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資訊]明清之際何克諫的《食物本草》已於2012年11月﹐經江潤祥點評﹑謝偉強編輯﹐由策馬文創公司出版。下面是代序﹕ 

                                喜迎《何克諫食物本草》重刊

      香港中草藥學者江潤祥教授最近又有新作《何克諫食物本草點評》(香港策馬文創有限公司2012年出版)﹐誠為中國醫藥學史上之光輝篇章﹐故樂為之序。

      潤祥博士曾先後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講座教授﹑中醫學講座教授及中醫學院創院院長﹐於生物化學﹑中醫學及中藥藥理方面涉獵頗廣﹑功力深厚。難得他在職責之餘﹐奮力筆耕﹐貢獻了十多部中醫藥著作。即退休後仍十年四書﹐計有《中醫經緯》(英語)﹑《內經知要譯詁》(英語)﹑《蕈史﹕大型真菌文化史》(主編)﹐及行將付梓之《何克諫食物本草點評》﹐亦即本序文所繫。

      余與江兄相識在1987年泉州為市舶司設立900周年舉行之學術研討會上﹐後來又於1991年一起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泉州舉辦的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 國際盛會。江兄之中藥研究由本草史入手﹐繼而異物志﹐正好與余編集南海地名異途同歸﹐會聚於海外交通史﹐此中自然有許多共同話題﹐一時頓成莫逆。

      余初識江兄﹐見渠推介《回回藥方》之研究﹐熱誠地提攜後進﹐深感吾道不孤。後見其著作一一面世﹐更是見賢思齊。江兄榮休後﹐結廬於澳洲彼岸之“南溟”﹐余則徘徊於香江之“南溟”﹐两地雖大海相隔﹐久罕聯繫﹐唯不減雲樹之思。今歲初夏忽捧獲江兄的“何克諫《食物本草》點評”書稿﹐不禁驚喜萬分。此稿五百餘頁﹑洋洋十數萬字﹐凝聚了筆者晚年成熟的功力﹐所謂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意在斯乎﹗江兄逕為吾輩學人暮年猶壯﹑白首窮經作了現代注解。余於中醫藥雖係外行﹐卻不揣淺陋﹐願向世人推介其新作﹐略陳己見如下。

      欲知本《點評》之價值﹐須先明何克諫其人其書之背景。何克諫為明清之際粵人﹐約生於崇禎六年(1633)﹐享壽八十餘歲﹐鼎革時尚在壯年﹐即回鄉歸隱﹐採藥治病濟世﹐號青蘿山人。他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撰成《生草藥性備要》﹐ 後和姪省軒改編西湖沈季龍的《食物本草會纂》(康熙三十年即1691年出書)而成《增補食物本草備考》(約雍正十年即1732年付梓)。此書為傳統食物本草之最後一題﹐卻結穴於番禺沙灣﹐與港澳隔水相望。何氏不作二臣以存其身﹐前有屈大均及傅青主﹐可謂一脈相承﹐亦足為粵人稱傲者。

     何克諫是嶺南草藥發展史上的奠基人物。他的《生草藥性備要》﹐上承古代《南方草木狀》之餘緒﹐下開蕭步丹《嶺南採藥錄》之先聲﹐是廣東地區最早的一部草藥專著﹐故蕭氏稱“前清何克諫有《生草藥性備要》一書。……於嶺南生草藥採集頗多﹐足見苦心孤詣”。至於《增補食物本草備考》向只聞其名﹐莫見其書。逆料何氏運用其嶺南草藥的專長﹐對原書加以補注﹐既增補及延續了本草之系統性﹐又發揮了嶺南食療之地方性。這正是何克諫《增補食物本草備考》的特點。乃江兄決定擇其罕見版本詳加點評和增注﹐積三年之功﹐春秋寒暑無間﹐以其一貫之文風﹐熱烈推薦此嶺南文化瑰寶﹐是亦重大之貢獻矣。

      茲舉江書的四大特點如下﹐一己之見﹐或未足以饗讀者﹕
 
探本清源﹐推陳出新﹐匯聚古今異物本草

      中醫和西醫是歷史上的兩大醫學體系﹐各有千秋而能互補。其間中藥及本草文獻在中醫學上扮演了至為重要的角色。自相傳《神農本草經》起﹐中經《唐本草》﹑《本草拾遺》﹑宋代諸書如《政和本草》等等﹐直至集大成的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相關圖書典藏之豐富﹐幾至汗牛充楝。然各有優劣﹑不無瑕疵﹐即便如《本草綱目》﹐亦有需糾誤補缺之處﹐要不斷發展和完善。本點評先將原書點校﹐再集合諸家各說﹐兼徵引經史以求真。例如﹐“蟠桃”一目﹐就收有《漢武帝內傳》﹑《博物志》﹑《嶺表錄異》﹑《北戶錄》﹑《酉陽雜俎》﹑《海藥本草》﹑《冊府元龜》﹑《本草綱目》等圖書﹐並指出李時珍之“匾桃”﹑“偏桃”其實屬“蟠桃”同物而被一分為二。
 
