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傑

釣魚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無可辯駁,我們擁有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證明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準確把握和運用這些歷史資料是對日鬥爭中應該認真的和必須的。本文僅將釣魚島資料中的最主要的資料——《順風相送》加以梳理,以供參考。

我國政府的《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白皮書中說:“中國古代先民在經營海洋和從事海上漁業的實踐中,最早發現釣魚島並予以命名。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釣魚島又稱釣魚嶼、釣魚臺。目前所見最早記載釣魚島、赤尾嶼等地名的史籍,是成書於1403年(明永樂元年)的《順風相送》。這表明,早在十四、十五世紀中國就已經發現並命名了釣魚島。”其他出版物和文章中關於《順風相送》的提法與此相類,所以,在釣魚島問題上,首先應該清楚《順風相送》這本書的來龍去脈。

《順風相送》是我國最早記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古文獻,其原本為手抄本,1639年,英國一叫作勞埃德的主教將其在東方收集的文獻捐贈給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其中就有這本題名為《順風相送》的手抄本。1935年,受北平圖書館派遣,向達先生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幫助整理中文文獻,發現了該抄本,經向達先生轉抄並校注,於1961年以《兩種海道針經》的名義由中華書局出版,《順風相送》為其中的《海道針經(甲)》。1964年,臺灣何毓衡先生在美國華盛頓覓到英國牛津大學贈送給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順風相送》照相版,翻拍後攜歸,經其整理,於1966年3月發表在中華文化學院海洋研究所編輯的《海洋彙刊》第一輯上,與原抄本相校,何毓衡抄錄的這個版本有部分內容闕失。可見,《順風相送》除了現仍收藏在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的手抄本外,目前的出版物有中華書局版和《海洋彙刊》本兩種,初版的時間分別為1961年和1966年。中華書局於1982年、2000年和2006年重印過《兩種海道針經》。

目前,可在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的網站上查詢到《順風相送》的相關資訊。點擊以下連結,即可進入相關網頁。
http://bodley24.bodley.ox.ac.uk/cgi-bin/acwww25/image.pl?ref=MS.Laud+Or.145+=+Arch.O.d.41&id=s00268.jpg:s00269.jpg:s00270.jpg:
s00271.jpg&seq=1

該網頁展示了《順風相送》抄本的首頁、勞埃德簽名頁及記錄“福建往琉球”航路的兩個頁面,其拼合圖如圖所示。 (圖.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網頁上截取的《順風相送》拼合圖)
sunfengxiangsong4.jpgsunfengxiangsong3.jpgsunfengxiangsong2.jpgsunfengxiangsong1.jpg

關於《順風相送》的成書時間,據向達先生推測,“此書很可能成於十六世紀” ,這也是學術界的基本共識。《順風相送》出版後的五十多年來,有不少的學術文章討論它的成書時間,也都基本認同向達先生的意見。之所以如此,除了書中出現“南京直隸”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明著天妃”等這些可以準確標定年代的地名和封號外,主要原因在於《順風相送》中出現了四處只有16世紀中後期才出現在東方海域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當時我國航海家們將這些活動在東西洋中的西方人稱為“佛郎”或“佛郎番”。《順風相送》中在今天的菲律賓群島和日本列島記錄了這些西方人和船舶活動的情況;另外,《順風相送》中除了記載了傳統的西洋航線外,還記載了大量的在明中葉以後才形成的東洋航線,即在逐漸解除海禁的明隆慶元年(1567年)以後形成的東洋航路。與之相符的是《順風相送》乃是以福建漳州浯嶼港作為始發港的一本航海指南,而浯嶼成為外貿港口的時間最早不會超過明景泰三年(1452年),浯嶼作為漳州月港的外港直到明萬曆年間(1573-1618年)才短暫地發展成我國主要的民間對外貿易港口。因此,學術界基本認為,《順風相送》作為航海指南,形成的時間應該在16世紀以後。但由於航海指南都是前人經驗的彙集成果,《順風相送》是基於其他成熟的航海指南之上編輯而成的明代中後期東西洋航路指南。所以,它的原始底本,很可能是早就流傳在航海家手中的更古老的航海指南,其年代可以上溯到宋元時期。尤其是福建到琉球這段航路,來源於福建民間航海家的原始抄本,而這段航路在明朝洪武初年便已經暢通了。

出現《順風相送》成書于明永樂元年(1403年)的說法,是對該書“前言”中“永樂元年,奉差前往西洋等國開詔,累次較正針路,牽星圖樣,海嶼、水勢、山形,圖畫一本,山為微簿。務要取選能諳針深淺更籌,能觀牽星山嶼,探打水色淺深之人在船。深要宜用心,反覆仔細推詳,莫作泛常,必不誤也”這段話的誤讀。這段文字是編輯這本航海指南的編寫者寫的一篇文字的一部分,全文位置在正文前,實際是編者寫的“前言”類的文字。向達先生校注出版《順風相送》時,將原無標題的這篇文字作為《順風相送》的“序”處理,仿佛作者是永樂元年出使西洋的一位使節,因為習慣上認為“序”是作者的手筆,所以就“自然”地以為《順風相送》是永樂元年的作品。

其實,這段文字不僅出現在《順風相送》中,在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明代海道針經中,也都可以看到這段文字,包括清康熙年間從福建航海家手中傳授給琉球國航海家,並經琉球國學者程順則編輯成書的《指南廣義》中,也出現過同樣的文字。因此,一般認為,永樂元年是指明成祖篡位後派出大批外交使節出訪的時間,因為明初航路不暢,所有的使節都有勘查航路的職責,他們的勘查航路的結果體現在官方和民間的航海指南上,所以,各種明代的航海指南中都將永樂元年作為航路勘查的元年。永樂元年既非本書的成書年代,更非本書的出版時間。
另外,過去由於未能親見《順風相送》原本,導致一些著作在介紹它時,僅是一幅拼湊的版面,後繼者不查,乃至該圖版不斷被引用,也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