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開建教授簡介(參考自互動、維基等百科)
1950年生,湖南長沙人。1982年蘭州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曾任廣州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博導,現任澳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致力於西夏史及中國邊疆民族史研究、明清史、香港史、澳門史、中國基督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曾先後獲得廣東、甘肅、澳門地區以及國家級社科類學術大獎12項,2009年獲頒“法國教育騎士勳章”。

主要論著
著作

-《宋金時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党項西夏史探微》(45萬字),臺北允晨出版社,2005年
-《委黎多〈報效始末疏〉箋正》(25萬字), 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25萬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明清士大夫與澳門》(30萬字),澳門基金會,1998年
-《東坡事類》(35萬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宋代吐蕃史料輯校二》(60萬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宋代吐蕃史料輯校一》(55萬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主編
-《葡萄牙外交部藏葡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檔案》,廣東教育出版,2009年
-《澳門編年史》(6卷),澳門基金會,2009年
-《澳門史新編》(150萬字),澳門基金會,2007年
-《中國古代史論集》(1-3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2006年
-《暨南史學》(1-4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2006年
-《〈澳門憲報〉中文資料輯錄(1850-1911)》(120萬字),澳門基金會,2002年
-《澳門歷史研究》(1-5輯),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會,2001年-2005年
-《鴉片戰爭後澳門社會生活記實──近代報刊澳門資料選粹》(60萬字),花城出版社 2001年
-《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五、六冊,150萬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今日澳門》(22萬字,教育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歷史文獻與道統文化(迎澳門回歸專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香港6000 年(遠古 1997)》(400萬字),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8 年
-《港澳大百科全書》(300萬字),花城出版社,1993年

