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Index of Place Names(Si)                                

pp.1037-1052

Si Chang  《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圭頭淺,《順風相送》福建往暹羅針路及回針條、柬埔寨南港往筆架並彭坊西及回針條作烏泥淺,《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兩洋山嶼水勢條、大擔往暹羅針及回唐針條、暹羅往日本針條作烏頭淺,或即今泰國湄南河口外曼谷灣之錫昌島(Si Chang Kho)。

Siam   暹羅,泰國之舊稱,或源於梵文之Syama,此言褐色或黃金之意。十一世紀至十三世紀占婆碑及十二世紀吉蔑碑文中之Syam,殆其較早異稱,《嶺外代答》卷二真臘國條之三泊國,《諸蕃志》真臘國條之三濼,其首字或即Syam之對音。其地在十三世紀中葉猶分為暹及羅斛兩國,北為暹,都於速古台,南為羅斛,都於華富里。《島夷誌略》暹條云:“至正己丑夏五月,(暹)降於羅斛。”據《明史 • 暹羅傳》此後稱曰暹羅斛,洪武十年(1377年)其國始稱暹羅,都城在阿瑜陀耶,即明清載記所誌之暹羅也。《真臘風土記》總敘及第三則服飾條皆有暹羅稱,同屬時代錯誤,應作暹國。

Siasi  首見《島夷誌略》蘇祿條,作石崎之山,《星槎勝覽》蘇祿國條同,《西洋朝貢典錄》蘇祿國條作石崎之山,《殊域周咨錄》卷九蘇祿條、《東西洋考》卷五蘇祿條、《大明一統志》卷九0蘇祿國條、《咸賓錄》卷六蘇祿條亦均作石崎山。即今菲律賓蘇祿群島之約羅(Jolo)島西南附近的錫亞西島(Siasi I.)。

Siau  《東西洋考》東洋針路條紹武,《指南正法》作紹舞,即今馬魯古群島西北桑吉群島(Sangihe Is.)中之錫奧(Siau)島。

Siberut   《鄭和航海圖》沙糖礁,據圖,在蘇門答臘島西面海上,或即今西比路(Siberut)島。

Sibolga   《海錄》蘇蘇國,對音未詳,此國應在蘇門答臘島西岸,或在今實武牙(Sibolga)一帶。也可能在實武牙東南沿海之沙沙谷(Sasako),尚無定論。

Sibuguey   《明史 • 沙瑤呐嗶嘽傳》、《東西洋考》沙瑤呐嘩嘽條及東洋針路條之沙瑤,在今棉蘭老島北部錫布蓋 (Sibuguey)地區達比丹以南,為一內陸古國。一云即宿霧島之Sayao。

Sibuko  《指南正法》往網巾礁荖萬荖膏條系羅裙山,今菲律賓棉蘭老島西部之詩蕪戈(Sibuko)。

Sibuyan   《指南正法》雙口至宿務山形水勢條市武煙大山,宿霧回雙口條作市武淵大山,指今菲律賓呂宋島南面羅勃朗(Romblon)群島之錫布延(Sibuyan)島。

