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附多篇延伸閱讀]

《大西洋》月刊:第三次世界大戰有可能發生
2014-08-01 11:40:11 來源:參考消息網
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4/0801/445487.shtml

作者:歐陸觀察 責任編輯:周佳晶
核心提示:烏克蘭動盪,敘利亞混亂,東海衝突——這些都是現成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

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導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7月29日刊載了題為《是的,有可能再次發生》的文章,作者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傑•科恩。

文章說,烏克蘭動盪,敘利亞混亂,東海衝突——這些都是現成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
悲觀是觀察國家事務的有效棱鏡。美國人通常傾向于樂觀,導致對歷史終結於全球共識和戰爭消除的輕率預測。這類樂觀的觀點在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也非常明顯。

俄尋求復興 改變歐洲邊界

不可思議的事情剛剛在克裡米亞發生。一個大國自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首次強行改變了一處歐洲邊界。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的行動和在烏克蘭東部的明顯意圖提醒人們,創建北約的目的是保護歐洲。北約的核心準則,北約憲章第五條,即對北約任何一個成員國的軍事攻擊均被視為對全體成員國的攻擊,從而做出共同的軍事回應,這對潛在敵人是一種有效的威懾。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最咄咄逼人。這兩個國家夾在東西方之間,都未加入北約。如果烏克蘭是北約成員國,那麼吞併克裡米亞的代價就只有戰爭了。迄今,北約憲章第五條是一項堅定的保證。

已經明確的是,在俄羅斯經歷了25年的冷戰後衰落,普京煽動的民族主義狂熱情緒遠未耗盡。俄羅斯人確信,美歐以民主、法治和人權作偽裝、向其邊境的戰略推進是對俄羅斯尊嚴的踐踏。事實是否如此無關緊要。國恥,不管真假,都是一種可怕的戰爭催化劑。相信自己榮耀不再的俄羅斯渴求過去的威望和實力。莫斯科支持的分裂分子在烏克蘭東部佔領政府大樓,宣佈成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顯示了俄羅斯民族統一主義的毒性。沒人知道它將在哪裡停止。

矛盾或激化 大戰如影隨形

從悲觀的角度來說,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景:烏克蘭政府軍和由俄羅斯第五縱隊組建的准軍事力量之間的衝突加劇。北約向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派遣軍隊和F-16戰機作為威懾。這令俄羅斯的怒火備增,一名俄羅斯將軍可能宣佈:“一個偉大和謙遜的國家被包圍。”美國總統說,厭戰的美國不會尋求衝突,因此將對俄羅斯整個石油天然氣部門實施制裁。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歐洲國家發出抱怨;一位就職於天然氣行業的德國前總理說,德國的利益與俄羅斯相伴。然後,比如,愛沙尼亞的少數民族——俄羅斯族的一場獨立運動勢頭增大,宣佈支持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愛沙尼亞的一位大人物稱俄羅斯領導人是“陷入零和博弈的帝國主義死硬派”。在首都的一次集會上發生一起刺殺愛沙尼亞外長的暗殺企圖後,要求美國總統援引北約憲章第五條的呼聲高漲。美國總統堅稱,“在21世紀畫紅線不是一種有效的舉動”。

讓我們進一步想像,在美國總統發表講話後不久,在一次神秘的巧合事件中,一艘中國船在尖閣諸島中的一座小島擱淺。中國向其所稱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派遣一支小分隊,“作為預防措施”。日本派遣4艘驅逐艦驅趕中國人,並提醒美國總統,他曾說過,尖閣諸島(附近海底有石油儲備)在《美日共同合作和安全條約》的範圍內。美國總統向中國發出撤離尖閣諸島的最後通牒,否則將面臨軍事回應。他還告知俄羅斯,如果愛沙尼亞再次出現分裂暴力行動,那將引發北約軍隊進攻集結在愛沙尼亞邊境的俄羅斯軍隊。兩項警告都遭到忽視。中俄領導人指責美國“繼續冷戰對抗和聯盟,以追求全球霸權”。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

