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又作殷虛,即商代後期首都殷之遺址。《史記.項羽本紀》云,「項羽乃與(章邯)期洹水南殷虛上」,劉宋裴駰《史記集解》中所載之傅瓚語曾引《汲冢古文》曰:「殷虛南去鄴四十里」。唯經數千年之動亂變遷,昔日之殷都業已蕩然無存,其城址早不可考。至清末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人們發現有占卜用的甲骨刻辭,出自河南安陽,一時間中外人士紛紛奔赴其地。經過多次的發掘,證實殷墟確在洹水之南,其中心即安陽西北面的小屯村。於是殷遂成為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一個都城。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發現在龜甲與獸骨上刻有文字。從此,甲骨文被世人所認識,收藏者出重金收購。1903年劉鶚編集的《鐵雲藏龜》是中國第一部甲骨文著作。1908年羅振玉找到甲骨的出土地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始知甲骨文乃「殷室王朝的遺物」。1928年開始的殷墟發掘,結束了亂挖甲骨、使這批文物到處流散的局面。至1937年止,在小屯村發掘中又獲得2萬餘片甲骨卜辭。羅振玉廣為收集流散的甲骨,編集甲骨文著作,考釋文字,並主張考釋文字應注意卜辭辭句的通讀與分類,這是初期甲骨學研究中的一大進步。王國維對甲骨文的研究,第一次證實了《史記.殷本紀》所記載的商王世系的可靠性。董作賓將甲骨文劃分為五期,並將其與盤庚以後到帝辛的商王世系對應起來,使甲骨的研究建立在比較科學的基礎之上。郭沬若通過甲骨文的研究,揭示了商代的生產狀況、社會組織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問題,開拓了甲骨學研究的新領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甲骨學的研究得到很大的發展,甲骨文研究取得的一系列豐碩成果,為商代歷史的研究開創了良好的局面。

長期以來,殷墟考古工作不斷地進行著。人們在總面積大約二十四平方公里的遺址,發現了殷商的宮殿、陵墓、作坊,發掘出數量頗鉅的青銅器、陶器、石器、玉器、以及刻有古老漢字的龜甲和獸骨。目前已發現的刻有文字的甲骨已不下十六萬片,上有不同的漢字四千餘個(可辨認的近兩千)。因這些文字多半是殷人用來占卜吉凶的記錄,故又稱卜辭或契文。它們已具備了近代漢字的基本特點,是已經發現最早的數量多、可辨識的成熟漢字,對研究古史具有極為重要之價值。

當然,商代是否中國信史真正的開端,尚不能完全確定,倘若「夏墟」文化破土而出,或者五六千年前的象形文字續有發現,則中國信史之始自會大大提前。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三章_商朝之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