Sicily   《諸蕃志》斯加里野國,在今意大利西西里島。其地有著名的火山。

Sigli  《海錄》錫哩國,故地應在蘇門答臘島東北實格里(Sigli)一帶,但也有人以為在此島東岸之望加麗(Bangkalis)地方。

Sihaladipa   見Simhala條。

Sihalam   見Simhala條。

Silan   見Simhala條。

SiIino   《東西洋考》卷五沙瑤呐嗶嘽條、東洋針路條海山,《順風相送》泉州往杉木條雙里山,疑均指內格羅斯島南面之錫利諾島(Silino I.)。

Simeulue   《鄭和航海圖》石城山,據圖,在蘇門答臘島亞路西面海上,或即今雪馬路(Simeulue)島。

Simhala    梵語,亦作Simhaladvipa,巴利語作Sihalam,亦作 Sihaladipa,《佛國記》、《宋書》、《梁書》、《新 •舊唐書》作師子國 (此名多見於佛書和諸史),《元史》中亦有獅子國之名。《西域記》譯音為僧伽羅,又譯義為執師子國,《求法高僧傳 • 慧琰傳》之僧訶羅國,《孔雀王經》義淨譯本之私訶羅國,《島夷誌略》之僧加剌,同書北溜條作僧伽剌,《元史 • 亦黑迷失傳》之僧迦剌,《馬八兒等國傳》之僧伽耶 (耶應作那),《世祖本紀》卷十三之新合納的音,卷十四之信合納帖音,《迦魯納答思傳》之星哈剌的威,皆此名之音譯,的音、帖音、的威為梵語 dvipa或巴利語 dipa之音譯,義為洲、島。又後漢支屢迦讖譯《雜譬喻經》之私訶疊國,後漢失名譯《雜譬喻經》之私訶絜國,《太平御覽》卷九三二引支僧載《外國事》、《水經注》卷二引竺芝《扶南記》及《酉陽雜俎》之私訶條國,《太平御覽》卷七九0引 《南州異物志》、《神丹經》之師漢國,皆梵語Simhadvipa或巴利語Sihādipa之音譯,亦為 Simhaladipa或Sihaladipa之省譯也。《漢書 • 地理志》己程不國或亦即Sih(a)dipa,省中間a字,己音似,《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引《南州異物志》及康泰《扶南土俗》之斯調洲,《洛陽伽藍記》卷四、《神丹經》之斯調國,藤田豐八以為是私訶條、私訶疊之省略,亦即錫蘭,此說不確,參見Yavadvipa條;漢譯梵名又以Lankā一山名其全島,Lankā義為難入,又有莊嚴殊妙等意,佛書多譯楞伽,《孔雀王經》僧伽婆羅譯本作朗柯,《西域記》作馬夌 迦山,《續高僧傳 •那提三藏傳》、《新唐書 ∙ 師子國傳》作稜伽山;《十二遊經》作斯黎,乃為Sielediba之對音,亦為此島之名。梵文有Tāmraparnī之稱,義為銅片,謂土壤顏色有類赤銅也,《孔雀王經》僧伽婆羅譯本作擔羅跋魔國,為此梵名之音譯,義淨譯本作赤銅邑,不空譯本作銅邑國,均為此梵名之意譯也,《希臘古地志》之Taprobane,即由此名所轉成;《經行記》曰師子國,亦曰新檀,新檀一名,頗難解說,大食旅行家謂印度西岸名Sendan,殆誤以之為錫蘭之名;大食人名其島為Silan,島中之山阿聃岸(Adam’s Peak)為Sirandib,《嶺外代答》、《諸蕃志》之細蘭,《諸蕃志》注輦國條、《文獻通考》卷三三二注輦條、《宋史 ∙ 注輦傳》之羅蘭,似並為細蘭之誤,《諸蕃志》真珠條之西難,細蘭條之細輪疊,《宋史 ∙ 注輦傳》之悉蘭池、西蘭山,《南海志》細藍,《瀛涯勝覽》之錫蘭,《星槎勝覽》、《鄭和航海圖》、《明史》之錫蘭山,《順風相送》阿齊往羅里條之色蘭山,番名僧伽那,皆其對音。英語作Ceylon,《海國聞見錄》之西侖,《海錄》之西嶺,疑均本此。梵名又作Ratnadvipa,佛書及《西域記》作寶渚、寶洲,今稱斯里蘭卡,即神聖的蘭卡(Sri Lanka)。

