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文在後]

21世紀以降各強國、地區戰略態勢及趨向(提綱)[目錄]
一、美國:
*維護全球領導及一國獨大
*在中東泥足深陷
*對歐盟繼續羈縻
*把俄羅斯視為首敵
*以中國作潛在勁敵
*對伊朗欲擒故縱
*北朝鮮被百般威懾
*對古巴突示懷柔
二、俄羅斯:
*力求復興
*爭取原蘇聯盟國
*聯合及對付原東歐盟友
*經營黑海地區
*恢復歐、美核巡航
*鞏固、發展地中海基地
*聯合中國開拓遠東
*出手敘利亞,打擊恐怖組織(2015/10/10前補)
三、中國:
*由和平崛起到和平發展
*利用和平環境“走出去”
*優先發展與俄羅斯合作
*要求與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
*致力維護境內及周邊核心利益
*走向世界的全方位外交
四、歐洲聯盟:
*與北約的錯綜複雜關係
*英國的戰略走向
*德、法的輪流坐莊
*新入盟與老牌國家的不同視野
*烏克蘭危機或致歐洲分化或美歐分流
五、日本:
*力爭成為“正常”國家
*與中國爭奪亞洲霸權
*努力走向全球
*對美國又愛又恨
*對俄國又恨又怕
六、印度以及巴基斯坦: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舊恨新交
*鞏固在南亞及印度洋勢力範圍
*與中國競爭為亞洲及世界強國
*印度繼續聯俄,在美日俄中大國間逢源
七、阿拉伯地區及土耳其
*數場“反恐”戰爭加劇仇美情緒
*美國顏色革命引致的動盪
*不同教派主導各國的外交走向
*“基地組織”及“伊斯蘭國”的崛起
*土耳其的另類選擇
八、以色列及巴勒斯坦
*無祖國的悲劇不可重演
*重返故國卻造成另一族人居無定所
*阿拉伯人包圍中的自我獨立
九、加拿大及大洋洲:
*大國唯加拿大因移民而興
*加、澳、新諸國外交多傾向美歐
*澳與美日的軍事關係及未來抉擇
十、東南亞地區:
*對中國又親近又擔心
*南海權益引起不同外交取向
*總的趨向-游離於大國之間
十一、北朝鮮-南韓:
*北朝鮮因孤立而圖求突破
*中國對朝、韓關係的反思
*南韓與美、日的和與不同
十二、中亞地區:
*俄羅斯視為禁臠,不許美染指
*中俄借上合組織聯蒙拉印
*俄羅斯力倡歐亞經濟聯盟
十三、拉丁美洲:
*美國“後院”風光不再
*委內瑞拉等堅持反美
*巴西、阿根廷等向中國靠攏
*俄羅斯為反制美國,在其“後院”動土
*美國突改對古巴的敵視
十四、北非地區:
*顏色革命引致版圖變色
*親美或親華、聯俄的艱難抉擇
十五、非洲其他地區:
*南非發展而成金磚國家
*中國支援與資本輸出
*未來列強在非洲大陸的角逐
[附]當今世界各地區的十二種力量:
1.美國、2.歐盟、3.中國、4.日本、5.俄國、6.印度、7.阿拉伯聯盟、
8.加拿大、9.大洋洲、10.拉美共同體、11.東南亞聯盟、12.非洲聯盟。

[詳文如下]

21世紀以降各強國、地區戰略態勢及趨向(提綱)

