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袁、曹二人均想獨霸天下,故雙方難免一戰。而袁紹開始自然居於主動,他在破公孫瓚之後,即挑選 「精兵十萬、騎萬匹,欲以攻許」。建安五年(200年),袁軍大舉南下。八月,接近官渡(今河南中牟北),曹操也立營相抗。時袁紹兵多糧足,但他剛愎自用,其軍糧屯於鳥巢(在官渡東北面)即無重兵把守。曹操雖力寡糧絀,後方不穩,即當機立斷,採用各個擊破和偷襲糧屯的戰術,親率兵五千夜襲鳥巢,燒毀了袁軍的全部軍糧,於是袁紹軍心大亂,曹軍乘勢出擊,大破袁軍,殲敵八萬。袁紹和他的兒子袁譚只帶了八百騎兵逃回河北。
   
官渡之戰使袁紹軍隊主力被全殲,決定了北方最大割據勢力袁氏覆滅的命運。官渡之戰也是曹氏割據勢力存亡之關鍵,通過戰爭,曹操消滅了勁敵,保存了自己,奠定了他統一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後兩年,袁紹憂憤而亡。不久,袁氏集團發生內訌,其子袁譚、袁尚各據一方、互相攻打。曹操乃利用其矛盾,相繼佔領青、冀、幽、并四州。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下袁氏的老巢鄴(今河北磁縣南)。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兵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打敗了與袁氏殘餘勢力相勾結的烏桓,使北方大部分地區獲得了統一,長期陷入軍閥混戰狀態的中原地區終於得到相對的安定。

曹操在消滅袁紹勢力﹑統一北方地區之後,進一步想統一全中國,故積極練兵備戰,以便南下剷除其他割據力量。當時在南方比較值得重視的勢力,主要有兩股,即孫權和劉備。

為了消滅孫、劉等,曹操在平定烏桓之後,立即向南方用兵。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率二十萬大軍進攻荊州。時荊州牧劉表死,少子劉襲職,治襄陽(今湖北襄陽),劉備屯兵於樊城(今襄樊市樊城)。九月,聲勢浩大之曹軍佔領了荊州北部的新野(今河南新野),劉不戰而降。劉備乃先後退至夏口(今湖北漢口)、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曹操佔領了江北軍事重鎮襄陽、江陵等處。曹軍之南下,使劉備岌岌可危,也使孫權大為震驚。劉備遣諸葛亮赴江東,力說孫權合力抗曹。曹操也寫信給孫權,自稱有水師八十萬,促其速降。

當時孫權集團內部意見不一,張昭等主張投降曹操,周瑜、魯肅等主張抵抗。最後孫權決定和劉備聯合對付曹操,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三萬人馬與在樊口之劉備會師,孫劉聯軍共有五萬人。

同年十月,孫劉聯軍在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與曹軍相遇。當時曹軍因不習水戰,為克服船身的晃動,便用鐵鍊連鎖戰船,結果又造成戰船調動不便之困難。孫劉聯軍乃乘東南風之便,用火攻焚燬曹軍的戰船和岸上的兵營,一時 「煙炎張天」,曹軍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聯軍乘勝進攻,曹操被迫引殘兵從華容道狼狽北歸。

赤壁之戰乃繼官渡之戰後,又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其主要影響係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之形成。東漢末年,本來有許許多多的割據者相互角逐,後來曹操、孫權、劉備這三股較有影響的勢力漸漸崛起。但赤壁戰前,曹與孫、劉之間強弱還比較懸殊,曹操吞併孫、劉之可能性頗大。待至赤壁戰後,終於出現了三股勢力的均衡局面,並導致後來三國之鼎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十章_三國之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