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月革命迷及其感言緣起
二、列寧論沙俄特色帝國主義
三、1917俄國革命是歷史必然
四、俄國工業化得分好幾步走
五、非馬克思意義的社會主義革命
六、國家壟斷可補資本不足而發展
七、“新階級”成社會新主要矛盾
八、戈巴喬夫終結馬克思主義俄國化
九、普京時代優於勃列日涅夫式社會
十、俄羅斯強國夢猶未及會如何實現

十月革命百年有感

一、十月革命迷及其感言緣起

1917年11月7日(俄曆十月二十五日)夜,阿芙樂爾巡洋艦轟擊彼得格勒冬宮的炮聲,揭開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帷幕,開啟了全球社會主義革命新紀元。中國的社會主義者對此無比地歡呼,李大釗曾屢發宏文〈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之勝利〉,〈十月革命與中國人民〉。毛澤東更以其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響徹了中外。雖說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最早並非來自俄國,也非遲至1917年,但對神州全社會震撼性的影響,自非俄國十月革命莫屬。

曾幾何時,筆者曾在北國高等學府講授世界近代史達廿餘載,其間舉凡巴黎公社原則、十月革命意義,均在必教之列,由此亦令自我之青壯歲月,皆屬「巴黎公社迷」、「十月革命迷」。光陰荏苒,雖然播遷南溟已有三十多年,隨着年歲閱歷增長,待人處世觀點時變,但作為歷史學者總覺評論史事仍應持客觀的分析態度。以十月革命言,自己雖已非十足的「擁躉」,但總常懷初心,不願作輕易的肯定或否定,認為應據史實及規律總結些有益的經驗教訓。不過,畢竟年事漸高,已屆杖朝之期,故難再詳找材料、引經據典,只憑過往積累和記憶談些感想,供大家討論和批評。

二、列寧論沙俄特色帝國主義

要探究十月革命的背景,必須對革命前的俄國特色有一概括了解。早在1916年1-6月,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已指出在十九世紀70年代後,歐美資本主義就逐漸走向帝國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據他分析,帝國主義有英、美、法和德、意、俄等多種類型,前者從自由資本主義而發展,後者是軍事封建帝國主義。沙俄等軍事封建主義的特色是,經濟發展已進入資本主義階段,但國內保持濃厚的封建專制制度殘餘、對外窮兵黷武從事侵略,它們往往以國家壟斷來補充私人資本的不足。正是沙俄帝國的此種特點,造成了內憂外患,終於導致了一系列的革命運動。

順便一提,長期以來海內外常有詆毀馬恩列斯主張的各種論說。惟平心而言,姑不論階級鬥爭、無產階級革命及專政理論的成效如何,就他們作為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乃至民族學家來說,許多論斷還是彌久常新的。例如:馬克思爭取工人福利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十年週期論,迄今仍屢試不爽,只不過原先經濟危機用倒貨入海來渡過,1929年來用股票下跌以顯示;恩格斯曾指出托拉斯是大工業發展的必然產物,其社會民主及福利論在西、北、中歐都有實踐;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在一百年後亦有迴響,像近年西方的佔領華爾街,台灣民眾曾高舉馬克思像走向街頭並呼喊「打倒壟斷資本主義」;斯大林的「民族國家」論亦有其生命力,但其所說的民族國家起源於資本主義上昇時期,應發展成凡工業化時期多常伴有此種現象,就如東歐繼西、中歐之後,出現蘇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之分裂,連斯大林的故鄉格魯吉亞也在經歷這種過程。

三、1917俄國革命是歷史必然

歷史雖已過去整整一個世紀,但對十月革命的評價仍是見仁見智。儘管如此,並無法否定革命運動是歷史發展產物的基本觀點。1917年前,長期統治俄國的是羅曼諾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1613-1917),它在二十世紀初已漸為民眾所拋棄。1904-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導致了1905-1907年革命。1914年沙俄投入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後,國計民生百孔千瘡,於是先後有1917年「二月革命」之推翻沙皇制度,同年「十月革命」之推翻臨時政府。十月革命後,俄羅斯的共產黨創立了蘇維埃政權,後形成為蘇聯,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СССР),1922-1991]。

蘇聯的建立,成為歐、亞歷史的有趣一例:歐、亞兩洲最早發生近代革命的國度,如英國、日本兩小島國,都保留皇帝而行君主立憲;而在歐、亞大陸,原來專制傳統濃厚的國度,卻激進到廢除君主制而行共和,如法國經多番帝制復辟終於1870年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912年中國廢除兩千多年帝制而建立中華民國、1917年俄羅斯推翻帝制而成社會主義共和國、奧斯曼帝國於1922年被土耳其共和國取代。至於何種制度為何國人民提供更多的自由民主,則屬另一論題。

