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歐亞-世界最大島vs新世界 ─ 海權,空權抑陸權?

2016年6月2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閃電式訪問北京,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俄羅斯聯邦總統關於加強全球戰略穩定的聯合聲明》等三個聯合聲明。此舉對世界未來局勢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一時難以全面估量。

聯繫到近些年來中俄兩大國的一系列舉措,一幅“大歐亞-世界最大島”的戰略意圖漸現,茲略陳如下:

*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中緬孟印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
*東北亞經濟合作:與朝、韓、日等
*東盟10+1:中國與東盟十國
*中東歐16+1:中國與塞爾維亞、捷克、波蘭等南、東、中歐國家
*獨立國家聯合體: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哈薩克、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
*歐亞經濟聯盟:白俄羅斯、哈薩克、俄羅斯、亞美尼亞、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
*上海合作組織:哈薩克、中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
*金磚五國[BRICS]: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南非(South Africa)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奧地利、澳大利亞、阿塞拜疆、孟加拉、巴西、汶萊、柬埔寨、中國、丹麥、埃及、法國、芬蘭、格魯吉亞、德國、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哈薩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盧森堡、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耳他、蒙古、緬甸、尼泊爾、荷蘭、新西蘭、挪威、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俄羅斯、卡塔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泰國、土耳其、阿聯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和越南
*大歐亞夥伴關係:2016年6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倡議
*世界島(World-Island):以海包陸言,歐-亞兩洲相連[或加上非洲],為全球最大島
*舊大陸:對抗美國等新大陸的舊世界

回顧歷史,俄羅斯總統普京倡議的“大歐亞”夥伴關係,實淵源於英國學者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的“世界島”之“陸權”論。1904年,麥金德在《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已將陸地相連的歐洲、亞洲、非洲稱為“世界島”(World-Island)。1918年,他在《民主的理想與現實》(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進一步歸納出這樣的結論:誰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Heartland);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World-Island);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全球,即所謂“得東歐者得‘心臟地帶’;得‘心臟地帶’者得‘世界島’;得‘世界島’者得天下”。

麥金德的主張實際上是一種“陸權論”。在上述《民主的理想與現實》中,他曾提出:“如果世界島的大部分統一在一個強權之下,並由此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海軍基地,又當如何?”其意指哪個強國能夠控制世界島,便能夠成為陸地強權。而一個大陸強權在陸地不受其他挑戰,並且擁有足夠資源建造艦隊時,便足以擊敗海洋強權。

近代以來,海權論、空權論、陸權論辯不休,麥金德與重視“海權”的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不同,比較重視“陸權”。也有人認為他過於重視歐洲及陸軍,而忽視新大陸的美國和空軍,如艾里克‧赫金伯翰(Eric Heginbotham)認為“今天的戰略公式是:控制飛機者,就能控制基地;控制基地者就能控制天空;控制天空者就能控制世界”。

不過,其實所謂“權”,均指人類中某國或某族憑何領導世界而言。既涉人類,自離不開競爭的本性和陸棲的局限。人們雖可深潛入海洋、飛昇至太空,但歸根到底還要返回地面。以目前科技水平言,不可能建立長久的海洋世界或空中樓閣。觀諸近代歷史,法國拿破侖、德國希特勒都憑陸軍而席捲歐洲,其海戰失利影響甚微,最後也失敗於陸戰;美國可以靠海、空強權而掃平日本乃至中東,最後仍須撤出佔領的陸地,它只能憑不斷艱於維持的海空軍來稱霸世界,逐漸顯得力不從心。就歐亞非世界島而言,風景這邊依舊璀璨;一旦未能長久稱霸,新世界也會顯得形影孤單、寂寞難耐。

以此而觀,麥金德理論仍不可遽加否定。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16年6月倡議和中國等聯合建立“大歐亞夥伴關係”,顯亦欲以世界島-舊大陸vs美國的“新大陸”,中國的一帶一路目前也未囊括及美洲,美國的北大西洋體系和歐盟軍隊司令部的組建前景如何,諸多戰略理論孰優孰劣,都要待未來局勢的發展來檢驗了。

