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4月6日上午,學友Ghudaiwei在南溟網的“學友來鴻”欄留言,謂近日在網上看到一篇《南宋中國發現世界》(http://bbs.artron.net/thread-3181038-1-1.html),想知道網主的觀點。因擊入該網址而未能下載其全文,只知該文登於《鄭和研究》2012年第2、3、4期合刊,故於當日簡單回覆了自己的初步看法。4月8日晚上,Ghudaiwei學友又來函,希望網主設法下載細讀一下,並告知結論。於是便求援於在上海的摯友朱鑒秋,並蒙其於4月9日下午飛速電傳來由網頁下載的該文:南京韓清波《南宋中國發現世界―從南宋吉州世界地圖罐說起》(http://bbs.artron.net/thread-3181038-1-1.html)。茲在回函中談談筆者的幾點意見,並將來往信覆集中轉載於此,以期引起關注或討論。拙見乃隨興而作,方便網上學術交流,算不得正式的文章,但也無任歡迎學友斧正,特此聲明。[南溟子於2014年4月10日]

*2014年4月12日Ghudaiwei學友來函及回覆:
陳老師好!感謝您百忙中的耐心教誨!過去我也以為“卷”就是“本”的意思,但後來發現中國古代畫作“卷”和“副”、“幅”有時是同意的,古書法中”卷“有時又近似於今的“頁”。例如:據《宋史》卷三Ο六‧列傳六十五‧樂黃目傳,謂其“父史……所撰又有《太平寰宇記》二百卷,《總記傳》百三十卷,《坐知天下記》四十卷……《掌上華夷圖》一卷”。如果這時把”卷“理解為”本“,就變成《太平寰宇記》二百本,《總記傳》百三十本,《坐知天下記》四十本……《掌上華夷圖》一本,就甚感不妥。顯然就是:《太平寰宇記》200頁,《總記傳》百三十頁,《坐知天下記》四十頁……《掌上華夷圖》一幅”,稍覺妥當。

我私下以為,”卷“的概念來自于”簡牘“,原始概念也許就是小於”篇“,只要是一篇完整的簡牘文章如果由”一卷“簡牘完成,那這個”卷“就等於”篇“、”本“;而若一篇長文章有多個段落組成,該文章實際書寫簡牘因為量大而形成了多卷,這時”卷“其實是小於”篇“的概念。
如果我的理解沒錯,那史書載《掌上華夷圖》為一卷,那完全可能就是一幅圖的意思。從另一個邏輯來看,既然是小的《掌上華夷圖》,顯然目的就不是詳細的指導實用的地圖(更可能是觀賞目的),那麼就無需多頁,因為多頁的目的就是詳細實用。《地理指掌圖》冊正是詳細實用目的,而它只能是”冊“而不能是”一卷“。
晚輩愚見,還望老師斧正!
…………………………………………………………………………………………
“太平寰宇記”的卷≠頁,看看原籍即明。“掌上華夷圖”一卷可能是一幅,但不看到原本,很難斷定。此事還可從容探討。 (13/04/2014)

*2014年4月10日Ghudaiwei學友來函及回覆:
陳老師好!您的答覆我已拜讀,躬謝!另請教一下北宋史書上記載的《掌上華夷圖》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地圖啊?《掌上華夷圖》有過明確解釋嗎?是否就是這種南宋小罐上的地圖啊?謝謝!
………………………………………………………………………….
唐、宋以“華夷圖”為名之較著者有三:
1、唐代賈耽貞元十七年(801)完成的《海內華夷圖》:已佚。
2、北宋《太平寰宇記》作者樂史(930-1007)的《掌上華夷圖》(一卷):亦佚。
據《宋史》卷三Ο六‧列傳六十五‧樂黃目傳,謂其“父史……所撰又有《太平寰宇記》二百卷,《總記傳》百三十卷,《坐知天下記》四十卷……《掌上華夷圖》一卷”。因原圖不存、內容不明,故無由置喙。
3、宋代佚名《華夷圖》(1136前):現存陝西西安碑林。
該圖在《禹跡圖》[劉豫齊阜昌七年四月刻石,即南宋紹興六年,1136刻]的背面,右下角注記末端雲:“阜昌七年十月,朔岐學上石”,作者佚名,繪製時間約在西元1117-1125間。另該圖右下角注記:“其四方蕃夷之地,唐賈魏圖所載凡數百餘國,今取其著聞者載之”,則《華夷圖》與賈耽《海內華夷圖》淵源密切,甚或以《海內華夷圖》為底本而改動、省略,縮繪成約其十分之一。
按“掌上”或解為袖珍、微型,但史書載《掌上華夷圖》為一卷,似非簡單的一幅;另宋代別有《地理指掌圖》冊,故“掌上”與“指掌”或屬近義。既然《華夷圖》作者佚名,有否可能以《掌上華夷圖》為底本修訂而刻石,頗值繼續探究。至於和瓷罐地圖的關聯,實難猜度。
(AARON,11/04/1014)

