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成功,戲有益”:歷史遊戲數種話你知〉

常言道:“勤有功,戲無益”。其實往深長思之,也不盡然。蓋科技目前無論如何進步,但人的身心還難有本質的改變。嬰兒自呱呱墜地,即使可多少承傳雙親聰明的基因,但頭腦仍是空空如也,如無師長培養教導,難免像魯賓遜之於荒島,一切均須從頭學起。因身心未夠健全、缺乏成熟意志,要令孩童努力學習,除正面教導外,常需引起興趣、啟發動機,而遊戲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筆者自幼是閩南語“激骨”的頑皮男童。在孩提時,就用盡父母給的壓歲錢,租來《封神》、《三國》、《水滸》一類的連環圖,並且有樣學樣,把校牆樹洞當成“忠義堂”,以跳高架用作登上梁山的“船舶”。在中學,每一學期都得看上三五十種的小說。到了大學,全部時間約五分一運動、五分一閱讀課外書,用於正課複習才約五分三。後來在北京高校教歷史,仍愛玩游水、滑冰、打橋牌甚麼的。為帶孩子游泳,曾自編“蛙泳速成口訣”;文革間與同事打橋牌,又編寫整整十頁的“講義”,後帶到香港編印而成《橋牌自學半月通》。

自己一生中,玩過不少遊戲。有兩三種和歷史較為密切,今日想來覺得還滿有意思,是故願意花點時間在網上略作介紹,以示不忘本、啟來者。

一、學三國入門:“捉放曹”

(一) 品三國先得過五關:

初學三國在小學,後來同學的兄長借給《三國演義》,教我如何品三國,條件是閱讀全書後要學關雲長“過五關”,方為合格。哪五關?
1、問題速答:周瑜的父親名誰,諸葛亮父親又叫甚麼?[答案:見另檔,下同]
2、成語新解:張飛的母親姓啥?[答案]
3、認真想想:列出赤壁之戰時劉備屬下五將名[答案]
4、編三國成語:按一至十順序列出有關三國史事的四字成語[答案]
5、玩“捉放曹”:在木製遊戲盤內挪動名牌,每次一格,不可出盤、飛越或自
行對調,直至將“曹操”大牌移至華容道出口為勝。[答案]

提示
最初狀:

末尾狀:youxi0001.jpg
youxi002.jpg

(二)“捉放曹”遊戲的演化

讀者自可猜出,當年筆者當應順利過五關、斬六將,成為有資格的早年品三國者。後來,“捉放曹”遊戲又不斷演化,也有筆者的一番“貢獻”。

1、木製“捉放曹”:已見上述,自來早有,不詳出處。

2、塑料製“船塢排檔”(巨艦出塢):文革間,經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仝仁邵獻書
兄推介,係上海塑料廠所製,其理與“捉放曹”同。
提示
最初狀:

youxi003.jpg
末尾狀:

youxi004.jpg

3、硬紙製“揪走資派”:文革間,諸好事者又自製原理同上的另一款。
提示
最初狀:

末尾狀:youxi005.jpg
youxi006.jpg
4、網上的“黃帝捉蚩尤”:1999-2000年,筆者出任中華萬年網總編輯,乃據原“捉放曹”,另編製網上的新遊戲。
http://china10k.mers.hk/game3/index.html
提示
最初狀:
youxi007.jpg

末尾狀:
youxi008.jpg

二、練邏輯思維:“猜心中人”

此種歷史遊戲饒有興味,且易培養青少年的邏輯思維能力、啟發其學習知識的動機。遊戲名乃作者所概括,唯源遠流長,不知起於何時,至少民國時期已有。筆者大力遊玩及唱和乃在二十世紀50-70年代,時因常下鄉勞動,諸仝仁夜晚睡在十多人的草舖上,既無燈又睡不著,邵君獻書便提議玩此遊戲,一人問、一人答、眾人聽,及後竟風靡全系教工並傳播開去。

遊戲玩法:參加者至少三人,甲先想好一歷史人名並告訴乙,由丙提問十五次而猜甲的“心中人”。所謂歷史人物,必須實有其人(文藝作品中人不算),古今中外均可(包括甲、乙、丙三人),但估計應為丙所知(確信或憑學識推斷應知),且不准悔變答案(乙為公證人);丙提問時,甲只可回答“是”或“否”,而無需多說,若不了解情況應據實說明,取消原問題之計數。

舉例一:
1、此人是中國人?(是)
2、此人還活著?(否)
3、此人死於1840年前?(是)
4、此人死於唐及唐以前?(是)
5、此人死於秦統一後?(否)
6、此人死於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是)
7、此人死於春秋(以前475年前為準)?(否)
8、此人是戰國七雄之君、臣、民?(是)
9、此人屬韓、趙、魏、齊?(否)
10、此人屬秦、楚?(否)
11、此人是燕國國君?(否)
12、此人是女性?(否)
13、此人到過秦國?(是)
14、此人有著作?(是)
15、此人吟誦過“風瀟瀟兮易水寒”?(是)
[揭曉]

