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之興治盛衰亂亡》序論‧(一四)戰爭[1989年12月版]

歷史著作中的世界大戰論(http://www.world10k.com/blog/pdf/80-145.pdf縱論中外古今)﹕

「人類自形成以來,即不斷經歷各種性質、類型的戰爭,有對自然界(包括其他動物)的搏鬥,也有人與人之間的自相殘殺。雖然人類號稱“萬物之靈”,但其同類相殘的“獸性”一直是與生俱來的。說是“獸性”還算是客氣,其實有些方面比禽獸還不如,因為“虎毒不食兒”,而人類歷史上父子相殘、兄弟仇殺的例子則比比皆是。更有進者,人類比動物更勝一籌,即善於發明各式各樣的工具和武器來自相殘殺,從手握最簡單的石器,到採用最先進的原子彈及各式導彈。眾所周知,近代文明最發達的歐洲,恰好是歷史上最大的兩次世界大戰之屠場。這證明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vin,1809-1882)的“弱肉強食”、“生存競爭”仍是放之動物界而皆準之真理,自詡為“高級動物”的人類亦莫能外。前述世界歷史上的諸大帝國,無一不是通過大規模的擴張性戰爭而締成。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之建立,也經歷了你死我活的搏鬥,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至於家族仇鬥、鄉村互毆、地區混戰、民族戰爭,更加比比皆是,舉不勝舉。

此處我們暫置古代、中古時期各國的內戰或國際戰爭於不論,僅就近代由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過程中所爆發,或今後可能爆發的一些國際大戰作些觀察或預測:(1)拿破侖戰爭: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出現了拿破侖帝國和拿破侖戰爭。這場戰爭因法國欲以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而引起,法國既要控制落後的封建的歐陸諸國,又要與先進的資本主義英國競爭。英國因為先進,所以力主“自由貿易”;法國不如英國,難以在經濟上競爭,於是一面發動戰爭侵略別國,一面對英國實行“大陸封鎖”。結果資本主義的英國和封建主義的普魯士、奧地利、沙俄諸國聯手,從東、西兩面夾擊正在走向資本主義的法國。拿破侖一度稱霸于歐洲大陸,甚至東征俄國,佔領莫斯科,然最後終于遭到失敗。此後,法國才逐漸走上民主化、工業化的道路。(2)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次大戰的主角是德國,它企圖通過戰爭來加速發展本國的資本主義。結果先進的英、法兩國和落後的俄國聯手,從東、西兩面夾擊新興的德國(以及奧匈)。戰爭的發源地是巴爾幹半島(Balkan Peninsula),戰爭的結局是英、法戰勝德、奧,俄國則因革命而中途退出。(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次大戰實際上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繼續和發展,大戰的主角還是德國(以及意大利、日本),它不甘心于昔日的失敗,仍圖以戰爭來補充其資本發展之不足。結果資本主義的美、英、法諸國和社會主義的蘇俄聯手,從東、西兩面夾擊法西斯主義的德、意。而在亞洲,則由中國及美國等聯合對付日本。戰爭的發源地,包括歐洲的奧地利、捷克、波蘭及亞洲的中國等處,戰爭的結局是中、美、英、蘇等同盟國戰勝德、意、日軸心國。此後,德、意、日諸國才真正走上民主化、工業化的道路。(4)第三次世界大戰(?):從目前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在全球的對立,以及中近東的緊張局勢來看,人類能否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確成問題。經過一百多年來的發展,俄國雖已步入近代工業化之路,但依然相當落後,猶如從前的法、德一樣,它亦希望用對外擴張的方法來獲得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勢力範圍,以補充自身資本發展的不足。唯美、英、法、德自不能坐視俄國之勃起與競爭,倘若將來中近東的石油能源危機威脅到各大國之生存,則一場美、英、法、德同蘇俄之間的大戰實有可能爆發,戰爭的發源地或許就在波斯灣一帶,信奉回教的阿拉伯世界將會分裂而各自投入一方。此外,中國的動向堪值重視,中、蘇雖同屬社會主義國家,然歷史已經證明,不僅資本主義國家間會誓不兩立,社會主義國家亦是如此(如中蘇、中越等等之間的衝突與戰爭),“國際主義”是口號,“民族主義”才是本質。從長遠看,美國明知中國是可怕的勁敵,但目前尚未構成威脅,為了對付直接的敵人蘇聯,美、英諸國大概會拉攏中國作為暫時的同盟者,哪怕是含有砒霜的糖也得吞下去。倘若歷史發生相似的“重複”,則這樣一幕景象是可能的:資本主義的美、英、法、德諸國和社會主義的中國聯手,從東、西兩面夾擊社會主義的蘇聯。結局自然是蘇聯失敗,並從此老老實實走向真正的民主化、工業化的道路。至于日本、意大利等小强國,它們在歷史上往往根據形勢及國家利益而左右搖擺,故其歸屬一時自難斷定。(5)末次世界大戰(?):假如上面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推測成立,則人類恐難避免另一次世界大戰,雖然也許是最後的一次。不言而喻,是次大戰極可能是以美、蘇、英、法、德為一方,以中國為另一方。中國目前固然落後,卻不等於永不發展。曾經全盤唐化的亞洲之日本,今日在經濟上能居於世界先進之行列,則中國之未來實未可限量,也許需要耗費一兩個世紀,但在歷史之長河中亦不過短暫的一瞬。如果中、美真的聯合打敗蘇聯,則昔日盟友將立即反目成仇,中國一時難以同西方國家展開自由競爭,必然要藉本身之軍事力量(目前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極低,唯原子彈、導彈之發展卻居世界第三位)來補充資本發展之不足。中國的領導人曾一再保證永遠不做“超級大國”,然而如果形勢有變,為了發展本身的民族工業以同外國競爭,為了控制勢力範圍以輸出商品、資本,為了解决難以負擔的膨脹的人口壓力,將來中國是否會束手自斃而不對外擴張,就斷難預料了。届時,拿破侖所預言的東亞睡獅果真醒來,世界將會為之一動,全球也許會真正驚呼“黃禍”(The Yellow Peril)了!不過,倘若中國真的與世界各國為敵,或欺壓別的小國,最初或會得逞於一時,最終自亦難免一敗。然後這個世界最後的專制主義堡壘,才會真正步上民主化、科學化的道路。彼時人類或已距“大同世界”不遠矣!」
[引自陳佳榮《中國歷代之興治盛衰亂亡》序論‧(一四)戰爭﹐1989年12月版]

