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春秋入戰國,初尚有大小諸侯國十來個,如魯、衛、蔡、鄭、宋、越諸國均存。然自三家分晉後,出現了比較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即韓、趙、魏、楚、燕、齊、秦,史稱「七雄」。這七個大國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一面在本國實行變法改革以圖強,一面相互混戰,圖謀兼併別國,造成七雄並立競爭之形勢。     

七國之間相互競爭、力量消長之過程,大體可分為如下之階段:

      (一)戰國初期之魏齊角逐:

在戰國初期,「三晉」之一的魏國成了七國中之首強。魏文侯(前445-前396執政)任用李悝(前455-前395)為相、吳起(?-前381)為將,推行改革,獎勵耕織,興修水利,廢除貴族世襲的世卿世祿制度,使國勢漸盛。至其孫惠王時(前369-前319年),於公元前344年在逢澤(今河南開封東南)邀集秦、韓、宋、衛等國與盟,並自稱為王。是為楚、吳﹑越以外﹐春秋戰國君主稱王之始。

當魏國稱雄於中原之際,齊國也漸崛起。齊威王(前356- 前320執政)任用鄒忌為相,以田忌、孫臏為大將和軍師,刷新政治,改革軍事,使齊成了魏之勁敵。公元前354年,魏國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師往救。孫臏等引兵攻魏都大梁,圍魏救趙,迫魏師撤回而敗之於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42年,魏攻韓,田忌、孫臏再率齊師馳援韓。次年,孫臏等在馬陵(今河北大名)一戰中全殲魏軍十萬,魏將龐涓被迫自殺。龐涓與孫臏原均師事鬼谷子﹐份屬同窗﹐因妒忌孫臏之才竟屢設計加害乃至臏其足﹐但最後終於敗於孫臏之手。此為後來李斯加害韓非提供先例﹐李斯雖可害死韓非﹐卻落得可恥的收場﹐是為後人多行不義之鑒誡。

魏國屢經挫折,不得不承認齊國的優勢。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到齊之徐州會見齊威王,互尊為王,即所謂「會徐州相王」。此後﹐魏之勢力遂一蹶不振,其在中原之強國地位乃被齊國所取代。

    (二)戰國中期之齊秦對峙:

齊繼魏成為中原強國之後,和西方之秦國遙相對峙、彼此爭雄。秦在戰國之初原較落後,「君臣廢法而服私,是以國亂兵弱而主卑」(《韓非子》),故中原各國均以「夷狄遇之」。後來秦孝公任命商鞅變法,遂奠定了富強之基礎,「是以兵動而地廣,民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戰國策.秦策》)。

齊﹑秦等國之爭雄,除戰爭外,尚輔以外交策略之爭,即所謂「合縱」與「連橫」。據《韓非子.五蠢》所云,「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又南北為縱、東西為橫。一般認為齊、楚、燕、趙、韓、魏等山東六國聯合抗拒西方的強秦謂之「合縱」,而六國跟隨秦國去進攻他國稱為「連橫」。

舊說合縱策略以蘇秦為代表,連橫策略由張儀所倡導。但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較張儀為晚,他主要代表燕之利益,奉燕昭王之命入齊從事反間活動。最先發起「合縱」以反秦,係魏臣公孫衍,他曾組織各國聯合對秦作戰。不論具體史實為何,可以肯定的是,六國因彼此矛盾重重而合縱不成,秦則通過張儀等之離間活動而不斷獲利。

在秦、齊的競爭過程中,雙方主要拉攏較有實力的楚國。據載當時張儀曾游說各國,鼓勵它們與秦相好,尤其是致力於離間齊、楚二強的關係。楚懷王(前328-前299年)中了張儀之計,不聽屈原(約前340-約前278)等大臣的忠告,決定與齊絕交,結果在前312年的丹陽(今河南丹水北岸)一戰中,大敗於秦,不僅喪師八萬,而且漢中之地亦為秦所佔。後懷王自己被俘,「客死於秦」。屈原為此而哀傷憔悴,乃投汨羅江而死。自古以來,屈原一直被當作愛國者而令人深深崇敬。不過屈原雖是偉大之詩人,卻未必是成功的政治家,他和古代的關龍逢、比干,以及後世的岳飛等一樣,均因對庸君懷有「愚忠」而死於非命。

經過一段時間之爭衡,秦、齊雙方一時都很難擊垮對方。公元前288年,兩國一度互相稱帝,齊湣王(前300-前284年)為東帝,秦昭王(前311-前279年)為西帝,維持東西二強之地位。但此時之齊已是強弩之末。公元前284年,燕昭王遣樂毅聯合三晉及秦、楚而大舉伐齊,攻下齊都臨淄,齊國河山大半落入敵手。至公元前279午,齊、燕在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再戰,齊將田單用火牛上陣而勝,收復了失土。然齊經此一劫已元氣人傷。再也無力與秦抗爭了。

     (三)戰國後期之秦趙爭強:

戰國末期,魏、楚、齊等先後衰落,唯趙國經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年執政)之改草,賈行「胡服騎射」,使國勢大增,成了秦國之主要勁敵。趙惠文王(前298-前266年執政)時,任用廉頗﹑藺相如等名將賢相,藺相如出使秦國而「完璧歸趙」,澠池會上使趙王免辱,廉、藺二人又能捐棄前嫌而實現將相和,故趙國乃屢屢挫敗秦國吞併之企圖。

公元前270年,秦軍進攻趙之閼與(今山西河順)地區,趙將趙奢奉命馳援,他先偵察敵情,繼以急行軍趕往,據高臨下,大破秦軍。後來秦復於公元前262午進攻韓、趙,導致秦、趙的長平(今山西高平)之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執政)中了秦的反間計,撤掉老將廉頗,改以好作紙上談兵的趙奢之子趙括為將。結果趙軍在公元前260午遭受慘敗,趙括被射死,趙軍四十多萬人被活活坑埋。經此一役,秦滅六國之最後大障礙遂被清除。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五章_東周之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