舉例二:
1、此人是中國人?(是)
2、此人已故?(否)
3、此人現在海外各國(以未入籍為準)?(否)
4、此人現在港、澳、台(以入籍為準)?(否)
5、此人在中國內地?(是)
6、此人是男性?(是)
7、此人屬黨政軍界?(否)
8、此人在長江以北各省市區(以戶口為準)?(是)
9、此人在黃河以北各省市區(以戶口為準)?(是)
10、此人在北京(以戶口為準)?(是)
11、此人現在文化教育界?(是)
12、此人在中央民族學院?(是)
13、此人是少數民族?(否)
14、此人到過廣州?(不清楚,可重問)
14a、此人是歷史系職工?(是)
15、此人是甲、乙、丙三人中的一人?(是)
[揭曉]

舉例三:
1、此人是中國人?(否)
2、此人還活著?(否)
3、此人是亞、非、拉美及大洋洲人?(否)
4、此人是美國、加拿大人?(否)
5、此人是英、法、德、俄人?(否)
6、此人死於1500年前?(是)
7、此人是希臘、羅馬時代人?(是)
8、此人是古希臘人?(是)
9、此人是希臘執政官、國王或議員?(否)
10、此人是希臘軍人?(否)
11、此人是希臘文化人?(是)
12、此人屬於文學藝術界?(否)
13、此人是希臘科學家?(否)
14、此人是哲學家?(否)
15、此人是歷史學家?(是)
[揭曉]

三、試應徵編輯:“改40錯字”

嚴格說來,這不算是遊戲,而是一種文史知識的測試。事緣筆者長年在香港出版界服務,常有應徵編輯者,遂於筆試時編出下列試卷。其中須改正的錯別字有40字,每字佔1分,凡共40分,加上自由寫作的60,滿分為100。可別小看這改正錯別字,當年有獲得39、38或36分者,現今都成為業界學術刊物、網站或文史科的主編。如果不看答案,試試你自己能改得多少分呢?

應徵文史編輯試卷
試           卷

(一) 簡易作文(佔總分60%)﹕
自由命題﹐閉卷寫作﹐約五百字。

――――――――――――――――――――――――――――――――――――――――――

――――――――――――――――――――――――――――――――――――――――――

――――――――――――――――――――――――――――――――――――――――――

――――――――――――――――――――――――――――――――――――――――――

――――――――――――――――――――――――――――――――――――――――――

――――――――――――――――――――――――――――――――――――――――――

――――――――――――――――――――――――――――――――――――――――――

――――――――――――――――――――――――――――――――――――――――――

――――――――――――――――――――――――――――――――――――――――――

――――――――――――――――――――――――――――――――――――――――――

――――――――――――――――――――――――――――――――――――――――――

(二) 文字校訂(佔總分40%)﹕
試審閱下列短文﹐把錯別字圈出﹐並予改正。

運用歷史典故須知

擅用典故﹐對歷史校學頗為重要。據說公元49年﹐羅馬統師凱撤奉令代兵反國﹐當他抵達意大利北面盧比孔河(Rubicon R.)時﹐對是否向元老院宣戰舉旗不定。期間﹐他在「度河」﹑「不渡河」之間權恆決擇﹐猶預了數分鍾。後來在歐州語文中﹐Cross the Rubicon 或 Pass the Rubicon就變為一句成語﹐意既「破斧沉舟」﹐意無反顧。因此﹐項羽﹑凱撒這兩個東西方著名軍事統帥﹐都以自已傑出的戰績為中外文語詞增添了新意。類侍的歷史典故很多﹐很精僻﹐列如周幽王的「峰火戲諸候」﹐趙高的「指馬為鹿」﹐肥水之戰的「風聲鶴淚」﹐石敬塘的「兒皇帝」﹐宋太祖的「杯酒試兵權」﹐與及秦檜的「莫需有」﹐等等。不夠﹐在運用歷史典故時﹐須認真校對﹐猶忌亂用。有些大作家曾因亂用典固。不儘使人締笑偕非﹑莫明其妙﹐而且使自己變得「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參考答案]

[2015-01-17]

增補:
四、玩樸克數字:“排1-13”
下列屬西式遊戲,係1964-1965年間赴四川涼山參加“四清”工作期間,由已故中央民族學院同事王輔仁先生提出、閒暇時大家齊玩者,其源流不明,僅介紹玩法如下:
(一)用英文數字讀法,依次排出1-13:
玩家抽出且排列樸克牌13張,包括A、2、3、4、5、6、7、8、9、10、J、Q、K,令觀眾由上到下倒牌(不能從中抽出另插);玩家問明面向觀眾的是何張,略作調整;然後閉目讀出並逐張抽出:ONE得A,TWO得2,THREE得3,FOUR得4,FIVE得5,SIX得6,SEVEN得7,EIGHT得8,NINE得9,TEN得10,ELEVEN得J,TWELVE得Q,THIRTEEN得K。
(二)揭曉:原來玩家的排列是按下面次序進行的:
387AJ642QK1095。按此明排桌上,依英文數字讀出並順序逐張拿掉,便可見其設計的玄妙之所在
(三)故事:用冠冕堂皇的自編故事,以確定或記住排列順序:
公元387年,有1(A)個男人,他的名字叫J,今年64歲,他有2個孩兒,一叫Q、一叫K,分別為1(0)9歲和5歲

[2016-01-25,增補時頗為緬懷故友輔仁兄,也珍惜往年一起度過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