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於尾聲,中國逐漸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七雄競爭的戰國時代。本來春秋初年之大小諸侯國有一百數十個,後經不斷兼併,小國漸被消滅。據《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所載,「齊桓公併國三十五」,「晉獻公併國十七,降國三十八」,「楚莊王併國二十六」,「秦穆公滅國二十」。因此,到了戰國初期,大小國家只餘下二十來個,其中又以韓、趙、魏、楚、燕、齊、秦最為強大,號稱「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之形成並非全是春秋時代兼併戰爭之結果。燕、楚、秦固為春秋舊國,通過兼併小國而得以壯大,然韓、趙、魏則是晉國被瓜分後出現的,齊國之國名雖一仍其舊但國君卻已易姓為田。「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正是由春秋進入戰國時,政治權力重心從諸侯下移到卿大夫的典型表現。

晉國本是春秋時代之大國,長期稱霸於中原。但至春秋末年,其政權逐漸操於卿大夫之手。晉國之卿原有十餘族,到悼公(前572-前558年執政)時,只餘智、韓、趙、魏、范、中行六氏輪流掌政。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范氏、中行氏。公元前458年,智、趙、韓、魏四家盡分范、中行氏之地,此後智氏乃獨擅朝政。公元前453年,智伯集結韓、魏伐趙,但韓、魏反而與趙聯合起來攻滅智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君成了韓、趙、魏三家之傀儡,「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魏之君。獨有絳、曲沃,餘皆入三晉」(《史記.晉世家》)。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史記.晉世家》)。至公元前376晉才完全被滅。

齊原係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在桓公時亦曾盛極於一時。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齊景公時(前547-前490年執政),田桓子聯合鮑氏,攻滅了欒氏和高氏。後來田厘子攻滅國氏、晏氏等,擁立齊悼公(前488年-前485年執政),旋又殺齊悼公,另立齊簡公(前484年-前481年執政)。過了四年,田厘子之子田成子再殺簡公和右相,完全操縱了朝政。公元前391年,田成子的曾孫田和把齊康公(前404年-前379年執政)遷往海邊。公元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侯,過了幾年康公卒,姜氏遂絕其祀,齊國全部為田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因僅國君易姓,國名未變,是故戰國時代之齊國往往又被稱為「田齊」。

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使春秋末期大夫專政奪權的局勢發展到一個高峰,而他們的「篡逆」居然被周天子所承認,說明封建秩序及其觀念已蕩然無存。因此我們將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晉作為戰國時代的開端。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五章_東周之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