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自仲丁至盤庚的九世中,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鬥爭不已,域外方國也不斷侵擾。在內憂外患的不利局面下,國都不斷遷徙。盤庚時﹐下決心一勞永逸地把國都遷至殷,即今河南安陽小屯村附近。這次遷都對穩定商王朝的統治起到很大作用。盤庚以後的商,又稱殷,或稱殷商,但本名仍為商。

盤庚是成湯的十世孫﹐為商王中最後一個遷都的國君。據《世本》載:盤庚復居亳,則應是自亳遷殷。而《竹書紀年》說是「自奄遷於北蒙,曰殷」。關於這次遷都,一般認為是內部鬥爭的結果。《尚書.盤庚篇》中記錄了他把臣下召集到王庭,一面勸告,一面威脅:「視民利用遷(為民眾的利益而遷)」﹐「非汝有咎,比於罰(不是因為你們有過錯而處罰你們)」﹔盤庚又說,如果有不聽從命令的人,「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把你們斬盡殺絕,不使孽種留在新邑)」。由此可見盤庚遷殷之舉,阻力重重,內部意見很不一致。據《史記.殷本紀》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自仲丁起數九世正是盤庚。這次遷都使商王朝的統治得以穩定下來,盤庚也被稱為中興之王。

不論遷都之因為何﹐有一點則毋庸置疑﹐即「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竹書紀年》)。盤庚遷殷在中國歷代也開了一個先例﹐即以都城之變異為標誌﹐而使同一家族統治的朝代形成前後兩大時期。不過其遷都之因與後世有較大區別。後代多半因王朝統治被中斷或被異族所亡﹐而使國分東西或南北﹐例如西周﹑東周﹐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北宋﹑南宋等。

盤庚遷殷對商之中興發生了很大影響,到了盤庚姪子武丁執政,內則勵精圖治,外則征討四夷,使殷商之國勢臻於鼎盛。武丁是位有作為的君王,他為殷道復興,破格提拔出身低微的傅說,舉以為相,輔佐自己。在傅說的幫助下,武丁修政行德,勵精圖治,終於使殷國大治﹐出現了穩定的政治局面,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國力強盛起來。在武丁繼位後的五十九年間,還派兵四處出征,討伐侵擾其境的外方邦。武丁對西土的羌方,北部的方、土方,東土的人方,南部的荊楚,西南的巴、蜀等都曾進行過征戰。這些征伐,使商王朝域內的百姓得到安定的生活環境,也使這些方國賓服於商。武丁時期出現了商王朝歷史上空前繁榮的局面,因而後人將他與成湯並提。他死後被稱為高宗。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代已出現了帝王的廟號﹑諡號,如成湯稱武王(諡號)﹑高祖(廟號)﹔太甲為太宗﹐太戊(一作祖乙)為中宗﹐和高宗武丁合稱「三宗」。順便一提﹐古代中國帝王之名號至為複雜,除姓名字號外,有諡號、尊號、廟號、年號等等。諡號乃帝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或褒或貶而評定之稱號,通常稱某皇(王)某帝;尊號是尊崇帝王之稱號,不僅死後評定,也有在生前議上的;廟號指君主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所設的名號,通稱某祖某宗;年號則由西漢武帝最先採用,用以紀年。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三章_商朝之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