一、美國:
*維護全球領導及一國獨大:自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成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出現其“一國獨大”之勢。近年,隨著俄國復興、中國崛起,美國獨霸天下已顯力有不逮,但仍謀求長期擔任世界盟主。回顧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一世紀,確是美國崛起稱霸的100年。2014年5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談美國面臨的挑戰及對策時,宣揚美國在未來100年還要並將會繼續“領導世界”。
*在中東泥足深陷:2001年9月11日,阿爾蓋達基地組織對美國本土發動九一一襲擊,美國旋即率北約軍隊進行阿富汗戰爭(2001/10起),後又聯同英、意、西等發動伊拉克戰爭(2003-2011)。2014年6月伊斯蘭國崛起,美國自8月起即組織反恐聯盟對之大肆展開空襲;2015年2月,美國總統又要求國會批准派出地面部隊以進攻之,實則含有預防敘利亞等俄國勢力坐大之隱情。
*對歐盟繼續羈縻:自冷戰結束,美國不解散用來對抗華沙條約組織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反而利用北約不斷東擴及牽制歐洲盟友,力圖將歐盟各國維繫在其卵翼之下,要求在對俄等外交取向上,必須高度一致。
*把俄羅斯視為首敵:美國向視蘇聯-俄國為最大勁敵,故冷戰後令北約不斷東擴。在1999科索沃、2008格魯吉亞、2014至今烏克蘭危機中,均對俄羅斯予以反制,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以中國作潛在勁敵:美國自1972年即聯華以制蘇。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總統於2009年提出重返亞太戰略,利用日本、菲律賓乃至越南等在東海、南海制衡中國。
*對伊朗欲擒故縱:1979年伊朗霍梅尼發動革命、推翻親美國王,美國即視之為“邪惡國家”,曾利用、支持伊拉克發動八年的兩伊戰爭(1980-1988)。2003年伊朗核問題成為國際焦點,美國持續加大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力度,推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四個制裁伊朗決議(2006年第1737號、2007年第1747號、2008年第1803號與2010年第1929號)。此外,美歐還通過單邊制裁法案,並敦促日本、韓國等跟進對伊朗的制裁。2013年伊朗新總統魯哈尼當政後,雙方才重新開啟談判。
*北朝鮮被百般威懾:自朝鮮戰爭(1950-1953)後,美國一直與北朝鮮為敵,視之為“邪惡國家”,迄今仍多方對之展開制裁、封鎖。
*對古巴突示懷柔:1959年卡斯特羅發動革命,成功推翻親美政權,美國曾多次發動武裝入侵古巴而不成,後又經歷1962年導彈危機。雙方在六十五年間均維持敵對關係。2014年12月,美國為對付俄羅斯等原因,才提出要與古巴改善關係,雙方開始進行談判。

