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Index of Place Names(Pa)                                

pp.1009-1019

Pacem   見Pasai條。

Pachekan  《經世大典序錄 ∙政典 ∙征伐》、《元史 • 爪哇傳》、(史弼傳》之八節澗,舊考以為在今爪哇島東部金河(Kali Mas)右岸,距海約九英里處,其地村名 Pachekan,即其遺稱。據史傳所載,八節澗當為一海濱要地,其位置應在蘇臘巴亞(泗水)之南,殆在Bekachak河口。《南海志》之不直干,即八節澗,與此河口名對音相合。

Padang  《海錄》叭當國,或即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岸之巴東(Padang)。

Padaran   《鄭和航海圖》羅灣頭,《東西洋考》卷二占城條羅灣,西洋針路條羅灣頭,《西洋朝貢典錄》暹羅國條亦作羅灣,《順風相送》、《指南正法》羅灣頭,今越南順海省藩朗南部之賓童龍岬(C. Padaran)。

Pagai  《鄭和航海圖》白沙,據圖,在蘇門答臘島西面海上,或即今明打威群島(Mentawai Is.)之 Pagai 群島。

Pagan  亦作Pugan,《嶺外代答》、《諸蕃志》、《宋史》、《雲麓漫鈔》卷五、《南海志》、《元史 ∙緬國傳》、《經世大典序錄 ∙政典 • 征伐》之蒲甘,《殊域周咨錄》卷九雲南百夷條作補幹,《西南夷風土記》作普幹,皆其譯音,十一世紀中葉至十三世紀末葉緬國之都城,宋代載籍皆以蒲甘名其國,故地在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敏建西南之蒲甘(Pagan)。元置邦牙宣慰使司於此。此城同江頭城、太公城、馬來城和安正國城並稱緬中五城。賈耽《四夷路程》安南通天竺道之突旻城或在此地。

Pagandhara  《漢書 ∙地理志》粵地條之夫甘都盧國,《漢書 ∙西域傳贊》和張衡《西京賦》省譯作都盧。一般以為在今緬甸敏建西南之蒲甘古城地方,也有學者以為在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謬附近。

Pahang  名見《爪哇史頌》《諸蕃志》三佛齊條及降真香條蓬豐,《雲麓漫鈔》卷五朋豐,《島夷誌略》、《星槎勝覽》彭坑,《南海志》朋亨,《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明一統志》、《名山藏 ∙王享記》、《指南正法》諸書均作彭亨,《明史》彭亨,一作湓亨,又作彭坑,《順風相送》作彭坊,《海錄》作邦項,《噶喇吧賦》作彭況,西名亦有Pam、Pan、Paan、Paon、Phaan、Phang、Pahan、Pahaun、Phaung、Pahaugh等稱,或云Pahang一字係吉蔑語,義為錫,以其地產錫故名。在馬來西亞馬來亞東部,今仍稱彭亨(Pahang),為馬來西亞之一州。《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引康泰《扶南土俗》薄歎州,又卷七九0引《外國傳》波延州,波延(誕)與薄歎音近,地皆出金,或為傳譯異名,舊考多以為在馬來半島,或即邦項(Pahang)也。又《宋書 ∙文帝本紀》元嘉十九年之婆皇、《夷蠻傳》作媻皇,《舊唐書 ∙多摩長傳》、《新唐書 ∙多摩萇傳》、《通典》卷一八、《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文獻通考》卷三三二多摩長條之婆鳯,或均為此名之古稱。

Pai  《鄭和航海圖》犁頭山,《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福建往暹羅針路條作黎頭山,同書柬埔寨南港往筆架並彭坊西條作黎頭嶼,《指南正法》大擔往暹羅針及回唐針條作犁頭山,或即今泰國湄南河口外曼谷灣東面之Pai島,《航海圖》置此山於暹羅港即湄南河口西,疑有誤,參見Kram條。

Pakchan  《島夷誌略》針路條之馬軍山,即其轉音,今泰國馬來半島拉廊府北端之巴占(Pakchan),馬軍山水道,即指巴占河。《鄭和航海圖》有北暹,疑即亦指馬軍山,惟其所繪地點,過於偏北。