Sind  《鄭和航海圖》之新得,據圖,在坎八葉城(Cambay)北,即今巴基斯坦東南部之信德(Sind)省地方。

Sindābūr  亦作Sāndābur,見於中世紀大食人輿記,印度南部之Goa的土名,玉耳以為此土名似原作Sundapur或Chandapur,並視後一種寫法尤為近之。《鄭和航海圖》之纏打兀兒即其譯音。蘇繼廎以為《島夷誌略》之東淡邈,”東”字殆“束”之訛,”束淡邈”即Sindābur與 Sándábur之對音,亦即今之果阿。《宋會要輯稿 • 蕃夷七》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遣使來貢之興塗勃國,亦為Sindābūr之音稱,蓋由Chandapur 讀成 Handapur或Hindapur而得名。如此還原可成立,則興塗勃當為果阿見於我國載籍之最早者。

Sindeh 《諸蕃志》蘇吉丹條孫他,《島夷誌略》重伽羅條孫陀,《星槎勝覽》重迦邏條及《西洋朝貢典錄》爪哇國條孫陀羅,《星槎勝覽》係轉錄《島夷誌略》之文,孫陀羅應作孫陀。舊考多視為西爪哇之巽他 (Sunda)。但《諸蕃志》蘇吉丹條注云孫他為東邊賊國,故當在東爪哇或爪哇島以東,不應在西爪哇也。或指英德島(Endeh I.)北岸之Sindeh。

Sindhu   《佛國記》作新頭,《那先比丘經》作信他,《高僧傳》作辛頭,《梁書》作新陶,《正法念處經》作身毒,《西域記》作信度,《孔雀王經》不空譯本作辛都,《元秘史》作申河,《親征錄》作辛河,大食名 Mehran,即賈耽《四夷路程》彌蘭大河之對音,此河今名印度河(Indus);又國名,見India條。

Singapore    今新加坡,見Tumasik條 。

Singkawang   名見《爪哇史頌》,《海錄》咕噠國條山狗王,即今加里曼丹島西北海岸之山口洋(Singkawang)。

Singkil  見Lamuri 條。

Singora   見Songkla條 .

Sinkep 《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指南正法》之饅頭嶼,今印度尼西亞林加群島之新及(Sinkep)島。 疑即《鄭和航海圖》彭加山西北、《西洋朝貢典錄》滿剌加國條、順風相送》爪蛙回靈山來路條之官嶼亦作官澳。

Sintang   《海錄》新當國,在今加里曼丹島西部杜連河南岸,今圖仍作新當。公元十八世紀已有華僑在此貿易耕種,或以淘金沙鑽石為業。

Sirandib   大食語名錫蘭島中之阿聃鋒 (Adam’s Peak) 曰Sirandib,《諸蕃志》細蘭國條之細輪疊蓋本此,見Simhala條 。

Socotra   名見伊本拔都他《行記》,《馬可波羅行記》作Scoira,《鄭和航海圖》作須多大嶼,番名速古答剌,在非洲東北角海中,即今阿拉伯海之索科特拉(Socotra)島。中世紀時此島為海盜巢穴,馬思忽惕謂馬剌八兒(Malabar)之海盜鈔掠赴印度及中國之船舶者常停留於此。

Soli   大食人稱注輦人(Čola)曰 Soli,《宋史 ∙ 注輦傳》娑里三文及娑里西蘭山之娑里,《文獻通考》卷三三二注輦條婆里西蘭山之婆里,應為娑里之誤。《瀛涯勝覽》占城、暹羅、錫蘭、古里、柯枝、小葛蘭諸國條之鎖俚,《明實錄》、《明史》及其他明代史籍記載之瑣里和西洋瑣里,皆其譯稱。在今印度科羅曼德爾海岸(Coromandel Coast)。 瑣里和西洋瑣里應是一國,尤侗《外國傳》誤分為二國,《明史 • 外國傳》沿其誤,亦兩傳之。

Solor    名見《爪哇史頌》,《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蘇律山,《順風相送》萬丹往池汶精妙針路條蘇律門,大泥往池汶針路條作蘇律大山,即今印度尼西亞佛羅勒斯(Flores)島東面之索洛爾(Solor)群島。