二、俄羅斯:
*力求復興:1991年蘇聯解體後,戈巴喬夫、葉利欽以轉向民主而求美、歐善待,終不得要領,換來北約不斷東擴。2000年普京掌政以來,致力於俄羅斯的復興,冀再度稱雄於世。
*爭取原蘇聯盟國:俄羅斯首先力爭團結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先有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成立(1991年12月;目前摩爾多瓦、格魯吉亞乃至烏克蘭退出),後有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組成的歐亞經濟聯盟正式啟動(2015/1/1;亞美尼亞2015/1/2加入,吉爾吉斯2015/5/1加入)。
*聯合及對付原東歐盟友:俄羅斯原想爭取原華沙條約國的夥伴,但難度甚大,故對原蘇聯波羅的海三國及波蘭等刻意防範。同時,努力與前南斯拉夫國家改善關係。如塞爾維亞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曾提出與俄羅斯合併而不可得;2014年10月普京訪塞爾維亞,受到罕見禮遇;2015年2月普京又訪問匈牙利,同意保障其能源安全。
*經營黑海地區:黑海-地中海一帶,自來是俄羅斯兵家必爭之地。2008年8月,俄國展開控制南奧塞梯的格魯吉亞戰爭。2014年2月,經由美國等策劃,烏克蘭親俄總統被推翻,全國內戰旋起,克里米亞及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要求獨立入俄。俄羅斯於3月將克里米亞重新合併入本土。美國及北約、歐盟予以多番制裁。
*恢復歐、美核巡航:自2014年9月,俄羅斯宣佈恢復對北極、歐、美等帶核彈戰機的全球巡航,西至英吉利海峽、葡萄牙,北至美國、加拿大附近,乃至墨西哥灣。2015年2月中,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訪問古巴、尼加拉瓜,兩國均同意俄軍艦進入其國海域,俄擬利用中、南美洲等一些國家對美國進行威懾。
*鞏固、發展地中海基地:在烏克蘭危機前後,俄羅斯著力推行地中海戰略部署:2013年9月,俄地中海分艦隊派遣約10艘艦艇,支援美國揚言出兵消滅的敘利亞政府;2014年12月, 普京高调访問土耳其,表明將放棄原南歐天然氣管道而加強與土耳其的能源合作;2015年1月,希臘選出左傾的新總統,外交取向傾於俄、中;2015年2月,塞浦路斯宣佈將向俄羅斯提供軍事設施;2015年2月,普京访問埃及,加強兩國合作,並將式AK步槍贈給埃及總統。
*聯合中國開拓遠東:鑒於烏克蘭等危機,俄羅斯也將戰略眼光轉向亞洲。除繼續加強與印度、伊朗、北朝鮮等傳統關係,又致力於中俄友好,並於2014年在經濟形勢不好時同中國簽署了大筆能源合作協定,同時放寬遠東開拓的優惠條件。
*出手敘利亞,打擊恐怖組織:2015年9月28日,普京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發出參與打擊IS等恐怖組織的信號,旋與美國奧巴馬會談。他回國後,俄羅斯即於9月30日由敘利亞的軍事基地開始空襲在敘境內的恐怖組織,聲稱是唯一獲敘政府授權的合法行動,要堅持三四個月,旋由其裏海艦隊直接發出數十枚導彈予以配合,加上伊朗出動軍兵加入敘地面部隊,可謂陸海空全行動;同時,俄羅斯與伊朗、敘利亞、伊拉克在巴格達建立情報交換中心,伊拉克本屬美國反恐盟友,卻歡迎俄軍入其境空襲IS勢力,寧非咄咄怪事?看來中東地區將有一番重新洗牌的格局。
(此節2015/10/10前補)
三、中國:
*由和平崛起到和平發展: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宣稱不稱霸。2003年提出“和平崛起”。面對外國的“中國威脅論”,2005年改提“和平發展”。
*利用和平環境“走出去”:自1979年改革開放啟動,歷經卅多年和平環境,中國取得巨大進步,由“請進來”到“走出去”。2015年1月,商務部資料顯示,中國正在告別“世界工廠”,已成資本淨輸出國,同時再超美國成外商直接投資頭號目的地。
*優先發展與俄羅斯合作:2014年11月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來華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時表示:“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堅持把發展中俄關係作為本國外交優先方向,不斷增進政治和戰略互信,不斷擴大和深化全方位合作。”
*要求與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中國也重視同美國的關係,向美國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係(2012)。2014年11月,習近平會見奧巴馬時說:“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發展。”
*致力維護境內及周邊核心利益:中國雖注意外交,但首要的是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即保衛領土、領海、領空的主權。諸如新疆、西藏、港澳台,乃至東海釣魚台、南海諸島,均不容外敵染指。
*走向世界的全方位外交:在外交政策上,中國堅持不結盟、不稱霸,但逐步推出全方位外交,與亞、非、拉丁美洲各國乃至歐盟保持友好合作互利共贏。近年也開始注意保護本國的海外投資利益。同時,中國在2013年,提出“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的設想,作為其輔助外交的經濟新戰略。儘管海外輿論常謂“中國威脅”、“中國即將崩潰”、“不負大國責任”、“搭順風車”、“力圖改寫世界規則”乃至“新殖民主義”,唯中國仍無遑他顧,一心一意謀求改革開放及走向全球。

