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Index of Place Names(L)                                     

pp.976-985

Labon   《鄭和航海圖》涼傘嶼,據圖,涼傘嶼有二:一在蘇門答臘島西面海上,或即《海錄》之呢是島、今之尼亞斯島;一在新加坡海峽中,即此島。《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龍牙門下注作涼繖礁,《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條、廣東往磨六甲針條、磨六甲回暹羅條作涼傘礁,《指南正法》浯嶼往麻六甲針條亦作涼傘礁,今仍稱涼傘嶼。

Labuan   《東西洋考》卷五文萊條、東洋針路條鯉魚塘,《順風相送》作鯉塘嶼,《指南正法》亦作鯉魚塘,今加里曼丹島文萊灣外之納閩島 (Labuan I.)。

Laguna   《東西洋考》呂宋條大湖,在今菲律賓呂宋島馬尼拉東南附近,華僑名曰內湖 (Laguna)。

Lahot   見 Lavo條。

Laksmipura   見 Kamarupa條。

Lambri   見Lamuri條。

Lameri   見Lamuri條。

Lamphun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條沾奔,即其對音,今泰國北部之南奔 (Lamphun)。

Lampong   名見《爪哇史頌》,《南海志》作欖邦,《鄭和航海圖》作攬邦港,《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作覽邦,《指南正法》有覽傍大山。欖邦、攬邦、覽邦、覽傍均其對音,今作南榜,為印度尼亞蘇門答臘島之一省,首府名直落勿洞(Telokbetong),覽傍大山當在其境內,南臨巽他海峽,古代三佛齊國即在此,為當時東西貿易要地。

Lamori   見 Lamuri條。

Lamuri  大食語名,首見十三世紀伊本賽德 (Ibn Sáid)書,其以前大食人地志中之Rāmī,Rāminī,Rāmmi,實為蘇門答臘島北部,《爪哇史頌》亦作 Lamuri,《馬可波羅行記》、《馬來紀年》作Lambri,《印度珍異記》作Lameri,鄂多立克《行記》作Lamori,《嶺外代答》大食諸國條、故臨國條,《宋史 • 大食國條》作藍里,為大食語 Ramni之對音,《諸蕃志》作藍無里,《南海志》作南無里,《元史》作南巫里、南無力,《島夷誌略》國名作喃口巫哩,海名作喃口巫哩洋,《瀛涯勝覽》國名作南浡里,海名作那沒口梨洋,《西洋朝貢典錄》南浡里條作那沒嚟洋,《星槎勝覽)龍涎嶼條作南巫里洋。《鄭和航海圖》蘇門答剌西北端有南巫星,星必為里之訛。《明實錄》有喃浡利、喃渤利、南巫里之異稱,《明史 • 外國傳》兩傅之,一曰南渤利,一曰南巫里。藍無里、南無里、南巫里、南無力、喃口巫哩、南浡里、那沒口梨、那沒嚟、喃浡利、喃渤利、南渤利皆為同名異譯,其地在今蘇門答臘島西北角亞齊河下游哥打拉夜(Kotaraya)一帶,哥打拉夜義為王城,疑為此國都城所在。那沒口梨洋、那沒嚟洋,為爪哇語 Lamuri之譯名,喃口巫哩洋、南巫里洋則由南巫里之馬來語名 Lambri 而得名,當指今蘇門答臘島以西至斯里蘭卡一帶洋面,亦即《嶺外代答》海外諸蕃國條記載的細蘭海。《海錄》著錄有小亞齊國,一名孫支,小亞齊應指南巫里,但也有人以為在今蘇門答臘島西北岸之新支爾(Singkil)一 帶,孫支即Singkl之對音。

Lan  《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福建往暹羅針路及回針條、磨六甲回暹羅條、柬埔寨南港往筆架並彭坊西條,《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兩洋山嶼水勢條、大擔往暹羅針及回唐針條、暹羅往日本針條之陳公嶼,即今泰國曼谷灣內之Lan島。與《鄭和航海圖》之陳公嶼並非一地。

Lan-na   暹羅史書之藍那國,《元史》、虞集《經世大典序錄 ∙政典征伐》招捕條、《明史 • 雲南土司三》作八百媳婦,亦稱八百,相傳其部長有妻八百,名領一寨,故名。都景邁城(Xien Mai)。故地征今景棟以南,薩爾溫江以東,湄公河以西和泰國北部地方。元朝置八百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統轄全境。明洪武時,改置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Lang Tengah   《鄭和航海圖》石山,據圖,在吉蘭丹港外,即今馬來半島哥打巴魯及瓜打丁加奴之間海上雷丹-珀亨提安群島之 Lang Tengah島。