Solot 見Sulu條。

Somali  今亞丁海南岸,非洲東部之索馬里,《諸蕃志》中理國,即指此地,中理或是申理之誤。《明史》卷三三二、《皇明世法錄》卷八一之白松虎兒,舊名速麻里兒,遮麻里兒即Somali之對音。

Somothrah   見Sumatra條。

Sonargaon   伊本拔都他《行記》作Sonarkawan,《瀛涯勝覽》榜葛剌國條鎖納兒港,《星槎勝覽》榜葛剌國條鎖納兒江,《鄭和航海圖》辛剌高岸,在今孟加拉首都達卡東南數英里之蘇納爾岡 (Sonargaon)。明代中國船舶至榜葛剌國必經之地。

Sonarkawan   見Sonargaon條。

Songkla   或作Sunkla、Singora,《南海志》崧古囉,《鄭和航海圖》、《順風相送》、《指南正法》之孫姑那,《正法》又作宋居勞,《海國聞見錄》作宋腳,《海錄》作宋卡,《清
通典》、《清文獻通考》作宋腒朥,皆為Songkla或Singora之對音。 Singora,梵語義為師子座,亦即師子城之意,Songkla或源於Singora。 即今泰國南部馬來半島東岸之宋卡,為古代橫斷半島路線主要港口之一。《島夷誌略》著錄有東沖古剌,沖古剌亦為 Songkla之異譯,東字疑衍,非尚有一”西沖古剌”也。又赤土,唐之南海大國,其名始見《隋書》,《通典》、《舊唐書 ∙ 地理志》、《新∙舊唐書 • 婆利傳》、《新唐書 ∙ 盤盤傳》皆有記載。《通典》赤土條謂居僧祗城,一曰師子城,師子城殆Singora之意譯,即宋卡之梵名,故赤土應在今宋卡附近,似不成問題。舊考赤土所在,爭論不一,暹羅之說,當被拋棄,尚有在今蘇門答臘島巨港、馬來半島西岸吉打和宋卡北之佛頭廊等說。惟在今馬來半島,已為多數學者所承認。參見 Raktamrttika條,Kedah條。

Sri Banöy  《越史略》尸喇皮奈,《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三作尸耐城,卷六又作毗尼,《西洋番國志》作設北奈,《瀛涯勝覽》、《西洋朝貢典錄》占城國條作新州港岸上有一寨,番名設比奈,均此名之對音。為占城國港口,即越南義平省歸仁(Qui Nhon)港 。《鄭和航海圖》之新洲港,《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福建往暹羅針路及回針條、廣東往磨六甲針條,《指南正法》大擔往柬埔寨針條、咬口留吧往台灣日清條、大泥回長崎日清條之新州港,均亦指此。

Srikakulam   《鄭和航海圖》俱里都利,據圖,在印度東海岸龍牙葛與沙里八丹之間,沙里八丹、買列補、芝蘭等地之北。米爾斯以為即今之斯里卡庫蘭( Srikakulam),亦作Chicacole。

Srikṣetra  《西域記》卷十室利差呾羅,《寄歸內法傳》卷一室利察呾羅,《元史 ∙ 緬國傳》昔里怯答剌,皆其對音,即今緬甸仰光北一百六十英里之卑謬 (Prome)的梵名,其地位於祿郫江東岸,為古代驃國之都城所在。Srikṣetra緬人訛為 Sarekhettara,讀若Thayekhettaya,《舊唐書 • 驃國傳》云:“(驃國)自號突羅成,闍婆國人曰徒里掘”,《太平御覽》卷七八九驃國條引《唐書》、《冊府元龜》卷九九六外臣部四十一鞮譯條作自謂突羅成,闍婆國人曰徒里拙,《新唐書 ∙ 驃國傳》、《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文獻通考》卷三三0驃國條作自號突羅朱,闍婆國人曰徒里拙,《唐會要》卷一00驃國條作自號突羅朱,闍婆國人曰徒里掘。徒里掘和突羅成,實為驃國都城徒里掘突羅城之名。城亦作成,突羅朱之朱字為城或成之誤,亦即 Thayekhettaya 之訛譯,徒里掘(拙)為 Thayekhet對音,突羅為taya對音。又《舊唐書》謂此城“相傳本是舍利佛城”(Sriputra),《冊府元龜》卷九五七、《太平御覽》卷七八九,《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唐會要》卷一00、 《文獻通考》卷三三0所載皆同,緬人名舍利佛城為Sariputtara,讀若 Thayiputtaya,則其以之為其Sarekhettara(Thayekhettaya)城 ,亦無足異,蓋以神名稱其都城也。《蠻書》卷十謂驃國“西去舍利城二十日程,舍利城,中天竺國也。”舍利城,《新唐書 • 驃國傳》作西舍利城,有誤。此舍利城亦即舍利佛城,但在印度。