四、歐洲聯盟:
*與北約的錯綜複雜關係:歐洲在兩次大戰後漸形衰弱,一度依賴於美援。然自歐洲聯盟正式建立(1993),有自己的司令部,與北約重床疊屋。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還是由歐洲人後裔所建美國來主導?
*英國的戰略走向:英國在二戰後喪失了海外殖民地,但一直不忘施行傳統的“分而治之”政策,凡其撤離之區必有遺留問題:1947年離開南亞產生印、巴分治,後有三次印巴戰爭,及孟加拉之立國(1972);1948年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後,出現以色列建國及迄今未息的以、巴衝突;1957年馬來亞獨立後,出現1965新加坡的建國;戰後離開伊拉克及當地王國結束(1958)後,出現1961科威特的獨立;1997年交出香港後,不少政客仍不斷要施加影響,支持港獨的傾向。不過,畢竟“日不落”風光不再,英國不僅難於世界稱雄,就在歐洲也不能與法、德抗衡。是故既不加入歐元區,又屢屢揚言退出歐盟,因而也就緊靠北約,在伊拉克等戰爭中跟隨美國,為對付俄羅斯也願積極籌組志願軍或以武器支援烏克蘭。
*德、法的輪流坐莊:歐盟原由法國倡導,然近年世界遇經濟危機,德國統一後卻仍有東德的勞力、資源、市場可消化,因而經濟狀況較佳,在盟內話事權漸大。不過在某些問題上,兩國立場還是比較一致,如:2001年德法與俄中共同反對美英的伊拉克戰爭;2012年,巴勒斯坦申請成為聯合國觀察國,美、英反對,德、俄、中贊成,法國棄權。
*新入盟與老牌國家的不同視野:冷戰結束後,原蘇聯內部的加盟共和國或東歐盟國紛紛加入歐盟或北約。新入盟者往往不顧德、法等老牌成員國,對俄羅斯持敵對的態度,漸成美國的保護國。
*烏克蘭危機或致歐洲分化或美歐分流:2015年2月6日至8日第5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舉行,主題是“崩塌的國際秩序”。會議首次發佈《慕尼黑安全報告》,以“崩塌的秩序,不情願的保護者”為主題,重點討論烏克蘭危機和“伊斯蘭國”問題。美國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欲向烏提供武器。德、法等歐洲國家則不同意“火上澆油”。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德國國防部長乃至總統在慕安會前後均反對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主張以外交途徑解決衝突。德國總統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在會議前夕先後趕赴烏、俄斡旋,與俄總統普京秘密會談,然後匆回慕尼黑;會後次日,默克爾又立即飛往美國、加拿大,勸說美總統奧巴馬等放棄軍事選項。2月11-12日,在明斯克經連夜十六小時苦談,德法俄烏才勉強簽訂烏東部停戰協定(2月15日起)。有輿論稱,俄、法、德或成歐洲安全的“新軸心”。

五、日本:
*力爭成為“正常”國家:日本自二戰投降,一直奉行和平憲法,堅持和平發展。但一些政府官員既否認過去的侵略歷史(包括慰安婦、大屠殺),又參拜供奉戰犯的靖國神社。更有進者,新上台的安倍內閣力圖改變戰後的“屈辱”。2014年7月1日,日本議會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以期改變戰後秩序,恢復為“正常國家”
*與中國爭奪亞洲霸權:日本原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2012年後被中國超越,故心有不甘,極力擴軍備戰,欲與中國較一短長,甚至要遠赴南海巡航。
*努力走向全球:近年來,日本實行“積極和平”等“價值觀”、“地球儀” 外交,到處以銀彈擴展勢力範圍,包括遠至中東支持美國反恐。2015年2月初,日本首相安倍訪問中東(後被迫提前回國),提出用2億美元支持反恐;伊斯蘭國旋通知日本政府用2億美元,贖回兩名日本人質。最後,贖金未交,人質被殺。
*對美國又愛又恨:日本在戰後長期被美國實行軍事管制,美國先前既扶植日本以反對社會主義陣營,旋又與之結成軍事盟來牽制中國。然日本人對美國是否真心堪當玩味。日本固然感謝美國的提攜,更須賴之以擺脫戰後的束縛,並借美日同盟來對付中國。唯日本人內心對美國人可不是味兒,珍珠港事變偷雞不著蝕把米,換來的屈辱至少有二:全球唯一的原子彈試驗場所;許多失男人無金錢的女子,受到征服大兵的凌辱,造成品種的大“改良”。前者迄今每年哀悼,後者實羞與外人道。美國之得意縱容,會否迎來另一次珍珠港事變,歷史的未來究難以預言。
*對俄國又恨又怕:日本雖在1904-1905年戰爭中打敗過俄國,但總體而言輸給對方較多。二戰後,其北部四島又收入俄手,至今心猶不甘。日本在兩次大戰中,矛頭所向均隨國家實利而變,新的日俄矛盾又將在未來將其引向何方,這只有拭目以待了。

