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薛翹館長為網主同窗,茲錄相關文章以彰顯其學術成就]

 (585x800).jpg
薛翹,祖籍福建霞浦,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生,原廈門市博物館副館長。

195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1960年開始在江西省博物館從事考古工作。曾任贛州博物館館長、江西省考古學會副秘書長、江西省第六屆政協委員、廈門市博物館副館長和廈門市第八屆政協委員。曾在《考古》、《文物》、《農業考古》、《江西文物》、《南方文物》、《福建文博》上發表文章。退休後致力於日本銅鏡收藏,在日本《考古學雜誌》和《日本美術》上發表〈中國發現15-18紀的日本銅鏡〉研究論文,該文同時被日本東京論說保存會收入《日本與中國關係》論文集。

附:薛翹(廈門大學歷史系1954-1958屆)父女部分文錄:
薛翹〈談南京東善橋明清墓地出土的日本銅鏡〉,《南方文物》 2001年1期,pp.38-40。
薛翹、何小麟〈明宣德青花遺珍:談傳世應龍紋冰鑒和翼象紋扁壺〉,《南方文物》2005年2期, pp.58-63。
薛寒秋、薛翹〈中國古代高爾夫球的東傳與捶丸圖紋日本銅鏡的發現〉,《南方文物》2010年3期, pp.107-109。
廈門市博物館薛 翹、廈門市圖書館 薛寒秋〈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談中國發現的日本銅鏡〉

中國新聞社 2000年08月30日:

〈廈門發現大批日式銅鏡〉

中新福建網八月三十日消息:數以百計的日本式銅鏡,近年來在廈門被陸續發現。這一發現表明:銅鏡曾是明清時代廈門港與日本貿易的主要貨品之一,閩南地區曾經存在一個日本式銅鏡的仿造中心。

據廈門晚報報道,九十年代初期,廈門博物館副館長薛翹意外發現了一些日本式銅鏡,十年來,經過廣泛收集、深入研究,並與日本權威學者交流,終于解開了這個歷史謎團。日前,薛翹與廈門文物鑒定組助理研究員鄭東在日本兩家權威刊物《考古學雜志》和《日本美朮》發表了上述發現和研究,引起了日本相關學界的極大關注。

中國銅鏡在漢唐時期曾作為外交禮儀的工藝珍品東渡扶桑,促進了日本銅鏡(和鏡)的產生和發展。自宋以後,中國製鏡逐漸滑入低谷,而日本的製鏡工藝卻日益精湛,和鏡開始輸入我國。目前,在廈門及國內許多地區均有發現。

在閩南發現的這些日本式銅鏡,日本原產僅佔三分之一,大量的是明清時期在中國的仿製品。其中又分為兩種,一是完全按日本銅鏡原樣翻鑄的複造品,二是仿用日本銅鏡的某些紋樣甚至文字,加入中國風格的圖案文字,形成中日合璧的仿造品。這批日本式銅鏡的發現,揭示了近世廈門、閩南地區與日本經濟文化交流史的一個側面。

兩位研究者說,在廈門及閩南地區發現的日本原產銅鏡已有近30面,如此集中發現,說明和鏡應為當時日本與漳州月港和廈門港貿易商品之一,可與史書關於輸入“番鏡”的記載互相印証。同時,由於在廈門及其周邊地區發現的仿製品數量很大,並且紋樣具有本地特色,有理由認為,當時存在著一個日本式銅鏡的仿造中心。
[人民網:http://people.com.cn/BIG5/channel4/984/20000830/209288.htm]

〈百面日本古銅鏡在廈展出 均為私人收藏品〉
http://wmf.fjsen.com 2010-03-10 10:02 來源:東南網—海峽導報

從今天起到3月20日,由原廈門市博物館副館長薛翹收藏的近百面日本古銅鏡將在廈門裕鑫古玩城展出。這也是閩南地區首個由私人舉辦的古銅鏡藏品展,而展品也多數是在閩南地區出土。

據悉,日本銅鏡是在唐鏡影響下、在日本平安時期後期產生,在鐮倉、室町時代得到發展,到日本江戶時期,已經成為繼中國漢唐鏡後東方銅鏡工藝的後起之秀。明清時期,日本銅鏡隨著中日貿易傳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成為當時比較時尚的舶來品。