Srivijaya   《求法高僧傳》多作室利佛逝,《玄逵傳》又省稱佛逝,《大津傳》又作尸利佛逝,《寄歸內法傳》卷一作尸利佛逝,又名曰金洲(Suvarnadvipa),同書卷四作室利佛誓,《宋高僧傳 ∙ 慧日傳》、《貞元釋教錄 ∙ 金剛智傳》佛誓,《新唐書 ∙ 南蠻下》室利佛逝,一曰尸利佛誓,賈耽《四夷路程》、《舊唐書 • 玄宗紀下》亦作佛逝,《冊府元龜》作佛誓,又作尸利佛誓,《唐會要》卷一00金利毗迦,迦應是逝之訛,《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作金利毗逝,金利均疑為舍利之訛。室利佛逝、尸利佛誓、尸利佛逝、金(舍)利毗逝,皆為Srivijaya之譯音,佛誓、佛逝為其略譯,梵語意為吉祥勝利。唐末稱為三佛齊,首見於《舊唐書 • 昭宗紀》天祐元年記載。可能為室利佛逝之訛讀。大食名曰Jawaka、 Zabag、 Sribuza,爪哇名曰Samboja,宋元載籍稱為三佛齊,為七世紀至十三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古國。本都浡淋邦(Palembang),《島夷誌略》作舊港,即今巨港,十一世紀中葉遷都於詹卑。最盛時勢力達西爪哇、馬來半島、加里曼丹南部,為印度文化七世紀時之主要根據地,亦是中國、印度,阿拉伯國家間交通貿易之要衝。十三世紀末為爪哇之滿者伯夷所滅。《島夷誌略》中著錄有舊港,又有三佛齊,蓋以舊港指Palembang,以三佛齊稱全島。至《明史》及明代載籍中之所謂三佛齊,早已名存實亡,乃沿用古稱,依據其時史實,當稱舊港,而不得謂為明代之三佛齊也。又《舊唐書 • 太宗紀》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有十九國遣使者來,其中有乙利鼻國,或以為乙殆已之訛,已利鼻得視為Srivijiya之對音,為此國名見於我國史籍之最早者。

Srokam   名見《吉打紀年》,為泰語吉打之舊名,《島夷誌略》之蘇洛鬲,殆為此名之對音。《元史 ∙ 成宗本紀》大德三年與速古台、奔奚里來貢之速龍探亦Srokam之異譯。在今馬來半島西岸梅爾博河 (Merbok R.)下游北岸之舊吉打(Kedah Lama)。十七世紀中葉前,所謂吉打,多指舊吉打,其後吉打都城始北遷亞羅士打(Alor Star)。據《吉打紀年》,Srokam本為宮廷名,蓋以宮廷名為都城名也。《島夷誌略》謂其地“洛山如關,並溪如帶。”藤田視蘇洛鬲在今亞羅士打,故以洛山指今吉打河下游北岸附近之Geriang山 ,並溪指吉打河。蘇洛鬲既當在舊吉打,則洛山當指梅爾博河下流北岸之哲賴山(Jerai Mt.)。Jerai殆為此山馬來語名寫法,泰語作K’hau Srai,洛山殆為其泰語名之省音;並溪則應指梅爾博河支流布揚河 (Bujang),並溪即此河名之對音。