六、印度以及巴基斯坦: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舊恨新交:自1947年後印巴分治後,雙方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爭(1947、1965、1971年)。唯2014年5月印度新總理莫迪就職時,首次迎來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蒞臨觀禮。兩國未來的關係走向,依然有不少看點。
*鞏固在南亞及印度洋勢力範圍:印度極端重視在南亞及印度洋的勢力範圍。以斯里蘭卡為例,2014年印度就努力支持新總統當政,以排擠中國的影響。
*與中國競爭為亞洲及世界強國:中、印兩國同屬人口眾多的發展中之大國,曾均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者,在第三世界中舉足輕重。但自1959年達賴喇嘛叛逃,尤其是1962年邊界戰爭後,兩國一直不睦。目前,雙方都在崛起,你追我趕,如能秉持佛教、印度教多神教傳統,彼此寬容、互利共贏,則亞洲乃至世界幸矣。
*印度繼續聯俄,在美日俄中大國間逢源:1959年後,俄印關係密切過中蘇或中印。2014年新總理莫迪上台後,習近平、普京先後於9月、12月訪印,印度和中、俄同屬金磚五國,印度、巴基斯坦也都是中、俄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的觀察員國。美國曾對莫迪拒發入境簽證,但後來又多方拉攏。莫迪於2014年5月首訪日本,2014年9月訪問美國,復邀請奧巴馬於2015年1月來印參加國慶觀禮。同時,巴基斯坦則盛邀習近平於2015年3月參加其國慶觀禮。看來印度等將不斷在大國間游離,以收左右逢源之效。

七、阿拉伯地區及土耳其:
*數場“反恐”戰爭加劇仇美情緒:自美、英支持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後,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間發生了五次中東戰爭(1948、1956、1964、1973、1982)。2001年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等又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至今中東地區硝煙未息。
*美國顏色革命引致的動盪:中東地區的動盪除多場戰爭外,還因美國策劃的各國顏色革命而加劇,如始於2011年的突尼斯、利比亞、埃及、也門等。美國用外來武力處決了原有的統治者,如伊拉克的薩達姆、利比亞的卡札非、基地組織頭目拉登,舊的統治秩序崩潰了,新的平衡一時卻難以建立。
*不同教派主導各國的外交走向:伊斯蘭教遜尼派統治世界上90%的穆斯林,如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而什葉派只佔10%左右,有伊朗、也門等。不同教派的統治,往往主導了外交走向,也是地區動盪的因素之一,例如:伊拉克的什葉派佔人口多數,但被推翻的原統治者薩達姆及新崛起的伊斯蘭國則屬遜尼派;敘利亞的遜尼派佔人口多數,但統治國家的巴沙爾卻屬什葉派。
*“基地組織”及“伊斯蘭國”的崛起:發動2001年美國九一一襲擊的是極端組織阿爾蓋達(Al-Qaeda,即“基地”,成立於1988年),其首領拉登(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1957-2011)後於2011年5月1日被美國擊斃,唯其餘緒未泯。2014年6月,伊斯蘭國[IS(The Islamic State),或ISIS(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ISIL(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又譯“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又崛起於伊拉克、敘利亞邊界,於是令美國仍得在此大動干戈。目前,美國組建的反伊斯蘭國聯盟已有60國參加(美、英、法、意、澳、埃及、沙特、約旦、卡塔尔等歐盟、北約以及阿盟地區組織在列)。而伊斯蘭國則培訓來自歐、美及全球各地的聖戰者數千人,由他們返回本土發動恐怖襲擊。2015年1月,巴黎《查理周刊》漫畫社主編等十數人,因雜誌刊登諷示回教先知而遭屠殺,就是其中之一例。2月,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又發生恐襲事件,對象也是曾發表諷示回教先知的漫畫家。
*土耳其的另類選擇:奧托曼土耳其人原屬突厥一支,並非阿拉伯人,卻信奉伊斯蘭教,屬遜尼派。該國地跨亞、歐兩洲,扼黑海-地中海咽喉,戰略地位重要。其領土主要在亞洲,而政治、經濟模式則傾向歐洲,參加了北約組織,唯爭取加入歐盟而暫不可得。目前,其外交路向亦在美、歐及俄、中間輾轉游離。此外,因宗教、民族原因,土耳其與敘利亞、伊拉克乃至庫爾德邊區常有牴牾。

