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首都漢城(Seoul)的漢譯名改為首爾﹐已是五年多前的事了。對於首爾漢名的官方解釋﹐音則近似﹐而義卻未必兼備﹐故長久存疑。茲將當年的新聞重錄於下﹐再略抒拙見﹕

      「據新華網漢城2005年1月19日電(記者張利)﹕漢城市市長李明博19日在漢城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爲“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李明博說,絕大多數國家都將“SEOUL”按照與英文標記相似的發音來稱呼,漢語中的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也都是根據這些地名的固有發音來標記的,只有漢城的中文名稱一直沿用古代名稱“漢城”。隨著韓中兩國的往來與交流日益頻繁,名稱造成的混亂越來越多。漢城市經過一年多的意見徵求,確定用新的中文名稱“首爾”取代“漢城”。
      李明博說,“首爾”同漢城的韓語發音最爲接近,並採用多用于外國地名的常用漢字,中國人也容易熟悉這一新名稱。漢城市今後將在市政府的中文網站、所有中文發行物和各種標牌上采用新的中文名稱,同時要求韓國各個機關、團體和企業採用新名稱,在機場、交通和旅游標志及教科書等出版物上也使用新名稱。韓國也將向中國提出這一要求。
      漢城市早在2004年年初就成立了“漢城中文名稱改名推進委員會”,就改名方案進行討論和徵求意見,原計劃于2004年4月公布新的名稱,但由于在新名稱的確定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故而新名稱公布日期一再推遲。
      最終確定的漢語名稱“首爾”可解釋爲“首位的城市”。記者當天登錄漢城市的中文網站發現,網站上的大部分“漢城”字樣已經被修改爲“首爾”。」

   
愚以為﹐一個國家﹑地方或個人的名稱﹐應由本國﹑本地或本人自定﹐這應屬主權或人權的範疇﹔唯其他國家或民族的譯名﹐卻有她們自身的選擇。中國一名長期被英譯為China, 並未受厚非﹔聯合國要求用漢語拼音來翻譯中國地名﹐故北京應作Beijing﹐但許多國家仍作Peking, 似亦未出現外交糾紛。漢語中的華盛頓、倫敦、莫斯科等譯名確實比較固定﹐但在不同地區﹐“意大利”﹑“義大利”則常混用。
   
職是之故﹐南韓決定將漢城改譯首爾﹐是其主權範圍之事。許多國家為免混亂而接受其譯法也是情理中事。不過以漢文譯法而論﹐首爾實未可謂音義兼備﹕首則首也﹐爾卻不知所謂。於是﹐“首邑”一名浮現腦際﹐其音既近Seoul﹐彼義確符“首位的城市”。隨想之至﹐竟亂塗鴉﹐或有大不敬之嫌。未知“漢城中文名稱改名推進委員會”諸公以為然否。

[06/07/2010]

 

[編者按]如依下文﹐“首府”譯名似更貼近  [28/07/2010]
附﹕漢城變“首爾” 何以讓人有些費解?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4/content_2547303.htm                   2005年至02月04日16﹕05﹕39
中新網[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作者:黃彬華]

      1月19日,南韓首都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漢城市的正式中文名稱已改為“首爾”,不再稱“漢城”。
      為何不再稱漢城呢?對漢字文化圈的人來說,使用了600年的稱呼,突然要被抹去,確實是有些納悶和費解的。
      首先,南韓首都的位置沒有變更,何況遷都計劃已被否決。
      其次,用韓文書寫和稱呼的Seoul也照舊,改變的只是要中國和世界華人不再用“漢城”來稱呼它而已。換言之,這是針對華人的一項片面通告。
      李明博市長列舉了三大理由,說明南韓首都為何不應再稱“漢城”。
      第一,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按Seoul英文標記的發音來稱呼南韓首都,唯獨中國人按古代名稱將之稱為“漢城”。第二,漢城改名已有百年歷史,中國人繼續稱它為漢城,不符國際慣例。第三,韓中交往日益頻繁,Seoul與漢城發音不一,含義也不盡相同,使用就帶來了“很大的混亂”。比如,南韓有兩家大學,一是Seoul大學,另一是漢城大學,中國人都稱它為漢城大學,這就造成交往的混亂。