St. Helena   《海錄》散爹哩,今非洲西南大西洋中之聖赫勒拿島,法帝拿破崙曾被放逐於此。

Sual  《東西洋考》東洋針路蘇安山,《順風相送》浯嶼往麻里呂條蘇安,泉州往彭家施闌條蘇安港,《指南正法》亦作蘇安,指呂宋島西北部仁牙因港附近之蘇阿爾(Sual)。

Suecia   《海錄》綏亦咕國,葡萄牙語名瑞典曰Suevia,瑞典人曰Sueco,綏亦咕猶言瑞典人也。今稱瑞典(Sweden)。

Sukadana   名見《爪哇史頌》,《諸蕃志》蘇吉丹,《島夷誌略》蘇門傍條作斯吉丹,爪哇條作吉丹,疑脫斯字,明代載籍之蘇吉丹,殆其對音。《Pase諸王史》所著錄一四七五年滿者伯夷國滅亡時諸屬國名,亦有此名。今其名尚存,在加里曼丹西南部,即坤甸以南之蘇加丹那,《順風相送》之諸葛擔藍,《海國聞見錄》之朱葛礁喇,又作朱葛達喇均為是地之譯稱。惟《諸蕃志》謂其地“西接新拖 (Sunda),東連打板(Tuban)”,則應在今爪哇中部,不在加里曼丹。但爪哇中部無此國名,《諸蕃志》闍婆國條云:”朝廷屢行禁止興販,番商詭計易其名蘇吉丹。”疑當時闍婆商賈冒蘇吉丹名,而其國實為爪哇中部之一國也。《東西洋考》卷四思吉港條云:思吉港者,蘇吉丹之訛也,為爪哇屬國,其中凡數眾落,而吉力石(Geresik )其主也”。《明史 • 蘇吉丹傳》云:“酋居吉力石(Geresik)其主也”。《明史 • 蘇吉丹傳》云:”酋居吉力石,其水潏,舟不可泊,商船但往饒洞(Yortan),其地平衍,國人皆就此貿易。”據此,蘇吉丹似應在中爪哇錦石一帶。

Sukhotai   《南海志》上水速孤底,《瀛涯勝覽》、《西洋番國志》、《西洋朝貢典錄》暹羅國條則省作上水,《元史 • 成宗本紀》速古台,十三世紀中葉至十四世紀中葉暹國之都城。此城古為雲南與湄南盆地交通要站之一。《四夷館考》暹羅有束骨胎則為此城之異譯。今地圖仍有此城名,作宋家洛,一作素可泰,在泰國宋加洛府容末河(Yome R.)畔。

Sultan  宋周密《清波別志》、《宋史》、《文昌雜錄》卷一、《文獻通考》卷三三二之層檀國,《宋會要輯搞》第一九七冊作大食層檀國,乃黑衣大食境內塞爾柱族(Saljuk Turks)所建之國,於公元十一世紀時,其勢力最為強盛。此國都城相傳在阿哲兒拜占(Azerbaidjan)之 Rei城。層檀並非國名,乃是al-Sultan之對音,義為王,此與 Melik-Shah 之為滅力沙,考為國名者,實同。

SuIu  《爪哇史頌》作SoIot,馬來語曰Suluk,《南海志》蘇錄,《島夷誌略》蘇祿,《元史 • 武宗本紀》至大元年蘇魯國,《名山藏 • 王享記》蘇陸、《罪惟錄》傳三六蘇祿條蘇羅國、《海島逸志》蘇洛,明清史籍多作蘇祿,均為Suluk之對音,Sulu亦由Suluk而訛。今菲律賓蘇祿群島。以產珠聞名於世。