美國力衰退 世界不可預測

這種情景當然不會出現。和平已經深入歐洲人的骨髓,他們帶著強烈的反感思索戰爭。歐洲實現了政治經濟一體化。美國在經歷兩場沒有勝利的戰爭後,正處於一個緊縮時期。戰爭不再發生在兩支大型地面部隊之間。普京領導的俄羅斯具有機會主義特徵——如果它認為代價可以接受,那它就會改變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的力量對比。舉著“和諧”標語的中國致力於本國的成功崛起,而且知道美國作為能夠安撫焦慮的鄰國——比如日本和越南——的太平洋制衡力量起作用。不同于一戰爆發時的1914年和二戰爆發時的1939年,美國在歐亞的大量駐軍維持了一種強有力的美國統治下的和平。

但國際體制看起來並不是特別穩定。冷戰的雙極對抗是可預測的。當今的世界不可預測。在當今世界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歐洲。美國不再是決定因素,只是主導力量;一黨統治的中國日漸崛起;俄羅斯被民族主義和恢復帝國地位搞得暈頭轉向;疲弱、目光狹隘、厭倦的歐洲不再追求建立一個更加緊密的聯盟。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什麼比美國疲弱更危險。因為美國實力的可信性仍然是全球安全的支柱。但奧巴馬總統明確表示,他不相信軍事力量。

如果這些條約義務不構成一條促使美國做出軍事回應的紅線,那麼在一個已經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一切都難以預料。

在人的內心中,樂觀是抑制不住的——也是最受質疑的。我們高度關聯的世界,和伴隨它的壓力和渴望,並不新鮮。重複的幽靈和進步的先知共存。我們不應輕易拋棄有充分根據的悲觀和它帶來的那些條約。

【延伸閱讀】

英報:烏危機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嗎?
2014-04-17 09:42:55

參考消息網4月17日報導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4月15日發表題為《我希望自己錯了,但歷史學家們回顧這段歷史時可能會說,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的文章,作者為《新冷戰》一書作者愛德華•盧卡斯。文章稱,烏克蘭東部地區地勢平坦,景色平淡無奇,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雛形很可能正在這裡形成。在克里姆林宮宣傳機器的鼓動下,在俄羅斯軍方情報部門的引導下,武裝人員正在設置路障,沖進警察局,並扯下這個國家的國旗。他們正在摧毀的不僅是自己的國家,還有幾十年來保障歐洲和我們英國安全和自由的戰後秩序。弗拉基米爾•普京正在敲打西方的心臟。

他看准了我們在面對共同的威脅時無力與盟友合作防禦的弱點。令人深感沮喪的一個事實就是,隨著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過去幾個月來發生的一切表明,西方面對這種土地掠奪意見不一、顏面掃地、無能為力。

我們很快就將面臨一個悲慘的抉擇。面對俄羅斯的進一步入侵,我們可能選擇放棄肩負的保護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的責任,幾乎可以肯定波羅的海國家將是普京的下一個目標。如果我們選擇反抗普京,我們將面臨可怕的軍事升級的危險,我認為,說這種升級將把我們帶到核戰爭的邊緣並非誇大其詞。

普京知道這一點。而且他認為我們會選擇投降。近來烏克蘭發生的一切的真正原因並不在於這個國家是否和布魯塞爾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或者它是否從莫斯科獲得天然氣。

其中的關鍵在於殘酷的權力。真正的問題在於普京的俄羅斯是否可以挾持其鄰國進行勒索,以及我們是否有意願反抗他。迄今為止,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而第二個問題則是一個悲慘的否定答案。

普京認為,歷史命運賦予了俄羅斯攫取鄰國土地、威脅和封鎖鄰國的權利。這位俄羅斯領導人認為烏克蘭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只是一塊領地,而且是他決意要統治的領地。

首先他佔領克裡米亞。現在他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採取了行動。普京給了烏克蘭領導人一個不能接受的選擇。他們要麼同意割裂自己的國家,要麼就打一場他們不可能打贏的戰爭。讓任何一個俄羅斯士兵流血犧牲都會給普京動用強大軍事力量的藉口。

對這位俄羅斯總統來說,最大的好處在國外。他毫不掩飾自己對西方的仇恨。他蔑視但又害怕我們的軟實力。他鄙視我們的弱點。他認為歐洲和美國口頭強硬,但未能對這種日益加劇的災難作出統一的回應。

普京準備讓他的人民承受經濟上的痛苦,為了他認為的國家利益願意冒戰爭的危險。但我們西方不是這樣。佔領烏克蘭後,他將把注意力轉向波羅的海國家。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他們的法治社會、選舉和繁榮的經濟是對俄羅斯統治者無聲的譴責。

