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Index of Place Names(Kh)                               

pp.969-975

Khmér   名見蘇來曼《行記》,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一作閣蔑,又同書卷一00引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云:“崑崙諸國,閣蔑為大。”《舊唐書 • 真臘傳》南方人謂真臘為吉蔑國。《新唐書 • 真臘傳》真臘一曰吉蔑,閣蔑、吉蔑皆為其對音。本為一族名,柬埔寨人即屬此種,因自名其國曰Khmér或 Kamboja。此 Khmér在占文碑銘中作 Kvir與 Kmir,大食人名之曰Komar,越南史書名曰高蠻,或曰高綿。《諸蕃志》三佛齊國條記載其屬國有潛邁,或為khmér之訛譯。《通典》卷一八八、《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唐會要》卷一00之多蔑國,《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之名蔑國,似亦吉蔑之訛稱,疑由”吉”訛為”名”,復由”名”訛為”多”,實一國也。

Khoǹ Sawan 《东西洋考》卷二暹羅條款細灣,即其對音,今泰國猜也蓬府之空素旺(Khon Sawan)。

Khorat  《東西洋考》卷二暹羅條可剌,即其對音,今泰國呵叻府之呵叻(Khorat)。

Kinabutan  《嶺外代答》卷三東南海上諸雜國條之近佛國,夏德和柔克義《諸蕃志》譯注以為近佛國為佛逝國之訛,佛逝乃室利佛逝之省稱,此說不足信。近佛之方位在中國之東南,故應在婆羅洲以西求之,不應在蘇門答臘島,或以為北婆羅洲之 Kinabutan,近佛為其略譯。

Kinbâyah  見 Cambay條。

Kish   《諸蕃志》、《南海志》記施,《元史 • 西北地附錄》怯失,故地在今波斯灣卡伊斯島(Qais I.)。十二世紀中泄剌失(Shiraz)港衰敗後,此島成為波斯灣貿易中心,古貿易港在島北。

kishm  《鄭和航海圖》假忽魯謨斯,或即今霍爾木茲海峽北面之格什姆島(Κishm I.)。

Klabat   《島夷誌略》遐來物,蘇繼廎以為即其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北部米那哈撒半島(Minahassa Pen.),為其東北部之一大火山名。藤田則以為遐來物為 Karimon之對音,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以北爪哇海中之卡里摩爪哇群島。參見Karimon條。

Klang   名見 《爪哇史頌》,《鄭和航海圖》作吉令港,即今馬來半島西岸之Klang River,,亦稱吧生港 (Port Swettenham)。今馬來西亞馬來亞之雪蘭莪(Selangor)南部地尚稱吉令,北部地曰師牙岳,即廣州語 SeIangor之對音。

Kmir   見Khmér條。

Ko-mung   《雲麓漫鈔》卷五、《島夷誌略》賓童龍條之胡麻,《南海志》之古望,《鄭和航海圖》之棺墓山,似皆為其同名異譯,即今越南中部歸仁港南面之虯蒙(Ko-mung)。

Koh Dul   亦作Koh Tron,《島夷誌略》羅斛條之吉頓力,疑“吉”為“古”之訛字,古頓力指今越南河仙港(Hatien )西海中之 Koh Dull (Koh Tron)。越南人名富國島(Phu Quoc)。《鄭和航海圖》之象坎,據圖,在占臘國至暹羅國南海中,或即此島。

Kolambu   見 Colombo條。

Komar   見Khmér條。

Komhary   見 Comorin條。

Kompong  《真臘風土記》總敘之干傍,即此柬埔泰語嗊磅(Kompong)之對音,碼頭之意,此指暹粒河入大湖處之碼頭。蓋周達觀把此普通名稱認為一地名也。

Kompong Chhnang   《真臘風土記》查南,即今柬埔寨磅清揚省之磅清揚即嗊磅柴南(Kompong Chhnang)。 查南乃柴南之古音Čhnam之對音。

Komr   見Madeisgacar條。

Kosseir   《島夷誌略》阿思里,舊考或以為在西印度沙漠之地。蘇繼廎以為在今北非,即埃及瀕紅海西岸之庫賽(Kosseir)。 Κosseir省去喉音K,則阿思里得視為此名對音。中世紀時,此港為埃及與東方貿易之門戶。西方國家稱之為Kossier,Quseir,al-Qusayr等。