薛翹收藏日本古銅鏡始於20年前,當初他花50元淘來的銅鏡,現已有人開價1000元。不過此次只展不售,僅供賞鑒。

記者 謝嘉晟
[http://wmf.fjsen.com/wmcl/2010-03/10/content_2906212.htm]

《鷺島收藏》裕鑫古玩城系列文化活動之一:
百面日本古銅鏡 ‧ 薛氏收藏展

 (600x450).jpg

日本銅鏡發展歷程

日本銅鏡是西元10世紀日本廢止遣唐使推行“國風化”後創立的“和風文化”的產物,故又稱“和鏡”。

日本銅鏡是在唐鏡影響下、在日本平安時期後期產生,經鐮倉、室町時代的發展,到了江戶時期,已成為繼中國漢唐鏡後東方銅鏡工藝的後起之秀,完全取代了中國銅鏡在漢文化圈中的領先地位。明清時期,日本銅鏡隨著中日貿易傳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時尚舶來品。

明代後期,福建南部漳州月港開放東西洋貿易,漳州成為華南地區的鑄鏡中心。清康熙時期,由於日本江戶幕府對中國商船實行定額限制,造成日本銅鏡輸入量的銳減,漳州便大量仿造日本銅鏡,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在玻璃鏡普及之前,日本和式鏡曾引領明清銅鏡的時尚潮流風行大江南北,成為國人婚喪嫁娶的重要物品。

上世紀前期,日本銅鏡在國內發現較少,未能受到人們重視。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建設的開展,大批明清墓地被發掘,墓中隨葬這一時期的大量日本銅鏡被陸續發現,這才引起文博、收藏界極大關注。

日本銅鏡鑄工精良、裝飾華麗、內涵豐富,是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

富士三保清見圖紋鏡(圖1)
1 �士�����纹� (600x545).jpg
圓形,匕緣,圓柱紐,直徑26釐米。
鏡背飾有雲霧繚繞的富士山、橫亙茂密的松林和佛塔聳立的寺院建築。景物之間兩艘帆船在微波蕩漾的海面航行。紐上鑄有“方仰名”方欄印章款,左側另有“高陽名”圓形印章款。根據方仰名款另一江戶中期的寶字燕子花鏡看,此鏡當為清康熙後期鑄造的和式鏡。歷史記載,明成化初年,日本室町畫僧雪舟在浙江寧波天童寺參禪時,應友人之請畫日本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觀富士山、三保松林和清見寺。三處勝跡均在靜岡縣內,東望駿河灣。名士詹僖《題雪舟畫芙蓉峰圖》詩即記其事。上述銅鏡圖飾有可能是雪舟《芙蓉峰圖》的翻刻版,故甚為珍貴。

蓬萊紋鏡(圖2)
2������� (455x600).jpg
圓形、狹緣、直柄,直徑20釐米,柄長9釐米。
鏡背分內外兩區,外區飾水波紋,內區飾巨龜負山石和松竹梅菊桔五種植物。左側鑄“藤原英政”銘文。藤原英政是江戶中期的鑄鏡師,說明此鏡亦為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德川綱吉、家宣時期鑄造的和鏡。蓬萊紋銅鏡盛行于江戶時期,是日本貴族婚嫁必備的物品。它是古代中國人民嚮往蓬萊仙山長生理念所形成的蓬萊文化對日本社會習俗影響的實物見證。

梶葉徽櫻菊紋柄鏡(圖3)
3 梶�徽樱�纹�� (393x600).jpg
圓形、狹緣、直柄、直徑17.2釐米
鏡背上部委角方形梶葉圖徽,左側框垣植有菊株,右側為山石櫻花樹,左上角鑄有“漳州紀再興”銘文。此鏡圖飾具有江戶中期和鏡的風格,應為清康熙時期中國鑄造的日本和式鏡。其產地在福建漳州,紀再興是生產商號。菊花唐代從中國傳入日本,鐮倉後鳥羽天皇開始被尊為族徽。櫻花樹在日本視為是上天降臨人間能占卜凶吉的神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