四、俄國工業化得分好幾步走

如前所述,俄國在十九世紀70年代也已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若往前追溯至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則該國走上資本主義業已有不少年頭。十月革命後的蘇聯正是在此經濟基礎上逐漸發展的。不過,比起英、美、法等國,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水平是很低的,包括工業動力、交通等基礎建設及農業技術改造等等方面。唯其如此,蘇聯建立以後不得不利用國家壟斷的力量,來補充資本的不足,以迅速恢復、發展經濟。

蘇聯工業化的一些重要特點,包括推行五年計劃的「計劃經濟」,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方針。這一方面奠定了其國力基礎,方有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成就及航天科技的卓越;另一方面卻妨礙了農業、輕工業的發展,不利於改善民眾生活,並造成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至今,俄羅斯仍苦於過分依賴能源收入及單純售賣軍火。因此,儘管俄國走向工業化道路業已超過一個半世紀,但仍有許多未臻理想之處。

五、非馬克思意義的社會主義革命

除了生產力的發展,十月革命後俄國生產關係變革也存在不少問題。「十月革命」向來號稱社會主義革命,蘇聯被尊為最早的社會主義國家及後來社會主義陣營之首,其實它並非馬克思原來意義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主義雖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但必須在資本主義社會發達的基礎上展開,起碼要具備生產力高度發展、民眾生活大為改善及生產關係公有化諸條件。恩格斯當年曾批判德國的一些「國家」主義,說如果國有化等於社會主義,則古代羅馬的妓院早已是國營的了。是故不能僅憑公有化一條,就宣稱進入社會主義。

回顧1917年後的蘇俄,由於生產水平有限,只能在生產關係方面多下功夫。除了維持眾多國有化的重工業外,又大力推行農業集體化,廣建集體農莊。因對農民的「剝奪」,曾造成了「大饑荒」。同時,在人際關係及意識形態方面,堅持階級鬥爭和肅清反革命,造成了人所共知的踐踏人權、殘害人命之大悲劇。其箇中苦楚,在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索爾仁尼琴《古拉格群島》等異見小說中,均有活生生的血淚斑斑的刻劃。而此種慘痛教訓,實值吾人深刻記取。

六、國家壟斷可補資本不足而發展

蘇聯既非在充分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上成長起來,為何能迅速崛起,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擔當主角,並成為戰後冷戰時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其中的一大奧妙,即前述列寧所謂用「國家壟斷」來彌補資本的不足。觀諸現代許多事業,要達成目標往往有私人資本、國家組織兩種途徑,如在體育方面,美國隊和俄國隊的成績常常不相伯仲。在軍事工業方面,也有國家壟斷、私人經營或軍用民用兼融數種。

究竟「國家壟斷」或「私人資本」哪種較好?目前一時還難決雌雄,端視效率如何、代價多大,並須結合各該國的國情和民族性來分析。德國曾以國家資本主義迅速趕超英、法,蘇俄也憑藉國家力量一度和美國較比短長。不過,無論如何,必須令國力發展不能以犧牲人權和民眾利益為前提。至於利用對外掠奪別國民眾來滿足本國民眾自由富足的模式,今日看來亦應大加撻伐及拋棄。

七、“新階級”成社會新主要矛盾

蘇聯經濟雖有快速發展,但社會問題不少,否則也不會一朝瓦解。如何評價冷戰時期蘇聯社會的主要矛盾呢?這裏需提及一位原社會主義陣營內較早觸及此問題者,即南斯拉夫的吉拉斯(Milovan Đilas,或譯德熱拉斯,1911-1995),他原是南共的領導人、後以「修正主義」被開除。吉拉斯在1957年出版了《新階級》一書,認為「在共產主義革命中,國內的群眾也參加了革命,然而,革命的果實並未落入他們的手中,而是給了官僚集團。因為官僚集團正是使革命實現的黨組織。」

根據吉拉斯的看法,蘇聯在十月革命後出現了「新階級」,蘇聯共產黨的許多幹部成了新的官僚資產階級,他們佔有勝利果實而不再為人民服務,構成了社會新的主要矛盾。當然,蘇聯社會的矛盾是錯綜複雜的,但新官僚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矛盾肯定是重要的方面,相信也是蘇聯亡黨亡國的主要原由之一。

八、戈巴喬夫終結馬克思主義俄國化

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史上,每一個共產黨要執政成功,都必須使馬克思主義這一指導思想本國化,而列寧主義就是最早的實踐。自十月革命後,蘇聯共產黨執政了七十多年,度過古稀之齡。但當國際形勢複雜、社會矛盾尖銳、民眾要求提高,如何繼續成功地執政,就要管治者及其團隊煞費苦心了。如果蘇共領導人銳意革新,就一定要得到黨內同志及民眾的支持。顯然,在二十世紀90代初的蘇聯,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隨着蘇共黨內新官僚階級的形成,許多人早已化公為私,成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壟斷巨頭。而要搞資本主義,自應拜英、美等為師,令憲法保護私有財產,何需保留高唱為人民謀福利的理論教條,以免束手束腳。當時一些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都傾心於西方的民主自由及議會民主。至於蘇共總書記戈巴喬夫,縱有心改革,亦已無力回天,終於順應「眾意」,取消共產黨和馬列主義的憲政領導地位,並最終解散了蘇聯。