八、以色列及巴勒斯坦:
*無祖國的悲劇不可重演:猶太或以色列人原為基督教《舊約聖經》創造者,居於巴勒斯坦,後因歷史原因而流散至全世界達一千多年,並有二戰前後被納粹大屠殺之悲劇。長期以來,猶太復國主義頗為活躍,並於1948年在巴勒斯坦重建以色列國。
*重返故國卻造成另一族人居無定所:猶太人雖實現復國的夙願,卻造成千百年來定居於此的巴勒斯坦人之另一類悲劇。從此,以、巴衝突迄無寧日。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投票表決,接納巴勒斯坦為該組織正式會員,這是巴勒斯坦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加入的首個聯合國機構。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截至2014年10月,已經有135個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佔聯合國會員國69.9%)承認巴勒斯坦為一個獨立國家。願巴勒斯坦也能早日正式建國,並實現中東之和平。
*阿拉伯人包圍中的自我獨立:自1948年復國以來,以色列就長期與周邊的阿拉伯各國對立或開戰,並憑借美歐國家的支持及優秀的軍事技術而屹立。猶太人保衛獨立的意志固值刮目相看,唯歷史未來的發展趨勢仍應不斷觀察。

九、加拿大及大洋洲:
*大國唯加拿大因移民而興:加拿大在美國北面,是北美洲另一發達大國。值得注意的是,在世上G7集團中,英、法、美、德、意、日均曾靠戰爭掠奪而發達,唯有加拿大是憑移民奮鬥而興旺起來。
*加、澳、新諸國外交多傾向美歐:與北美的加拿大相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也是移民國度,而且它們的外交取向都傾於美、歐一邊。例如,澳大利亞追隨美國反對伊斯蘭國的恐怖襲擊,然本國在2014年12月也遭到罕見的人質挾持流血事件。
*澳與美日的軍事關係及未來抉擇:澳洲不僅追隨美國參加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及反恐,而且與美、日均另結軍事同盟。然在經貿方面,澳洲也希望同中國發展關係,唯未來的外交、軍事立場如何,始終要引起關注。

十、東南亞地區:
*對中國又親近又擔心:南洋各國毗鄰中國,歷來關係密切,目前東南亞國家同盟(1967年建)十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汶萊、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以及東帝汶,與中國又有巨額的經濟往來,因而有東盟10+3(中國、日本、南韓)之舉。不過,諸國如對古代天朝上國一般,對華一直有又親近又擔心的態度。
*南海權益引起不同外交取向:在南洋各國,菲律賓、越南等往往因南中國海的領海糾紛,常與中國作對,甚或武裝對峙,且為美、日所用為牽制中國的棋局一子。
*總的趨向-游離於大國之間:一般看來,東南亞各國多如歷史取向,游離在中印、中歐或今日的中美之間。

十一、北朝鮮-南韓:
*北朝鮮因孤立而圖求突破:朝鮮雖號稱社會主義國家,但在領導人繼承上卻行家天下制,由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祖孫一脈相傳。2011年12月金正恩上台後,至今未聞出國。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朝鮮半島的首訪國,卻是2014年7月之於南韓,以回報2013年6月 韓國總統朴槿惠來華。中國之打破慣例,令北朝鮮自求多福,努力聯絡歐、亞一些國家,包括局部改善與韓、日的關係。其元首並擬於2015年5月赴俄,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
*中國對朝、韓關係的反思:在二戰後,朝、越均因美、蘇瓜分而各成南、北兩國。中國因意識形態的考量,一反歷朝要鄰國各自相安無事之政策,採取支持北部以對付南部的作法,結果雖保住北朝鮮或使北越統一全國,唯所得回報均不佳,可謂得不償失。未來,一切外交政策均須首先以本國的利益為依歸,切勿損害中華民族的根本,或隨便犧牲中華兒女的寶貴生命。
*南韓與美、日的和與不同:南韓在朝鮮戰爭中,因美國支撐而得保全,並與美、日等建立密切關係。唯其民族獨立精神至上,不願淪為大國附庸,更在領土、慰安婦等歷史問題上與日本相左,是故美、日、韓亦非鐵板一塊。目前南韓與中國經濟、文化關係密切,如何保持友好並促朝鮮半島和平統一,是項莊嚴的責任。

