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七雄爭戰。秦原僻處西陲,為中原各國所輕視,爾後竟能躋身強國之列,並進而統一天下。究其統一全國之因素,一方面固因統一為大勢所趨、形勢使然,另方面則由於秦本身具有一系列有利之條件。
     
茲將秦統一天下之原因分析如下﹕       

      (一) 統一之趨勢﹕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之紛爭割據阻礙了中國經濟、文化之發展,連綿之戰禍亦使社會動盪不寧、人民受苦受難,故消滅政治上之分裂割據、實現全國之安定和平,已成為時代之要求與民心之所向。同時,農業、水利、交通、商業之發達,使全國在政治、文化方面日趨一致,對統一有利。而由於不斷兼併,春秋初期的一百多個小國已被幾個大國所吞,華夏與周圍各族亦漸融和,說明由分治走向統一是為大勢所趨。

      (二) 政治之政革﹕在當時各國之政革中,以秦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通過變法,削弱了貴族權力。建立縣制,使大權集中於國君之手,政令一律,法治嚴明,官吏守職。而孝公之後,秦之國君多能勵精圖治,選賢任能,不論出身、國籍重用客卿,如孝公用衛人商鞅而致民富國強,惠王用魏人張儀使連橫奏效,昭王用魏人范睢以行遠交近攻,秦王政用楚人李斯﹑魏人尉繚對六國各個擊破。

      (三) 經濟之發展﹕秦所居關中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工程之興修更使國力漸強。加以商鞅變法之後,大力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使農業生產發展,故秦之經濟實力遂躍居各國之上。

      (四) 軍事之優勢﹕商鞅大力獎勵軍功,論功行賞而不問出身之高低,故秦之將士作戰英勇,軍隊戰鬥力大大提高。此外,秦又先後採用連橫、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等策略,故能在外交上瓦解敵國,在軍事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對手。    

      (五) 地理之有利﹕秦立國於關中,有殽山與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作天然屏障,進可攻,退可守,故遂能憑藉優越之地勢,長期避開戰禍,休養生息,培植國力。
     
論及秦統一全國之因素,尚有一事頗值研究,即秦也許並非因政治、經濟方面之先進而戰勝六國,恰恰相反,其所恃者正好是文明之落後和戰鬥之強悍。蓋其本為西戎一野蠻落後之邦,儘管不斷改革、發展,其文明程度一時實難望中原諸國之項背。唯歷史上野蠻民族之戰勝文明民族、邊陲小國之滅亡中央王朝,一向不乏其例。世界史上如蠻族之亡西羅馬、土耳其人之亡東羅馬,中國史上前有商族之滅夏、周族之克商,後有五胡之亡西晉、女真之滅北宋、蒙古之滅南宋、滿洲之滅明朝。然則西戎之秦能擊敗南蠻之楚的競爭,進一步滅亡中原的姬、田諸國,豈非對上述歷史現象提供另一例證耶﹗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六章_秦朝之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