現在,普京發現了一個羞辱他們和西方的機會。他不需要入侵,只需要挑釁。利用社會分裂和煽動等手段,他會對一個或者多個波羅的海國家施加經濟或政治壓力,直到它們難以承受。這意味著波羅的海國家將最終屈服,普京將拿回他認為本該是俄羅斯的土地。

這將意味著北約的終結,以及一個可怕的新世界的到來。在這個世界中,國際規則一文不值,強大的國家就是要統治弱小的國家。冷酷貪婪的俄羅斯在未來幾十年都可以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如果西方確實起來反抗俄羅斯,普京就會讓其核部隊隨時準備著,並譴責我們的“侵略行為”。

隨著7月份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年紀念的日子臨近,歷史學家們競相回顧引發這一衝突的一系列事件。也許我錯了,但100年後,歷史學家們是否會回顧烏克蘭發生的事件,並試圖弄明白下一次世界大戰的起點在哪裡?

【延伸閱讀】

外媒: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在亞洲打響?
2014-01-03 10:51:00

參考消息網1月3日報導 東京的一名政府內部資深人士近日表示,“東亞地區的緊張氣氛非常濃厚”,他說:“安全狀況極端危急,來自俄羅斯、美國和歐洲的軍售數目很大。中國軍費自1989年以來每年的增長率都達到兩位數……”

英國《衛報》網站1月1日刊登題為《中國的軍事勢力與日俱增,超級大國碰撞迫在眉睫嗎?》的文章稱,日本和中國之間的仇恨根深蒂固。有分析人士稱,大肆渲染中國“威脅”向來符合東京的利益。

文章指出,沒有人公開談論第三次世界大戰,至少目前還沒有。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未來有可能發生的超級大國碰撞的種子正撒向一些島嶼、礁石和淺灘周邊,以及超出中國“歷史邊界線”的海上航線和空域。中國以日益顯著的政治堅定態度和不斷提高的軍事能力對這些地方提出主權要求。

文章稱,跟過去的所有帝國一樣,隨著中國的力量增強,這種力量的投射範圍必然會包含其近鄰並逐漸擴大到包含地理上的所在地區乃至整個大陸。但要取得主宰地位,它必須先取代美國。這場競賽會持續多年,但現在已經開始,於是就產生了戰爭傳聞。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月1日刊登題為《2014年:大戰的高危年?》的文章稱,隨著世界進入2014年,大國之間的戰爭看上去幾乎無法想像。但是在美國和中國日益加劇的競爭中,人們可以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回聲。

文章稱,首先,可以將一系列盤根錯節的因素概括為“修昔底德陷阱”。根據該說法,迅速崛起的大國和原有大國之間必然會發生衝突。過去500年間曾15次出現新老大國對峙的局面,其中11次都導致戰爭。

值得慶倖的是,在2014年,不會那麼容易爆發大戰。當然,很可能會在南海或東海上、或是就這兩片海域發生衝突事件,並且美國和中國軍艦或飛機或將發生衝突。拿軍艦和飛機來嚇唬對方是愚蠢的,美國和中國已經相當徹底地“演練”了這些可能性,因此有理由期待在局面失控以前,雙方會以成熟的態度進行管控。

文章指出,更成問題的是日本和中國之間可能發生的對抗。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所生動展示的那樣,走下坡路的國家會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越來越沉迷於這樣一種幻想,即大膽的行動將恢復它們應有的地位。

在日本人看來,過去20年是“失落的20年”。日本首相安倍上臺後,決心要在國內重振經濟、在國外重新為日本贏得尊敬。但是,安倍還有更宏偉的抱負,那就是恢復日本的軍事力量,修改和平憲法,大幅增加日本的國防開支,並彰顯日本能夠挺起胸膛捍衛自己的領土。

因此,2014年戰爭最有可能始於如下一些行動,即類似於中國最近單方面宣佈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的行動,這類行動會引發日本方面的升級回應,導致一架飛機被擊落或是一艘軍艦被擊沉,並造成數十人傷亡。此後可能會開始一個彼此採取報復性冒險行動的過程。預計美國海軍和空軍會支持日本。

文章稱,2014年會發生另一場大戰嗎?幾乎肯定不會,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號稱戰爭是“不可想像”的說法並不能說明未來世界的可能性,而是說明人們的想像力是多麼有限。1914年,本來沒有一個歐洲領導人會選擇日後的戰爭。如果重來一次,沒有一名領導人會作出原來的選擇。