第三次世界大戰新論(2010年11月25日﹐東陽)

對陳佳榮君論說(http://www.world10k.com/blog/pdf/80-145.pdf﹐附文見下)有兩點修正﹕(1)可能中﹑俄均捲入第三次大戰的一方﹐不會有第四次了﹔(2)第三次的結果﹐不會有何方明顯取勝﹐鑒於雙方均不敢動用核武﹐終於勢均力敵﹑筋疲力盡而罷戰言和。

(一)戰爭根源﹕遠因
1﹑落後國家崛起與反崛起﹕
(1)歷史經驗﹕歐美日列強(七大工業國)除加拿大外均靠戰爭發達﹔一國崛起必遭發達國家聯合落後國家阻遏﹐如英國聯合奧﹑普﹑俄反法國(拿破侖戰爭)﹐英﹑法聯合蘇俄反德國(兩次
世界大戰)。
(2)現實衝突﹕俄﹑中正在走向近代化﹐但現有勢力範圍不平衡﹐缺乏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及投資場所。美﹑英﹑日等不願坐視競爭對手崛起﹐故聯合東歐國家對付俄國﹐聯合印度﹑東南亞對付中國。
2﹑歐洲聯盟內部的爭霸﹕
歐洲表面上走向聯合﹐但並非鐵板一塊。其中﹐法﹑德同英國爭奪領導權的矛盾尤烈。
3﹑美控北約與歐盟的矛盾﹕
美國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來控制歐洲﹐北約與歐盟各有軍事力量﹐互相重疊及矛盾。法﹑德等想擺脫美﹑英對歐洲的控制。
4﹑全球化與反霸權的鬥爭﹕
美國想借全球化來獨霸全球﹐引發各國的有力反擊﹐九一一事件就是明證。
5﹑各種世仇的重新組合﹕
下列矛盾難以調和﹕阿拉伯與以色列﹐印度與巴基斯坦﹐塞爾維亞與科索沃﹐北朝鮮與南韓﹐俄羅斯與北約爭奪東歐﹐俄羅斯與車臣之爭及與日本爭北方四島﹐中國與美國的台灣之爭及與日爭奪釣魚台﹑與越南等爭奪南海諸島。各方均欲聯合盟友以對付世敵。
(二)戰前形勢﹕近因
1﹑核武器製造及擴軍備戰﹕
大國發展核武器﹐又禁止北朝鮮﹑伊朗等效法﹔美﹑日﹑俄﹑中等﹐均投入軍備競賽。
2﹑地區武裝衝突與局部戰爭
1991年波斯灣戰爭(美國率聯合國軍支持科威特﹑攻打伊拉克)
1999年科索沃戰爭(北約國家繞過聯合國﹐狂轟南斯拉夫聯盟)
2001年九一一美國本土受襲(伊斯蘭阿蓋特組織襲擊美國本土)
2001年阿富汗戰爭(美國聯合北大西洋公約國家佔領阿富汗)
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英﹑意等國家不經聯合國自行侵入)
3﹑兩大對立軍事集團組成﹕
(1)歷史先兆﹕2003年﹐美﹑英﹑意等聯軍出兵伊拉克﹐受到俄﹑法﹑德乃至中國的反對﹐
各國外交政策的分歧﹐再次令國際上出現大國對立及重組關係的傾向。
(2)現實結合﹕經過重新調整﹐世界逐漸形成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美﹑英﹑意﹑日等同盟國家﹔俄﹑中﹑法﹑德等聯合國家。
(三)戰爭爆發﹕導火線
1﹑世界經濟危機﹕
