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災害鏈倒計時:第一次世界經濟大戰與第三次世界大戰!
2017-3-17 06:36
楊學祥

我們在2016年6月17日指出,一張表預示超級災害鏈必然到來:

表1 拉馬德雷和世界經濟長波的對應關係

時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時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經濟長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關鍵事件              兩次世界大戰                       1991年蘇聯解體   第三次世界大戰?

關鍵時間     1913      30年代大蕭條         70年代石油危機    2020 20年代超級災害鏈

注:1914年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提前10年結束世界經濟長波第三上升期;2020年與1913年的位置相同,都處於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和世界經濟長波上升時期,如果爆發戰爭,也會提前結束世界經濟長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4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世界經濟危機的週期

經濟景氣循環的波動或循環,根據其週期的長短,現在公認的有下面四種類型:1.基欽循環(KitchinCycle,短期循環)3至4年週期(與地球自轉3-4年週期對應);2.朱格拉循環(JuglarCycle,中期循環,主迴圈)10至11年週期(與太陽黑子和潮汐11年週期對應);3.庫茨涅茲循環(KuznetsCycle,長期循環)20至22年週期(與太陽黑子和潮汐22年週期對應);4.康得拉切夫循環(KondratieffCycle,長期波動)50至60年週期和吉村迴圈55年週期(與太平洋十年濤動和潮汐50-70年週期對應)。
其中,康得拉切夫循環(KondratieffCycle,長期波動)50至60年週期和吉村循環55年週期(與太平洋十年濤動和潮汐50-70年週期對應)與世界大戰週期有明顯的對應關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們在2007年中國首屆災害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學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氣候、颱風、強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強震相互對應的規律和物理機制,對氣候及其相關災害的預測有重大科學意義。規律表明,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全球強震、低溫、颶風伴隨拉尼那、禽流感伴隨厄爾尼諾將越來越強烈。印尼地震海嘯發出了自然界對人類的警告: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已經啟動,人們必須有所準備。8年的科研實踐正在驗證這一理論預測。

2016-2020年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經濟災害進入集中爆發時期,對京津冀地區發展有重大影響,我們稱之為氣象-地震-經濟超級災害鏈。

全球金融危機“七年之癢”顯然是基欽循環(KitchinCycle,短期循環)3至4年週期(與地球自轉3-4年週期對應)的公倍週期,兩個週期為6-8年,形成一個約7年的整數週期。

Obridko等(2006)指出,根據太陽磁場的資料分析得到過一個約7年的週期。李愛雲(2010)指出,對黑子長、短週期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長週期存在7.1年、14.2年、21.3年、28.4年、42.6年的系列,短週期的時變性比長週期的更明顯。對黑子週期的外部觸發機制做了討論,發現黑子週期與行星週期之間有良好的對應關係。太陽黑子7年週期的發現是對金融危機7年週期的有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我們的研究表明,太陽黑子具有11和22年週期,在太陽黑子循環和氣候效應之間存在著關聯。太陽黑子極小期的平均週期為11年,太陽黑子延長極小期的平均週期為200年。近20年的研究發現,潮汐極大期、太陽黑子超長極小期、中國歷史朝代更迭和全球低溫有很好的對應關係。6次時間的一一對應表明其相關性和處於同一激發機制(見表2)

表2 太陽黑子延長極小期、潮汐極大值年、壞天時代和中國歷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極小期   時間        中國朝代     時間      氣候變化   壞天時代      潮汐極大值年
奧特   1040-1080    西夏   1038-1227   變冷     1010-1110      1062
——————————-金     1115-1234   變暖
沃爾夫 1280-1350     元    1279-1368  小冰期   1165-1360      1264
——————————-明    1368-           變暖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爾頓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0-21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世紀       2007-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5542.html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危機是週期地重演的,危機與危機之間的間隔表現了一定的規律性。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普遍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隨後發生危機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以及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