[2016-09-11]

附文:

中俄重大突破 普京帶盟友集體與華戰略對接

2016-10-06 22:34:39
http://global.dwnews.com/news/2016-10-06/59773485.html

俄媒稱,中國和俄羅斯正在籌建大歐亞經濟夥伴關係。這就意味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將正式啟動,中俄兩國將聯手實施實際性的戰略對接。

據俄羅斯塔斯社10月4日報導,歐亞經濟委員會稱,歐亞經濟聯盟和中國之間建立自貿區的首輪談判將於10月中旬在莫斯科舉行。

俄羅斯駐華大使安德列‧傑尼索夫說:“從雙邊往來的角度看,尤其是在務實領域——經濟和經貿聯繫——11月上旬在聖彼德堡舉行的俄中總理第二十一次定期會晤無疑將是總結性活動,屆時將進行年度總結,對各個方面和預計將簽署合作檔的領域進行工作總結。”
他強調,“要簽署的檔很可能不止十份:我們的合作一向規模大且多種多樣”。

俄羅斯第一副總理伊戈爾‧瓦洛夫此前表示,俄總理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於11月7日至8日在聖彼德堡會面。議事日程之一是籌備關於建立大歐亞經濟夥伴關係的協議,可能加入這一夥伴關係的有歐亞經濟聯盟國家、印度、中國、巴基斯坦及其他有意向的國家。

該協議的第一階段可能是俄中雙邊協定或歐亞經濟聯盟和中國建立自貿區的協定。舒瓦洛夫指出,這種協定或在兩年內簽署。

非一國或少數國家的力量,貿易重組是世界性的合力而非局部

報導稱,亞美尼亞、白俄羅斯、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是歐亞經濟聯盟候選國。如果最終中俄達成協議,則意味著中國、俄羅斯及主要中亞國家、部分東歐國家和南亞國家將會加入到這一協定,並最終實現自由貿易。

這一目標若也實現,那麼接下來中俄即相當於在經濟上形成了非常好的交融,考慮到中國已與東盟建立了自貿區,在亞太與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都建立了自貿區,若中國和俄羅斯再促使部分中東國家和東歐國家加入這一協定,“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相當於聯通到了中東歐。

貿易重組展現多邊發展趨勢,將對世界格局產生顛覆性影響

重組非局限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其中之一或其中之幾,而是全部領域都在進行顛覆性的重組,這種重組力量又與新科技的大爆炸產生化學反應,並由此顛覆人類世界的各種社會秩序。

報導稱,在這次大重組之中,最核心的推動國家是中國;最核心的推動力則是中國和俄羅斯兩國,因為“一帶一路”的主線是“一帶”,而“一帶”在陸路上從中亞、東歐通向西歐,中國一家之力推動太困難且很難成功,中俄聯手則使得性質變得不同,直接會改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演化進程與格局。如今,中俄兩國在戰略上已經開始實施實際性的對接。

重組過程困難極大,中俄聯手激發改變世界的核心能量

不過有專家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困難無疑是非常巨大的,因為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是在重構新的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秩序,軍事秩序也將隨著這些秩序重組而發生重組,這必然會涉及到對原有既得利益的挑戰。在這種挑戰下,鬥爭和博弈必然會越來越激烈,困難可能會越來越多。

有了俄羅斯情況就不同了,因為中俄的聯手首先就會增加“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可信度與穩定預期,兩國的聯手很快就能吸引不少國家參與,而當這種參與度形成一種大勢時,像西歐的強國就會主動參與。

因此,某種意義上說,俄羅斯這次與中國進行戰略聯手和戰略對接,不僅僅是對中俄兩國有巨大利益,更重要的是能對整個世界重組的大勢產生重大推動力,會加速世界重組進程,是改變世界的核心組合力量。

報導指出,中俄聯手的初步效果已經開始顯現,5年後當中俄的這種戰略對接形成體系,那麼將會對中東歐、西歐及其它“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沿途國家帶來巨大的吸力。換句話說,中俄的這種聯手,將會在5年後起到引導世界發展和重組的戰略作用。

(安敬 綜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