論文
- 《康熙時期艾若瑟出訪羅馬始末考》,收入《明清時期的中國與西班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理工學院出版,2009年
- 《美北長老會在廣東地區的出版活動:1844-1899》,收入《自西徂東——基督教來華二百年論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9年
- 關於明季意大利耶穌會士畢方濟奏摺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1期(2萬)
- 明季寓居澳日本基督徒與廣東政府的防範,《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第1期(2.5萬)
- 彭昭麟與澳門,《澳門研究》2008年第1期(2萬)
- 明代中暹關係的一份重要文獻──田生金《暹羅國報貢疏》研究,《暨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2.5萬)
- 劉堯誨《督撫疏議》中林鳳與西班牙史料,明清時期西班牙與中國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2007年10月(2萬)
- 16─19世紀澳門人在帝汶的活動,《世界民族》2007年第2期(2 萬)
-順治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清王朝的正式交往,《文史》2007年第1期(2.5 萬)
- 兩廣總督張鏡心《雲隱堂文錄》中保有的崇禎末年澳門資料,《澳門研究》第35期,2006年(1.5 萬)
- 胡璉與中葡茜草灣之戰,《澳門歷史研究》第5輯,2006年(1.8 萬)
- 許之漸與康熙曆獄,清代西學學術研究論集,2006年(2.2萬)
- 明末清初耶穌會在江南地區的活動,上海《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1.5 萬)
- 明代中西關係漢文資料的發掘與利用,《國際漢學》第14輯,2006年(2萬)
- 民國時期澳門興起的各項體育運動,《澳門研究》第30期2005年(2.2 萬)
- 明清時期華人向暹羅的移民,《世界民族》2006年第6期(2.5萬)
- 中國天主教史研究的新進展──從《明清之際西班牙方濟會在華傳教研究
(1579─1732)》說起,《中國史研究動態》2006年第10期(1萬)
- 清朝前期西洋鐘錶的仿製與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3期(2萬)
- 明清之際自鳴鐘在江南地區的傳播與生產,《史林》 2006年第3期 (1.2萬)
- 美南浸信會澳門活動考述(1836-1937 ),《澳門研究》2006年第34期(1.8萬)
- 明清之際澳門天主教的傳入與發展,《暨南學報》2006年第2期 (1.8萬)
- 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在華活動考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1.5萬)
- 美國長老會傳教士早期澳門活動述略,《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1.6萬)
- 清末澳門華人納稅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1.5萬)
- 16─19世紀澳門“黑人”來源考述,《世界歷史 》2005年第5期(1.8萬)
- 19世紀美北長老會在粵傳教活動述論,《世界宗教研究》 2005年第3期 (2萬)
- 明中後期廣州交易會始末考,《學術研究 》2005年第5期 (1.5萬)
- 16─17世紀在暹羅的葡萄牙人,《世界民族》 2005年第3期 (1.8萬)
- 明清時期西洋體育在澳門的傳播,《世界漢學》 2005年第1期 (2.5萬)
- 清末民初聖母聖心會新疆傳教考述(1883-1922年),《西域研究》 2005年第2期(1.8萬)
- 清中後期西洋體育在澳門的傳播,上海《社會科學》 2005年第5期 (1.5萬)
- 1900年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反洋教運動,《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 (1.5萬)
- 明末耶穌會著名翻譯陸若漢在華活動考述,《文化雜誌》第55期,2005年(3萬)
- 明中後期澳門葡人幫助明朝剿除海盜史實再考──以委黎多《報效始末疏》資料為中心展開,《湖北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1.2萬)
- 明末天主教徒韓霖與《守圉全書》,《晉陽學刊》 2005年第2期 (1.2萬)
- 美國傳教士哈巴安德在華活動述論,《暨南學報》2005年第2期(1.8萬)
- 清末澳門鏡湖醫院的建立與發展,《澳門研究》2005年第31期 (2萬)
- 明中後期中葡貿易中餉稅問題考述,《中西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1.8 萬)
- 民國時期澳門近代體育的形成與發展,澳門《行政》雜誌第68期2005年6月(2 萬)
- 晚清柏塘教案始末,《深圳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1.5 萬)
- 英國循道公會澳門檔案中的早期傳教士活動,《中國文化研究》 2004年第3期(1.8萬)
- 澳門土生族群研究三人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7期 (1.8萬)
- 晚清天主教在陝西三邊的傳播,《西北師大學報》2004年第4期 (1.6萬)
- 晚清聖母聖心會寧夏傳教述論(1874-1914)(下),《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1.5萬)
- 黑人:明清時期澳門社會中的一種異質文化景觀,《世界民族》 2004年第2期(2萬)
- 雍乾時期中國與暹羅的大米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 2004年第1期 (2萬)
- 晚清聖母聖心會寧夏傳教述論(1874-1914)(上) ,《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3.5萬)
- 葡人驅盜入居澳門說新史料,載于澳門《文化雜誌》2004年夏季刊第51期
- 近代佛山西醫業的興起─略論佛山循道醫院的創辦、發展、特點和影響,香港
《近代中國 基督教史 研究集刊》第4期 2004/2005
- 萬曆四十八年紅夷船沉陽江始末考,載《澳門研究》2003年12月。(2萬)
- 明清之際經澳門進入中國內地西洋畫家勾沉,中山大學出版社《藝術史研究》第3輯 2002年(3萬)
- 明清之際方濟各會在中國的傳教,載《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3年9月 (2.5萬)
- 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及興衰,載《國際漢學》第9期 2003年9月(4.0萬)
- 康熙後期陳?治台事蹟述評,《暨南學報》2003年第6期 (2萬)
- 明清之際西洋音樂在中國內地傳播考略,《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2期 (1.8萬)
- 進一步加強澳門近代史研究──以《澳門憲報》資料為中心展開,《學術研究》2003年第6期(1萬)
- 清末民初聖母聖心會甘肅傳教述論(1878-1922),《西北師大學報》2003年第3期(1.5萬)
- The Relation ofmissionarybetween Macao and Continental China under the Ming
Ch’ing,in Religious Studies Review, No.4-2003. (1.5 萬)
- 爪哇與中國明朝貿易關係考述,《東南亞縱橫 》2003年第6期 (1.1萬)
- 清初澳葡政權的走向及與清政府的關係,《中華文史論叢》第68期2002年12月(2萬)
- 明清之際澳門與中國天主教傳播之關係,臺灣《漢學研究》第20卷2002年第1期(3萬)
- 明萬曆末熊明遇筆下的歐洲三國,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創刊號2002年6月(2.8萬)
- 明清之際天主教藝術在中國內地的傳播,《暨南學報》2002年第5期。(2萬)
- 陳垣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暨南學報》2002年第3期(1.5萬)
-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西洋音樂在澳門的傳播與發展,《學術研究》2002年第6期(1.5萬)
- 順治朝全國各地天主教教堂、教友考略,《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2萬)
- 澳門──西洋美術在中國傳播的第一站,《美術研究》2002年第4期 (1.1萬)
- 明季澳葡政權的走向及與中國政府之關係,臺灣史語所主編《新史學》第12卷第3期, 2001年9月(2.8萬)
- 順治時期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清史論叢》2001年號(2萬)
- 中國現存最早的歐洲人形象資料──《東夷圖像》,《故宮博物院院刊》 2001年第1期(1.2萬)
- 明代管理澳門仿唐宋“蕃坊”制度辯,《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1.4萬)
- 16─18世紀經澳門進入中國內地的西洋音樂家考述,《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1.2萬)
- 明清之際天主教在海南的傳播、發展及興衰,《海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1.5萬)
- 元明之際廣東政局演變與東莞何氏家族,《中國史研究》 2001年第1期 (2.0萬)
- 明清之際中國天主教會傳教經費之來源,《世界宗教研究》 2001年第4期 (2.5萬)
- 蔡汝賢《東夷圖說》中的葡萄牙及澳門資料,《世界民族》2001年第6期 (1.2萬)
- 穆桂英人物原型出於党項考,《西北民族研究 》2001年第1期 (1.1萬)
- 試論澳門土生葡人的形成和發展,《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1.2萬)
- 平托《遊記》中“ Linpao ”考實──兼談《甓餘雜集》中的葡萄牙史料,
《國際漢學》2000 年7月第 6 輯(2.2萬)
- 澳門諸名芻議,《歷史地理》 2000 年 7 月第 16 期。(1.8萬)
- 《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中的澳門地名,《嶺南文史》2000年第1期 (0.8萬)
- 雍正《廣東通志‧澳門圖》研究,《暨南學報》2000年第6期 (1.5萬)
- 祝淮《新修香山縣志》澳門圖研究,《暨南學報》2000年第3期(1.5萬)
- 關於澳門土生葡人問題的思考,《民族研究》 2000年第6期 (1.2萬)
- 嘉慶十三年《澳門形勢圖》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1.2萬)
- 明朝在澳門設立的有關職官考證,《暨南學報》1999年第1期(1.8萬)
- 明代澳門城市建置考,《文史》1999年第3期(總第44期)(2.5萬)
- 佛郎機助明剿滅海盜考,澳門《文化雜誌》 1999年第2期(總第39期)(2.5萬)
- 澳門開埠時間考,《暨南學報》1998年第2期 (2.2萬)
- 印光任、張汝霖與澳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第4 期(1.2萬)
- 明代澳門地區華人居住地鉤沉──兼論望廈村媽閣廟及永福古社之起源,《海交史研究》1998年第1期(1.8萬)