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又發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發生一次危機。其中,1914年的經濟危機對應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對應第二次世界大戰,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對應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蘇聯解體。目前處於經濟危機爆發的前夜。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世界經濟長波第三上升期提前結束

拉馬德雷週期與世界經濟長波有很好的對應關係:世界經濟長波上升期對應拉馬德雷冷位相,世界經濟長波下降期對應拉馬德雷暖位相。由於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長波上升期比拉馬德雷冷位相提前10年結束,進入長達31年的世界經濟長波下降期。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鑒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後,可是後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範圍。於是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雙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沙皇俄國得到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衝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由於德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軍事、經濟國力大大增強,一舉超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原有“均勢”遭到破壞,於是他們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這影響到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終釀成戰爭。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于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準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素質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素質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回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時間長達4年零3個月,在這次戰爭中,參加國家多達30多個,約1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總數的67%。按當時的美元計算,參戰國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也達1516億美元。戰爭主要發生在歐洲,有人估計,歐洲的工業生產水準至少倒退了8年。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得興起於歐洲東部和中部地區的沙皇俄國(1547~1917)、德意志帝國(1871~1918)、奧匈帝國(1867~1918),以及興起于亞洲西部、曾一度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擴張並且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1299~1922)覆滅了。而巴爾幹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源於經濟危機

1929年至1933年,世界的經濟處於蕭條之中,也就是在經濟危機中,各國都展開渾身的解數來挽救這次的危機。

經濟危機的最後結果往往就是戰爭。戰爭才能使人們充分的就業。日本在1931年發動918事變,也是同樣的原因,都是起源於1929年紐約股市的黑色星期四。

經濟危機使日本政府不堪重負,為了解決這一緊張情況,日本瘋狂擴軍備戰。甲午中日戰爭前,日本便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陸政策。內容:先將朝鮮、中國臺灣吞併(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將清軍趕出朝鮮,並通過馬關條約使朝鮮、臺灣成為自己的殖民地),再吞併中國東北和蒙古(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強行打開中國門戶),然後挑起對華全面戰爭佔領中國(全面戰爭爆發),最後吞併亞洲,成為世界一強,稱霸世界。
避免大蕭條,是各國政府必須做出的選擇。其中,第一種選擇是對外戰爭,試圖通過擴張增加本國暴力控制的地盤,為本國資本擴張創造條件。所以,上世紀1930年代是多事之秋。1931年,日本發動918事變。1933年,納粹上臺,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擴張勢力抬頭。1935年,墨索里尼出兵衣索比亞。1936年,德國出兵萊茵河非軍事區。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出兵蘇台德地區。1939年,德國出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91年蘇聯解體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美爭霸的鬥爭一直延續到1991年,長達46年的冷戰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人類多次被置於核毀滅的恐怖之下,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烏雲密佈。20世紀70年代,全球進入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Oil Crisis)為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經濟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制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迄今被公認的三次石油危機,分別發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佈收回石油標價權,並將其積陳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國一手製造了石油危機,抬高了油價,達到破壞世界各國經濟的目的,到現在美國已基本上控制了中東的大部分石油,都說石油戰爭是美國精心策劃和發起的,其目的就是要搞跨敵對國的經濟而更加有利於美國的經濟發展。從直接的結果來看,第一次石油危機,也曾給美國帶來積極的一面,首先危機引發了世界能源市場長遠的結構性變化,迫使主要進口國積極尋找替代能源,開發節能技術。抑制了美國家的石油消費和進口,人從而促使美國政府提出各種各樣的能源計畫和能源政策,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價格促使廠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車:1990年美國汽車每加侖汽油的平均行駛里程較1973年增長了40%。