Langabalus   名見蘇來曼《行記》,《新唐書 • 室利佛逝傳》郎婆露斯即其譯音。伯希和《交廣印度兩道考》以為郎婆露斯即蘇門答臘島西岸之 Baros,亦即大食人輿記中之 Balus,義淨之婆魯斯,實誤。此 Langabalus即唐代載記中之裸人國,明代載記中之翠藍嶼,今印度之尼科巴群島。參見Nicobar條。

Langangan   《東西洋考》呂宋條、《名山藏 • 王享記》呂宋條、《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之南旺,或在今菲律賓呂宋島北部蘭甘甘 (Langangan)地方。

Langkasuka   名見《爪哇史頌》,亦即印度泰米爾文Tanjore碑之 Ilangacogam。《梁書》作狼牙脩,《隋書 • 赤土傳》作狼牙須,《新唐書 • 盤盤傳》作狼牙修,《求法高僧傳 ∙義朗傳》作郎迦戍,《道琳傳》作郎迦,《寄歸內法傳》亦作郎迦戍,《續高僧傳 • 拘那羅陀傳》作棱伽修,《諸蕃志》作凌牙斯,斯下殆脫加字,此書三佛齊國條即作凌牙斯加,《島夷志略》作龍牙犀角,《南海志》及《事林廣記 • 方國類》佛羅安條均作凌牙蘇家,《星槎勝覽》亦作龍牙犀角,通行本有誤作龍牙迦貌者,《鄭和航海圖》作狼西加,皆其對音。蘇來曼《行記》作Langsaka,則為此國之阿拉伯語稱。在今泰國南部馬來半島北大年一帶,為馬來半島古國,昔為東西往來之要衝。《明史》及一些明人載記皆謂錫蘭(今斯里蘭卡)為古狼牙修,蓋為牽合附會之說,不足據也。

Langkawi   亦稱 Lankapuri、Lankawari、Nangkawi,《鄭和航海圖》龍牙交椅,殆為其對音,即今馬來西亞馬來半島西北海上之凌加衛(Langkawi)島,西圖於此島又作Lancava,華僑名之曰呼羅交怡,”呼羅”殆馬來語 Pulau之對音,義為“島”,“交怡”則為Langkawi一名後段之省譯。《島夷誌略》之龍牙菩提,乃梵語 Lankapuri之 轉音,當亦指此地。龍牙菩提,《星槎勝覽》作龍牙善提,但其文乃襲《島夷誌略》之文,善字應為菩字之誤。

LanguIya  《鄭和航海圖》龍牙葛,據圖,在印度東岸加寧八丹(Kalingapatam)之南,或在 Langulya河口地方。

Laoang  《東西洋考》東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泉州往彭家施闌條之哪哦山,《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條作荖沃,今菲律賓呂宋島西北之拉奧 (Laoang)。

Laos  《元史 • 本紀》順帝後至元四年立老告軍民總管府,周致中《異域志》潦查條注云:“俗呼老抓” 《三才圖會 • 人物篇》、《殊域周諮錄》、《南詔野史》、《四南夷風土記》均作老撾,《明史 • 雲南土司傳》老撾俗呼撾家,老告、老抓、老撾,疑皆為其譯稱。即今東南亞之老撾。《東西洋考》卷一交阯條謂黎譓走入之哀牢國,亦指此地。《雲南通志》云:老撾即南掌或攬掌之音變,《天下郡國利病書》又作纜掌。南掌乃老撾人於公元九世紀在湄公河上游建立的國家,本名猛兆(Mon Sao),都於瑯勃拉邦,十六世紀中葉遷至萬象,其對音為 Lan Chan,Lan暹語“百萬”之意,Chan“象”之意,亦即萬象也。今老撾首府仍稱此名,西文作Vieng Chang或 Wieng Chan,義為象城。

Lar  亦作 Lara、Lata,名見《馬可波羅行記》,《希臘古地志》之Larike。《續高僧傳 • 達摩笈多傳》羅囉,《大唐西域記》羅羅國,《宋史 • 天竺傳》囉囉,《元史 ∙馬八兒等等國傳》來來,皆其異譯。《求法高僧傳 • 玄照傳》西印度羅荼國,羅荼亦即 Lata之音譯,殆 為胡茶辣國之別名,參見Gujarat 條。