學術兼職
- 澳門口述歷史學會會長(2008年─至今)
-《歐洲藏16─18世紀中西文化關係史文獻集成》學術委員(2006年─至今)
-《16─18世紀中國與歐關係史文獻叢書》主編(2006年─至今)
- 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2004年─至今)
-《天主教研究輯刊》學術顧問(2002年─至今)
-《中西文化研究》編委(2002年─至今)
-《暨南史學》編委會主編(2002年─至今)
-《澳門歷史研究》編委會主編(2001年─至今)
-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2001年─至今)
- 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會榮譽會長(2000年─至今)
-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理事(2000年─至今)
-《海交史研究》編委(1999年─至今)

湯開建等主編《香港6000年》編後記

欣逢齡記書業集團創立五十五周年、香港回歸祖國一周年之際,《香港6000年(遠古∼1997)》經過編輯同仁整整一年的辛勞,終於由書稿而編印成冊了!

齡記書業集團是香港人經營的跨國出版公司,由區百齡先生於1943年手創迄今。數十年來,區百齡先生與現任總經理區錦榮先生一直以發展香港文化教育為己任,投身出版事業,珍愛圖書文物,也器重專家學者。近年更熱衷出版有關香港史地的圖籍,於是乃有《19世紀的香港》、《20世紀的香港》、《城寨與中英外交》、《粵港關係史(1840─1984)》、《香港史論叢》、《香港會話手冊》、《香港路路通》、《香港歷史圖說》以至本書的問世。其中《20世紀的香港》、《香港會話手冊》更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簡體字本,直接與中國內地億萬讀者見面,是為京港文化出版交流之佳話。

本書原定名《香港大博覽》,擬在內地出版,奈因審批延阻,書稿遂轉入本公司之手。當開建、國健諸學友於1997年5月與我們聯繫時,區錦榮先生當即決定承擔此書之編印,後書名並改成《香港6000年》。從此,開始了我和諸同仁無數缺眠少休的日日夜夜。

原來作者與我們均想在香港回歸祖國的時刻推出此書,然考慮到歷史書是鄭重的傳世之作,絕不可粗製濫造、貽誤後人,也不必匆匆忙忙作趕時髦的“獻禮”,故決定潛心編訂、精心製作,由內容到形式一切以保證質量為依歸。自接手編輯此書,我自己負責全部書稿從初校到末校的校訂工作,並以長期在港的所見所聞,盡可能予以增補,尤其是1945-1997年香港與中國內地的關係的範圍。有個別資料諮詢過陳可焜、黃文放兩位先生的意見,特誌衷心銘感。一些新增材料因時間關係,事先未及徵得原作者的同意,如有甚麼缺失,應由本人承擔責任。