【延伸閱讀】

衛報:英國女王曾準備第三次世界大戰
2013-08-02 12:23:00

參考消息網8月2日報導 英國《衛報》網站8月1日發表題為《國家檔案:白廳曾為女王準備第三次世界大戰演講稿》一文,作者是羅伯特•布思、艾倫•特拉維斯。文章稱,1983年,有人曾為女王準備過一份演講稿,她在演講中呼籲英國人,像前兩次世界大戰時一樣,拿出決心,保衛國家。

文章稱,這是一次沒有人願意聽到的女王演講。1983年,在與蘇聯之間爆發可怕核戰的前夕,英國高層官員起草了這份女王或許不得不向國人呼籲為生存而戰的演講稿。

這份演講稿既振奮人心,又令人悲痛。為檢驗英國對可能把世界帶向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國際局勢的反應,白廳進行了一次秘密演習,內容之一就是這次演講。在演講稿中,女王提到了“戰爭的瘋狂”和“技術濫用的致命力量”,並呼籲英國人拿出前兩次世界大戰時為生存而戰的勇氣。

這份非同尋常的演講稿,是長達320頁的模擬演習提綱的一部分,由情報、國防和內政部門高級官員共同起草。它是今天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的一些機密檔中的一份,讓人回想起30年前,英國上空籠罩的末日核戰陰雲。

在演講一開始,女王首先回憶了上次戰爭講話時的情形,“當我與家人歡度聖誕時,戰爭的種種可怕場景離我們是那麼遙遠”。

她接著說道:“我們英勇的國家必須為艱難生存做好準備。我永遠忘不了,1939年那個決定性的日子,當我和妹妹擠在收音機前,聆聽父親那番振奮人心的講話時,心中浮起的悲傷與驕傲。我從未想過,這種神聖而艱難的責任,有朝一日會降臨到我的身上。”

女王說,“無敵”號航母直升機飛行員安德魯王子已經在執行任務,“這種緊密的家庭關係一定能成為我們最強有力的武器”。
設想遭到核打擊

還有一些檔顯示,政府預測,英國將有3300萬人在核襲擊中喪生,其中對倫敦的轟炸就會造成100多萬人死亡。一份留給將在1983年選舉中獲勝的領導人的機密檔,披露了內閣危機應對委員會擁有的觸發核導彈設施,並建議未來的首相,如果蘇聯的進攻迫在眉睫,他應當向全國各地派出大臣,成立“不成熟的政府”,一旦倫敦被炸毀,首相遇難,這些政府可以控制局勢。

就在這份女王演講稿起草的時候,英國駐莫斯科大使警告說,蘇共總書記尤裡•安德羅波夫的戰爭言論已經“十分令人擔憂”。在這一背景下,軍事指揮官們設計了這樣的場景:好戰的蘇聯新領導人上臺,對西德、斯堪的納維亞、義大利和土耳其發動進攻。下一步可能是化學武器打擊和核打擊。

他們設想,50萬人將逃往威爾士和西部鄉村躲避轟炸,在此之前,數以萬計的英國人已經在轟炸中喪生。倫敦和蘇格蘭的軍事基地爆發反戰抗議,全國的酒類銷售猛增,藥店被洗劫一空。

英國國防部領導人總結說,北約必須首先發動核打擊,否則就會被強大的蘇聯軍隊打敗。蘇格蘭平民可能遭到報復性核打擊,全國陷入混亂,但檔最後假設,由於盟友都被北約的核進攻摧毀,蘇聯可能主動要求談判。

女王最後說:“在我們團結一心,戰勝這場新災難時,讓我們為國家和全世界善良的人們祈禱。願上帝保佑你們。”

【延伸閱讀】

俄報:誰將打響第三次世界大戰
2012-09-27 17:01:14

參考消息網9月27日報導 俄羅斯《論據與事實》週報9月26日一期發表題為《誰將打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頭幾槍》的文章,作者維塔利•采普利亞耶夫指出,日本政府宣佈將釣魚島“國有化”之後,引發中國強烈不滿。中國各地舉行了抗議遊行。同時,中國巡邏船和漁船駛入釣魚島海域,日本也提高了海岸警備級別。