Lara   見 Lar條 。

Larak   《鄭和航海圖》剌兒可束,據圖,當是阿曼灣中一島,即今霍爾木茲海峽中之拉克(Larak)島。

Larike   見Lar條。

Larwi  名見馬素提《黃金草原》,為自大食至中國航程所經七海之一海,殆指今阿拉伯海,《嶺外代答》卷二海外諸蕃國條稱為東大食海。

La’sa   《星槎勝覽》、《鄭和航海圖》、《明史》、《明實錄 • 太宗實錄》永樂十四年、十九年、二十一年之剌撒,據《航海圖》,在佐法兒以西,阿丹以東,舊以波斯灣西岸之El-Hasā當之,非是。向達考訂為 Ras Sharwein,即阿伯文Ras的對音,義為岬。剌撒,實為一地名,在阿拉伯半島南岸,即今木卡拉 (Mukalla)附近之La’sa。

Lasem   名見《爪哇史頌》,《西洋朝貢典錄》爪哇國條及三佛齊條那參之山,《順風相送》舊港往杜蠻條作那參,在今爪哇北岸廚閩 (Tuban)以西、南望 (Remban) 東面之拉森(Lasem)附近。

Lata  見 Lar條。

Laut   賈耽《四夷路程》廣州通海夷道云:”[海峽]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南岸則佛逝國。”《宋史 ∙丹眉流傳》謂此國南至羅越水路十五程,《新唐書 • 單單傳》謂“羅越者,北距海五千里。”海峽,即滿剌加海峽。質,即馬來語Selat之音譯,此言海峽。其北岸之羅越,今馬來半島南端柔佛附近,已為學者所公認。《新唐書》“北距海五千里”之文似乎不經,疑有誤。但羅越之源所出,諸說不一,尚未能定,有人考訂馬來島南部柔佛、彭亨等地有一種族名為雅貢人 (0rang Jukun),土人稱為海人 (0rang Laut),羅越與Laut音近,其名或由Laut而得。亦有人考訂其地係柔佛河近旁之 Seluyut,該處之河名山名,均同此稱。羅越為(Se)Iuyut之略譯。蘇繼廎校釋《島夷誌略》羅衛條以為羅越為 Wurawari之省譯,此名見加爾各達博物館所藏 1006年梵文、古爪哇文合壁碑銘,在今新加坡一帶。

Lavo   亦作Lvo、Lahot,《諸蕃志》真臘國條、《雲麓漫鈔》、《宋史 • 丹眉流傳》、《文獻通考》卷三三二州眉流條、《宋會要輯稿 • 蕃夷四》占城條、《南海志》、《島夷誌略》、《元史》之羅斛,為其對音。元初今之泰國猶分二國,在北者曰暹,其都城為速古台 (Sukhothai),在南者即此國,其都城為華富里 (Lopburi、Lophaburi),巴利語、梵語作Navapura,此言新城。位於今泰國中部班塔欣 (Ban Ta Khli) 一帶。此國自宋崇寧二年 (1103年 )至元大德三年同中國有友好關係,互遣使節往來,以後無之,疑其國已為速古台王朝所併。《島夷誌略》暹國條云:“至正己丑 (1349年)降於羅斛”,汪大淵所言羅斛,實為蘇邦 (Supang)王開創之新國阿瑜陀耶 (Ayuthia),亦即明代以來之暹羅。

Lawai   名見《爪哇史頌》,《南海志》囉幃,《順風相送》浯嶼往荖維條之荖維,皆其音譯,即今加里曼丹島西岸之 Lawai港。《西洋朝貢典錄》爪哇國條之羅幃山可能為此港附近海上之島嶼。

Lar-Thuy  見Jriy條 。

Lemukutan  《海錄》咕噠,即其省譯,即今加里曼丹島西岸附近之 Lemukutan島。

Les Fréres  《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小崑崙,在崑崙山(Pulo Condore)西南,應指此島,亦即今越南南部湄公河口西南海上之兩兄弟島。

Liant   《諸蕃志》真臘條、《雲麓漫鈔》卷五、宋葉廷珪《香錄》(見陳敬《香譜》)、《西洋朝貢典錄》、真臘國條之綠洋,疑為其對音,在今泰國曼谷灣東岸 Liant角一帶。