對“漢”過敏症?
      漢城當局在去年1月間成立了“Seoul漢語新標記委員會”,原本計劃半年內選出一個“發音相近,意義良好”的全新中文名字。不料,6月發表初選結果之後,新名稱就石沉大海,直到今年1月才正式宣佈以“首爾”取代漢城。
      李明博市長說,“首爾”的發音接近韓語Seoul實際發音,意思又是“第一城市”,相信中國人會很快熟悉這一新名稱。
      南韓的地名,由南韓人來決定,是天公地道的事,何況又是首都,純粹是南韓人的“家務事”,外國人當然是不容置喙,而且必須給予尊重。但是,熟悉中韓關係,特別是南韓獨特民族性格的人,並不作如此單純的解釋。
      首先,漢城市是首都,但市長却是民選的,市長能否代表中央政府宣布,“漢城中文不能稱漢城”?
      第二,中國人翻譯外國地名,甚至國名,除了音譯,也可以意譯,比如德國的慕尼黑﹐美國的舊金山、檀香山﹐英國的康橋、牛津等等,既有歷史背景,也有約定俗成因素。無論如何,規定中國人如何用華文來表達,却有干涉文化內政之嫌。
      第三,“漢城”這個名字,並非中國人所起,是北韓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成桂所定。史載,李成桂1394年從開京(現開城)遷都漢陽,從此將它正式命名為“漢城”。
      北韓半島過去從吸收中國文化,使用中國漢字,前後已超過2000年。即使北韓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于1443年創立了北韓式的拼音方塊字——“北韓諺文”(也稱韓文),包括戰後全面排斥漢字的諺文主義興起,它的語言文化政策就一直在左右搖擺。漢城非漢城,難怪有人會懷疑,又是對“漢”字產生過敏症的表現。不過,取消了“漢城”,還有“漢江”從它心臟地區日夜流淌,不是理還亂?
      有人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認為“漢城”每次改名,幾乎都跟南韓人的民族心態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1394年李氏王朝在此建都,改名漢城,讀音是北韓式訓讀Hansung。1910年北韓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又將它改名“京城”,讀音是日式訓讀Keijo。1945年北韓半島獲得解放,大韓民國又建都漢城,雖然口稱它為“首府”,卻不寫漢字,僅用韓文拼寫,Seoul遂成了北韓半島唯一沒有漢字標記的城市。
   
尊重漢城當局的决定
      過去,世界華人一直把南韓首都稱為漢城,一是漫長歷史的約定俗成,二是根據南韓官方印發的中文資料,以為它的正式名稱就是“漢城”。所謂“百年前就不再稱漢城”,顯然是言過其實。當然,我們應尊重漢城當局的决定,從此稱呼漢城為“首爾”。
      但是,“首爾”是新創的中文譯名。從北韓的文化、歷史,到半島的環境現實,所有地名、人名仍然是以漢字為基礎起名稱呼的,即使南北北韓都不在日常生活中繼續使用漢字,金正日、盧武鉉、朴正熙等等,卻都是可以還原其漢字的名字。Seoul的原本漢字是什麼?為何避而不談,而要把“錯誤”稱呼“漢城”的責任全盤推到中國或世界華人身上呢?這是筆者百思不解的疑問之一。
      再者,“首府”的韓語發音原本是Sieur,音譯成英文却成了Seoul,但音譯方式卻不限一種,到底是什麼,就有過激烈的論爭。李明博市長說,“首爾”是根據英譯的Seoul再翻過來的,問題似乎又陷入另一個極端,就是太偏重英譯,而忽略韓文的原汁原味。依據李明博市長的英譯標準論,以後甚至會有人主張,“南韓”的中文標記應該寫成“高麗”,因為標準英譯是Korea。(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作者:黃彬華)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即興小品