Palawan  《諸蕃志》三嶼條巴姥酉,《東西洋考》東洋針路條巴荖圓,《順風相送》芭荖員,《指南正法》巴荖員,皆為其對音,即今菲律賓之巴拉望(Palawan)島。《東西洋考》之巴荖圓乃指該島之普林塞薩(Puerto Princesa)港。有的學者以為巴姥酉是指馬尼拉灣南口以南之巴拉央(Balayan)港。

Palean   《諸蕃誌》之佛囉安,《島夷誌略》丹馬令條之佛來安,蘇繼廎考訂方音p與f可相轉,皆為此名之譯稱,即今泰國馬來半島中部董里(Trang)附近之帕里安(Palean),此地在洛坤(即丹馬令國)西南,與之相鄰亦屬可能,比紀利尼之芙蘆弄(Bernang)一說合理。參見Bernang。

Palembang  亦作Palimbang,名見《爪哇史頌》,《舊唐書 ∙太宗本紀》貞觀二十一年入貢諸國有鼻林送,送疑是迸之訛,即Palembang之譯名最早見於史書者也。七世紀至十一世紀中葉為南海大國室利佛逝、三佛齊之都城,以後遷於詹卑,《諸蕃志》三佛齊條之巴林馮,《元史 ∙武宗本紀》至大二年九月遣使海外諸國中之不憐八孫,孫字疑衍,均指此地。《島夷誌略》作舊港,是知王大淵於十四世紀到此地時,Palembang就已改稱。《瀛涯勝覽》謂舊港即古名三佛齊國,番名曰浡淋邦,《西洋番國志》作佛林邦,《名山藏 • 王享記》三佛齊條作浡淋,《東西洋考》舊港條作渤淋,皆為此名之異譯。明清載籍亦多作舊港,惟《海島逸志》作巨港,” “舊””巨”音同。《明史 • 三佛齊傳》洪武七年王麻那哈寶林邦遣使來貢。麻那哈寶林邦並非王名,乃 Maharaja PaIembang之音譯,此言寶林邦之王也。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荷臘島東南岸巨港一帶。昔為東西交通一重要貿易港。

Panay   《大清一統志》卷五五五呂宋條、《海國聞見錄 • 東南洋記》班愛,《指南正法》作班愛大山,即今菲律賓之班乃(Panay)島 。

Panchapalli   《通典》卷一八八多摩長條云,羊支跋,華言五山也。羊殆半之譌,《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文獻通考》卷三三二之多摩長條均作半支跋。《島夷誌略》作無枝拔,半支跋殆梵語 Panchapalli之對音,而無枝拔則為半支跋之譌轉。馬素提書作 Fendjab。新唐書》卷二二二下:”千支在西南海中,本南天竺屬國,亦曰半支跋,若唐言山也”。《新唐書》所載乃採自《通典》,但誤以千支(Kanci)為半支跋。半支跋、無枝拔即明以來之滿剌加,《瀛涯勝覽》滿剌加條謂此處舊不稱國,因海有五嶼遂名。五山或五嶼,蓋指今馬來半島六甲港口之五小島是已。參見Malacca條。

Panchor    見Baros條。

Pandua  《星槎勝覽》榜葛剌國條板獨哇,《西洋朝貢典錄》榜葛剌國條作坂獨哇,即今孟加拉之潘杜阿(Pandua)。藤田豐八以為板獨哇是印度加爾加答西北之布德萬(Bardwan),其說不確。

Panduranga   占城南部之梵名,《舊唐書 • 真臘傳》奔陀浪州,賈耽《四夷路程》奔陀浪洲,《新唐書 • 環王傳》奔浪陀州,浪陀殆為陀浪之倒誤,《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九真臘國條作莽陁浪州,莽必為奔之誤,《宋史 • 大食傳》賓同隴,《占城傳》賓陀羅,《注輦傳》賓頭狼山,《嶺外代答》占城條作賓瞳朧和賓陁陵,並視其為二地,《諸蕃志》賓瞳龍,《雲鹿漫鈔》賓達儂,《元史 • 占城傳》賓多龍,《南海志》賓瞳朧,《島夷誌略》、《明史》、《星槎勝覽》、《西洋朝貢典錄》占城國條均作賓童龍,《明史 • 占城傳》、《皇明象胥錄》又作邦都郎,均為其音譯,其地在今越南中部南境藩朗(Panrang)。此地占文名作 Panran、Panrang、 Pandaran,《太平御覽》卷七0引《交州以南外國傳》之波遼,得視為 Panran或Panrang之對音。