九、普京時代優於勃列日涅夫式社會

蘇聯的瓦解是因不堅持十月革命的精神,抑或該國社會內部矛盾發展的結果?如以歷史觀點分析,此亦是歷史的另一必然,由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組合的蘇聯境內,種族、民族、地區、階層間的不平衡、不協調實在過於嚴重,廣大民眾對新官僚資產階級極端不滿,而在進入新工業化時期,「民族國家」傾向也時有滋生,大家都不願再受貪得無厭、顢頇無能的「老家長」久遠約束,於是蘇共領導的「聯盟」歷經七十四載壽終正寢了。

蘇聯完了,但其主體俄羅斯猶存。一個歷史悠久的優秀民族,是不會輕易言敗的。經過十載苦難的歷程,進入廿一世紀之際,俄羅斯終於迎來「普京時代」。筆者在2000年主持中華萬年網時,曾謂普京是「俄羅斯的拿破侖」、「當代的彼得大帝」。他的名言「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應亦源於彼得大帝[一說出自斯托雷平(Stolypin,1862-1911)]。你可以不喜歡普京,但八成俄羅斯人擁護他。一個長期出身克格勃(KGB)的總統,經過全民普選而合法上台,允許別人高呼「打倒普京!」而依法不予報復。就憑這一點,普京時代肯定優於蘇共專權的勃列日涅夫式社會。

十、俄羅斯強國夢猶未及會如何實現

時下人們都在熱議中國復興的夢想,而在三百多年前青年彼得以帝王之尊微服前往西歐學習、謀求改革的國度,「俄羅斯夢」更是理所當然的目標。要復興國家,既要學習外來先進文明,尤不可拋棄本土優秀傳統。當下,如何正確看待「十月革命」,成了俄羅斯舉國上下的一大課題。俄羅斯總統普京對列寧雖時有微言,但他在2016年7月31日曾登上十月革命時炮轟冬宮的阿芙樂爾巡洋艦,同年12月19日又下達紀念俄國革命100周年的命令,以表達對國家歷史的尊重、達致全社會的和諧和團結。他認為,不能把過去年代的對立、傷心、仇恨等情感強加於今天,更不能造成當今社會的分裂。就讓吾人對俄國本土的「十月革命」百年回顧,翹首、拭目以待吧!

俄羅斯的社會平均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雖然不俗,但要全面復興、重登世界舞台的中心,仍有不短的征程:既要調整國家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又要消除上下懸殊、地區差距過大,以不斷改善民眾的生活:既要維護全社會的和諧和團結,更須進一步發揚民主,真正做到人民通過普選代表當家作主;既要維持國家軍事力量、保衛主權和安全,亦應警惕走上窮兵黷武的歧途,避免充當世界霸主的再度競爭。當然,在規劃國家大計時,要充分考慮新世界大戰發生的可能因素,做到有備而無患,否則一切美好的建設都會因捲入戰火而頓成廢墟。

行筆至此,腦中突然閃過捷克作家伏契克(Julius Fučík,1903 -1943)在《死刑架下的報告》之不朽名言:「我愛你們,人們!你們可要警惕啊!」就以此言權充結束語吧。

[陳佳榮2017年10月18-24日,上網於11月6日夜。另刊《明報月刊》2018年1月號]

1917-11-7-100.jpg1917-11-7-100.i.jpg1917-11-7-100.h.jpg

附:普京談十月革命100周年:強調對待歷史應客觀尊重
2017-11-07 00:15:01 來源:參考消息網 責任編輯:衛嘉

核心提示:俄媒稱,普京致電歡迎參加十月革命百年紀念活動的各國嘉賓,稱十月革命對俄羅斯和整個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強調對待歷史應當客觀尊重。

參考消息網11月7日報導 俄媒稱,克里姆林宮網站公佈電報稱,俄羅斯總統普京對1917年革命10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的參與者表示歡迎。他指出,這一事件對俄羅斯和全世界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據俄新社11月3日報導,俄總統在電報中說:“我對參加俄國革命10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的人表示歡迎。1917年轟轟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我們歷史不可分割而又複雜的組成部分。這場革命對俄羅斯和全世界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很大程度上決定了20世紀的政治、經濟、社會面貌。”

他表示:“因此,在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年份,社會活動家、學者和媒體代表對這一時期進行深刻、全面的反思,表達各種各樣、有時相反的觀點和評價是理所當然的”,“同時我相信,即使是最激烈的論戰也應基於事實和檔,基於對過去客觀、尊重的態度。”

報導稱,他說:“我希望各國代表齊聚一堂為這種建設性討論作出貢獻。當然,這也有助於鞏固外國同行和夥伴的友好關係。”

報導表示,最後,普京祝與會者進行卓有成效、內容豐富的交流。(編譯/賀穎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