美國將借此次石油危機轉移國家對外負債,緩解通脹壓力,繼續維持美元搖搖欲墜的地位。正如次貸危機並未給美國經濟帶來根本性的打擊,反而引發蝴蝶效應那反而引發蝴蝶效應那樣,在危機的蔓延中,美國將不良影響轉移到歐洲甚至亞洲。
事實上,由於高精尖技術的發展,美國早已脫離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相反,許多新興工業國家則難以抗住通脹壓力。隨著新興工業國市場需求下降,資金撤出,美元將趁機回流遂而轉強,美國的通脹也隨之解決。更重要的是美國對外負債也大幅下降。如此,新一輪的世界經濟調整週期到來。

我在2006年指出,科技創新當然是立國之本,不過大國博弈的勝負主要取決於對世界局勢的清醒分析和對敵友的正確認定[3]。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博弈中,美蘇兩國科技力量和經濟實力旗鼓相當。但是,蘇聯認友為敵,不但挑起了中蘇大論戰,而且欲置中國於死地。蘇聯解體除了國內原因之外,中蘇分歧和中蘇對抗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蘇對抗使蘇美爭霸的天平逐漸向美國傾斜。這也是蘇聯在珍寶島事件後準備對中國進行核攻擊,意外受到美國干預的原因。蘇聯對中國軍事行動的勝利意味著蘇聯實力的增長和美國勢力的削弱,這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大國博弈的勢態使美國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使蘇聯沒有發揮自己的軍事優勢而面臨相關的經濟危機。蘇聯在關鍵時刻選擇與中國對抗,顯然是犯了戰略性的錯誤。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這次較量,以美勝蘇敗的結果告終[4]。
http://www.envir.cn/forum/20055003.htm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600.htm

蘇聯錯誤的戰略決策使美國通過大國平衡戰略不戰而勝,堪稱大國博弈技巧的經典。目前,一雄獨霸的美國對世界虎視眈眈,其形勢與蘇美兩雄爭霸不可同日而語,單邊主義的美國國策勢在必行,多邊主義的異端勢力成為被打擊對象。在先發制人打擊戰略下,平衡戰略已經過時。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是美國試圖以武力控制世界的兩個樣板,其結果表明,以美國一國之實力難以達到其預想的目標。美國的平衡戰略又重新啟用,與日本結盟是美國遏制中國的重要步驟。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25750.html
http://news.163.com/06/0624/10/2KCH8QA60001121M.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1681.html

1991年蘇聯解體為20世紀蘇美爭霸畫上了句號,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為和平解決經濟危機樹立了經典式的範例。

2016年處於世界經濟危機發生的前夜,歐盟解體已經不可避免,美國不希望任何體制的強大聯盟存在。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中美大戰是協力廠商崛起的機會

2016年10月15日博主占豪發文指出,當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線,美俄較量是主角。這其中的邏輯是,美國把中國作為最高級別的戰略競爭對手,在這個世界上,白宮認為只有中國具備挑戰美國地位的綜合國力,其它國家根本不具備。而俄羅斯之所以“搶戲”中國,根本原因則在於,以現在中國的國力,美國單挑中國的結果是,以俄羅斯為首的其它強國,會借中美較量侵蝕美國的世界霸權地盤。

直白說,就是當美國在太平洋和中國激烈衝突之時,美國將會失去歐洲、中東這兩個對美國來說最重要的地方。這其中的原理就像當年英國打兩次世界大戰,雖然打贏了,但殖民地基本都失去了。何況,如果美國現在和中國進行對抗,考慮到中國的國家訴求主要在近海,並不在廣袤的太平洋,美國根本沒有任何戰勝中國的可能。

所以,美國為了未來有一天解決中國這個競爭對手,就必須先解決這個可能背後捅美國刀子的俄羅斯。於是我們看到,當今世界中美博弈是主線,美俄博弈是主角。

我在2016年9月30日指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一個古老的寓言,卻包含難以窮盡的科學真理。中美大戰是協力廠商崛起的機會,美國就是蘇德戰爭的受益者。善於玩弄平衡的美國,不會因為別國的利益而給第三國挑戰自己權威的機會。美國不想步德國的後塵,讓第三帝國毀滅在世界大戰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9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23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9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