Kota Waringin  名見《爪哇史頌》,《順風相送》馬神往高兜令銀條之高兜令銀即其對音,即今加里曼丹島南岸之Kota Waringin。

Koyampadi  《瀛涯勝覽》、《西洋番國志》古里國條之坎巴夷,《西洋朝貢典錄》古里國條之坎巴夷替,《明史 ∙古里國傳》之坎巴,均云在古里 (今科澤科德)之東。坎巴夷替即Koyampadi之對音,即今印度泰米爾納德邦西部之科因巴托爾(Coimbatore)的古稱。《瀛涯勝覽》及《西洋番國志》之坎巴夷,《明史》之坎巴,均應依《典錄》校正作“坎巴夷替”。向達《西洋番國志》校注古里國條謂“當即Cambay” 。Cambay即今印度古吉拉特邦之坎貝,在坎貝灣內,遠在古里之西北,不在其東也,此說不確。

Kra   《通典》卷一八八、《太平寰宇記》卷一七六、《文獻通考》卷三三一之哥羅國,亦曰哥羅富沙羅,賈耽《四夷路程》箇羅國,《新唐書 • 盤盤傳》哥羅,一曰箇羅,亦曰哥羅富沙羅,《諸蕃志》闍婆國條、《宋史 • 闍婆國傳》及《大食國傳》、《宋會要輯稿 ∙歷代朝貢》之古邏國,《宋史 ∙注輦傳》之古羅,《諸蕃志》南毗國條之吉囉,其地舊考或以為在今泰國南部馬來半島克拉(Kra)附近,或以為在今馬來西亞馬來亞雪蘭莪。據近人考證,即大食人著錄之 Kalah,今馬來半島西岸之吉打。參見Kedah條。

Krah  《鄭和航海圖》玳瑁嶼,據圖,在孫姑那(今宋卡)以北暹羅灣西面海上,或即今泰國南部馬來半島洛坤直東海上之 Krah島 。《順風相送》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條之玳瑁洲,《指南正法》咬口留吧往暹羅針條之玳瑁嶼,亦指此。

Kram   《鄭和航海圖》,《東西洋考》卷二暹羅條及西洋針路條,《西洋朝貢典錄》暹羅國條,《海國聞見錄 • 南洋記》,《順風相送》各處州府山形水勢之圖條、福建往暹羅針路及回針條、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及回針條、暹羅往馬軍及回針條,柬埔寨南港往筆架並彭坊西及回針條、柬埔寨往暹羅及回針條,《指南正法》大明唐山並東西二洋山嶼水勢條、大擔往暹羅針及回唐針條、暹羅往日本針條之筆架山。此為暹羅港外之筆架山。《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謂小橫山辛戌十更,單戌十更,乾戌十更,取筆架山。筆架山遠望形如筆架,故云。又壬亥五更,取陳公嶼(Lan島)及黎頭山(Pai島 )。又壬子針五更,取圭頭淺(烏泥淺,Si Chang島)。又用單乾三更,取竹嶼(在曼谷灣湄南河口)。又用單乾三更,取竹嶼(在曼谷灣湄南河口)。又用壬子及乾亥,沿山坤申,尾即暹羅。其自小橫山至暹羅港所經島嶼,先後次序,《西洋朝貢典錄》、《海國聞見錄》、《順風相送》、《指南正法》所載略同,則筆架山、黎頭山應在竹嶼之前,為今泰國曼谷灣湄南河口外東南沿海島嶼。或即今克蘭島(Kram Koh)。《鄭和航海圖》位於暹羅灣內河口(應為湄南河口)之西,在竹嶼之後,疑有誤。

Krishna   《島夷誌略》馬魯澗條之遐邇沙喃,或以為即印度南部之克里希納(Krishna)河。

Kuching   《鄭和航海圖》貓鼠嶼,乃合貓嶼及鼠嶼而稱之。貓嶼,馬來語名 Pulau Kuching,暹名Koh Mu。 鼠嶼,馬來語名 Pulau Tikus,暹名 Koh Gnu。《順風相送》暹羅往大泥彭亨磨六甲條有角奴貓山、角奴山,角奴貓山疑應為角貓山,《指南正法》咬口留吧往暹羅針作用奴角貓,用奴當作角奴,角奴即 Koh Gnu之音譯,意為鼠嶼,角貓即 Koh Mu之音譯,意為貓嶼也。二嶼相近,在今泰國馬來半島東岸宋卡港外,距宋卡約一英里半,彼此相距亦約一英里半。

