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史研究專家﹑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陳詩啟老師永垂不朽﹗

[編者按]頃由廈門大學歷史系網站驚悉﹐吾師陳詩啟教授已於2012年4月16日化鶴西遊。噩耗傳來﹐不勝哀悼。猶記1954-1958年就學期間﹐曾受業於恩師的《中國近代史》﹔2011年4月6日﹐在出席母校誕辰90周年後﹐曾赴師府登門拜訪﹐又一次聆聽教晦﹔未想一年前的拜謁﹐竟成永訣﹐悲乎﹗茲錄母校的〈訃告〉於下﹐願吾師在天之靈千古﹗
201204191628112161.jpgWorld10K41.JPG1987年11月出席泉州市舶司900年討論會
                              和學長呂濤同前輩合影。前排左起﹕韓振華﹐朱傑勤﹐莊為璣﹐陳詩啟

                                                     訃         告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原廈門大學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主任陳詩啓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4月16日9時30分不幸逝世,享年98歲。茲定於2012年4月20日中午12時30分在大生里廈門殯儀館舉行送別儀式。特敬告生前親朋好友。                                  
                                                   廈門大學歷史系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聯繫電話:0592-2186377傳真:0592-2182732

                                               附﹕陳詩啓先生小傳

個人出身﹕
      陳詩啓出身于小商家庭。父陳仁國(1895~1962),母李瑞花(1895~1921),永春達埔人,皆信奉基督教,早年於赤水街開“玉珍”商鋪,經營紗布及木材生意。詩啓7歲喪母,幼年失去母愛。但從小鍛煉了他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與毅力。他少時先後就讀于赤水錦水小學、永春縣崇實學校初中部、廈門集美師範。民國23年(1934)集美師範高師畢業後,回崇實學校任小學部主任兼初中國文教員。民國26年(1937)秋考入廈門大學歷史系;因是年7月“七七事變”、日寇侵華戰爭爆發,12月隨學校臨時遷址到福建長汀,民國30年(1941)夏廈大畢業,獲文學士學位。其後先後任廣州中山大學附中(因抗日戰爭遷址於廣東某縣坪石鎮)教員,福建長汀縣立中學校長,長汀國立僑民師範教員。民國34年(1945)秋回廈門大學,先後擔任總務處秘書等行政工作兼歷史系講師,1953年專職歷史教學工作,1961年任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其間1959年並任廈大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1985年任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任廈門市政協委員。1986年退休。現任廈大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全國重點學科中國經濟史教授,中國海關學會理事,廈門海關學會顧問,《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顧問等。

教學研究﹕
      陳詩啓在他長期的教學、研究生涯中,刻苦治學,辛勤耕耘,攻克了數不清的重重難關,對祖國史學作出開拓性的貢獻,取得豐碩的成果。

經濟著作﹕
      1950年代,他研究明代經濟史,著有《明代官手工業研究》一書(1957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50年代末,他轉入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代表作有《甲午戰前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變化和資本主義生産的成長》一文(載於《歷史研究》1959年第二期,轉載於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經濟史論文集》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史論文集》),《論鴉片戰爭前的買辦和買辦資產階級的産生》一文(載於《社會科學戰線》,轉載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則徐研究專集續篇》)。而陳詩啓最大的成就與貢獻,是對中國近代海關史的開拓性研究與出版《中國近代海關史》巨著。