Pangasinan   《明史》卷三二三馮嘉施蘭,《東西洋考》東洋針路條傍佳施蘭,《順風相送》彭家施蘭、傍家施蘭,《指南正法》邦仔系蘭、房仔系蘭,皆其音譯,在今菲律賓呂宋島西部班絲蘭省,又稱蜂牙絲蘭(Pangasinan)。

Panikam Selat   《諸蕃志》、《事林廣記 • 方國類》三佛齊條之凌牙門,《島夷誌略》、《南海志》、《元史 ∙本紀》延祐七年、《瀛涯勝覽》滿剌加條、《星槎勝覽》、《明史 ∙滿剌加傳》、《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指南正法》之龍牙門,《西洋朝貢典錄》之龍牙山門,本指新加坡島南岸偏西之海峽石叻門 (Selat Panikam),今名克佩爾港 (Keppel Harbour),由其西口兩岸有山挺立如龍牙,故有此稱。《諸蕃志》與《事林廣記》之凌牙門,格倫維爾以其指林加海峽,夏德、柔克義亦以其指林加海峽與林加島。

Panjang   《鄭和航梅圖》、《東西洋考》之大橫山,《西洋朝貢典錄》暹羅國條作大橫山,今柬埔寨西南部暹羅灣東部之土珠島(Pulau Panjang),海舶入暹羅灣,以此為望山。

Parcelar Hill  《鄭和航海圖》、《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之綿花嶼、綿花淺,《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磨六甲往阿齊及回針條之綿花嶼,據《鄭和航海圖》,俱在馬來半島西岸吉令港(Klang River)口外,綿花嶼殆今之Parcelar Hill,巫名原作Bukit Jugra,阿拉伯人作Pasalar,又稱Kafasi。Kafasi係由馬來語Kapas而來,義為綿花,綿花嶼即其意譯。《西洋朝貢典錄》蘇門答剌國條之吉貝之嶼,《宋史 ∙注輦傳》使臣娑里三文所歷航路中之加八山,疑均指此,吉貝、加八即Kafasi、kapas之譯音也。綿花淺位阿羅亞群島與馬來半島之間,則指南沙(South Sands)而言,《西洋朝貢典錄》作吉貝之淺,《海錄》沙喇我條作紅毛淺。

Parik  《諸蕃志》占城國條越裏,《元史∙安南傳》越里,《島夷誌略》東沖古剌條載有越里布。越裏、越里均為其對音。今越南順海省之藩里(Phan Ri)。其占文名作Gramparik,省稱Parik,越南語之藩里即由此轉成。

Parsa  波斯語波斯國名,《魏書》、《周書》、《隋書》、《新∙舊唐書》、《往五天竺傳》、《經行記》皆作波斯,《西域記》作波剌斯,皆指西亞之波斯,今之伊朗也;《伽藍記》宋雲經行之地亦有一波斯國,此國《魏書》作波知,在鉢和(Wakhan)西南,即今阿富汗Zebak;《蠻書》、《嶺外代答》、《諸蕃志》亦有一波斯國,似在南海,參見Pasai條、Mergui條。

Parsi  《瀛涯勝覽》榜葛剌條之吧兒西,《海錄》孟買條之叭史,為其對音,指波斯之火祆教徒,東遷至印度者。《明史 祆∙外國傳六》之巴喇西,疑亦指此。

Pasai  亦作Pase、Pasey,《馬可波羅行記》作Basma,《南海志》作不斯麻,《元史 ∙武宗本紀》至大二年作八昔,《明實錄》嘉靖二年、《名山藏 ∙王享記》、《明史∙佛朗機傳》均作巴西,葡萄牙人稱曰Pacem,本隸蘇門答剌王國,十三世紀末,王國中心從蘇門答剌(Samudra)遷至此地,遂為王國都城,此後蘇門答剌王國亦稱為Samudra Pasai,約一三五0年被爪哇滿者伯夷所征服,一五二四年其地為亞齊所併。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東北岸之波奢(Passier)附近。《酉陽雜俎》卷一八所載龍腦香樹出婆利國,亦出波斯國,《嶺外代答》、《諸蕃志》所載西南海上之波斯國,疑皆指此地。