Sumana-Kūta   亦作Samanna-Kūta,《島夷誌略》之大佛山即指此。為今斯里蘭卡南部之一高峰,相傳峰頂有佛足印,故名。《太平御覽》卷七九七私訶條條引支僧載《外國事》之三漫屈,殆其譯音,《佛國記》所述師子國之山頂,《諸蕃志》藍無里國條言細蘭“有山名細輪疊”,均指此山。今西文地圖一般作 Adam’s Peak。參見 Sirandib條 。

Sumanat  亦作Semnat,Sumenat,名見大食人撰述,《馬可波羅行記》作Semenat,伊本賽義德(Ibn Sa’id)書云:Sumanat屬胡茶辣(Gujarat),胡茶辣一名囉囉(Lar),Sumanat
城近海,阿丹 (Aden)船泊此者甚眾。《島夷誌略》之須文那,《元史 • 馬八兒等國傳》之須門那,同書《世祖本紀》至元十九年之蘇木達 ,均其譯稱,故地一般以為今印度古吉拉特(Gujarat)邦南部臨海之松納特(Somnath)。伯希和以為指南印度之 Dvora Samudra,比拉爾王朝之都城名,義為海門,在今邁索爾哈桑 (Hassan)區之哈勒比德 (Halebid)。

Sumar   《鄭和航海圖》之擔嶼,《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苧盤往舊港並順塔針路條、順塔往舊港及苧盤針路條、赤坎往舊港順塔及回針條之石旦,或指此地,即今印度尼西亞巽他海峽東部萬丹灣之Sumar島。

Sumatra  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此名在十六世紀初始為全島之稱,蓋由梵語Sūmūtra一名所轉出,其先原為島北岸之一國名,今八昔河(Pasé R.)下游有村名 Sumadra,即此國名之遺。《宋史 • 三佛齊傳》載有霞遲蘇勿吒蒲迷一名,應是Haji Sumutabhumi 之譯音。霞遲,《宋史》亦作夏池,或霞至,即古爪哇語 Haji,猶言王。蒲迷,即 bhumi,猶言地或國。蘇勿吒即Sūmūtra或Sūmūta之譯音。全稱意為蘇勿吒國之王,實為王號,非王名也,乃蘇門答臘之名見於中國載籍之最古記錄。《南海志》深沒陀羅,《島夷誌略》須文答剌,急水灣條又作須門答剌,《元史 • 世祖本紀》至元十九年之蘇木都速,速字必為剌字之訛,《成宗本紀》速木答剌,《亦黑迷失傳》速木都剌,《迦魯納答思傳》及《馬八兒等國傳》蘇木都剌,《明實錄》、《鄭和航海圖》、《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西洋朝貢典錄》、鄭曉《四夷考》、《東西洋考》、《明史》等均作蘇門答剌。惟《四夷考》、《東西洋考》又作蘇文達那,《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又作蘇文答剌,《明史》又作須文達那,皆為Sūmūtra之對音,義為“海”。其地為古代東西海上交通要衝,亦為鄭和下西洋根據地之一,在其都城外建有官廠,與滿剌加同。十五世紀時,此國為亞齊所滅。《明史 • 外國傳》有蘇門答剌,又有須文達那,因修史者不知其為同名異譯,因析為兩傳,其實指一地。《馬可披羅行記》作 Samara,伊本拔都他《行記》作 Somothrah,《爪哇史頌》作 Samudra。 此島名稱在波斯載籍中首先著錄者為爪哇(Java),雖名爪哇,實指蘇門答臘全島。拉施特書云:過藍無里 (Lāmurī)有地名Sūmatra,指蘇木都剌城而言。

Sumbawa  《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三吧哇嶼,《順風相送》三巴哇大山,即今度尼西亞松巴哇島(Sumbawa I.)

