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報:世界正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戰?
2014-12-22 13:57:31 來源: 參考消息網
http://news.163.com/14/1222/14/AE2TSKEU00014AEE.html

  參考消息網12月22日報導

  西班牙《起義報》12月18日刊登題為《世界在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戰嗎?》的文章,文章認為,一個和平的世界對美國軍事凱恩斯主義來說無異於巨大的災難。他們需要戰爭,而且是很多很多的戰爭。全文內容如下:

  世界似乎正在逐步走上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道路。北約對俄羅斯的圍堵越來越緊,在歐洲這個舞臺上,把一個美國歷屆民主黨和共和黨政府從“冷戰”開始以來就在追求的根本政治目標發展到了極致。在此基礎上還不得不提到美國政府宣稱的經濟戰。

  北約從25年前加快了攻勢,恰好是1989年柏林牆倒塌的時候。那時美國總統老布什和德國總理科爾都向時任蘇聯領導人戈巴喬夫表示,北約一定會遵守二戰結束時與莫斯科和《華沙條約》締約國之間達成的有關北約邊界的協定。但是和其他許多事情一樣,這一承諾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認為,烏克蘭危機首先是北約東擴導致的直接後果,其次也是歐盟計畫從經濟上吸納烏克蘭,從而從“後門”深入俄羅斯這一政策導致的結果。因此米爾斯海默認為,烏克蘭危機完全是西方的過錯。

  就好像以上的這些做法似乎還不足以加劇與俄羅斯的緊張關係並在歐洲挑起一場戰爭,美國國會又通過了針對俄羅斯的一系列制裁措施。在新一輪經濟制裁措施基礎上,白宮的政策讓石油價格下跌至原來的一半,其明顯目的就是削弱俄羅斯、伊朗和委內瑞拉三國的實力,並給石油輸出國組織以致命打擊。

  正如幾天前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所言,似乎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華盛頓採取了荒唐的“政權更迭”策略以期終結普京政府。

  第三次世界大戰真的打響了嗎?廣告商和帝國的好友們並不這麼認為,但教皇方濟各卻多次強調了這一點。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看看最偉大的政治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曾經有過的看法:“戰爭不僅僅是戰場和戰鬥行為本身,而且還有始終對戰爭掌握的明確的支配權。”可能有人會因此真的懷疑美國現在是否已經掌握了對戰爭的“明確的支配權”?如果是這樣,那我們是不是已經開始了戰爭,或者已經處在戰爭的前夕?霍布斯所說的這個“支配權”不是小事,它依靠的是不斷地銷售和摧毀武器,並投入更多的資金用於“金融軍工產業”以創造巨大的利潤。為此就需要發動戰爭,戰爭規模越大,利潤也就越豐厚。

  在這個巨大的騙局中就是無法避免的戰爭—用來滋養“金融軍工產業”的引擎。一個和平的世界對美國軍事凱恩斯主義來說無異於巨大的災難。他們需要戰爭,而且是很多很多的戰爭。如果沒有,他們會負責創造,為此他們培養了無數具備執行這一行動的高度專業的人力資源。

  於是二戰結束後美國不間斷地發動戰爭:朝鮮、越南、老撾、柬埔寨、伊拉克、阿富汗,現在可能是對俄羅斯,明天還有可能對中國。
  歷史證明,全球所有的地緣政治變化都伴隨著戰爭。正如愛因斯坦曾經所言,現在唯一的區別是“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怎麼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人類只能拿著木棍和石頭打”。

[延伸閱讀]美媒盤點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五個“引爆點”

  參考消息網2014年10月23日報導

  外媒稱,目前世界看上去名副其實地著火了。烏克蘭衝突時斷時續,亞太地區矛盾四起,埃博拉疫情肆虐,“伊斯蘭國”持續其血腥戰爭。不過,某種更加兇險的事情—一場具有更為嚴重的全球影響的戰爭—是否已露端倪?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0月17日刊文,盤點了有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五個引爆點。

  1.朝鮮對世界

  在人們最後意識到朝鮮仍在發展核武器計畫以及運送核彈頭的移動系統之前,關於朝鮮的“挑釁”理論將十分管用。與此同時,韓國正在建造自己以“殺傷鏈”攔截系統為形式的威懾武器,該系統野心勃勃地打算在平壤的核武器能夠離開地面之前把它們全部消滅。朝鮮半島的形勢將變得難以預測得多。

