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國學」或「國學大師」﹐人們常常會肅然起敬﹐或因不明所以恐被譏為「不學無術」﹐而停留在讚歎卻噤若寒蟬的境地。國學如真的離世人如此荒遠﹐為何而今卻見人人書國學﹑論國學乃至在視頻上演[繹]國學﹖
      其實作為學問而言的「國學」一詞﹐其降生的歷史並不長﹐約與近代西學東漸同時。維基百科指國學的英譯為Sinology﹐竟與西方的漢學(Sinology)同名﹐其義亦即中國學(China Studies)。原來自明末清初之際﹐西方傳教士一面把西學引入中土﹐一面也將中國經籍﹑藝術等推介至歐美。於是出現了海外學者研究中國的一門學科 —— 漢學﹐包括中國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風習乃至海外移民等等。不久﹐與漢學相應的國學﹐就在中國國內應運而生了。 由於西方傳教士最初多將儒家的「四書」﹑「五經」譯為外文﹐研究起點遂由是而興﹐所以人們也常將國學局限在以儒學為主體的經典著作研究﹐最多橫向旁及春秋戰國的九流十家﹐直落兼融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唐代新儒學及宋明之理學。本來﹐「國學」範疇既由「出口轉內銷」﹐就應取西方「中國學」的廣義﹐而不應囿於儒家經典等狹義。
      拙以為﹐欲使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現實所用﹐首先就不該令「國學」束諸高高在上的「經閣」或象牙之塔﹐而應使其回落地面而為老百姓所用。換言之﹐國學即舉國之學﹐凡中國古代﹑近代的學術和文化,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書畫﹑音樂﹑術數﹑星相﹑醫學﹑建築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這樣﹐無論中國內地或港﹑澳﹑台﹐人人都可研究本國之學﹐並致力於「經世致用」。
      其次﹐要使國學「古為今用」﹐尚須明白「洋為中用」之理。近代以來﹐在西學的巨大衝擊下﹐中國文化危機重重﹐於是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口號之出現。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時﹐固有「全盤西化」論﹐然亦不乏整理「國故」﹑保護「國粹」等主張。當今全球化方興未艾﹐西方科技被借重於一時。「全球化」是否等若「西化」﹖有時撫身自省﹕由眼鏡﹑領帶﹑西服﹑T恤﹑手錶到鞋襪﹐乃至手機﹑手提電腦﹐竟全是外國發明的體式﹔然再度深思﹐身上的黃皮膚﹑口吐的母語或國語﹑腦中思維的傳統文化﹐這「老三樣」仍是國學禁地。由此而推之﹕本民族全球化 = 最新通行科技 + 全球普世價值(人權﹑自由﹑民主) +中華優秀文化。
      因此﹐從事現代化的建設﹐一方面固然要努力引進外來的先進科學技術﹐另一方面須認真考慮如何將普世文明價值與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誕生出一種中華新文化﹐令人們普遍達致善良﹑富足﹑自由﹑進步的水平。如此﹐則毋須迷茫﹑困惑﹑厭世乃至仇世﹐而中華民族的物質﹑精神便臻於現代化矣。所以在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中﹐國學承擔著重大的責任﹐即在科技改革同時﹐保留並發揚傳統的優秀道德﹑倫理﹑學識﹐並運用於現代管理和生活方式中。眾所周知﹐中華文明常濃縮為言簡意賅的成語典故﹐故本文乃舉若干詞例以言明之。
      現代化的目的為何﹖企業管理及發展最終又為了甚麼﹖應非為一家﹑一族﹑一黨的私利。誠如中國古聖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禮記‧禮運‧大同篇》)﹔「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孟子‧梁惠王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白居易《新製布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更有進者﹐由歷史典故所凝聚的國學智慧﹐也可運用於現代社會或企業的領導、管理乃至制定策略等諸多方面。熟悉國故﹐有時可才思敏捷﹑信手拈來﹕

☉制定目標﹕「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唐太宗《帝範》卷四‧
                         崇文第十二)﹔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善於用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伯樂相千里馬」(出《戰國策》)﹔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出歐陽修《歸田錄》)﹔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
☉成功策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繫辭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勤奮努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韓愈﹐載《增廣賢文》)
☉善待客戶﹕「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輕諾必寡信。」(《《老子‧第六十三章》》﹔
                  「非誠賈不得食於賈」(《管子‧乘馬》)。
☉逆境求存﹕「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卷二三四);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以上僅略舉數例﹐應已可見國學並非只關乎哲學思想或道德倫理﹐而且富有各種聰明才智﹐對於個人奮鬥﹑待人處事﹑經營管理﹐均有莫大助益。如果我們經常對中國傳統文化「學而時習之」﹐則無論事業順利或身處逆境﹐都可由先賢智慧而得到啟示﹐以選擇或進或止的正確方向。我們更希望眾多學者及廣大民眾﹐能發揮己長﹐參與對國學的研究﹐以共同建設全球化時代的中華新文化。

                                                               
[草於2012年7月24日﹐後刊於香港《國學新視野》
(New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ulture) 季刊 
2012年秋季號(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