本書的撰著,是以開建學友為首的寫作班子長年艱辛的成果。同時,全書的編製也凝聚了許多同仁的心血,其中:陳惠瓊小姐負責統籌編排工作,決定圖片編選及參與全書末校;陳秋菊小姐負責封面、扉頁及全書版式的美術設計;劉震華先生參與全書三校起的全部校訂工作;鍾穎怡小姐參與選圖入文的編輯及圖片、文字的校對工作;張嘉慧、蘇秀雲兩位小姐從事全書外文譯名的校訂;黎偉權先生、黃少婉小姐負責全書圖片的分類整理及修補等技術工作;馮韻女
士及吳佩蓮小姐負責地圖的編繪;萬清芳、陳卉、盧英、童曉青等小姐承擔了全書排版的工作;申惠如先生則負責最後的印務安排。

當全書進入最後製作的關鍵時刻,作者湯開建、陳文源兩位先生親自趕到香港、深圳,與我們朝夕相處,從事清樣的校訂。此外,深圳大學的國世平教授對本書的出版頗為關心,由於他和深圳四強資訊有限公司的引介,本書交由深圳正佳新電子有限公司負責排版及製作膠片。其他如香港奇峰分色製版有限公司負責為圖片掃描,香港濤文印刷有限公司承擔印製、裝訂,都為本書的出版盡了力,值得我們表示深切的謝意。

《香港6000年》這一精裝钜製終於面世了!它與精裝12卷的《新世紀百科全書》均屬本公司1998年的殿堂級大作。謹以此钜獻,呈奉給關愛香港的海內外讀者,並歡迎批評指正!

陳佳榮
於1998年6月30日

《中華文化網》文化新知

近日﹐詳載香港史事的編年史長篇钜製 ―《香港6000年》﹐已在齡記書業集團的《中國文化網》(CHINA-CULTURE.NET)登錄。該書由齡記書業集團屬下麒麟書業有限公司於1998年出版﹐由湯開建﹑蕭國健﹑陳佳榮等學者主編。全書1336頁彩色精裝﹐共三百多萬字﹑三千多幅圖﹐將遠古至西元1997年的香港史事盡加網羅﹐堪稱第一部完全採用香港資料編纂的香港歷史實錄。該書自問世以來﹐即深受海內外學界所重視﹐此次上網更補充1997年來的資料﹐並將不斷刷新﹐是為研習港史者之福。

據悉﹐齡記書業集團發端於區百齡先生1943年創辦的齡記書店﹐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教育圖書出版社之一﹐現任總經理為區錦榮先生。該集團曾於1998年出版了十二卷彩色《新世紀百科全書》﹐是為香港人的首套百科钜製。麒麟書業有限公司隸屬於該集團﹐向以出版大型精美圖冊馳名﹐自1994年以降更致力於香港史地著作的編製﹐先後出版了《十九世紀的香港》﹑《二十世紀的香港》﹑《城寨與中英外交》﹑《粵港關係史(1840-1984)》﹑《香港史論叢》﹑《香港歷史圖說》﹑《香港會話手冊》﹑《香港6000年》及《香港路路通》(2002年版) 等等。麒麟的香港史地系列﹐以內容完備﹑敘事客觀及製作精美著稱﹐從而成為這一領域的業界箇中翹楚和學術權威。《香港6000年》等珍貴資料登入於“香港文化” 網頁﹐使《中華文化網》猶如錦上添花﹐相信她定會不斷向全球大放異彩﹗
(作於2002年﹐刊於中華文化網“文化新知”)

詳盡而客觀的香港編年史 ─ 《香港6000年》

香港回歸祖國不覺已逾七載﹐但如何研究﹑評價英國統治的150多年﹐至今仍在教育界﹑出版界及報刊﹑電台引起許多爭議。在這裡﹐我們誠意向大家推薦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香港編年史資料長編 ─ 《香港6000年(遠古-1997)》。

該書係麒麟書業有限公司於1998年10月出版﹐精裝16開本﹐共1300多頁。儘管時光已流逝六﹑七年﹐但今日重讀﹐仍覺得此書實為一部不可多得的莊重歷史著作﹐經得起歲月的無情考驗﹐值得關心香港歷史者置於案頭及珍藏。