  2.中國對印度(或印度對巴基斯坦)

  除了歷史和血腥的思維之外,並不存在兩國註定會走向戰爭的真實原因。事實上,中國已經就邊界爭端與其陸上鄰國完成了若干成功談判,而印度也具有在印度洋地區發揮地區優勢的戰略地位和軍事力量。喜馬拉雅山和東南亞的天然邊界造就了應該讓雙方都感到滿意的發揮影響力的地理範圍。

  不過,北京與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友誼”及其對印度洋的挺進將威脅印度的地區霸權,而印度的“向東看”政策也因為它使得新德里與越南和日本結盟而不受中國的歡迎。這種戰略競爭可能導致雙方都無法從中脫身。

  3.中東亂局

  中東當前的形勢是如此複雜、混亂、可怕和難以克服。

  要想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地區的核平衡必須被無可挽回地打破。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明顯途徑:伊朗得到了核彈,而作為應對,以色列則使用了其“廣受懷疑而又諱莫如深”的核武器。

  其他的地區變數包括朝鮮説明巴沙爾政權,或是“伊斯蘭國”以某種方式繳獲到先前不為人所知的核裂變材料儲備,並擁有將其變成武器的智力。

  4.俄羅斯對北約

  在對“伊斯蘭國”的空中打擊成為熱門新聞之前,今年最大的新聞曾是烏克蘭東部到底會發生什麼。俄羅斯軍事行動的速度和情報對於北約和歐盟這樣的多邊機構來說是個不好的預兆。後者一直受到委員會決策方式的束縛,這種方式減緩了它們的反應時間。

  公正地說,北約瞭解這一點並進行了若干鞏固其在東歐的地位的嘗試。在9月的威爾士峰會上,北約開始制定“準備行動計畫”細節,包括組建極快速反應部隊以及沿北約東部邊界部署預先到位的裝備和補給。

  拋開這些戰術考慮,問題的核心是北約的東擴以及莫斯科關於有權“保護”其他國家的俄語少數民族的宣誓。如果波羅的海國家或波蘭等成員國受到威脅,北約將不得不做出應對。

  5.中國對美國

  最後討論所有衝突中最重要的潛在衝突。“修昔底德陷阱”—即崛起大國和現存大國最終將以戰爭一決高下—已經成為近年關於中美關係的一個顯著論據。

  一些分析人士聲稱,以修昔底德對於斯巴達—雅典關係的分析來類比中美關係是蹩腳之舉。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崛起和軍力增強將改變力量平衡,並對足夠多的東北亞摩擦點產生危險的影響。

  這些摩擦點的最危險之處在於它們涉及了三個方面:南中國海、日本、臺灣或朝鮮都可能引發迅速失控的局部衝突。

  首先是中日圍繞尖閣諸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發生衝突的可能。根據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最近的重申,這些島嶼是受美日防衛條約保護的。另一個潛在的爆發點是南中國海,在那裡美國的另一個條約盟國菲律賓日益被中國在斯普拉特利群島(即我南沙群島—本報注)的島嶼建設所驚嚇。

  不過,尚未解決的最大的“核心利益”很可能是臺灣。軍力天平從臺灣向中國大陸的顯著傾斜是過去15年東亞安全出現的最重要變化之一。華盛頓對臺灣的“拋棄”將對自己作為聯盟夥伴的聲譽造成毀滅性後果,因此將會迫使它趕去保衛臺灣。在這麼做的時候,美軍將發現自己處在中國專為防止這種局面而開發的武器系統的射程之內。

  (2014-10-23 10:30:39)

[延伸閱讀]英媒:美國重蹈大英帝國覆轍 或引發新世界大戰

  參考消息網10月15日報導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13日發表題為《美國、英國和帝國的險境》的文章稱,英國的帝國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菲力浦·切特伍德爵士在1919年曾告誡說:“干涉他人事務和締結美其名曰的‘和平’的習慣就像雞奸:一旦開了頭就停不下來。”