對中國海關的影響﹕
      陳詩啓在1950年代擔任中國近代史教學期間,對中國近代海關問題就頗感興趣。因他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中發現,中國近代海關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機構:它名義上隸屬於清政府,而實際爲英帝國主義控制下的“國際官廳”,長期爲外籍稅務司把持。從海關總稅務司到各地方海關稅務司,各部門重要主管都是外國人擔任,其勢力滲透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重要領域,不僅直接控制中國海關大權,而且控制中國財政等某些重要命脈,直接影響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它變成帝國主義者藉以對中國實行長期侵略的工具,猶如插入中國人民內臟的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利刃。然而,對中國近代海關史這樣重要的領域,卻一直未引起學術界的應有重視。陳詩啓獨具慧眼,萌生填補這一史學研究空白點的強烈興趣與歷史責任感,但因當時教學任務繁重,缺乏研究條件,無法著手。至1960年代後期,由於“文革”浩劫,研究工作又被逼停頓。在這一漫長的浩劫中,他經受了整整10年的“牛棚”生涯。他被“革命造反派”抄家,“牛鬼蛇神”、“反革命”、“國民黨殘渣餘孽”、“反動黨棍”等一頂頂“桂冠”往他頭上戴,沒完沒了的“審查、批鬥、戴高帽、遊鬥、拳打腳踢”;其間被拳打腳踢逾數十次,肝臟被踢傷臥床多日不起;被強令掃廁所、挑大糞、種菜、養豬等體力“勞動改造”達七八年之久。 

著作評價﹕
      以上著作之出版,獲得了有關方面與許多老前輩專家的高度評價。我國社會科學的權威刊物《中國社會科學》發表評論:“《中國近代海關史問題初探》一書,是陳詩啓10餘年研究之結晶,是大陸史學界在近代中國海關史研究領域的一部具有開拓意義的專著”。湯象龍、汪敬虞、聶寶璋、宓汝成等前輩專家專門致函致電,讚譽他“以驚人之毅力與功力,完成此一艱巨工程”,認爲“該書爲中國近代海關史之研究劃上完滿的句號”,是一部“傳世之作”。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林甘泉研究員認爲,全書的出版“填補了史學領域的空白”。《歷史研究》阮芳紀編審認爲該書“可以看作這個階段我國海關史學界的代表作之一。2002年8月,經教育部委託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對有關申請專案進行評議,並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會議審定,《中國近代海關史》(明清與民國部分),人選“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推薦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教學用書”,由人民出版社再版。陳詩啓在整個中國近代海關史研究工作進程中,爲使研究工作開展得扎實,以及以後能將研究工作不斷地繼續深入下去,他又提出設立專門機構的倡議,得到中國海關學會和廈門大學的重視,1985年11月,由中國海關學會和廈門大學合辦的中國近代海關史研究中心成立,陳詩啓被任命爲主任,並開始招收中國海關史研究生,培養研究人才,增加研究隊伍的新生力量。爲了有利於研究工作的進行,他先後主編了《中國近代海關地名錄(英漢對照)》、《中國近代海關名詞及常用語英漢對照》、《中國近代海關機構職銜名稱英漢對照》等工具書。同時組織翻譯了《李泰國與中英關係》、《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步入中國仕途——1854~1863年赫德日記》。又促成廈門海關學會出版《赫德與中國海關》中譯本等多部有較高史料價值的外國專著和檔案資料,爲中國近代海關史的學科建設提供了基礎。又倡議該研究中心與廈門海關合作整理、開發廈門海關檔案室所收藏的舊海關檔案,至今已翻譯、編輯近100萬字海關稅務司與總稅務司來往的半官函,已出版了《廈門海關檔案選編》。

學術研究﹕
      由於中國近代海關是英帝國主義者控制下的國際官廳,許多國家至今保留有大量有關中國海關的檔案資料,一些國家的學者對中國海關問題也作了不少研究。爲此,陳詩啓認爲有必要在國際範圍進行廣泛交流,以推動研究工作的全面開展。在他積極的倡議與推動下,1988年11月、1990年8月、1995年5月,先後于香港大學、廈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3次中國海關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第二次、第三次研討會上,陳詩啓分別被推任組委會主委與顧問。陳詩啓不僅親自從事並積極推動中國海關史的學術研究工作,同時接受中國海關總署與中國海關學會的委託,指導全國海關史志的編寫工作,做出顯著成績。1986~1989年,他已70高齡。仍頻頻遠行,先後到深圳、廣州、長沙、武漢、九江、蕪湖、南京、張家港、上海、青島、天津、秦皇島、大連、瀋陽等地,與當地海關領導及修志人員座談,爲講習班作學術專題報告,傳授海關史基本知識,爲指導全國海關史的編寫工作作出不懈的努力與奉獻。

