鎮之變發生時,孝明帝(515-528)與胡太后正在爭奪權力,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被害,羯人爾朱榮(493-530)乃挾持他所立的孝莊帝(528-530)入京,溺死胡太后,圍殺北魏王公百官兩千多人。朝政遂完全被爾朱榮所操縱。永安三年(530午),孝莊帝殺爾朱榮。接著,榮之從子爾朱兆殺孝莊帝,改立節閔帝(531-532)。後來,爾朱榮部將高歡(496-547)又消滅爾朱氏,入洛陽,廢節閔帝,另立孝武帝(532-535)。

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他在打垮爾朱兆之後,被授為大丞相,獨攬朝廷大權。但孝武帝不甘受其控制,於永熙二年(534年)逃出洛陽,投奔鎮守關中的將領鮮卑人字文泰(507-556)。是年,高歡立元善見為帝(孝靜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公元534年-550年);次年,宇文泰則殺了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帝(文帝),都於長安,史稱西魏(公元535年-557年)。一統北方的北魏就這樣分成東魏、西魏二國。不過﹐它們的壽命也都不很長,很快就分別為北齊、北周所取代了。

東魏在高歡死後,大權落在他兒子高洋(529-559)的手裡。孝靜帝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帝自立,改國號為齊,是為齊文宣帝(550-559)。歷史上把他所建的齊國稱為北齊(公元550年-577年)。北齊據有黃河下游的中原地區,人口頗眾,農業、手工業原來比較發達。但北齊皇帝暴虐奢侈,官吏貪污橫行,政治黑暗腐敗,「賦斂日重,徭役日煩,人力既殫,帑藏空竭」,故國勢日益衰落。

與此同時,西魏在宇文泰執政下,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的改革,整頓吏治,實行均田制,減輕賦役,獎勵生產,推行府兵制,使國勢日益強盛。公元556年,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覺於次年篡代西魏而自立,改國號周,是為周孝閔帝(557)﹐歷史上稱之為北周(公元557年-581年)。北周繼承了西魏強盛的基業,在周武帝冶政期間(560-578)又實行多方面的改革,如開河渠、闢農田,下令釋放奴婢,禁斷佛、道二教,沒收寺院土地財產,令僧人及道士數百萬人還俗為民戶,以增強勞力和兵力。在北齊衰落、北周強盛的情勢之下,周武帝乃於建德五年(576年)發兵進攻北齊。次年,武帝親自率兵東向,攻入齊都鄴城,消滅了北齊王朝。這樣北方又在北周的統治之下歸於統一。

武帝攻滅北齊後,又派大軍進攻南方的陳朝,取得了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這時北周的疆域已經大大超過了與之對立的陳朝,國力十分強盛,為後來隋朝之統一奠定了基礎。至靜帝大定元年(581年),外戚漢人楊堅(541-604)篡周而建立隋朝,北朝至此結束。

從北朝政治發展的情況來看,也呈現重臣悍將專政的局勢,而且後來還一分為二,使北方由統一而再度走向分裂。和南朝係漢人政權不同,北朝則由鮮卑族或鮮卑化的漢人所統治,不過當時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並不因此而受多大影響,特別是從北魏孝文帝以至西魏、北周,多方進行了改革,使北方經濟逐漸復甦,而它們所創的一些制度也被後來的隋朝所承繼。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十三章_南北朝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