2008年﹐美國發生經濟危機﹐影響全球。歐洲的冰島﹑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等先後破產﹐
美國大印鈔票造成全球通貨膨脹。冷戰結束後的美國獨霸﹐本已引致他國不滿﹐現在各國為自身生存終於起來鋌而走險。俄羅斯為解決內困﹐將視線對外轉向東歐﹔中國則加緊控制周邊地區﹐引使勢力範圍內國家民眾購買中國製產品。
2﹑戰火點燃地區﹕
(1) 東歐﹕塞爾維亞與前南斯拉夫成員國
(2) 西亞﹕阿拉伯國家對付以色列
(3) 東亞﹕中﹑美介入台海兩岸及北朝鮮與南韓之爭
(四)戰爭陣營﹕
1﹑同盟國家﹕美國﹐英國﹐意大利﹐日本﹐加拿大﹐澳洲﹐西班牙﹐波蘭﹐捷克﹐匈牙利﹐南韓﹐印度﹐以色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
2﹑聯合國家﹕俄國﹐中國﹐法國﹐德國﹐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北朝鮮﹐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巴勒斯坦﹐古巴﹐委內瑞拉
(五)戰爭過程﹕
1﹑第一階段﹕聯合國家突擊
(1)俄羅斯對波羅的海三國及前蘇聯加盟國﹑華沙條約國進軍﹐與塞爾維亞結成斯拉夫人聯盟﹐是為東歐戰場。
(2)法﹑德控制歐盟﹐建立日耳曼﹑拉丁大同盟﹐北約瓦解﹐英國困守孤島﹐與意大利﹑西班牙遙為呼應﹐是為西歐戰場。
(3)中國對付日本﹑南韓及東南亞部分國家﹐在太平洋地區向美國挑戰﹐是為東亞-太平洋戰場。
(4)印度﹑巴基斯坦對仗﹐是為南亞戰場。
(5)伊朗﹑伊拉克及一些阿拉伯國家攻擊以色列﹐開闢西亞﹑北非戰場。
(6)中﹑俄聯合用洲際導彈襲擊美國軍事基地﹐雙方互有損失﹐是為太空戰場。
2﹑第二階段﹕雙方轉入相持
(1)歐洲大部分被俄﹑法﹑德控制﹐但英國等在美國支持下﹐仍堅持對抗。
(2)中國佔領日本及東南亞部分地區﹐北朝鮮攻佔南韓﹐但美日聯合艦隊卻以台灣為據點﹐展開海空聯合作戰。中國長江三峽水庫被炸毀﹐水淹八省﹐情況不容樂觀。
(3)其他各條戰線雙方均成對峙膠着狀況。
3﹑第三階段﹕同盟國家反攻
(1)美國等同盟國家因資源較富有﹐故能持久作戰﹐於各條戰線逐漸反攻。
(2)中國面臨瓦解﹐不得已開放邊境﹐令民眾執生﹐分由西域及阿拉斯加兩面湧入歐﹑美。
(3)中﹑俄為擺脫困境﹐組成突擊隊在美國登陸﹐直趨紐約﹑華盛頓。美國以精銳武器進行有效防守﹔但大批難民移入﹐卻成為心腹之患。
(六)戰爭結果﹕
1﹑同盟國軍雖諸處奏捷﹐但美國大本營卻麻煩多多﹐不得已在勝利形勢下主動言和。
2﹑由美﹑英﹑意﹑日﹑印﹑加﹑澳﹑俄﹑中﹑法﹑德﹑奧(地利)﹑伊(朗)﹑巴(西)﹑南(非)等十五國代表簽署了《人類永久和平條約》﹐決定成立全球聯盟﹐從此結束戰爭﹐如有違背﹐由十五大國共擊之﹔世界各國逐漸全球化﹐開放邊境﹐互相承認學歷﹑經驗及所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