  報導稱,難以想像奧巴馬政府的成員會做出這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比擬。但隨著美國焦頭爛額地應付中東地區各國亂局,菲力浦爵士的申訴頗有現代借鑒意義。他的上司、帝國總參謀部參謀長亨利·威爾遜爵士的歎惋更是如此。他在1919年抱怨“全世界有二三十場戰爭在肆虐”,並將混亂的國際形勢歸咎于政治領導人“根本沒有治理能力”。

  干涉動機糾纏不清

  英國或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1919年至1920年間這其中的許多戰爭,作戰地點聽起來都很熟悉:阿富汗、瓦濟裡斯坦、伊拉克、烏克蘭、波羅的海國家。當時英國的爭論和指摘也與現代美國正在發生的論戰極為相似。當年事態的結局給了當今的政策制定者一些重要的經驗教訓。

  1920年英國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一如今天聯軍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空中轟炸展開的。那時跟現在一樣,對於從長遠來看在這種毫無指望的環境下實現政治穩定的可能性,人們的疑慮很深。英國外交大臣亞瑟·鮑爾弗抱怨說:“我們不會用我們的全部財力和人力去教化一批根本不想被教化的人。”跟美國當前的中東困惑一樣,就連英國的政策制定者也知道,他們在追求自相矛盾的目標。正如雷諾茲教授所指出的:“英國人把自己捲進了中東的極度混亂,簽署了鮑爾弗後來承認‘互不一致’的協議。”

  報導認為,那時跟現在一樣,連負責制定政策的人似乎都對軍事干預中東事務的動機感到困惑—是像切特伍德將軍所說的“締結和平”,是該地區豐富的石油儲量,是保護另一塊土地(英國人要保護印度,美國人要保護以色列),還是帝國威望命懸一線的模糊感覺?將近一個世紀以前發生在倫敦的爭論跟如今在華盛頓的爭論一樣說明,所有這些動機糾纏在一起,無人能夠理清。

  報導稱,軍方領導人關於政治家無能的抱怨也在經年累月後依然回蕩。亨利爵士曾歎惋英國政治領導人“沒有治理能力”,如今則越來越多的人對貝拉克·奧巴馬的領導力頗有微詞。

  連奧巴馬的前國防部長利昂·帕內塔近日也抱怨這位美國總統“往往依賴法學教授的邏輯而不是領導人的激情”。

  留下四條經驗教訓

  彼此相隔約一個世紀的英美兩國困境的這些對比發人深省,但它們能提供什麼經驗教訓嗎?文章作者指出四條。

  第一、雖然人們總是禁不住指責政治領導人,但問題的癥結往往隱藏得遠比那要深。1919年的英國首相是大衛·勞埃德·喬治,大多數歷史學家現在都認為他是一位有決斷力和精力充沛的領導人。這並未阻止帝國工作人員抱怨他的政府麻木、混亂。不過,真正的癥結在於英國所面臨難題的棘手性和它所能投入的資源的有限性。

  第二、如果你的政府財政拮据、國人厭倦戰爭,那麼,充當全球員警就會難得多。1919年,奧斯曼帝國解體以後,英國的帝國領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廣。但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庫空虛,而且沒有什麼興趣再捲入衝突。相比之下,過去十年裡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是小事情。但它們同樣讓美國無心再捲入其他衝突。

  第三、一個世紀以前和當今時代的麻煩點驚人地相似,說明世界上有些地方因其地理位置和文化而造成了永久性的政治動盪和戰爭風險: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地帶、阿富汗、伊拉克。

  “過去也是這樣”的想法也許會讓面對多重危機的華盛頓當代政策制定者感到安慰。然而,從英國1919年痛苦體驗中得出的第四條經驗教訓就不那麼讓人心安了。帝國總參謀部勉力應對的許多衝突都相當迅速地得到解決。西方盟國對俄羅斯內戰的參與到1920年已經結束,布爾什維克走向勝利。伊拉克也重新建立起脆弱的和平。但英國將其意志強加給全世界的能力在減弱。回想起來,1919年的政治動盪是一個先兆,預示著世界正進入一個將(在一代人時間之後)導致另一場世界大戰的嶄新不穩定時期。

  一旦占主導地位的全球力量失去控制力,世界就會很快變得不那麼井然有序。

  (2014-10-15 08:37:05)

[延伸閱讀]讓歷史昭示未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大型展覽《正義的勝利—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周年》巡禮

新華網北京9月30日電(記者璩靜、周瑋)