Pasé  見Pasai條。

Pasey  見Pasai條。

Pasir  名見《爪哇史頌》、《南海志》琶設,《海島逸志》把實,皆其音譯,即今加里曼丹島東南部之Pasir。

Pasni  《鄭和航海圖》八思尼,據圖,在克瓦答兒(Gwadar)以東,即今巴基斯坦西南沿岸之帕斯尼(Pasni)。

Pasoeroean  《諸蕃志》蘇吉丹條百花園,《南海志》百花灣,殆今印度尼西亞東爪哇之巴蘇魯安,華僑稱岩望。《明史 ∙外國傳六》百花國,或亦指此地。

Passier  見Pasai條。

Patani  《海國聞見錄》作大哖,《海錄》作太呢,明代載籍多作大呢,然皆與浡泥牽合為一,《皇朝象胥錄》浡泥條云:今稱大泥,隸暹羅。《東西洋考》云:大泥即古浡泥,本闍婆屬國,今隸暹羅。《明史 • 浡泥傳》襲其誤,云 :”初屬爪哇,後屬暹羅,改名大泥”。案浡泥乃 Borneo島之古譯,大哖、太呢、大泥皆Patani之省稱,《海語》之佛打泥,殆為其全名。其地在馬來半島東岸宋卡與吉丹蘭之間,即今泰國南部之北大年(Pattani)一帶。一般以為是古之狼牙修國舊地所在。參照 Lankasuka條。

Pathin   見 Bassein條。

Patna   《海錄》明呀喇條之叭旦拿,為其對音,今印度北部之巴特那(Patna),即古華氏城(Pataiputra)。

Pattanapur   《明史 ∙鄭和傳》阿撥把丹,《甘巴里傳》謂“鄰境有阿撥把丹、小阿蘭二國”。小阿蘭應是小柯蘭之誤,即今印度西南岸之奎隆 (Quilon)。甘巴里在今印度南端之科摩林一帶地方。阿撥把丹或即 Pattanapur之訛譯,在奎隆西北,與奎隆鄰近。三地相距亦與史所載較合。舊考有謂阿撥把丹在今印度西南沿海之坎納諾爾附近者,有謂在今坎貝灣以北之阿默達巴德 (Ahmadabad)者,均不足信。

Pedir   《海語》滿剌加條之陂堤里,殆其對音,即今蘇門答臘島東岸北部實格里附近之Pedir。那孤兒又名花面國,亦在此地。

Pedra Branca   《鄭和航海圖》作白礁,案《航海圖》名白礁者有三:一在南海崑崙山 (PuIo Condore》;一在印度古里港外;此是新加坡海峽中之白礁,《海錄》邦項條及柔佛條作白石口,以礁色白故名。葡人呼曰 Pedra Branca,Pedra礁也,Branca意為白色,亦係意譯。今建有Horshurgh燈塔以利航行。《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羅漢嶼 (Pulau Bintan)下原注云: “往來尋白礁為準,往滿剌加,從北邊過船”之白礁,《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廣東往磨六甲針條、滿喇咖回廣東針條、磨六甲回暹羅條之白礁,《指南正法》麻六甲回浯嶼針路條之白礁嶼,均應指此地。

Pegu  孟 (Mon)語作Bago,緬甸南部古國名,為孟族又稱得楞族 (Talaing)所建。《經世大典序錄 ∙政典∙征伐》緬國條之登籠國,似為 Talaing之對音,應指此國。《島夷誌略》之烏爹有人考訂即在此地,烏爹為孟語Ussa之轉音。《明史 • 雲南土司三》緬甸條作古喇,《地理誌七》云:”大古喇軍民宣慰司,永樂四年六月置,其地在孟養西南,亦曰擺古。”包見捷《緬略》作擺古,《西南夷風上記》作擺古,又作白古,《海錄》作備姑。即今緬甸南部勃固河 (Pegu R.)東岸之勃固。《漢書 • 地理志》邑盧沒國,或在此地附近。中世紀阿拉伯人記載的Rahmi、Rahma、 Rahman等,可能皆指此地。

