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之興起,由中世紀「黑暗世界」一躍而為先進工業國,其間包含了經濟、政治轉變的諸種歷程,例如:資本的原始積累,地理大發現,政治革命,以及工業革命等等。但其初﹐首先出現意識形態方面的逐步醞釀,亦即思想文化方面的不斷革新: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

反觀中國,在中古時代末期科技及地理學方面的成就,並不亞於西方,但後來卻漸趨落後。其根本原因在於封建專制經濟基礎根深蒂固,遲遲未出現思想文化的啟蒙運動。


1 鄭和下西洋為何未導致中國的復興?

促使西方興起的重要一環是所謂「地理大發現」。但眾所週知,中國 明初的鄭和下西洋,無論時間之長、次數之多、規模之大、裝備之佳、航程之遠,在古代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為空前之壯舉。就時間而論,鄭和下西洋遠在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之先。且不說1405年的第一次下西洋,即以1433年第七次亦即最後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比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要早五十九年,比1498年達伽馬到達印度西南岸要早六十五年,比1519年麥哲倫開始環球航行要早八十六年。鄭和下西洋不僅先於地理大發現,而且可以說是地理大發現的前導或先驅。

可是,為甚麼歐洲國家經過地理大發現而逐漸發達,而鄭和下西洋後中國卻依然故我、停滯不前?原來當時世界正出現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歷史潮流。資本主義的發展,首要的是資本的原始積累,即用大量金錢投入私人資本主義的工商業生產中。地理大發現的目的就是開闢通商新航路、積累金銀財寶以致富,結果導致歐洲列強的全球殖民。

至於鄭和下西洋,並非沒有商業動機與活動。但其首要目的是宣揚「天朝」的國威,搜求奇珍異寶以供皇室享用。當時採取的「朝貢」貿易,主要是吸引外國前來朝拜,明代皇帝的回賜往往高於朝貢國的貢品。因此,屢下西洋並未使明朝盈利,反而大大消耗國力;而且﹐享受著奇珍異寶的皇室﹐又進一步限制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免動搖其立國的根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2 中國遲遲未出現思想文化方面的啟蒙

鄭和下西洋既未能為中國提供經濟方面轉變的契機,也沒有因艦隊屢屢遠航而給國人帶來新思維。由明初至清末,中國依然保持老大帝國的架勢,專制統治臻於鼎盛,沒有出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或啟蒙運動的端倪。

清朝滅亡後,中國雖建立共和制度,但名義上的更換並非實質上的轉變,專制主義的強權政治仍然長期頑固地存在。所幸自二十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進行,文化革新及思想啟蒙也逐漸開動。假使如人所說,今日中國大陸已漸成所謂「世界工廠」,那麼港、澳、台等海外諸地或正如五、六百年前的意大利諸城邦,是為東方文藝復興的策源地!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外歷史與文化》第二冊單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