Lida   見Lide條。

Lide   亦作 Lida,《瀛涯勝覽》黎代,《西洋朝貢典錄》蘇門答剌國條亦作黎代,《明史 • 外國傳六》作黎伐,案《明史》此傳盡採《瀛涯勝覽》之文,則伐字應為代字之誤。此國在那姑兒西,當在今蘇門答臘島北部亞齊以東梅雷杜 (Mcureudu)一帶。《元史 ∙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一年福建省遣使八合魯思招降南巫里、別里剌、理論、大力等四國,南巫里即Lambri,別里剌即Parlak,大力即Deli,均在蘇門答臘島北部地方,則理倫亦當在此島,疑為Lide之訛譯,亦指此地。

Limbang  《島夷誌略》萬年港條之凌門正灣,萬年港即今文萊港,此灣當指文萊灣 (Brunei Bay) 西部,由其南岸有港名林邦 (Limbang)或林邦岸 (Limbangan)而名。

Lingga  名見《Pasey諸王史》,謂為滿者伯夷之諸國。《南海志》龍牙山,《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之龍雅山、龍雅大山,《順風相送》龍雅大山,《指南正法》之龍牙大山,皆其對音,即今印度尼西亞林加島 (Lingga I.)。《海錄》之龍牙國,亦指此島。

Lingaparvata  《隋書 • 赤土傳》作陵伽鉢拔多,同書《真臘傳》、《東西洋考》卷三柬埔寨條作陵伽鉢婆山。陵伽為Linga之音譯,鉢拔多、鉢婆為Parvata之音譯,義為山。陵伽鉢拔多與陵伽鉢婆名雖相同,並非一地,後者或在今柬埔寨吳哥波雷 (Angkor Borei)附近,前者伯希和以為即賈耽《四夷路程》之陵山,在今越南歸仁港外之San Ho岬,藤田則以為指歸仁港北之Lang -Son g。案陵山當以藤田所考為是,陵山即 Lang-Song之對音。惟據《隋書》云:大業三年(西元 607年)十月,常駿等”自南海郡乘舟,晝夜二旬,每值便風,至焦石山而過,東南泊陵伽鉢拔多洲,西與林邑相對,上有神祠焉。”焦石山即今峴港,陵伽鉢拔多洲在其東南,當在今大占島,此島正與林邑都城廣南之茶橋(Tra-kieu)隔海相對,與史所載相合,則陵伽鉢拔多洲與陵山亦非一地矣。

Lingayan  《諸蕃志》麻逸國條之里銀東,或指今呂宋島西北部之仁牙因 (Lingayan)港。《東西洋考》呂宋條及東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浯嶼往麻里呂條之玳瑁港亦指此地。《東西洋考》呂宋條謂玳瑁港,地勢轉入,故稱玳瑁灣,玳瑁灣即今仁牙因灣。

Lokseumawe  《島夷誌略》、《鄭和航海圖》、《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之急水灣,《西洋朝貢典錄》蘇門答剌國條作急水之灣,《順風相送》急水灣所、急水灣頭,皆指比地。在今蘇門答臘島北部東岸金剛石角(Diamond Point)西之洛克肖馬韋。此港土名 Telok Semawe,Lok即Telok之省寫,猶言灣也。《諸蕃志》三佛齊國條之潛邁國,夏德、柔克義以其指洛克肖馬韋,並謂此名俗讀如Semoy。

Lombok  《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之郎木山,即其對音,今印度尼西亞小巽他群島中之龍目 (Lombok) 島。

Lopburi   見 Lavo條。

Los Capones  《東西洋考》東洋針路條,《順風相送》太武往呂宋條,《指南正法》東洋山形水勢條、雙口往惡黨回針條、三岳貌山條、浯嶼往雙口針條之頭礁,即今菲律賓三描禮士省南端航道轉航角 Los Capones。

Lubang   《諸蕃志》麻逸國條里漢,《東西洋考》呂宋條及東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指南正法》均作呂蓬,《指南正法》又作呂帆,皆其譯稱,今呂宋島西南之盧邦 (Lubang) 島。

Lundu   《南海志》之論杜,疑為英譯音,今馬來西亞沙撈越西北端之隆杜 (Lundu)。

Luzon   此名為西班牙人之譯寫。《明史》、《明實錄》、《明會典》、《大明一統志》、《皇明四夷考》、《東西洋考》、《大清一統志》、《海國聞見錄》等書之呂宋,為其對音,即今菲律賓之呂宋島 (Luzon I.),主要指馬尼拉(ManiIa)及其附近一帶。《海錄》作小呂宋,因西班牙人據諸島,因名西班牙曰大呂宋,呂宋曰小呂宋。有的學者以為《後漢書 ∙東夷傳》之澶洲,《三國志 ∙吳志 ∙孫權》之亶洲,可能在今呂宋島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