  這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開闢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反法西斯的主戰場,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推動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與世界和平的大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9月2日至28日,國家博物館舉辦了大型展覽《正義的勝利—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周年》。鮮明的主題、清晰的脈絡、豐富的內容,160件珍貴文物和230多張歷史照片再現了中華民族視死如歸、英勇奮戰的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

  屈辱的歷史重生的力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展覽中,一張泛黃的老報紙格外醒目—這張《世界晚報》是中國著名報人成舍我在北京創辦的報紙,事變發生當日正午,該報就刊出了緊急號外。

  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軍民,強行掠取勞工,蹂躪和摧殘婦女,進行細菌戰和化學戰,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等慘案,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中華文明遭受慘重破壞,中華民族被逼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日寇侵略中國的《國難地圖》傳單、日本佔領區強制流通的軍用券、日本侵略軍簽名和口號的日本陸軍軍旗、侵華日軍七三一細菌部隊試驗用的玻璃瓶、日軍使用的輕機槍等展品,揭露了侵略者的戰爭罪行,展示了法西斯的滔天罪行……

  “參觀了南7號展廳二戰展示後,我落淚了,戰爭於人類是災難,勿忘九一八,勿忘盧溝橋,勿忘國恥!”來自北京的曹國福在留言簿上寫下了這樣的感言。

  文物向觀眾講述的不僅有苦難與屈辱,更展示了中華民族經歷血與火以後的重生精神。戰爭是國力、軍力的比拼,更是意志、精神的較量。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那場與邪惡較量的戰爭中,顯示出光輝。日本侵略者的極端殘酷,中華民族艱難的頑強抵抗,告訴世人:這個民族是不能被征服的。

  每有攻守,必艱苦卓絕,每有會戰,必血流漂櫓。

  淞滬會戰中第九集團軍機槍手的抗日負傷榮譽證、八路軍第115師的機槍陣地照片,這些實物如今靜靜躺在展櫃裡。曾幾何時,淞滬會戰、忻口太原之戰、南京保衛戰、台兒莊和徐州會戰、保衛武漢……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在正面戰場奮起抵抗;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武裝,讓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

  八年抗戰,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共進行重大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4萬餘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戰期間,中國以傷亡3500萬人的慘重代價,牽制60%以上的日本陸軍總兵力和海空軍力量,最終打垮了驕橫一世的日本法西斯……

  抗日的烽火不朽的篇章—中國共產黨以堅定意志和模範行動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在東北,楊靖宇將軍戰至彈盡糧絕,竟以枯草果腹;抗聯八女奮戰到底,而後毅然攜手投江。在武漢、在長沙,中國將士面對屍累如山,仍一次次沖入會戰沙場……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戰的中流砥柱,以自己的犧牲奮鬥為抗戰寫下了光輝篇章。

  這一切,都將匯入中華民族歷史長河,光照日月,長留天地。

  朱德等贈給反法西斯鬥爭國際縱隊中國支隊的錦旗、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印章、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寫給叔父的信、新四軍軍長葉挺的《囚詩》手稿……一件件文物記錄著中華民族視死如歸、英勇奮戰的抗戰歷史,也鐫刻了一代代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進行的探索與抗爭。

  “媽媽,這是什麼?”“這是抗日民族小英雄王璞用過的紅纓槍頭,他是兒童團團長,為八路軍送信、帶路,是個小英雄,但後來被日軍殺害。”這是展廳裡,繞著一件文物觀看的一對母子的對話。母親的講述道出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應加強對青少年的歷史、國情教育,讓更多青少年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中國的希望在於青少年這一代。”一位元觀眾對記者說。

  艱苦的磨難,壓不垮中國人民,殘暴的敵人,只能激發誓死抗爭的英雄氣概。歷史證明,中國人民之所以創造了弱國戰勝強國的偉大奇跡,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意志,領導和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戰爭。

  展品中,還有一本厚厚的照片冊尤為引人注目。1944年,18人組成的美軍觀察組訪問延安,期間拍攝的百餘幅照片客觀反映了抗日根據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情況和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沒有共產黨提出的一系列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抗戰前景難以想像。”國家博物館展覽二部主任、本次展覽策展人曹欣欣說。

  以毛澤東為傑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理論,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和戰略指導作用。