Sumenat   見Sumanat條。

Sūmūtra 見Sumatra條。

Sunda  《諸蕃志》新拖,《雲麓漫鈔》新條,《南海志》孫絛,《東西洋考》下港條、《明史 • 爪哇傳》、《順風相送》之順塔,皆為其對音。《島夷誌略》爪哇條,《明史 • 鄭和傳》、《溜山國傳》之孫剌,亦應指此地,蓋方音 d、l可互轉,則孫剌殆為Sunda之轉音。Sunda本泛指西爪哇,由其民族名而得名,惟見於我國載籍諸譯名,則似皆指都會萬丹(Bantam)。《諸蕃志》蘇吉丹條孫他、《島夷誌略》重迦羅條孫陀,《星槎勝覽》重迦邏條、《西洋朝貢典錄》爪哇國條均作孫陀羅,藤田、柔克義皆視其為西爪哇之巽他(Sunda),但據三書所載,當在東爪哇或爪哇以東,不應在西爪哇也。參見 Sindeh條。

Sunda-Kelapa   見 Kelapa條 。

Surabaya   《瀛涯勝覽》爪哇國條蘇魯馬益,番名蘇兒把牙,《星槎勝覽》、《西洋番國誌》、《西洋朝貢典錄》爪哇國條均作蘇魯馬益,《東西洋考》下港條作蘇魯馬益,思吉港條又作思魯瓦、蘇魯瓦,《順風相送》蘇魯馬,《海島逸志》泗里貓,《噶喇吧紀略》四里木,均為其音譯,今印度尼西亞東爪哇北岸布蘭塔斯河入海處之蘇臘巴亞(Soerabaja,Surabaya ),華僑稱曰泗水,滿者伯夷王朝時為爪哇重要商港,至今不衰。

Surastra   見Surat條。

Surat  《海國聞見錄》蘇喇,《海錄》作蘇辣,《西域記》卷十一蘇剌侘國即其古地,蘇剌侘為Surastra 之譯音,意為義地,亦為此名之所本。即今印度西部坎貝灣東岸之蘇拉特(Surat)。 惟蘇剌侘古都西據馬希 (Mahi)河,而今城在Tapli河上,似非古都所在之地。

Suratthani    見Bandon條。

Susu Darah   《鄭和航海圖》煙燉嶼,據圖,在吉蘭丹港外,即今馬來半島哥打巴魯及瓜打丁加奴之間海上雷丹-珀亨提安群島之Susu Darah島 。

Suttahip  《鄭和航海圖》角圓山,據圖,在暹羅港東南,或即今泰國東臨曼谷灣口之薩塔希普(Suttahip)山。

Suvana-Puri   或作Savarna-Puri,《島夷誌略》之蘇門傍,殆其對音,今名 Suphan、
Sufan。其他在泰國湄南河西大真河(Tacin R.)上,今譯素攀。《明實錄》洪武二十八年及《明史 • 暹羅傳》之蘇門邦,《四夷館考》暹羅館之束板普,均指此。就譯音言,蘇門傍得視為蘇門邦之異譯,但所載風物情況與蘇門邦即束攀不合。或以為蘇門傍在今印度西亞爪哇島以東之馬都拉 (Madura)島,為此島南岸要港三邦(Sampang)之譯音。

Suvarma-dvipa   名見印度史詩《羅摩衍那》 (Ramayana),意譯金洲,或作Suvarnabhumi, 此言金地。古代希臘和羅馬地理學家稱之為 Khryse或 Chryse,所指地域,有時為緬甸南部,有時為暹羅,有時為馬來半島,有時為蘇門答臘。一說是東南亞地區之泛稱。惟托勒密和其他古代西方地理學家所稱之Gold Khersonese,此言黃金半島,係指今馬來半島。《求法高僧傳》卷下《貞固傳》及《道宏傳》所述之金洲,則指今蘇門答臘島。

Suvarnagrama   《明史 • 雲南土司三》八百條云:”嘉靖間為緬所併,其酋避居景線,名小八百。”Suvarnagrama,此言金城,為景線(Chiang Saen)之古稱。即今泰國北端之昌盛。

Syam    見Siam條。

Syria    今之敘利亞,有人以其地為古之大秦、海西、條支諸國,然確為《經行記》之苫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