十二、中亞地區:
*俄羅斯視為禁臠,不許美染指:蘇聯雖然解體,但俄羅斯一直在加強與中亞舊盟國的良好關係,不容外力置喙。而且俄國希望擴展與伊朗、阿富汗等關係,鞏固中亞的勢力範圍。
*中俄借上合組織聯蒙拉印:1996年4月26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始建“上海合作組織”,現已有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觀察員: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和印度;對話夥伴:斯里蘭卡、白俄羅斯和土耳其;參會客人:土庫曼斯坦、獨聯體和東盟。
*俄羅斯力倡歐亞經濟聯盟:2015年元旦,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組成的歐亞經濟聯盟正式啟動(亞美尼亞2015/1/2加入,吉爾吉斯2015/5/1加入),是為俄羅斯鞏固地緣政治的又一重大舉措。

十三、拉丁美洲:
*美國“後院”風光不再:原來,美國向來視拉丁美洲為自己的“後院”,故有1823年門羅主義的出籠:“美洲是美洲(應讀為美國)人的美洲”。但自1959年元旦,卡斯德羅高舉何塞•馬蒂的旗幟,宣佈古巴共和國的成立,“美國後院”之稱就進入拉丁美洲的歷史垃圾堆。
*委內瑞拉等堅持反美:除了古巴外,近來中南美洲反美者也大有人在。原古巴革命領導者、阿根廷人切•格瓦拉(1928-1967),在古巴革命勝利後,曾至南美各地繼續推動革命,後犧牲於玻利維亞。另如委內瑞拉前總統查韋斯(1954-2013) ,也是堅定的反帝戰士。
*巴西、阿根廷等向中國靠攏:還有南非一些大國,如巴西、阿根廷等,近來也大大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外交來往,巴西還是金磚五國的成員之一。這些都有利於中國在太平洋彼岸的戰略擴展,甚至在2014年啟動了尼加拉瓜新運河的開鑿工程,並擬在阿根廷援建太空站。
*俄羅斯為反制美國,在其“後院”動土:自1958年後,蘇俄勢力即伸向古巴。2014年以來,俄羅斯恢復在墨西哥灣巡航,並獲古巴、尼加拉瓜同意其艦艇進入各該國水域,委內瑞拉亦是其反美之盟友。
*美國突改對古巴的敵視:為了防止俄羅斯乃至中國勢力向西擴展,美國也相應作了部署。2014年12月,美國提出要與古巴改善關係,雙方開始進行談判,並同時向世界進行宣佈。另在北美洲的美國南側,2014-2015年,墨西哥由接受中國高鐵招標到取消重招再到長期擱置計劃,中國相關公司已要求賠償,箇中因由耐人尋味。

十四、北非地區:
*顏色革命引致版圖變色:關於2011年以來阿拉伯地區的顏色革命,前已略述。其後果是諸國政權的更迭。利比亞在卡札非被殺後,政局一直動亂。埃及則經歷了穆巴拉克-穆爾西-塞西的權力變換。
*親美或親華、聯俄的艱難抉擇:目前,北非諸國政權的取代或取向,一時尚未完全明朗,但無非在美、歐、俄、中間展開抉擇。以埃及而言,軍人出身的塞西政權,已顯現親俄的傾向,又向法國大量購置軍火,其動向頗有看頭。

十五、非洲其他地區:
*南非發展而成金磚國家:南非在前總統曼德拉(1918-2013)領導下,逐漸有所發展,目前已被歸入各洲較重要發展中國家的金磚五國之列。
*中國支援與資本輸出:近年來,中國大力在非洲各國進行商品、基建、資本的輸出,包括高速鐵路修建、抗擊伊博拉病毒等等。雖然或被指為“新殖民主義”,然若與西方的“老殖民主義”相較,則起碼在傳輸技術、培養當地人才及捨生忘死救人諸方面,已見其長、優之處。
*未來列強在非洲大陸的角逐:環顧近代工業化、全球化歷史,可見不同時期諸國各族的先後努力進程,由西歐、美國、日本―東歐、俄國―中國、印度―拉美各國―馬來各國―阿拉伯各國。非洲大陸也許是發展中的一片處女地,屆時諸股勢力或將齊集於此、各競短長。如此則全球五大洲均呈發達勢頭,人類本性能否呈現“性善”的原質,世界持久和平可否實現,或者另一“性惡”的原動力會將殘酷競爭帶至太空?!

[文章主體部分完成於201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