  正義的勝利光輝的未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證明人類文明進程和成果不容破壞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這一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抗戰精神,為中華民族精神注入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在中日關係上一貫宣導發展長期健康穩定的友好合作關係,雙方簽署的《中日聯合聲明》等四個重要文件更是兩國關係的基石。

  然而,仍有少數人無視鐵的歷史事實,逆歷史潮流而動,一再否認甚至美化侵略歷史,引起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強烈譴責。

  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違背承諾,縱容右翼分子登島,修建燈塔,之後宣佈將其收歸國有,此舉嚴重侵犯了中國領土主權。展覽中,“東京一右翼組織成員修理其在釣魚島上豎起的臨時燈塔”的圖片引起觀者憤慨。

  長期以來,日本一直難以和軍國主義侵略歷史徹底決裂。有圖為證:2014年8月15日,日本戰敗69周年紀念日,日本內閣3名大臣與80多名國會議員集體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在歷史問題上大開倒車,嚴重傷害了亞洲各國人民感情。

  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人類文明的進程和成果是不容破壞的!人類和平進步的車輪是不可阻擋的!”一位觀眾在留言簿上寫下這樣的話。

  一張圖片奏出本次展覽的最後一個渾厚的音符:在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集會,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現場120名青年代表和120名少年兒童代表舉起右拳莊嚴宣誓:“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圓夢中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儀式上發表了重要講話。

  這是中華民族復興路上嘹亮的衝鋒號—

  歷史述說過往,也昭示未來。站在新中國迎接65年華誕的歷史起點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不斷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成就告慰前輩和英烈……

  (2014-09-30 15:52:19)

[延伸閱讀]美媒盤點下一場世界大戰的五大新型武器

  參考消息網8月4日報導

  外媒稱,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第一次全球規模的工業衝突)開始於100年前,各國利用飛速發展的科學研發了毒氣、空中轟炸、戰鬥機和坦克等新武器。這場大戰最後導致超過3700萬人喪生。戰爭或許自1914年以來並沒有發生很大改變,但隨著20世紀初以來技術正以可能快於以往任何時候的速度發生變革,武器變得更先進、更精細。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週刊網站8月1日發表題為《1914-2014:下一場大戰的武器》的文章稱,讓我們看看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使用的一些手段,並謹記科學家諾貝爾對科學被誤用於毀滅目的的擔憂。

  網路駭客

  對電腦系統的攻擊將是戰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但這一概念—包括“網路戰”一詞—遭到了過度炒作。《網路安全與網路戰爭:我們都需要瞭解的事》等多本著作的作者彼得·辛格說:“網路戰這個詞被廣泛誤用於描述不是戰爭的東西,包括干擾攻擊。”敘利亞電子軍等劫持推特帳戶的團體就是干擾攻擊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關軍方駭客行為最常被提到的例子,是美國和伊朗報導使用震網病毒來破壞原本可能用作製造核材料(可能是核武器)的伊朗設施。一戰中首次使用了遠距離轟炸和空中轟炸,這使平民在戰爭期間面臨更大危險。駭客也構成了一種類似的、顛覆性的危險。辛格說,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攻擊,包括侵入電網,可能是侵略的前奏,但對天才少年能夠關閉網路的誇大宣傳純屬虛構,目的是促進網路安全服務的銷售。

  辛格說:“大規模的智慧財產權盜竊是一項更大的威脅。美國軍事的優勢之一就是在國防技術領域超前一代。”

人造衛星和空間戰的加入可能把衝突擴大到最後的邊界
人造衛星和空間戰的加入可能把衝突擴大到最後的邊界

  太空邊界

  與網際網路類似,隨著戰場擴展到新場地,太空將重新定義大後方的概念。公海是國際領土,所以德國在一戰期間使用未加限制的潛艇戰並導致“盧西塔尼亞”號沉沒和美國公民喪生,這是迫使美國1917年參戰的“最後一根稻草”。

  辛格說,各國將面臨一個有關太空戰爭界限的類似問題。

  新美國基金會的戰略專家辛格說:“大量軍事和通信控制經由太空中的衛星網路。各方要麼同意不去管它,要麼(這可能性更大)打算通過阻礙或摧毀通信節點來對付它。美國到目前為止一直自由享用太空,沒有受到真正國家級別對手的干擾。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下去。”

