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 Index of Place Names(I)                               

pp.951-953

Ilin  《東西洋考》呂宋條及東洋針鉻條、《名山藏 • 王享記》呂宋條之以寧,《指南正法》雙口往惡黨及回針條作以寧山,往網巾礁荖萬荖膏條又作以能,均其音譯,今菲律賓民都洛島西南角之伊林(Ilin)島。

Ilocos   《海錄》小呂宋條之伊祿咕,即今菲律賓西北部之伊羅戈 (IIocos)省。

India  昔名 Sindhu,因水得名也。《史記》、《漢書》初名身毒,《西域記》則作信度,唐圓照《悟空入竺記》:”信度城近信度河也,亦云信圖,或云辛頭城。”《魏略》、《後漢書》.《晉書》、《魏書》、《宋書》、《梁書》、《新•舊唐書》、《宋史》均作天竺,《山海經》卷十八《海內經》作天毒,郭璞注:天毒即天竺國。《漢書 • 西域傳上》顏師古注:”捐毒,即身毒,天篤也,本皆一名,語有輕重耳。”捐毒為塞種人 (Saka)所建,在今 Irkestan地方,顏注謂捐毒即身毒,誤。《續高僧傳 • 闍那堀多傳》作賢豆 (Hindu)。 唐時亦名之曰婆羅門。《西域記》云:”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云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者,唐言月(Indu)。”《寄歸內法傳》:”或有傳云,印度說之為月。”《慈恩寺傳》卷二、《宋高僧傳》卷二又作印特加(Indika),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卷二天竺條云:”正云印特羅,此翻為月,”卷三又作印特加羅,梵語Inda-Kala,新月之義。《元史》沿用身毒、印度諸名外,又作忻都、欣都思,《元秘史》作欣都、欣都思,《西使記》作印毒,《北使記》作印都,《黑韃事略》作脛篤。明、清稱曰印度,《海錄》作盈丟,乃印度(Hindu)之別譯也。參照Sindhu條。

Indika   見India條 。

Indragiri  《名山藏 • 王享記》爪哇條,《東西洋考》卷四、《皇明世法錄》、《明史 • 外國傳》之丁機宜,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因德拉吉里(Indragiri)一帶。有人依據 《明史》謂其與柔佛接壤,考為丁家廬(Trengganu)之異譯,非是。明時蘇門答臘島之大國米南迦保 (Minangkabau)即稱雄於此。

Indu- kaIa   見India條。

Irrawaddy  梵名 Iravati,意即“賜給滋補者”。 賈耽《四夷路程》安南通天竺道之麗水,《蠻書》卷二云:”麗水,一名祿戽(曰斗)江”。戽(曰斗),不見字書,乃卑字之誤。《南詔德化碑》作祿郫,《嶺外代答》卷二蒲甘國條作黑水淤泥河,即今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Isanapura  《隋書 • 真臘傳》、《舊唐書 ∙真臘傳》、《通典》卷一八八真臘國條、《太平寰宇記》卷一七七真臘國條、《文獻通考》卷三三二真臘條之伊奢那城,《西域記》三摩呾吒國條作伊賞那補羅國,慧超《往五天竺傳》有邑心國,云:”於諸崑崙國中,此國最大。”伊奢那、伊賞那、邑心皆為吉蔑碑文中伊賞那跋摩(Isana Varaman)之名伊奢那先 (Isanasena)之音譯,乃以王名稱其都城,《西域記》稱為國,當為真臘之異稱。《新唐書 • 真臘傳》作伊金那,金字疑為舍或奢之誤。故地在今柬埔寨Stung Sen河西岸磅通 (Kampong Thom)城北十二英里之Sambor Prei Kuk地方。

Iskanderiah   《諸蕃志》遏根陀,為其對音,指埃及之亞歷山大 (AIexandia) 港,此港為亞歷山大王 (Alexander of Macedon)所建,古代為地中海東南岸主要港口。

Italia  《明史 • 外國傳》意大里亞國,《海錄》作雙鷹國,又名一打輦。英語名意大利人曰Italian,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皆曰Italiano,應為此一打輦之對音。當時意國尚未統一,而航海經商之國以熱那亞(Genoa)共和國為最著名,所謂一打輦殆指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