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1日至6月23日香港海事博物館特展:
《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

http://www.hkmaritimemuseum.org/chi/whats-happening/events-and-exhibitions/current/18/33/28/weekend-talks.html


http://www.hkmaritimemuseum.org/chi/whats-happening/media-kit/48/

http://www.hkmaritimemuseum.org/chi/education/mapping-ming-china%E2%80%99s-maritime-world/63/

1012392_713316595367704_969548643_n.jpg

《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
(2014年3月21日至6月23日):

本展覽主要展示的是英國牛津大學珍藏的十七世紀初明代海洋文化遺產。其中鮑德林圖書館珍藏的《東西洋航海圖》和《順風相送》是學界素以仰賴的最珍貴的明代海圖和航海文獻。這些離開故土近四百年的遺產首次在香港展示,讓我們得以切身感受明代航海家牽星過洋、針路藍縷的壯舉!

專題講座

日期: 講題 講者 語言
3月23 日下午2時至3時15分 明代海圖重新詮釋中國古代對外貿易關係

-   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總館長Richard Ovenden 先生

-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總監、近代中國歷史與政治學RanaMitter教授

英語
4月26 日下午2時30分至4時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與16世紀晚期至17世紀初期的中國海貿路線

-   恒和航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嶺南大學歷史系諮議委員會主席 譚廣濂先生

粵語
5月3日下午2時30分至4時 古代中國的海外貿易與閩商

-   香港海事博物館董事、中國《海交史研究》主編 錢江 教授

英語
5月24日下午2時30分至4時 中國歷代的海路、海圖及針經

-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終身顧問、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陳佳榮 先生

國語(輔以粵語)
6月21 日下午2時30分至4時 測繪東西洋:十六至十七世紀東亞海圖繪製史

-   中國科學院竺可楨科學史講席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馮錦榮教授

英語

部份週六
香港海事博物館週末專題講座
請於週末下午參與特展《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的專題講座,發掘更多精彩的香港海事故事。
費用全免,參與講座者只需支付博物館入場費
(成人:港幣三十元正,長者及學生:港幣十五元正)
PDF

5.jpg

星期六 四月二十六日(粵語),下午2:30-4:00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與16世紀晚期至17世紀初期的中國海貿路線
講者:恒和航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嶺南大學歷史系諮議委員會主席 譚廣濂 先生
晚明時,明廷因自東南沿海各省的壓力,放棄了明初以來沿用二百年的海禁政策,准許中國船出洋互市。這些出洋互市的中國船,出發地皆為福建南部的漳州。它們出發前需先經明廷許可,取得引票,方能出洋。出洋商人需向明廷提供出入口貨物明細、船員數量和船上乘客數量等資料。而資料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船隻目的地。學者們透過由明廷發出的許可證明,加上《明代東西洋航海圖》上的精確的貿易航線,從而找出中國船的貿易習慣。

1.jpg

星期六 五月三日(英語),下午2:30-4:00
揚帆東西洋:古代中國的海外貿易與閩商
講者:香港海事博物館董事、中國《海交史研究》主編錢江教授
在中國東南的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區,生活著世世代代“以海為田”、靠海生存的閩南人。與中國其他地區的商人不同,閩南商人特別具有敢於冒險的創業精神,同時精於錙銖之术,善於很快地適應海外不同的生存環境,用不同的制度性機制來保護自己,謀求發展。閩南商人在日常商業活動中創造性地建立起不同的貿易規範和商業網絡,展現出與其他華商集團不同的特點。本報告將概述歷史上閩南商人在海外的商業活動,分析其獨特的商業網絡,進而指出閩南商人在中國古代航海貿易史上的傑出貢獻和局限性。

2.jpg

五月十一日(英語), 下午2:30 pm - 4:00 pm
十九世紀上海灘的珍貴影像
講者:國際知名十九世紀亞洲照片研究者及交易商 Dennis George Crow 先生
上 海於1843年開埠,其開埠之因乃鴉片戰爭之果。上海早年的發展為初期攝影術所紀錄,但這種攝影術開埠數年後旋即為更新的技術所取代。上海的歷史不單與先 生研究範疇相關,他的家族史亦是上海史的一部分。他的叔父於1910年移居當地,他的雙親在30年代亦在上海工作及居住。
講座中,Dennis George Crow 先生會先談談十九世紀上海灘的珍貴照片,這些珍藏均在他的著作中論及。他亦會談及如何判斷照片的拍攝年份。
他的著作會在講座當天有售。為配合是次專題講座,博物館旁的航海精品廊亦會在當天舉行一場小型相片展。

3.jpg

星期六 五月二十四日(國語為主,輔以粵語),下午2:30-4:00
中國歷代的海路、海圖及針經
講者: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終身顧問、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陳佳榮先生
中國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已有對外航行記錄,如東海的徐福東渡,南海赴印度的遠洋航路。當時也出現繪畫南海的地圖,至明、清更發展為《東西洋航海圖》、《東南洋航海圖》等。中國早在宋代已率先用羅盤導航,後來出現《順風相送》、《指南正法》等一系列針經。本專題主要介紹歷代海路、海圖及海道針經,並對東西方的各自成就略加對比。

4.jpg

星期六 六月二十一日(英語),下午2:30-4:00
測繪東西洋:十六至十七世紀東亞海圖繪製史
講者:中國科學院竺可楨科學史講席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馮錦榮教授
早於葡萄牙航海圖被譯介至東亞以前,東亞航海家已以其傳統海圖測繪技術繪製西太平洋及印度洋航海圖。本講座蠡測東亞航海術、海圖繪製以至航海儀器使用的傳統。十六至十七世紀東亞、伊斯蘭和西洋航海家繪製的航海圖也將論及。

香港中環八號碼頭
香港海事博物館
電話: +852 3713 2500
傳真: +852 2813 8033
電郵: info@hkmaritimemuseum.org

[南溟子按:上述譚廣濂、錢江、陳佳榮、馮錦榮四位講者,均為香港海外交通史學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