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4:第三次世界大戰
(博訊北京時間2014年8月12日 轉載)
來源:觀察者網
http://www.boxun.com/news/gb/intl/2014/08/201408121608.shtml#.VNsZCvmUeSo

【今年是一戰爆發一百周年,許多西方人士將中美比作德英。本文作者系俄羅斯專家,否定近期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但認為戰火更可能在20年後燃起,屆時將以中俄為核心,結成“歐亞聯盟”。本文發表後,引發西方學界與媒體的廣泛關注。美國赫芬頓旗下《世界郵報》主編南森•加德爾斯推薦,觀察者網翻譯全文,以資讀者參考。】

倘若現在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戰場最有可能設在亞洲,交戰雙方將是世界霸主美國及其挑戰者中國。好消息是,中國現在——以及未來可見的範圍內——還不希望開戰,因為北京方面十分清楚,本方勝算不高。但我們再往後推20年,也即2034年,形勢就會發生重大變化。

近期不可能爆發大戰,有三個理由。

首先,中國軍費雖然以每年兩位元數的速度飆升,但軍力仍然大大落後美國。中國還需要15至20年趕上或接近盤踞東亞的美日軍事聯盟。

其次,雖說中美相互依存,但中國對美國的依存度要比對方高得多。中國嚴重依賴美國及其盟友——歐盟和日本——的出口市場,並且,還需要進口對方的高新科技。總之,中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很高,外貿占GDP比重達到53%。中國還要進口許多原料,包括石油和鐵礦石。

大多數商品都依靠海運。一旦爆發嚴重衝突,美國最有可能對華反制的措施是海上禁運,中國將變得不堪一擊。中國政府出於經濟、戰略原因,正在著力降低本國的外貿依存度,從出口導向型經濟轉為內需刺激經濟。中國還在盡力確保周邊原材料供應國的安全,例如中亞、俄羅斯和緬甸,以降低海上運輸的比例。不過,至少在未來15至20年內,中國仍將嚴重依賴西方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

第三,中國要面對的不是美國一個國家,還有美國的亞洲盟友——日本、澳大利亞,也許印度也算一個。因此,中國至少需要一個大國、若干小國協同作戰。中國是否敢於挑戰美國的權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北京方面能否與莫斯科組成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同盟。現在中俄已經有某種傾向,但還需要時間。最基本的一點是:未來15到20年,亞洲不可能爆發大戰,因為中國行事頗為謹慎。即使有軍事衝突,規模也不會很大,不用多少時間中國就會被美國的龐大軍事實力規制住。到2030年左右,如果中國做到以下三點,地區平衡局面將發生重大變化:1,縮小與美國的軍事差距;2,降低對西方和海外原材料的依賴度;3,組成自己的盟國體系。

2034:印度洋-太平洋聯盟對陣歐亞聯盟

世事難料,第三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的幾率當然不是百分之百,但也不會特別離譜。

我們來設想2034年的圖景:

中國——4年前便已統一臺灣——對印度的綜合國力愈發焦慮。2030年,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年輕人比例更高,經濟增速也比中國高。印度正在加緊推進軍事現代化,未來幾年或將威脅中國。中印對抗成為亞洲衝突的焦點,北京方面決心先發制人,以防印度後來居上。這與1914年的情形十分相似,當時德國擔心俄國崛起,因此塞拉耶佛事件後決定開戰。德國領導層當時認為,俄國將於1917年實現軍事現代化,而德國將失去戰略機遇期。

鑒於印度干預西藏事務,並侵犯中印爭議領土,中國從接壤地區發起進攻,同時,打擊印度的海軍和空軍基地。對印度開戰,相當於是和日本開戰,因為東京和新德里於2031年簽署了共同防禦協定——恰恰是為了防禦中國進攻。與此同時,中國海軍佔領釣魚島,還覬覦著琉球。

2032年,美國從日本撤軍,以為日-印聯盟以及日本的核國家地位(2029年日本掌握了原子彈)足以遏制中國。中國方面則預測美國會實行孤立主義,不會援助日本。不過,美國幾番躊躇之後,決定對華開戰。這也許又是1914年的重演,德國誤以為英國會坐視德、法、俄三國交戰。

美國的兩個太平洋盟友,澳大利亞和菲律賓,以及三個北約盟友,加拿大、英國和波蘭,紛紛對中國宣戰。印度洋-太平洋的反華聯盟由美國、印度、日本等盟國共同構成。

中國並非孤軍作戰。2025年,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巴基斯坦共同簽署歐亞盟約,將上海合作組織升級為軍事同盟。蒙古于2033年被迫加入歐亞聯盟。

俄羅斯確保了中國北部領土的安全,並提供原材料和軍事設備、戰鬥機飛行員、無人機等小規模作戰部隊。除此之外,俄羅斯直接參與印度洋-太平洋戰事的可能性極小。莫斯科方面將專注於東歐,尤其是烏克蘭,歐盟和北約支持的親西方勢力試圖重新掌控烏克蘭的東部和南部地區,而那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俄羅斯與歐盟/北約沒有直接開戰,但雙方在烏克蘭發動代理人戰爭。

朝鮮半島於2027年實現南北聯盟,此時決定保持中立。東南亞國家(除了菲律賓)、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歐國家也宣佈中立。

簡約版世界大戰

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戰場與20世紀的情形迥然不同。首先,主要的參戰國都將擁有核武器。各方都知道,一旦使用核武器,大家肯定同歸於盡;因此,各個參戰國都會避免使用核武器。這和二戰時一樣,參戰國各自囤積了大量化學武器,但因為害怕報復而均未投入使用。

核武器還會降低戰爭的烈度。各方都會把核武器當作最後一個選項,只有在核心區域、主要城市遭到侵略或轟炸時才可能使用。因此,交戰國不會把對方逼進牆角。主戰場將局限於邊遠地區,遠離大城市和工業區。另外,軍事戰略家們也不會忘記,侵略亞洲大陸的戰爭幾乎總是以失敗告終。海洋、空中和荒涼的山區,以及外太空、互聯網將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

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外交不會中斷,國際組織將維持參戰國之間的通訊。國際機構數十年來的經營並非白費。國際組織沒有防止戰爭爆發,但有助於限制戰爭規模和烈度。敵對雙方的貿易和金融交易也不會完全中斷,朝鮮、新加坡和土耳其等中立國將扮演溝通的橋樑。這將是生意與戰爭互不矛盾的最好例證。

也許我們將見證一場“簡約版世界大戰”。它不是人力、物力的總體性動員。第三次世界大戰更接近於18世紀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不是20世紀的“總體戰”。傷亡人數有限,動員物資也有限,這可能導致戰事無限期延長,而不像過去那樣因為物資迅速耗盡而結束戰爭。如果戰爭並非難以承受,那大家可能逐漸習慣。第三次世界大戰會變成另一場三十年戰爭?甚至五十年戰爭?

儘管如此,這場保留非交戰區、遵守某種規則的“人道主義”低烈度戰爭不能排除演變為傳統戰爭的可能性。核戰爭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無論結果如何,這場戰爭定將終結已知世界。

(本文2014年8月4日原載《世界郵報》網站,原標題Imagining World War III — In 2034;觀察者網朱新偉/譯) _(網文轉載) (博訊 boxun.com)
407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