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無論西方或東方,在結束封建統治時,均面臨通過民族民主革命以保證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但各國革命的發生有先有後、歷程有長有短、規模有大有小、解決有快有慢,而差別之出現往往決定於該國舊有專制主義統治之強弱。下面以西方列強為例,略舉兩種典型來分析其經濟發展的不同道路:

1 美、英、法

每當提及封建制被資本主義取代的曲折道路時,人們通常援引英、法之例子,謂革命從爆發到取得決定性勝利,兩國各自花費了半個世紀或四分之三世紀。英國革命始於1640年,經過兩次內戰後,於1649年將國王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並建立共和國,不久卻發生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直至1688年光榮革命,資產階級足足用了四十八年時間才確立了自己的政權。

正當英國革命熱火朝天展開之際,英吉利海峽彼岸歐洲大陸的法國封建專制卻達到頂點,中央王權空前強大。為了戰勝龐大的封建國家機器,法國的革命需要更長時間的醞釀,而在英國革命勝利一百年後方始爆發。是次革命能量積累甚大、階級衝突至烈,然從1789年攻佔巴斯底監獄到1875年第三共和國成立(1870年第二帝國垮台,第三共和國名義上產生,但直至1875年才有共和國憲法)的八十六年之內,法國仍須經歷多次革命,其間交織著革命與復辟、共和與帝制、內亂與外戰,國內局勢動盪不寧,鬥爭道路坎坷不平。這說明,為了戰勝舊勢力的統治,往往需進行多次的革命或改革。

不僅英、法如此,就連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其發展亦未能一帆風順。對美國幸運的是,它是一個從來沒有過封建制度而且社會一開始就建立在資本主義基礎之上的國家,加以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諸因素,使之在政治自由、經濟發達、科技發展均舉世無匹。然而切勿忘記,美國也經歷兩次革命,即1775至1783年的獨立戰爭與1861至1865年的南北內戰,通過流血犧牲方換得今日之果實。

2 德、意、俄

為了充分理解封建制被取代這一社會更迭的歷史過程,僅僅局限於分析近代的英、美、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目光放大,通觀近現代的全部歷史,研究更多的國家。因為英、美、法諸國固然幾經反覆,卻遠非最曲折最複雜的典型。放在一部世界通史的背景中觀察,它們畢竟還是比較單純、順利之例子。

同英、美、法相比,其他封建勢力更加頑固的國家,例如德、意、日、俄以至中國等亞洲國家,由於生產水平發展不足,資本主義取代封建制的進程顯得格外漫長、複雜而曲折,人民付出的代價更加高昂,消滅封建殘餘的任務也特別艱鉅。

十九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已普遍擺在歐洲各國的日程上,1848-1849年的全歐性革命席捲了法、德、意、奧等國家。不過這次革命並未成功,其後一些國家的統治者被迫自上而下地實施改良、改革或維新,使封建國家逐漸資本主義化。比較著名的有1861年的俄國農奴制改革,十九世紀60至70年代德國、意大利各自的統一運動。

德、意、俄諸國儘管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無論政治、經濟或思想、文化方面都帶著明顯的封建胎記。它們的資本主義是在保持大量封建殘餘的前提下,依靠國家官僚機構的力量緩慢發展起來的:即用軍事官僚機器的中央集權和國家壟斷,來補充私人資本發展的不足。在這些國家,人民的薪金少、工作日長、生活水平低下,但軍事工業卻得到優先、片面的發展,極權主義、軍國主義被大肆鼓吹。結果,後來德、意等極權主義國家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俄國則經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發展另一種形式的極權統治。

至於亞洲,日本 明治維新後的歷史,同德、意有類似之處;中國則以俄國革命為師,而步其後塵。這些歷史經驗教訓,值得認真探討。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外歷史與文化》第二冊單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