Pekan  《梁書 • 扶南傳》、《南史 • 劉杳傳》、《太平御覽》卷七八七引竺芝《扶南記》之毗騫國,《梁書》謂在“頓孫之外大海洲中”,其地或在今馬來半島,即彭亨河口北干(Pekan)之對音,華僑呼為碧澗,也有人考訂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

Pekalongan  《嶺外代答》卷二闍婆國條、《諸蕃志》闍婆國條均作闍婆國,又名莆家龍,《事林廣記 • 方國類》大闍婆國名重伽盧,離莆家龍風帆八日乃至,《明史 ∙爪哇傳》其國一名莆家龍,《島夷誌略》作八節那間,文魯老條間又作澗,《南海志》作不者囉干,利瑪竇《坤輿全圖》作把口挐路曷。《海島逸志》作北膠浪,皆為其譯音,即今中爪哇北岸之北加浪岸。

Pembuang  《南海志》蒲盤,《島夷誌略》蒲奔,《元史 • 爪哇傳》莆奔大海,蒲盤、蒲奔、莆奔,均其同名異稱,《元史》莆奔大海指東爪哇海,蒲盤、蒲奔則係國名,殆海因國而得名,即今加里曼丹南部彭布安河 (Pembuang R.)口之爪拉彭布安 (Kuala Pembuang)。《寄歸內法傳》卷一之盆盆洲,《求法高僧傳 • 曇潤傳》所載訶陵北之渤盆國,《宋會要輯稿 ∙蕃夷七》、《宋史 • 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四年之蒲婆國,疑皆為其異譯。 藤田以為蒲奔是加里曼丹島東南岸之 Tana Bumbu對音,但Bumbu僻處一隅,與《島夷誌略》所載”地控海濱”不符,似不足取。

Penang   《鄭和航海圖》檳榔嶼,《海錄》作新埠,海中島嶼也,一名布路檳榔,又名檳榔士。布路檳榔即Pulau Penang之對音,布路即 Pulau ,島也,檳榔即Penang,可為音譯,亦可為意譯。此島在馬來半島西岸,一七八六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侵佔其地後,開闢商埠,故當時稱為新埠,為馬六甲海峽北端之主要港口,今猶名檳榔嶼。

Pengerang   《鄭和航海圖》答那溪嶼,據圖,在柔佛東南隅,嶼者山也,古時山島相通,或即Pengerang山,此山濱海,翠峰接雲,乃新加坡海蛺中最觸目之大山。

Perhentian Besar   《鄭和航海圖》羊嶼,據圖,在吉蘭丹港外,即今馬來半島哥打巴魯及瓜打丁加奴之間海上雷丹-珀亨提安群島之 Perhentian Besar島。

Perhentian Kechil   《鄭和航海圖》三角嶼,據圖,在吉蘭丹港外,即今馬來半島哥打巴魯及瓜打丁加奴之間海上雷丹-珀亨提安群島之 Perhentian Kechil 島。《島夷誌略》丁家盧條,《順風相送》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及回針條、大泥往池汶針路條,《指南正法》咬口留吧往暹羅針條之三角嶼,亦指此島。

Perlak   名見《爪哇史頌》,《馬可波羅行記》作 Ferlac,蓋阿拉伯語無p音,故以 f音當之。《元史 ∙世祖本紀》至元十九年作法里郎,至元二十一年閏五月作法里剌,十一月又作別里剌,《成宗本紀》元貞元年作法而剌,《亦黑迷失傳》作八剌剌,《南海志》作不剌,均為其同名異譯,即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北岸蘭沙 (Langsa) 西北之珀拉克 (Parlak)。參見 Udjung Djambuaje條。

Persong   《通典》卷一八八、《太平寰字記》卷一七七、《文獻通考》卷三三二邊斗條之比嵩,舊考多以為即馬六甲海峽東部之甘蕉嶼,又名皮散島。惟甘蕉嶼僅一小島,比嵩為一國家,其地臨金鄰大灣(今暹羅灣),農作與金鄰(今泰國叻丕)同,故當在馬來半島東岸,或以為在暹羅灣西岸今春蓬附近之 Per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