所獲榮譽﹕
      陳詩啓在數十年研究中國近代海關史的進程中,最爲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逆境中冒著種種風險,克服重重困難,忍辱負重,用多年時間組織家人大小搜集抄錄數百萬字的有關珍貴資料,作爲他研究、著述偉大工程的不可或缺之重要基礎和他的研究成果90餘萬字的宏篇專著,是在70歲以後才開始撰寫完成的。他的歷史責任感、事業心,老而彌堅的意志、決心、毅力,真是值得人們學習與敬佩。由於他對中國海關史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貢獻,1987年中國海關總署授予金質紀念章。國務院表彰他對高等教育有突出貢獻,發給特殊津貼。《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分),1995年被國家教委評爲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9年再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頒發“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年,《中國近代海關史》(全冊)分別榮獲第四屆吳玉章獎優秀獎、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先後獲獎8次。他的辛勤工作、卓著成績,贏得世人的尊敬與讚譽,其名字與傳略載入《世界文化名人辭典》(華人卷)、《中華興國人物大典》、《國際名人錄》、《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等。美國傳記學會與英國康橋傳記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錄》均收錄陳詩啓教授的傳略。

[ 文章編輯:廈門大學歷史系    時間:2012-4-16 11:38:01
(http://218.193.49.11/Article/infor/1706.html)]

 

“近代中國研究”(http://jds.cass.cn/Item/22222.aspx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轉載

                                             廈門大學陳詩啓教授辭世

               作者:陳詩啓教授治喪委員會   來源:廈門大學    時間:2012年04月17日

                                                       訃    告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原廈門大學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主任陳詩啓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4月16日9時30分不幸逝世,享年98歲。茲定於2012年4月20日中午12時30分在大生里廈門殯儀館舉行送別儀式。特敬告生前親朋好友。
  
    聯繫電話:0592-2186377
    傳  真:0592-2182732
 
                                                                                            廈門大學
                                                                                                二0一二年四月十七日

4月20日接待車輛路線安排
時間:4月20日11點50分 
路線:東區綜合樓—海濱—白城—建文樓—西校門

陳詩啓教授治喪委員會

主   任:朱崇實
副主任:陳力文    白錫能
委   員:邱偉傑  劉  梅  林  輝  譚紹濱  郭祥群  朱福惠  鄭建華  林永生  周  寧  林建德

廈門大學離退休工作處
(http://ltx.xmu.edu.cn/s/29/t/195/a/106302/info.jspy)

                      廈大海關史教授走完98歲人生     退休後寫海關史巨著 
                                                                                         發佈時間:2012-04-21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在海關史研究領域,陳詩啓屬於“大器晚成”。其實,這位廈大歷史系1941年的畢業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以研究明代官手工業聞名,但是,他隨後遭遇“文革”的衝擊和磨難。一位學者,之所以被捲入政治的漩渦中,原因之一在於:他以史學家的態度記錄生活。  
      陳詩啓的學生、廈大歷史系教授連心豪說,陳先生有每天記日記的習慣,而且完全是寫實性的,既寫好,也寫壞,譬如他會記錄:解放鼓浪嶼的軍隊露宿街頭,不擾民宅;也會寫道:此人阿諛奉承,小人也。
    “文革”中,據說陳詩啓試圖把日記扔進茅坑,但是,眼疾手快的紅衛兵把它從茅坑裏撈了上來,陳詩啓的坎坷人生由此拉開。

