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會議非常溫馨﹐一是與會者全屬自家人﹐會間交往倍感親切﹐毋需繁文褥節﹔二來我們參與其間的學會已成立卅周年﹐正值而立的壯年﹐大家心情均佳。籌備者要我作總結﹐只好勉力為之。剛才各小組代表已分別介紹了論文宣讀及討論情況﹐今後也將有論文集出版﹐我想就不重複各位論文的重點了。自己忝為本會的創會會員之一﹐打算作點回憶性的即席發言﹐並順便簡介本會網站的創建情況。
      中外關係史學會終於迎來了她的卅周年誕辰(1981-2011)。三十而立﹐正是步入壯年﹑奮發有爲的年華﹔但這段歲月卻相當人生的1/3﹐甚或1/2。從1981年起﹐自己于二十世紀的本會會議無會不與﹐步入新的廿一世紀亦每年必參會一次。回首前塵往事﹐一切歷歷在目﹐恍如隔日。猶記1981年5月開會﹐當時與會者多為名家宿儒﹐諸如韓儒林﹑傅衣凌﹑孫毓棠﹑朱傑勤﹑姚楠﹑韓振華﹑吳廷璆﹐陰法魯﹐吳豐培﹐等等。自己則是年逾不惑的壯年人。今見許多摯愛的師友均已化鶴西遊(首屆常務理事中﹐碩果僅存者唯張廣達兄一人)﹐一種悲壯﹑蒼涼之感不覺由頭襲來。那時我由中央民族學院返回母校廈門大學參加本學會的創立大會﹐攜去了兩篇論文﹕〈漲海考〉﹑〈古代南海交通史上的“海”“洋”考釋〉。當時自己正開始編輯古代南海地名﹐此二文可說是集錄史料的初步體會﹐但也頗有初生犢之概。大家想﹐漲海無涯豈可隨便考得﹐連“芻議”﹑“初探”一類的謙辭也不用。不過自己的創作動機是純潔的﹐也沒有狂妄自大的心態﹐後來雖然年年參加本學會的學術會議﹐寫作論文的心境始終有“如履薄冰”的赤子之慨。本次卅年紀念會﹐所論雖屬“崑崙考”﹐但範圍卻縮小至漲海中的崑崙山。其故無他﹐蓋書越讀多膽子越小。唯逝者已矣﹐來者猶可追。吾輩在生者自當秉承先輩遺願﹐繼續爲中外關係歷史研究而努力﹐尤要盡力支援後輩的學術事業﹐務使本會開創精神發揚光大﹐如此則中外學術大業幸甚﹗
      回憶過去﹐不應躺在光輝的業績上陶醉﹐反之應珍視現在﹑展望未來。值此時代﹑世界﹑科技﹑人才新舊交替之際﹐學會面臨著三大問題﹕專業化﹐年輕化﹑電子化。
      首先﹐要繼續提高中外關係史研究的專業水平﹐無論內容﹑形式都不落後於國際水平﹐有關意見在去年11月的泉州年會上已表達﹐茲不贅述(見會訊25期)。今後要進一步發揮三個專業分會的作用。其下可分若干小組﹐如楊富學教授提議的“敦煌學與中外關係史研究”等。
      其次﹐要解決學會領導成員﹑專業人才﹑學術研究的持續化﹑年輕化﹐令後生能超越前人﹑立足於學術界。這方面除自身努力(成長主要靠的也是個人奮鬥)外﹐還需我們提供機會﹑相互交流﹑大力支持。須知﹐學問源遠流長﹐不從自己始﹐也不到自己終﹐有一個前赴後繼﹑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生生不息的進程。每個人在學會隊伍中﹐要善於擺好位置﹐何時入﹐何時上﹐何時下﹐何時退﹐一切皆順其自然﹑順利成章﹐不消極也不戀位。
      再次﹐要解決邏輯思維﹑探索手段電子化﹑現代化的問題。在當今科技瞬息萬變之際﹐傳播媒體大變﹐我們也要跟進﹐否則落後於時代。四年前﹐和吳志良先生在瀋陽會議期間倡議建立中外關係史學會網站﹐作為會員的平台。但好事多磨﹐經四年的折騰才初步完成此事﹕由澳轉港﹐由港入深﹐才初步解決在內地上網的問題。注定由瀋陽始﹑至瀋陽完。希望大家今後充分利用這一大平台﹐使個人及學會均日益現代化。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網站網址(http://www.china-world1981.con)﹑架構可見會訊25期﹐正式面世在2011年5月16日(學會首次會議召開時間)。其上端﹕有發展進程﹑罕有圖像﹐三個分會的架構﹑活動待充實﹐主編(萬明)﹑策劃編輯(陳佳榮)及執行編輯(孫泓﹑張紹鐸)可聯繫﹐學友來鴻可留言﹐學術網絡﹑會員網頁待推薦(個人網頁指自編或單位所編)。中間八格﹐有歷屆理事﹑歷次會議﹑學會刊物﹐以及學術訊息﹑會員訊息。我要介紹的重點有二﹕在“學術資訊”欄﹐諸專業團體﹑研究專題及會員生平有分類索引﹐每項都可連接至會訊的PDF﹔分區“會員名錄”﹐每人均連接至有關其本人的網頁﹐包括別人的介紹(如百度﹑互動百科﹐知識檢索)。連接過程中﹐懷著崇敬心情﹐見“八百壯士”個個皆為一等一的高手﹐著作等身﹐哪容自己驕傲﹖其中如選擇不當可修訂﹐原來無介紹頁的現在學會已開始為之設立﹐可令會員懷有親切感﹑歸屬感。在“珍貴圖影”﹐有本會卅多次會議的完備團體照﹐確實彌足珍貴﹐亦為本會生命力極強的一個佐證。
      這裏我順便報告一樁自己的學術資訊﹐即《古代南海地名匯釋》的上網情況﹕2006-2007年自己建立了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2008-2011年﹐用三年時間把該書第一部分(經合作者謝方兄同意)全部上網﹐由簡體變繁體而又簡﹑繁﹑拼音並查﹐增加了原來所無的外文﹑分區兩索引﹐不論中文﹑外文相關地名均可聯結互見﹔現已獲陸峻嶺先生遺孀授權﹐正將該書第二部分排版﹑連網﹐期於半年內完成。這樣﹐全書兩部分成果就可實現真正的中外文融合及考證資料互補﹐為南海交通的研究提供方便。

      總之﹐三十而立從頭越﹐不惑方能知天命﹐
               耳順然後達珍稀﹐從心所欲不逾矩﹗

      會議即將結束﹐但綠水青山﹑學誼長存﹐希望大家繼續努力﹐把本會辦得更好。謝謝
大家﹗

[陳佳榮於2011年8月27日下午在瀋陽舉行的
 “紀念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成立卅周年暨學術
 討論會”上的總結發言]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 新增文章_海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