文章稱,一系列專家預測了最災難性的事態發展。在這些方案中,中日領土爭端、中東流血事件都被打成了死結。若干年前在釣魚島海域發現了大量的天然氣礦藏,約2000億立方米。

政治學博士伊戈爾•帕納林教授認為:“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正是資源爭奪。在中東混亂加劇、敘利亞和伊朗局勢緊張之際,中國有失去原料來源的風險:中東原油供應將很有限或完全被北約掐斷。在這種情況下,任何資源,包括蘊藏在爭議島嶼下的資源,都不會是多餘的。”

帕納林指出:“但中國應當擔心的不只是原料饑餓……我會把這一輪動盪與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成功舉辦聯繫起來。某些國家顯然對亞太地區的穩定發展,對俄有意攜手中國在其中發揮更顯著的作用感到不滿。”

帕納林表示,目前,俄中是夥伴關係,處於同一政治聯盟上海合作組織中。另一方面,美日簽有安保條約。倘若俄中與美日爆發爭吵將會怎樣?上述四國中三國都擁有龐大的核武庫,萬一這些國家中有人頭腦發熱,將手伸向紅色按鈕,令衝突進入實戰階段怎麼辦?
帕納林警告說:“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煽動者’可能恰恰會把賭注押在使兩大陣營對抗上。應當看到這種威脅,並設法通過外交途徑消除風險。”

文章指出,地緣政治學院第一副院長、軍事學博士康斯坦丁•西夫科夫說:“我不排除在釣魚島區域會爆發中日軍艦和飛機參與的武裝衝突。中方可能派登陸部隊登島並試圖保衛島嶼。日方則會嘗試不讓其登島,並拖延衝突直至美國軍艦趕來。而對美國來說,重要的是展示自己對日本的重要性,後者早就夢想把美軍基地趕出本國。

西夫科夫表示:“若中國採取經濟措施,如凍結與日本的所有合作。日本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1年大地震後經濟只能勉力支撐。中國此舉會將日本推向深淵。”

文章指出,希望各方保持足夠的理智,不要讓事態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也不能喪失警惕,正如俗話所說,如果想要和平,就得為戰爭作好準備。

【延伸閱讀】

英報解密英國“第三次世界大戰”檔案
2012-04-01 18:21:00

參考消息網4月1日報導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日前發表題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檔案:保密了30年的檔》的文章,作者為多明尼克•桑德布魯克。文章摘編如下:

1981年3月,就在俄國人發動了4天空襲並奪走了格拉斯哥、利物浦、曼徹斯特和南安普頓數百人的生命之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要面對一個終極的決定。在她的桌上擺著一封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的信,信中請求授權向鐵幕的那一邊發動核打擊。她對自己的同僚說以前從沒有哪一個英國內閣面臨“這樣一個艱難的選擇”。

但是別無選擇:當全世界凝視著前方的核深淵時,柴契爾夫人下達了執行命令。

文章指出,這是1981年英國內閣辦公廳組織的一次絕密演習,目的是讓官員準備好可能“走向戰爭”。這個計畫一直收藏在國家檔案館裡,直到今年根據30年自動解密規定,這個計畫才被轉移到位於基尤的公共檔案局。大多數人根本就不知道這個計畫的存在。

每隔一年,英國的文官們都要參加一次演習,以檢驗英國應付新戰爭爆發的能力。他們手中的經典是一本《戰爭指南》——一個絕密的計畫,甚至包括英國在遭受核浩劫後由12個地區總督管理的內容。從檔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這些官員對於這個浩大的軍事演習有多麼認真。他們花費數小時,不辭辛勞地分析戰爭對普通英國家庭的影響有多大,其中有250頁密密麻麻的文字討論了諸如汽油定量配給、鐵路時刻表、農產品供應以及傷患醫療服務等問題。

不過,這次演習的核心是一個真正可怕的兩難抉擇。冷戰時期的每一個首相——從艾德禮到柴契爾——都明白有朝一日可能會有人要求他們批准發動核打擊。但是,正如1981年那次演習所設想的,一旦戰爭爆發,他們除了同意,別無選擇。