家人一起幫忙  手抄300多萬字資料  

      在苦難之中的陳詩啓卻找到他後半生的研究方向——從1972年起,他開始海關史的研究。陳詩啓曾說,與其一個勁地抱怨,不如找點事做。  “這點事”後來被認爲是一個極其有眼光的學術方向——海關滲透到近代中國的各個領域,它的作用和影響遠遠超出海關本身,透過它,可以研究中國近代許多事情。但是,舊中國海關檔案長期在外國人的嚴密封鎖下,海關史的研究成果不多。  
      當時,陳詩啓被放在廈大歷史系資料室管制,他便利用這個身份到廈大圖書館搜羅有關資料,偷偷帶回家,自己抄,也讓妻子和四個孩子幫著抄。  
      在看不到前途的日子裏無止境地忙碌著,陳詩啓勸慰妻子黃美德,研究是爲了發展學術,而不是爲了發表、出版。如果日後不能發表,就送給圖書館,讓下一代去利用。  
      這家六口人共手抄了300多萬字的資料。  

耗費八年收集資料  才開始大量撰寫論文  

      連心豪說,陳先生用的是最嚴謹的歷史學研究方法:先進行資料收集,寫論文,寫專著。  
      潛伏書卷八年之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陳詩啓才開始大量撰寫論文,而系統的研究及其成果的發表,是在1986年他退休後——1993年,78歲的陳詩啓出版《中國近現代海關史》(晚清部分),1996年《中國近現代海關史》(民國部分)出版時,陳詩啓81歲,爲此還兩次胃出血。這部90萬字的巨著,奠定了陳詩啓在學術上的地位。  

潛心做學問  “板凳甘坐十年冷”  

      一般認爲,陳詩啓的另一個成就是:1985年,他促成了廈大和中國海關學會在廈大成立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這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研究海關史的專門機構。  
      陳詩啓的學生、廈大嘉庚學院副院長戴一峰說,陳先生就是那種典型的“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學者。  
      連心豪現在教導他的研究生做學問的方法,是陳詩啓曾經教導他的:寫出來的論文,不要急著發表,至少要放在抽屜裏兩三個月,這樣,你才能找到自己的錯誤。  
      無論是連心豪還是戴一峰,都不知道他們的老師除了工作之外,還會做什麽。連心豪說,陳先生的格言是: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陳詩啓雖然以98歲高齡謝世,但是,一直以來,他身體狀況不盡如人意——他患有嚴重的內風濕關節炎、糖尿病和白內障,最後的十來年,他只能坐在輪椅上,耳朵也聽不見、眼睛幾乎看不見,連心豪說,他看書要用放大鏡,幾乎是把眼睛貼在放大鏡上。  
      連心豪說,即便這樣,他還有雄心,讓人把9卷的《海關密檔》複印,他分類剪開,想開始中國海關外籍稅務司制度研究。  

房間讓給同事  自家人“蝸居”走廊飯廳  

      留在連心豪和戴一峰腦海中的,還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們還是研究生時,到陳詩啓位於鼓浪嶼廈大教工宿舍的家上課的情形,用木板從走廊隔出來的所謂書房,以及一個一坐下去就深陷到底的破沙發。  
      陳詩啓這個破舊的家,一度還是他的同事的避難所。現在是廈大人口所教授的鄭啓五的母親陳兆彰是陳詩啓的同事,“文革”中,“右派之家”陳兆彰一家四口連夜逃到鼓浪嶼,投靠“反動學術權威”陳詩啓。鄭啓五說,他們騰出一間房給我們家住,他們自己的孩子擠住在走廊和小飯廳裏。沒過幾天,廈大歷史系的另一名老師帶著夫人和三個女兒也從校園逃到陳詩啓家,他又毫不猶豫地接納了。  

妻子去世  他坐輪椅相送老淚縱橫  
   
      陳詩啓和黃美德的恩愛,也是所有認識陳詩啓的人的記憶。黃美德也畢業於廈大,和陳詩啓在長汀時的廈大相戀,一度遭到雙方父母的反對,兩人的父親急赴長汀,想拆散這對鴛鴦,富有戲劇性的是,兩人在去長汀的汽車上相遇,攀談後方知是未來的親家。  
      黃美德在1998年去世,這給陳詩啓一個極大打擊,在告別儀式上,陳詩啓坐著輪椅來送相濡以沫的老伴,老淚縱橫。    
                                                                                                   [廈門晚報  佘崢]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