以民為天﹐精研細析﹐發揮廣東飲食優勢

      中國自古有云:“民以食為天”。中華美食世界馳名﹐其中卻因地方風格而有異﹐如嶺南地區的粵菜則以廣府尤為重要。無論“四大名菜”(粵﹑川﹑揚﹑魯)﹐抑或“八大名菜”(粵﹑川﹑滬﹑京﹑淮﹑湘﹑滇﹑閩)﹐廣東菜系均名列前茅。俗說“一方水養一方人”﹐舉凡國之東﹑西﹑南﹑北……莫不飲茶﹑喝酒﹐但習慣各各不同。即便湯水在筵席上之先後(先飲﹐後飲﹐前後均飲﹐一路飲)﹑熬粥之論稀乾(全稀﹐極稀﹐半稀﹐開水泡飯)﹐各地也迥然有異。不過﹐清以前的食物本草罕有“地方食物”專著﹐因作者多屬中土士人, 難見嶺南學者。唯何克諫在這方面異軍突起﹐傾注了其嶺南飲食的全部經驗於專著之中。而江兄更特將其發揚光大﹐把廣東食俗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令這本湮沒無聞之地方性本草得以嶄新姿態重現人前。
 
飲食入手﹐文化為基﹐弘揚嶺南學術傳統

      史上粵地重飲食﹐素有 “食在廣州” 之美譽。近年粵菜水平節節提高﹐香港以及廣東各地之“飲茶”習慣更風靡全球﹐同時於文化大革命劫餘﹐拯救了中華各地的飲食傳統質素於既倒。此時此地﹐江氏身在學術廟堂之上﹐不畏君子遠庖廚之譏﹐課餘持續研究中華本草及飲食文化﹐著述不斷。如今更選定嶺南文化為範例﹐點評此古籍罕本。其行文將中外古今資料共冶一爐﹐時有神來之筆﹐獨闢蹊徑﹐發前人所未見﹐把評注提升至嚴格之學術水平。余展卷披讀﹐不禁深為中華飲食史及本草研究稱慶矣﹗
 
學貫中外﹐融合東西﹐推出全球醫藥一體

      江兄在本書中往往表現出另一種優點﹐即融匯了中西史料而令中華醫藥益形精進。傳統的本草學﹐除五代的《海藥本草》存在較可信有之特色外﹐其餘雖亦載及海外產物﹐但於海外地理多屬耳食之餘﹐有很多不實之處而無從考證。今中外交通大開﹐江兄立足於大學教壇而放眼海外﹐精通若干外語﹑行蹤遍及歐美﹐遂能直接運用外國載籍﹐重用B. Laufer的《中國伊朗篇》及A. de Candolle的《栽培植物史》等﹐對諸種食物作中外比較。如上列“蟠桃”一目﹐除引述眾多本草或異物志等古籍之外﹐又現身說法﹐目驗英﹑美﹑新加坡﹑深圳乃至悉尼市場所見的貨品。設如有更多好學敏求之士﹐運用中外比較的研究方法﹐中﹑西藥品將進一步互補及彼此增益﹐是則全球醫藥一體化﹑人類健康幸甚﹗
 
     以上約略勾劃了《何克諫食物本草》點評新書的若干特色。因未克細讀﹐或不足以體現本書所有的優點﹐猶俟讀者參詳原著﹐尚望江兄及諸讀者有以教我﹗
 
                                                                       陳佳榮   於香江南溟齋    31/05/2012
    

附﹕江潤祥論著簡目

《杏林史話﹕中國醫藥學史論文集》  與關培生合編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0
《回回藥方》(Hui hui yao fang)   江潤祥執編 1996
《中藥學發凡》  與關培生﹑梁頌名合作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8
《中醫論壇―中醫藥業的發展與前瞻》    商務印書館(香港) 1998
《成方新編》  與梁頌名﹑梁思潛合作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9
《中醫臟腑概說》  與梁頌名﹑榮向路合作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9
《本草研究入門》  與關培生合作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9
《中醫文選》  與關培生﹑鄧仕樑合作主編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
《香港草藥與涼茶》  商務印書館(香港﹐台灣)  2000
《現代中醫藥之教育﹑研究與發展》(Modern Chinese medicine :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2
《飲膳正要新編》  與胡秀英合作編注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4
《蕈史﹕大型真菌文化史》  與關培生﹑曹繼業合作   匯智出版有限公司 2010
《內經知要譯詁》(Huangdi Neijing : A Synopsis with Commentaries)    江潤祥編譯  
      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
《中醫經緯》   與梁頌名合作    國立澳洲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