白廳的戰爭計畫開始於3月9日,當時內閣的戰爭過渡委員會舉行了第一次會議。蘇聯軍隊代號“橙軍”,北約軍隊代號“藍軍”。

演習開始就假設形勢已正在滑向戰爭。在蘇聯,老邁的勃列日涅夫被國內的政變者推翻,克格勃強硬派軍閥上臺。

和一戰一樣,真正的火藥桶在巴爾幹半島,華約部隊在南斯拉夫邊境集結——這個名義上的共產主義國家已經向西方靠攏。

英國和美國向西德增派部隊,而內政部報告說蘇聯船隻“在北海和挪威海域騷擾捕魚船”。

在英國,官員報告說氣氛“令人擔憂”。兩天后,隨著國際局勢惡化,公眾的不安情緒開始高漲。

3月11日晚,戰爭似乎無法避免。情報顯示在蘇聯和土耳其邊境以及保加利亞與南斯拉夫邊境有大量軍隊集結,而北約則設法增援西德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兩天后,緊急的局勢急轉直下:華約部隊侵入南斯拉夫。中東傳來消息,伊拉克已經向土耳其東部發起進攻,而挪威方面的消息稱在其北部到東部邊境有大量部隊集結。

不過,英國此時的注意力則在“不斷惡化的食品供給”上。在許多農村,商店已經沒有煤炭、石油、電池、蠟燭以及糖和麵粉供應,而許多藥劑師也沒有了急救和常用藥品。

政府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下令政府部門進入戰爭狀態。但是內政部報告“布裡克斯頓的一家超市出現失控局面”(實際上那年夏天那裡爆發騷亂),大城市爆發第一輪搶劫。

3月14日,銀行和房屋互助協會外排起了長龍,普通民眾趕著提取存款。BBC在政府的建議下暫停了所有的天氣預報,而有報導稱柴契爾夫人答應愛爾蘭政府可以同意愛爾蘭統一,以換取對方“為部分英國國民提供臨時撤退營地”。

3月15日晚,戰爭似乎確定無疑了。華約的20多個師佔領了南斯拉夫,國防部宣佈預計“幾小時而不是幾天內”西方就將遭到進攻。

現在,大部分報紙刊登巨幅廣告,告訴人們如何應對核打擊,而在尤斯頓和帕丁頓火車站,擠滿了打算逃出首都的驚恐的倫敦人。

儘管大家要求女王撤往巴爾莫勒爾,但是她決定效仿她的父親喬治六世戰鬥到底。白金漢宮稱:“女王無意離開首都。”

3月16日早6點,正當大多數還在熟睡的時候,100架蘇聯轟炸機發動了突然襲擊,攻擊了全國的防空和雷達設施。

半小時後,首相柴契爾夫人、外相卡林頓勳爵和防務大臣約翰•諾特在唐寧街10號緊急開會。

卡林頓勳爵帶來了更多的壞消息:“在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橙方地面部隊從當天早上4點30分起向西德、英國和美國的駐軍發動了全面攻擊。橙軍的空降部隊在挪威的博恩霍爾姆降落。第四盟軍戰術空軍基地多次遭到空襲。”

早上9點,柴契爾夫人發表全國講話,呼籲保持“鎮靜和理智”,內政大臣威利•懷特洛接下來對空襲警報進行了說明。

所有的電視臺和電臺現在都已切斷,除了政府控制的BBC的一個電視臺外。但是現在,許多人已經驚慌失措。主要道路交通堵塞,數以千計的汽車因為沒有汽油而被丟棄。

警方報告說有5萬人正試圖逃離曼徹斯特,前往威爾士和北部,還有2萬人正離開利物浦。

幾小時後,一聲炸彈巨響震動了白廳,後來在格林公園站也發生了爆炸,8人死亡,35人受傷。當天下午,就在第二輪空襲襲擊了英國的七個空軍基地後,柴契爾政府正式向蘇聯宣戰。

3月17日是英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
那天早上,內閣的戰爭措施委員會建議“主要的藝術品現在應從倫敦、愛丁堡和加的夫轉移”。委員會還建議女王發表全國講話,以振奮“英國的士氣”。

但是,華約的軍事優勢意味著“英國的防空體系實際上已經被摧毀殆盡”。一天內,數百名平民在蘇聯的空襲中被炸死,內政部初步的預測認為在格拉斯哥、普利茅斯、利物浦和德文波特,至少有400人傷亡。

18日,這次可怕的演習的倒數第二天,戰爭內閣在中午舉行會議。

柴契爾夫人的情報首長報告說:“藍軍聯盟的防禦體系頂住橙軍進攻的形勢要好於一些人的預期,但是目前並不清楚假如橙軍佔領挪威北部,這種令人放心的局面還能維持多久。”