誠如「香港學」倡議者陳可焜教授對該書的評價﹕「和同類典籍比較﹐它具有全﹑真﹑新﹑精的特點。」(〈上下六千年的香港史長編〉﹐載《亞洲週刊》1999年1月11-17日)。下面試分點臚列《香港6000年(遠古-1997)》的幾項特色﹐以饗讀者。

編撰嚴謹

該書原由暨南大學港澳史名家湯開建教授為首﹐組織十多人的寫作班子﹐耗費三數載光陰﹐蒐集無數資料並加編集﹔復由湯開建先生會同香港史家蕭國健﹑陳佳榮主編及修訂﹐又費去近一年半功夫方始面世。由〈編後記〉所述﹐可見作者及出版者編輯此書的嚴謹態度﹕「原來作者與我們均想在香港回歸祖國的時刻推出此書﹐然考慮到歷史書是鄭重的傳世之作﹐絕不可粗製濫造﹑貽誤後人﹐也不必匆匆忙忙作趕時髦的『獻禮』﹐故決定潛心編訂﹑精心製作﹐由內容到形式一切以保證質量為依歸。」

內容豐富

本書分九個時期﹐用編年體按年﹑月﹑日表形式﹐詳列西元前4000年至西元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史事。這九大時期是﹕前代香港(遠古1838)﹔開埠初期(1839-1860)﹔初步發展(1861-1899)﹔革命溫床(1900-1919)﹔動盪歲月(1920-1936)﹔共赴國難(1937-1945)﹔戰後恢復(1946-1966)﹔步向繁榮(1967-1983)﹔主權移交(1984-1997)。在每個時期之下﹐日誌式的年表﹑月表將政治﹑經濟﹑文化﹑民生各方面的諸般事件﹐盡量加以網羅﹐幾乎應有盡有。

資料詳備

除了人﹑地﹑事﹑物的簡要資料按年﹑月表予以臚列外﹐比較重要的事件均另作專題介紹。在書中﹐人們可找到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全文﹐香港回歸時英女皇臨別贈言﹑末代港督告別演辭及英國皇儲﹑中國國家主席講話的全文﹔人們可發現歷屆行政局﹑立法局﹑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區議會議員﹐乃至特區籌委會﹑預委會﹑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基本法起草委員會﹑諮詢委員會委員﹐及歷次港事顧問﹑區事顧問的全部名單。至於港人日常關注的各類軼事舊聞﹐該書也钜細無遺地予以收錄﹐諸如香港大小政黨﹑組織的成立及由來﹐「馬照跑﹑舞照跳﹑股再炒」的辭源﹐李麗珊奧運奪金﹑蘭桂坊1993年元旦慘劇﹑劉嘉玲深夜被綁架﹑李鵬飛淩晨被斬傷﹐以及地產富商王德輝兩度被綁架﹑其妻龔如心(小甜甜)與家翁爭產訴訟等等。以資料蒐羅之宏富而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香港千古事﹐盡在一書中」。

敘事客觀

歷史著作有無可讀價值並能傳世﹐往往繫於其敘事是否客觀平實。尤其涉及香港歷史這一中外關注的課題﹐更須重視此點。在這方面﹐《香港6000年(遠古-1997)》也是值得稱道的。通觀全書內涵﹐我們可深深感覺到編撰者熱愛中華祖國的熾烈之心﹐然他們對中外關係及諸種敏感事件的敘述﹐均持公允的態度﹐儘量搜集史料﹐不加任意褒貶﹐讓讀者自行判斷。在該書中﹐無論中英爭端及中國政府對英國的批評﹐抑或1967年暴動﹑1989年遊行等等﹐都保存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對人們瞭解﹑研究歷史提供極大的幫助。

圖文並茂

本書是約1350頁精裝16開钜製﹐約300萬字﹐含珍貴歷史圖片3000幅。全書採用粉紙﹐從1984年部分起更以彩色精印﹐大大增加了觀賞性。由於編輯別出心裁﹐使圖文有機配合﹑生動新穎。而在每一大時期開頭﹐又以一首詩概括了該時期全貌﹐傾吐了編撰者的感情和新聲﹐更使閱覽者愛不釋手﹑志在必得。儘管該書篇幅钜大﹑製作精美﹐然原價只售680元﹐值此推銷季節﹐特隨書贈送《香港滄桑》1-12集VCD影碟酬賓﹐是為香港歷史愛好者﹑研究者及藏書者之福音﹗

(2004年為《經濟日報》而作, 後摘登於該報10月22日“書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