  無人載具

  電影《機械戰警》2014版描繪了美國依靠一支機器人軍隊征服伊朗,但國防部政策分析家薩姆·布蘭寧說,在可預見的未來,用無人機隨時代替官兵“似乎很牽強”。

  飛機在一戰中得到使用,但二戰期間在德國的閃電戰中與官兵和坦克相互配合時,其殺傷力變得更大。布蘭甯說,隨著無人機成本更低,各國可能設計無人海軍艦船、水下艦艇和地面車輛。

  無人機的優勢包括,可在不讓人類飛行員面臨危險的情況下,通過遠端控制展開首輪打擊。如果飛機被擊落也可省去搜救的麻煩。

  布蘭寧說,這也使無人機攻擊與人類攻擊比起來政治上沒那麼複雜,從奧巴馬政府擴大無人攻擊中就可以看出這點。

  藥品

  未來的官兵可能真要與藥品鬥爭。一些美國官兵已經這樣做了。數代老兵利用自己的聯邦醫療保健福利購買抗抑鬱藥,以對付創傷後應激障礙。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也有人數破紀錄的現役官兵服用藥物。戰區的軍醫為厭倦戰爭的官兵開百憂解等抗抑鬱藥、氯硝西泮等抗焦慮藥或安必恩等安眠藥。美國軍隊在兩場同時進行的十年之久的戰爭中戰線拉得太長,這些官兵中的一些人完成了多次輪值。

  法維翰保健研究和政策分析中心主任保羅·凱克利說,在官兵說自己有緊張問題時,除止疼藥外,美國醫生在越南戰爭期間有時為官兵開安非他明。在二戰期間,納粹分子為官兵開揮發性更強的甲基苯丙胺,以使他們在進攻時更加警覺,戰後的西德軍隊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禁止軍醫供應該藥。

  凱克利說,對部隊而言,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供應藥品比等待供不應求的諮詢師更加方便,將開藥作為默認解決方案也是日常生活的一個問題,但某一劑量可能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適合。

  他說:“我們在開藥的時候在劑量上採取了一刀切的辦法。一些藥量不會對人造成傷害,但諮詢比藥物重要得多。”

  更有害的是20世紀90年代賴比瑞亞等國軍隊對重度麻醉毒品的使用。當時,獨裁者查理斯·泰勒用可卡因使他的娃娃兵保持興奮狀態,並通過讓他們上癮迫使他們保持忠誠。

  《星際迷航》世界的創造者吉恩·羅登伯裡預言,第三次世界大戰將由被藥物控制的士兵唱主角。

  移動設備與矽谷

  很多數位時代的便利物品可以在戰時製造成武器。行動電話最早是由軍隊使用的,而現在矽谷正在研發一系列可穿戴電子產品,以偵測佩戴者周圍的環境,如果改成軍用品,那將非常有用。

  世界未來學會前發言人派翠克·塔克說,穀歌眼鏡式頭盔可以讓士兵與無人機遙感攝像機相連,但在戰區的挑戰是需要擁有足夠的無線信號,以保持這種連接。

  他說:“(在阿富汗的)前方作戰基地如果有Wifi信號,容易讓其暴露。”

  塔克說,跟蹤推特上的資訊是政府監視烏克蘭等衝突地區的一種大型情報收集手段。因此,監視通信內容很可能仍將是一種軍事戰略。穀歌已被迫與國家安全局的監視機構展開合作,但一場有損道德的世界戰爭將真正考驗其“不作惡”的座右銘。

  隨著移動設備的發展,矽谷的眾多公司正在投資創意,這些創意可能成為技術領域的下一件大事。

  塔克說,可替代能源技術可能對美軍非常有用,目前美軍是全球有限石油資源的最大消費者。穀歌和蘋果等矽谷公司還在增加對機器人項目的投資。

  擁有大量防務合同的矽谷可能會變成一個兵工廠—除非工程師們像德國人愛因斯坦那樣反對戰爭。二戰後,愛因斯坦反對使用根據其物理研究成果而製造出的核武器,擔心在未來的戰爭中會造成更大破壞。

  愛因斯坦說:“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使用什麼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一定會使用棍子和石頭。”

  (2014-08-04 11:11:41)

|作者:璩靜 周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