*2014年4月10日,南溟子再由南溟網的“百家爭鳴”欄回覆Ghudaiwei友:
「Ghudaiwei學友:
多謝一再賜告資訊,我於前晚求援於在上海的摯友朱鑒秋先生,並蒙其於4月9日下午飛速電傳來由網頁下載的該文:南京韓清波《南宋中國發現世界―從南宋吉州世界地圖罐說起》(http://bbs.artron.net/thread-3181038-1-1.html)。初閱之下,知作者持有家傳並經專家鑒定為南宋吉州窯的瓷罐,上繪有世界地圖,該文作者認為此圖已涉及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
.jpg
2.jpg
3.jpg
茲略談數點拙見如下:
(一)一切文獻、文物需要經正式鑒定並公開
研究歷史素重證據,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以航海史而論,尤須文獻、考古、科技三結合。該瓷罐既經部分專家鑒定為南宋文物,可信度甚高。唯通常做法,還需由學術界組成專家小組作正式鑒定,判斷時間、地點等然後公開任人研究。就以早些年沸沸揚揚的英譯《光明之城》般,在原文本未公開發布並經鑒定前,僅憑英人翻譯出版而得出的結論,均難獲得中外學界的普遍認同。

(二)瓷罐地圖是否遠屆美洲大洋洲須再細辨
在專家初步鑒定為南宋吉州窯瓷罐的前提下,罐上世界地圖實難能可貴。但其範圍是否遠及於美洲或大洋洲?因無任何文字標示,須憑目測仔細研究辨別。以該文作者認定的印度半島一帶而言,拙以為像極了中南半島的南端及毗鄰的蘇門答臘、爪哇和婆羅洲。往西則以印度乃至東南非洲較為穩妥。
4.jpg

(三)南宋時期華人的視野已可能涉及東南非
宋代既以羅盤導航,南宋《嶺外代答》、《諸蕃志》以至元人汪大淵的兩渡東西洋,說明華人足跡已屆亞非各處。南宋《華夷圖》左下角所畫地形,或以為是印度半島或非洲,雖屬一家之言,但可與瓷罐地圖相印證。
.jpg
(四)明初鄭和下西洋暫以遠抵東南非洲為宜
編繪於1389年的《大明混一圖》肯定無疑畫出南非的三角形,比狄亞士發現好望角足足早了一百年。照理十六年後始下西洋的鄭和艦隊,出發前應看到皇宮內的此圖,然據數次碑記及親隨馬歡、費信、鞏珍實錄和《明史鄭和傳》等,所至諸國目前只考證到非洲的東南端一帶,這謎一樣的學術公案猶俟後人繼續研討。
.jpg
(五)不輕言發現世界但肯定地圖史上新一頁
縱算宋瓷世界地圖範圍考證有新的突破,亦未宜輕言“發現”世界。因全圖沒有絲毫文字注記,全憑圖像來作分析。如確係世界地圖,則在中國地圖史上揭開新的一頁,在南宋繼木雕、石刻、紙繪之外又有瓷燒的地圖。唯一個地區的“發現”談何容易,就算一個島礁也有抵達、命名、經營、管理諸多問題。哥倫布在歐洲人中首抵新大陸,卻難說其“發現美洲”。至若鄭和之七下西洋,論“發現”則綽綽有餘,然終不能改變明代中國本身的“世界”,終成古代中華文明的夕陽。

匆匆草此,只作網上學術交流,並望不斷賜告高見。謹祝
康樂並學術進步!
Aaron於港
2014年4月10日」

*2014年4月8日晚上,Ghudaiwei再由南溟網“學友來鴻”欄留言:
「陳老師好!《南宋中國發現世界》我下載之後仔細閱讀了,覺得非常值得一看。就我個人的分析判斷,我完全支持作者的結論!陳老師您不妨下載細讀一下!我們都很想知道您的結論。http://bbs.artron.net/thread-3181038-1-1.html 」

*2014年4月6日,南溟子通過南溟網“學友來鴻”的回覆:
「Ghudaiwei學友:
多謝厚愛並傳達資訊。依所提供網址,只能擊入看到簡單資訊,打不開全文及未能閱覽地圖。先表示一下態度:
1、對任何科學新發現,都持歡迎的立場。
2、要由專家確定瓷器是否南宋時的(吉州窯)文物。
3、瓷器上的地圖是否繪出非洲南部或美洲。
4、如地圖屬宋代“華夷圖”一類,底端部分地形被認為是非洲,則僅是一說,未可視為定論。
5、無論如何,若南宋瓷器真有域外地圖,縱使未“發現”過多地方,也是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地圖史上重要一頁。
願與學友繼續探討學術及真理。祝
研祺!
Aaron
6/4/2014」

*2014年4月6日上午,Ghudaiwei在南溟網“學友來鴻”欄的留言:
「您好陳老師!
我是您的忠實讀者。近日在網上看到一篇《南宋中國發現世界》,知道您對航海史很有研究,很想看看您的觀點。http://bbs.artron.net/thread-3181038-1-1.html
世界航海史真的是被西方人篡改的嗎?
希望看到您的觀點!
祝您身體健康長壽!
學生:Ghudai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