Kuching  《島夷誌略》都督岸條之淡港,即今加里曼丹島西南岸之古晉 (Kuching)。

Kuhistak  《鄭和航海圖》苦思答兒,據圖,在克瓦答兒(Gwettur)、 查實 (Jask)之西,即今霍爾木茲海峽東北岸伊朗之Kuhistak。

Kulao Butang   《鄭和航海圖》古力由不洞,古力由為Kulao之對音,占語島也,不洞即今馬來半島西面淩加衛島西北之布坦 (Butang)島。
Kulao Ré   亦作 Culao Ré 《鄭和航海圖》、《西洋朝貢典錄》占城國條及暹羅國條、明祝允明《前聞記》、《海語》暹羅條、《東西洋考》西洋針路條、《順風相送》、《指南正法》之外羅山,在海南島南,為去交趾與“西洋”必經之地,即今越南中部海上之廣東群島中之列島,又名理山島,一譯作呴嘮哩(Culao Ré)。 又《東西洋考》在外羅山下原注云:”遠望成門,近看東高西低,北有椰子塘,西有古老石。”按今廣東群島由數島合成,北者極小疑是椰子塘,即《西洋朝貢典錄》占城國條之通草之嶼,亦即廣東群島之圃拜島。

Kumai  《南海志》故梅,為其音譯,即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南部古買 (Kumai)灣北岸之古買。

Kumalarang  《明實錄》、《明史》之古麻剌朗,《明會典》卷一0八、《皇明四夷考》、《皇明象胥錄》作古麻剌,《殊域周咨錄》、《閩書》卷一四六《島夷志》作麻剌國,皆其譯稱,即今菲律賓棉蘭老島三寶顏省南部臨海之 Kumalarang,其南即Dumanquilas 灣。

Kumari  見 Comorin條。

Kundur  《鄭和航海圖》仁義礁,《西洋朝貢典錄》滿剌加國條仁義之礁,據《航海圖》在淡馬錫(新加坡)西南,靠近蘇門答臘島,當甘巴門 (Kampar)北,即今蘇門答臘島東岸海上之孔杜(Kundur)島 ,《順風相送》爪蛙回靈山來路條、新村爪蛙至瞞喇咖山形水勢之圖條、瞞喇咖往舊港及回針條之仁義礁,亦均指此。《島夷誌略》嘯噴條之吉陀,與此島名音近,或即此島。

Kupang  《順風相送》居邦,《海錄》地問條作故邦,《噶喇吧紀略》作龜邦,地問即小巽他群島之帝汶(Timor)島 ,居邦、故邦、龜邦皆帝汶島之首府古邦 (Kupang)的同名異譯,但在該島西南,不在東北,《海錄》所載“島之東北為故邦”,有誤。

Kurndvipa  《太平御覽》卷七九0姑奴國條引《南州異物志》作姑奴,同卷扈利國條引《南州異物志》又作奴調洲,《神丹經》作古奴斯調,亦作古奴,《洛陽伽藍記》卷四菩提拔陁云:“古有奴調者,乘四輪馬為車”,”古有奴調者”,應為“有古奴調者”之誤。古奴調,可還原為梵文 Kurndvipa,” 調”為梵文 dvipa之省譯,義為洲,亦可訓國。姑奴、奴調、古奴則為其省譯,《神丹經》古奴斯調,與 Kurndvipa不合,”斯”字當為衍文。《水經注 • 河水注》引康泰語有伽那調洲,又作迦那調洲。《太平御覽》卷七七一引《吳時外國傳》作加郍調州。古奴調國即伽那調洲或迦那調洲。康泰云:”從迦那調洲西南入大灣可七八里,乃到枝扈黎大江口。”其地應在今緬甸西南沿岸。

Kut  《鄭和航海圖》小士蘭,據圖,在占臘國至暹羅國間南海中,或即今暹羅灣東面海上之庫特島 (Kut Koh)。

Kvir  見 Khmér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