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Index of Place Names(Ph)                                

pp.1019-1023

Phangan  《鄭和航海圖》石班洲,據圖,在孫姑那 (今宋卡)以北暹羅灣西面海上,或即今薩木伊島以北之潘甘島(Phangan Koh)。

Phimai   《真臘風土記》屬郡條之蒲買,殆其對音,即今泰國東北呵叻 (Korot)近旁之披邁 (Phimai)。

Phitsanulok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條之皮細祿,即其對音,今泰國中部難河西岸之彭世洛 (Phitsanulok)。

Phu giao   柬埔寨語作Beng trao,《島夷誌略》民多朗,或為此柬埔寨語名之對音,即今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朔莊(Soc-trang)西南附近之富教 (Phu giao)。民多朗之今地,未能確定。舊考尚有在今越南中部即《嶺外代答》之賓童龍;在今菲律賓之棉蘭老島;在今菲律賓之民都洛島諸說。案《南海志》占城國所管諸國中有賓瞳朧與民瞳朧二地,賓瞳朧即賓童龍,民瞳朧似為民多朗之異譯,則民多朗必當在占城今越南境內,與賓童龍亦非一地也。

Piagalla  《島夷誌略》之明家羅,即其對音,故地在今斯里蘭卡卡盧塔拉 (Kalutara)附近,為古代通臘特納普納城(Ratnapura)之重要港口。

Pini   《鄭和航海圖》全嶼,據圖,在蘇門答臘西面海上,或即今 Pini群島。《航海圖》另有一金嶼,在翠藍嶼與安得蠻山之間,即今之卡爾 • 尼科巴 (Car Nicobar)。

Pisang   《鄭和航海圖》毗宋嶼,即其對音,意為甘蕉嶼。據圖,毗宋嶼有二,一在蘇門答臘島西面海上,一在馬六甲海峽東部,即今皮散島。《西洋朝貢典錄》滿剌加國條之披宗之嶼,亦指此島。《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指南正法》均作昆宋嶼,昆應為毘之訛。馬來群島中以此為名之島嶼,不下五六,最著名者即此。《漢書 • 地理誌》卷二八下粵地條後云:” 自黃支 (Kanci)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有的學者以為皮宗即毗宋之同名異譯,亦即《通典》卷一八八、《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文獻通考》卷三三二邊斗條之比嵩,皆指此島。

Polillo   《諸蕃志》麻逸國條、黃蠟條、碡瑁條、椰心簟條之蒲里嚕,三嶼條之蒲哩嚕,《雲麓漫鈔》之蒲哩喚,喚殆為嚕之訛,《島夷誌略》三島條之蒲里咾,皆為其同名異譯,今菲律賓之波利略 (PoIillo)島。

Pondicherry   《海錄》笨支里,《海國聞見錄》作房低者里,今印度南部東海岸之本地治里(Pondicherry)。

Pontameas   《大清一統志》卷五九五柬埔寨條之伊代嗎,《清朝通典》邊防二柬埔寨條作尹代瑪,《清朝文獻通考》卷一九七柬埔寨條作尹代嗎,《海國聞見錄》南洋記作昆大嗎,《福建通志》卷二七0互市之各番南洋條作代馬,皆為其同名異譯,在今越南南部河仙 (Hatien)一帶。Pontameas為河仙之土名,河仙則為越語名。其地本屬柬埔寨,十七世紀末葉為廣東雷州人鄚玖 (Mok Kui )所據,建港口國(Kancao)於此,傳至鄚琮 (Mok tông)始為暹羅所滅,至一八一一年成為越南領土之一部分矣。

Pontianak  《南海志》頻底賢,疑為其譯稱。《海錄》作崑甸國,乾隆四十二年華僑羅芳伯稱王於此。其地在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西岸坤甸 (Pontianak)一帶。《島夷誌略》
之浡泥,應指加里曼丹島西岸坤甸一帶地區。

Portugal  《皇明世法錄》作蒲麗都家,《明史 ∙佛郎機傳》作佛郎機 (Farang),又稱蒲都麗家,《意大里亞傳》作波而都瓦爾,《海錄》作大西洋國,又名布路嘰士。今作葡萄牙。

Prachuap  《島夷誌略》羅斛條之忽南圭,疑指此地,即今暹羅灣西岸泰國南部之巴蜀 (Prachuap Khiri Khan)。

Praputam  《島夷誌略》羅斛條之彌勒佛,疑指此地,今泰國曼谷西北之佛統 (Nakhon Pathom)的古名。

Priaman   《順風相送》貓律回加里仔蠻條及加里仔蠻回萬丹條之加里仔蠻,或指此地,即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岸之Priaman。

Prome  《太平御覽》卷七九0引 《南州異物志》、《通典》卷一八八、《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之無論國,《神丹經》作無倫國。此國舊考:一說即印度貴霜王號茂論(Murunda)之對音;一說指乾陀羅國,無論即王號之茂論;一說為 Bolor之對音,即《高僧傳 •智猛傳》之波侖,地在克什米爾;一說為緬甸之卑謬(Prome)。 據《神丹經》云:”(扶南)北款林邑,南函典遜,左牽杜薄,右接無倫。”又云:” 自扶南、(典)遜逮於林邑、杜薄、無倫五國之中。”則其地在扶南之西,介於典遜、林邑之間,不當遠至天竺,應以在緬甸一說近是,其他諸說,恐不足據。

Prussia   《海國聞見錄 • 大西洋記》普魯社,《海錄》埔魯寫國,又名嗎西噶比、普魯社、埔魯寫均 Prussia之譯音,今稱普魯士。

Pundavarhana   一作 Punyavarhana,《西域記》奔那伐彈那,賈耽 《四夷路程》奔那伐檀那,故地在今孟加拉之帕布納(Pabna)一帶,或以為在今孟加拉蘭格普爾(Rangpur)附近。

Puthupatanam  《鄭和航海圖》十得法灘,據圖,在番答里納之北,歇立之南,”十”應為”卜”之誤,即印度南部穆拉特(Murat) 河北岸與巴達加拉(Badagara)鄰近之
Puthupatanam。

Pyu    晉常璩《華陽國志》卷四永昌郡條僄越,《太平御覽》卷九五六桐條引晉郭義恭《廣志》云:”剽國有白桐木,”《後漢書 • 哀牢夷傳》注引同,《法苑珠林》卷三六引《廣志》又作”艾納香出漂刂 國”,《唐會要》卷一00驃國條引《西南異方志》及《南中八郡志》均載有驃國,謂在永昌西南三千里,《蠻書》卷十、《冊府元龜》卷九七二均作驃國,《新 •舊唐書》謂其屬國有二九八部,九城鎮,十八屬國。貞元十八年(802年)其王遣太子舒難陀來西安,並獻其國樂十二曲,與樂工三十五人,自居易《驃國樂》即紀其事。僄越、剽國、漂刂國、驃國,皆為 Pyu之異譯,為古代緬甸驃(Pyu)族在公元四世紀時建立之國,其都城即今緬甸中部祿郫江東岸之卑謬,《西域記》稱為室利差呾囉國者是已。參見 Sriksetra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