還有報告稱蘇共在南斯拉夫使用化學武器;可能“橙軍正利用這個機會來檢測這些武器,而不是用它們來對付藍軍”。

此時,柴契爾夫人及其主要大臣(主要是威利•懷特洛和卡林頓勳爵)第一次考慮動用核武器了。內閣的會議記錄寫道:“藍方聯盟過早使用核武器可能會帶來嚴重的政治影響。”

“這樣做可能會失去公眾的信任。首相可能必須要同反對派領導人及其最信任的一位高級幕僚交換意見,以達成兩黨的共識。不過,也有理由相信民眾會支持政府採取的果斷行動。”

最終,戰爭內閣同意,“如果藍方聯盟面臨防禦體系瓦解的可能,同時又無法通過常規方式加以彌補,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動用核武器,以恢復藍方和橙方之間的政治平衡。使用核武器的決定要提前做出,不要等到藍方的常規防禦體系瓦解的時候。”

當天夜裡,空襲更多了,在蓋特威克機場、希思羅機場以及全國的大城市有數千人被炸死。第二天的戰爭內閣帶來了更多駭人聽聞的消息。會議一開始,有消息稱俄國人現在正在希臘、土耳其和義大利北部使用化學武器並做好了在西德突破的準備。

英國的國防官員警告說,如果北約使用核武器,蘇聯的反應將會是“大規模報復性反擊,使用250枚到500枚炸彈打擊藍軍認為對橙軍進攻有價值的目標。”

不過大家達成的一致意見是如果西方的常規部隊被擊潰,“使用核武器恢復政治上的平衡將是合理的選擇”。

一份情報部門的報告解釋說:“蘇聯領導人只有在他們認為藍軍到了必須要決定是否使用戰略核武器(也就是對蘇聯發動核打擊)的時候才會同意談判。”

柴契爾夫人稱她已經秘密與工黨討論過這個兩難決定,後者對北約發動打擊“沒有提出反對”。她說,一旦要做出這個最糟糕的決定,英國應該攻擊東歐而不是蘇聯本土,因為那樣做就太具挑釁性了。

世界已經非常迫近大戰邊緣了。那天晚上,英國遭到更多空襲。在利物浦幾十名平民被炸死,至少100間房屋被毀。拂曉,蘇聯轟炸機在對蘇格蘭、曼徹斯特和卡萊爾的轟炸中使用了神經毒氣和腐爛性毒氣。

3月20日早9點,戰爭內閣最後一次開會。紅軍現在已經突破了西德的防線,突破到盟軍防線縱深40公里處。

於是,北約最高指揮官請求“授權對橙方附屬國境內的目標發動核打擊”。他希望明天早上5點對在東德、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的軍事基地投擲29顆核彈。這便是抉擇時刻。即便一般來說四平八穩、乾巴巴的內閣會議記錄此刻也因為緊張而變得沉重。
可是就在英國經歷了如此多的事情之後,柴契爾夫人的決定是不可避免的了。

會議記錄稱:“我們嘗試了在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的一切努力,試圖制止戰爭,但是沒有成功。”

做總結陳詞的首相表示,此前沒有哪一屆內閣面臨過如此殘酷的選擇,一邊是屈服於一個強大的邪惡的侵略者,一邊是採取一個最終將毀滅文明的行動。

“但是這個決定是一定要下的,秘密戰爭內閣都認為屈服於橙軍侵略的結果是無法容忍的。”於是,柴契爾夫人下令了。

到這個時候,演習結束,世界站在核大戰末日的邊緣。

文章稱,當然,所有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過。這只是一場戰爭演習而已:一個官僚機構的幻想而已,但說到底還只是幻想。

不過在閱讀這些檔的時候,你能夠真實地感受到白廳官員對待核災難的可能性有多麼認真了,也讓人們看到冷戰時期可怕的偏執心態。
參加那次大規模演習的男男女女不可能知道他們最害怕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戈巴契夫,還以為柏林牆將永遠豎立下去。

他們是在二次大戰的陰影下長大的,大多數人還清楚地記得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那時世界面臨核戰爭一觸即發的邊緣。

也許到了現在,21世紀的後來人也許還在做著類似的演習,想像著哪一天歐盟會解體、倫敦遭到大規模恐怖襲擊甚至使用化學武器或核武器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